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发现一汉字石刻,中国专家看后洒泪,快两千年了,终于找到!

2017年8月,一块来自蒙古国的石头,爆红中国网络,确切地说它上面的文字,向世人揭开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壮怀激烈,令无数中国人看湿了眼眶,随之被传得铺天盖地。

国外发现一汉字石刻,中国专家看后洒泪,快两千年了,终于找到!

这块巨石被发现于蒙古国的杭爱山上,是一处摩崖石刻,那是1990年夏季的一天,两位蒙古国牧民在此避雨,无意中发现了悬崖上这块刻字的石头,之后他们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有关部门。遗憾的是蒙古国的专家研究了20多年,始终搞不懂上面的内容,因为上面的文字都是古汉字。无奈之余,2014年蒙古国专家向中国专家发出求助。2017年中国专家组成联合考察队,前往蒙古国进行破译研究。

国外发现一汉字石刻,中国专家看后洒泪,快两千年了,终于找到!

石刻宽130厘米、高94厘米,共有20行260多个汉字,专家组通过照相、拓片后,对每一个文字都进行了辨识和研究,成功确认并破译了其中的220个汉字,可以基本确定这块摩崖石刻就是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铭文出自东汉班固之手,破译完内容之后,很多中国专家泪洒当场,因为它向世人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战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这场战争为后世无数文人所热情歌颂。

如: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朝诗人李白《发白马》:“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

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北宋苏轼《送顾子敦奉使河朔》:“

会当勒燕然,廊庙登剑履。”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万里勒燕然,老人书一编。”

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铭。

国外发现一汉字石刻,中国专家看后洒泪,快两千年了,终于找到!

公元88年,10岁的汉和帝登基,窦太后临朝听政,而窦宪也荣升为国舅,执掌大权。没想到的是不久半路突然跳出个刘畅,得到了窦太后的宠信,这让窦宪很忧伤,感到了深深地威胁,于是派人暗杀了刘畅。事情败露后,窦太后大为光火,一时想不出如何处置兄长,就将其软禁于宫内。窦宪自知犯的是死罪,在宫里惶惶不可终日,正巧此时南匈奴上书汉廷要讨伐北匈奴,窦宪趁机提出自己要率军北征北匈奴,以赎死罪。

国外发现一汉字石刻,中国专家看后洒泪,快两千年了,终于找到!

公元89年,窦宪被拜为车骑将军,率军北上,东汉历史上一场大规模讨伐匈奴的战争拉开帷幕。数万汉朝大军在稽落山一带与北匈奴展开激战,俘获、招抚北匈奴20万人。一路向北追杀北匈奴单于到燕然山,距离边塞3000里,至此北匈奴彻底瓦解,威胁汉民族数百年的匈奴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此战可谓盖世奇功,窦宪登上燕然山顶,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于是命令随军的班固作铭,在燕然山上“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国外发现一汉字石刻,中国专家看后洒泪,快两千年了,终于找到!

班固不愧为才子,《封燕然山铭》全文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这场战争,出兵朔方,军校们像雄鹰般威武,将士们似龙虎般勇猛,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铁甲耀日,红旗避空,以敌人的血来涂刀剑之刃,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在冷兵器的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可想而知,将士们远离故土,抛洒热血,为的是什么呢?铭文中也讲述了,泄先人之宿愤,稳固后代,为了一劳永逸,为了永久的安宁,扬大汉之声威。

国外发现一汉字石刻,中国专家看后洒泪,快两千年了,终于找到!

不再是无奈地修长城防范,不再是以和亲求和平,自汉武帝由守转攻以来,今日终于可以一雪前耻,将匈奴打到没脾气,一抒中原民族的千古宿愤,令人读到情绪激昂处又不禁泪湿眼眶,不免想起那句铁骨铮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喜欢的朋友敬请关注“史论新语”,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