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一字最難解,道是無情卻有情(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爾斯泰僅用這麼一句話開篇,就好似說透了這本書的主旨,也好似說透了這世間的千千萬。

初讀這本書時,感覺安娜美極了,她好似集了世間所以美好於一身。在託翁的文字中,她優雅端莊,她高貴從容,在端莊的同時又充滿活力,熱情滿滿。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美而不自知,換句話說,她從不懂得何為恃寵而嬌。

情之一字最難解,道是無情卻有情(二)


借用文章中吉蒂對安娜的描述:她的魅力在於她這個人總是比服裝更引人注目,裝飾在她身上從來不引人注意。她身上那件釘著華麗花邊的黑衣裳是不顯眼的。這只是一個鏡框,引人注目的是她這個人:單純、自然、雅緻、快樂而充滿生氣。

這樣美好的一個人,最後的結局竟是臥軌自殺身亡。

在知道了她的結局再看的書,這於當時的我來說,簡直太難以置信了。

後來看完了全書,發現原來這一切的發生,託翁早就告訴了我原因。書的開篇第一句話,實在是飽含深意啊。

因為感性,安娜愛上了年輕的渥倫斯基;為了愛情,她不惜與家庭決裂;為了自由,她甚至選擇了與卡列寧離婚……

情之一字最難解,道是無情卻有情(二)


可能是美麗真的能矇蔽人的雙眼,也可能是在託翁的筆下,安娜充當著與封建貴族社會決裂的角色,託翁沒有把安娜往“黑化”的方向去寫。即使是她做了那麼多有悖於筆者三觀的事情,我卻仍舊在她與渥倫斯基出走私奔時,真誠的希望,往後餘生,她可以一直這麼幸福下去。

安娜的丈夫有多不堪,才能讓安娜如此迫切的希望尋找自己真正的幸福呢?

其實吧,我覺得卡列寧挺好的,至少我是這麼認為。他事業有成,成就斐然,為人正派理性,忠於家庭與妻子。

他信任安娜,在發現一些苗頭時,他選擇相信安娜,覺得安娜作為一個妻子,應該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作為一個貴婦,她會有自己的行事尺度。在得知安娜出軌時,他也沒有過多的責罵,而是希望安娜能懸崖勒馬,在理性的驅使下,他在想盡一切辦法,想把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到後來,他甚至寧願退一步,只要安娜不把情人帶回家就行了。可就是這樣,安娜還是讓他失望了。安娜還是離開了。

情之一字最難解,道是無情卻有情(二)


有人說,卡列寧其貌不揚,還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傾心相愛的情感,他不會關心安娜的情感生活,他認為:他和安娜的結合是神的意志。他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任。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憑著這些,有人說,在卡列寧心中,面子第一,他就是個虛偽的人。

但我還是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準則,有自己的性格特點,不能就因為這些把他貶低的一無是處。卡列寧理性且信任安娜,所以他們夫妻之間不會有信任危機啊,安娜不必擔心丈夫出軌啊。在安娜臥軌身亡,渥倫斯基遠走參戰時,卡列寧能不計前嫌的撫養他們的女兒,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難道還不值得讓人欣喜麼。哪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呢?人無完人。

安娜那麼愛的渥倫斯基,卻在社會與生活的壓迫下卻節節敗退,讓安娜傷透了心。

他愛安娜嗎?答案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又有多愛安娜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雖說,沒有純粹的幸福,幸福本身就攜帶毒素。他們的結局是顯而易見的,但在與安娜在一起後,他的所作所為,真的讓人難以接受。

可能本身對他就有一種鄙夷的情緒,知道人家是有夫之婦,還一個勁的湊上去,這種行為真的是讓人很看不起。

這本書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安娜的感情線,一條是吉蒂與列文的感情線。

吉蒂的感情經歷相較於安娜來說,簡直不要好太多了。雖然兩人都看錯眼過,都被渥倫斯基這個渣男給迷住過,但好在,吉蒂懂得迷途知返。及時回頭,抓住了列文,這個捧出一顆真心對她的人。婚後的吉蒂是那麼的幸福,家庭美滿,夫妻和睦,這是多少人都羨慕不來的。

情之一字最難解,道是無情卻有情(二)


列文對吉蒂的愛是比較隱蔽的,他不善言辭,卻愛得熱烈,他的樸實,他的不合時宜,又是那麼的真實。在吉蒂滿心滿眼都是渥倫斯基時,她對列文的愛視而不見。那時的列文簡直要卑微到塵土中了,“是的,這就是生活,這就是幸福!她說:‘一起,讓我們一起溜吧。’我現在就對她說嗎?可我很怕向她開口,因為我現在很幸福,至少充滿幸福的希望……要是現在不說呢?……可我得說!一定得說,一定得說!不要膽怯!”……

好在,一切都是剛剛好,剛好列文沒放棄,剛好吉蒂回頭了。佳偶何必天成,真心難被辜負。

情之一字最難解,道是無情卻有情(二)


其實,按照文學史的分析,卡列寧足實虛偽,安娜足夠勇敢,列文確實果敢,渥倫斯基著實真誠……

但我還是覺得,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站的立場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差異也會很大。就像我覺得安娜辜負了卡列寧那般,這個結論就會讓人很不理解了。

感情的事,誰又能說得清呢?

置身事外,誰都能淡定從容;身處其中,方能感同身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