《紅樓夢》:詳解“三春”隱義,堪破探春大收官者身份


歲歲煙花都好看,春殘未見闌珊。離人怨女也應寬。


柳風堆落絮,飄綴滿雕闌。
愛恨只緣人事改,豈容花柳相關。從來風物易紛煩。
月華今夜好,依樣轉彎環。

這闕詞,是清朝乾隆年間,吳灝所作的《臨江仙·春燈夜讀《紅樓夢》至諸女詠柳絮詞掩卷成此闋》。
此詞是對《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填柳絮詞 ”回目裡,眾美陽春三月填柳絮詞的感嘆之語。
在《紅樓夢》裡,春天是一個特別的季節,而“三春”更是一個宏大而複雜的主題,大到主題框架的結構,小到人、事起伏變遷的寓意,都包含其中
“三春”的意義有多重要呢?
“三春”,關係賈府生死,是命運重大轉折的關節點。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 王熙鳳協理寧國府”回目裡,寧國府長孫媳婦秦可卿死時,託夢給王熙鳳,交待她如何挽救賈府悲劇命運,如何為將來賈府覆滅提前佈局後手時,說的最後一句讖語就是:“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意即“三春”是賈府盛衰的一個標誌,“三春”意象的頹勢,正是賈府命運盛極而衰的開始。

《紅樓夢》:詳解“三春”隱義,堪破探春大收官者身份


一 三春與三秋“真假有無”的反襯式創作架構


柳絮,乃無根而起,隨風漂浮不定,散飛各處之物;而春天,卻是萬物生髮,繁花錦盛的時節。
大觀園眾美,乃太虛幻境薄命司正冊中人,於暮春之時,齊歌漂泊離散之詞,正是寓意春夢雖盛,終有春紅謝盡之期;盛妝美眷,亦如柳絮之漂泊無依,薄命如斯;盛景當前,不過是桃紅匆匆,轉眼飛散東西的悲劇結局。
於繁盛之時,隱伏離散之期,正是於極熱之處,寫極冷之事的“春秋筆法”
脂殘本夾批有語:“是作者具菩薩之心,秉刀斧之筆”。
在書中第一回,寄寓廟中尚未發跡的賈雨村,第一次吟中秋詩“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處,脂殘本《紅樓夢》有眉批提到“用中秋詩起,用中秋詩收,又用起詩社於秋日。所嘆者三春也,卻用三秋作關鍵。 ”


這就表明,“三春”在主題結構上,有著宏大的喻義。欲出“三春”本意,卻偏用曲筆,從其反處“三秋”為落筆處。
全書架構上,分為春秋二式
第一回開篇以“假語村言”(賈雨村)的中秋詩為起首處,將故事渲染開來,歷盡滄桑變遷,在八十回後,再以“真事隱”(甄士隱)中秋詩為收尾處,點明主題
起手處,中秋團圓之夜;收尾處,中秋再現月圓之夜,而世事如聞已不聞,再無中秋團圓夜宴之盛況,只有不勝悲慼之迷霧。
以中秋月圓人難團圓之景,嘆“三春”前塵盛況已物是人非。
為什麼起首處是賈雨村中秋詩,而結尾處會推斷是甄士隱吟中秋詩呢?
因為,甄士隱和賈雨村在書中第一回,是同時出現、相互映襯的結構佈局。
“一真(甄士隱)”,對應“一假(賈雨村)”,是書中的獨特框架。
在書中第一回即提到,寫有“太虛幻境”的石牌坊兩側的一副對聯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對聯中出現了“真假”“有無”的兩相對應的關係。
而《紅樓夢》的緣起,正是從“真(甄士隱)”和“假(賈雨村)”比鄰而居的故事開始,而真和假的二條不同的線索,從開始便以完全背道而馳的方式展開。
(真)甄士隱開局,從開始的“有(家境殷實,妻女相恰)”,迅速向著“無(家宅財產被廟火焚燬,女兒失蹤,拋棄妻子,被點化出家)”發展;而(假)賈雨村開局,從開始的“無(寄居破廟,身無分文,孤身窮酸)”,迅速向著“有(高中進士,娶妻生子,攀附豪門,官運高升)”發展。
所以,這種創作框架決定了,在最後賈雨村悲劇結局處,中秋月夜之時,賈雨村會再次和甄士隱重逢,而那時便是早已出家的甄士隱出現,吟中秋詩來點化賈雨村,賈雨村會頓悟之後,隨甄士隱一同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引領下,前往青埂峰下一併了結這段公案。

《紅樓夢》:詳解“三春”隱義,堪破探春大收官者身份

探春遠嫁


二 三春和寶玉的劫後未了重逢之緣


其一,“三春”一語,其中一個寓意是指賈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中,年齡排第三的探春
在填柳絮詞比賽的諸人中,特別不一樣的是,探春的柳絮詞未完成,只寫了一半。
其未完成的後半闕詞,卻是之前沒寫柳絮詞的賈寶玉突然有感而發,為其續寫而成。
探春《南柯子·柳絮》上半闕: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這半闕詞點出了探春命運的特點是身不由己。空富一腔才華,有膽有識,卻也難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像柳絮一樣,隨風向之吹拂,而被迫漂泊東西南北。
柳絮乃無根之物,它的去留所往,完全取決於風吹的方向。而“風”的意象,在詩詞中通常是代指長輩、上級的意志。


譬如,在宋代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詞中,提到詩人和前妻唐氏婚姻的終結,很大原因是“東風惡(陸游的母親)”導致的。
原詞提到“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所以,探春上半闕柳絮詞表明瞭,探春的遠嫁完全是身不由己,並非本意願意。


其二,在第五回“開生面夢演紅樓夢 立新場情傳幻境情”回目,“東風惡”的意象在判詞中得到了印證,薄命司探春的判詞即: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判詞中明言提到“東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長輩的意志導致的千里遠嫁,也指出了遠嫁的方向是去東方。
第五回提到《紅樓夢》曲十二支中的《分骨肉》判詞“

一帆風雨路三千”等語,也是再次點出探春在第八十回後會遠嫁他鄉,淚別雙親的場景。
然而,上述二處判詞,均只是指出探春遠嫁之事,便無後續。
《分骨肉》裡結尾處只提到淚別雙親,“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這意味著,探春這次遠嫁告別,是和父母雙親最後一次相見,從此再無重逢之日
那麼,探春是否就是東渡江海之後,再無迴歸之期呢?
探春對遠嫁之後的人生同樣是迷茫的,所以探春填柳絮詞,只填出了上半闕,提到父母“東風”做主,適嫁遠鄉之事,也未說明後續終局。
那麼,探春後續如何呢?賈府被抄家時,探春會出現嗎?何時會迴歸呢?迴歸後又會與誰重逢呢?



這些疑問,通過賈寶玉為探春所續的柳絮詞作出了回答。
寶玉所續下半闕《南柯子·柳絮詞

》如下: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
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這闕詞首句,即是安慰泣別雙親、遠適他方的探春之語,勸她不要有遠嫁離別之悲,因為你雖然像柳絮一樣飄然而去遠嫁他方,但“我自知”你最終還會“飛來”故土的。
那麼何時會回來呢?
是賈府遭逢鉅變之後,探春會回來與寶玉重逢。
但為時已晚,賈府“鶯愁蝶倦”鉅變之難的那個暮春時節,探春是遠在異鄉,沒有經歷這場鉅變。
所以,寶玉慨嘆,鉅變之後的次年明春之際,有能力力挽狂瀾的探春,才會從遠嫁之地聞訊返回,與寶玉重逢。
然而已經太遲了,畢竟隔了一年之期,賈府已是“鶯愁蝶倦”的“諸芳盡”之景。


《紅樓夢》:詳解“三春”隱義,堪破探春大收官者身份

探春遠嫁,淚別雙親


其三,探春沒有親身經歷賈府由盛而衰的覆滅之災,還有一處例證。
在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回目,上元節賈政猜燈謎時,探春的燈謎謎底是“風箏”,謎面末尾二句正是“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這句詩,也是再一次點出“東風”二字,暗示探春婚姻的不幸,是父母的執意而為的結果。
如同迎春嫁與“中山狼”孫紹祖,眾人皆知此人非良偶,但賈赦仍然一意孤行,強行將迎春許配與他。
在探春燈謎詩的夾行處,脂京本《紅樓夢》有批語“此探春遠適之讖也。使此人不遠去,將來事敗,諸子孫不致流散也,悲哉傷哉!
這句批語,有三層意思:


第一

點明賈府將來“事敗”之時,探春早已遠嫁,並未遭受大變局之亂


第二這句批語也是春秋筆法,隱晦點出賈政遠嫁探春是個重大錯誤
在書中前文,王熙鳳身體抱恙,不能掌持家務,而在衡量誰可堪繼任時,寧榮二府眾多人中,可以替代王熙鳳掌控家業的,竟然只有一個“敏探春”。
這也是說明賈家已是子孫不肖,後繼乏人,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就是一個危險信號。
而賈府女眷中唯一可堪負重託的幹才,卻在賈府鉅變前,被賈政遠嫁他方,實在是為賈府覆滅之後,家業無以為繼埋下了禍根,自斷了臂膀,為賈府禍事惡化,又走近了一步
在家族覆滅之時,唯一可顧全家族的掌局者卻不在場,無法挽救賈家頹勢。


第三指出賈府鉅變的後果非常嚴重,眾多男性家族核心人員難逃厄運。


流放的流放,入監的入監,死的死,逃的逃,已沒有強有力的主心骨可以掌控全局,所以是“樹倒猢猻散”。
在男性家族核心成員不存後,唯一有能力掌控家族的賈探春還遠在他方,家族眾人群龍無首,落魄無依,四散而走,所以批語裡說若探春不遠嫁,憑她前文中積累的管理家業的威望和能力,還可在“事敗後”歸攏家族眾人,維持家業,護翼族人,即“將來事敗後,諸子孫不致流散也”。


第四,指出探春是大收官人物之一。
書中前文有大幅筆墨去詳細敘述王熙鳳讓賢后,探春主家當權之事,處處體現探春高出同輩的管理能力和改革的魄力。
其實這就是在為後文預埋伏筆,暗示她是和劉姥姥一樣的大收官者身份之一
探春和劉姥姥都將會在賈府“事敗後”再次登場,力挽狂瀾於既倒,劉姥姥會救助巧姐等人,而探春的收官任務更是任重而道遠。
探春前文體現的

管理能力,就是為後文賈府“將來事敗後,諸子孫不致流散”而準備的能力;
前文體現的改革能力,正是為後文“事敗後”痛定思痛,剔除導致賈府“事敗”的舊習弊端,大刀闊斧改革家族事務,使賈府一族命運重獲新生而預埋的伏筆。
劉姥姥的大收官者身份,是來自賈府外部的受恩圖報,一時救急的大收官者;
而賈探春的大收官者身份,則是賈府內部的大收官者,是起主要作用的,是決定賈府最終命運走向和歸宿的收尾、歸攏、善局之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其中一層意思,即賈探春遠嫁他鄉,是賈府盛衰的一個轉折性事件,預示著賈府離“事敗”又近了一步,探春的離去,導致了“事敗後”再無威權者掌控家族,以致賈氏一門“子孫流散”,只能“各自須尋各自門
”。
那麼,到這裡就有一個疑問,探春除了自身能力之外,還有什麼依仗,可以在賈府被抄家後,還能異地迴歸,重新歸攏族人,成為一個有力的大收官者呢?
這就要用另一個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了。
那就是為什麼賈政一意孤行,要把探春遠嫁呢?
作為一個官場世家大族中人,賈政的考量出發點,更多的是從家族利益考慮。
所以,探春遠嫁之人,必然是屬於遠超賈府的更顯赫身份地位的家族
只有這樣的身份才能合理解釋賈政為什麼強力推動探春遠嫁,而遠嫁後的探春又為何有能力在賈府“事敗後”,再回來收官善了後事。
這個分析也是有多處例證的,限於篇幅,僅舉一例。
在書中第五回“開生面夢演紅樓夢 立新場情傳幻境情” 回目,太虛幻境薄命司金陵十二釵正冊裡,賈元春的一句判詞是“三春爭及初春景”。

《紅樓夢》脂殘本,此處有夾批二字:“顯極”。
此句也有多層含義,不再引申,但其中一層意思即是表明,探春遠嫁的風光,可以比肩元春的身份地位,而這也正是賈府最為榮光顯耀至極點的時刻。
從此以後,盛極而衰。

《紅樓夢》:詳解“三春”隱義,堪破探春大收官者身份

元春


三 賈府四春中,“三春”歸屬疑案


“三春”的含義廣泛而複雜,前文是從排行第三的探春角度來分析,下面再換到一個集合的概念來分析
賈府四美的名字,依從大姐賈元春的名字,按照年齡大小挨次取名,分別是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
賈府有四春,那麼所謂的“三春”是指其中哪三人呢?
這也是眾說紛紜的一個疑案。
其一,夏曆干支紀年中,是以太陰(月球)運行的週期為依據,將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三個月份為一個季節,共有四季春、夏、秋、冬。
其中,一到三月,劃為春季。
一月份,慣稱為初春;
二月份,慣稱為仲春;
三月份,慣稱為暮春。

又因為古人對年幼先後排序的叫法是“

孟、仲、叔、季”,而一到三月,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猶如人之年幼先後,所以,
一月份,又被稱為孟春;
二月份,又被稱為仲春;
三月份,又被稱為季春。

從春季的劃分中,可以看出是直接跳過了排序第三位的“叔”字,最後的暮春被稱為了季春。
所以,從陰曆對應“三春”的角度來說,賈府四春,也是對應了春天的三個月份,元春對應最長的孟春,其次迎春對應仲春,惜春最幼,對應春末的季春
這個角度來看,探春是不在“三春”之屬的。


其二,賈府四春中,賈元春在神京皇宮之內;迎春嫁的夫婿孫紹祖,亦在京中居住,襲指揮之職;惜春後續出家,其判詞中亦未有遠去異域之語,唯獨探春遠嫁千里異地,算是離開了京城寧榮二府生活圈的範圍。
所以,探春是姐妹三人中唯一遠適之人,不在“三春”之屬,亦是合理。


其三探春是賈府四美中,唯一未逢家族“事敗”之人。
賈元春,已命赴黃泉,迎春被“中山狼”孫紹祖折磨至死。惜春看破紅塵,出家為尼,雖生亦如死。只有探春遠嫁,是唯一避過賈府鉅變的倖存者。


《紅樓夢》:詳解“三春”隱義,堪破探春大收官者身份

鄄士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為如果從集合的角度來看的話,“三春”是指賈府四美中的元春、迎春、惜春。
這也和探春遠嫁互為印證

再結合“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就有了另一層深意:


其一,指出賈府“事敗”的時間節點
賈府“事敗”時間,應是在元春、迎春、惜春三春的命運重大變化之後。
元春、迎春相繼非正常死去,惜春遂因此看破生死,出家為尼,賈府的頹勢便再也難以維持,所以導致“事敗”,“各自須尋各自門”。


其二,指出大觀園諸美難逃悲劇結局,因為是“諸芳盡”。
“盡”者,花敗也。
揭示了賈史薛王四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的讖語。


所以,從佈局結構人物指代二個角度來分析“三春”隱義,我們將洞悉主題的“春秋”反襯式結構,進一步定位賈府“事敗”的時間節點,清晰賈府探春遠嫁的根由和錯誤,以及遠嫁的後果,導致加速了賈府覆滅的進程
接著元春、迎春開始非正常死亡,後續惜春看破紅塵出家,三春去後,賈府“事敗”,大觀園諸美開始走向悲劇的“花敗”進程,四大家族“樹倒猢猻散”,子孫流散,各自須尋各自門。
“事敗後”的次年春天,探春(探春者,春回大地之時,再度探望春天)再度迴歸,與落魄的寶玉重逢,收官全局……





[穿越層層迷霧,深度解讀傳統文化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