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生活》知識點複習

《經濟生活》知識點複習

第一單元 生活與消費

1、貨幣:

(1)貨幣的本質

【商品】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貨幣本質】

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是一種普遍樂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夠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貨幣職能】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職能,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紙幣】

含義:紙幣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並強制使用的。

流通規律: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引起通貨膨脹,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如果過低於這個限度就會引起通貨緊縮,導致消費不足、市場疲軟、經濟衰退和失業增加。

措施: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和下行壓力大,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減稅增支,下調利率,適度增加貨幣供應,刺激總需求,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 待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總額 / 貨幣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匯

【信用卡】

含義:銀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費、查詢、結算為一體,給持卡人帶來便捷的服務。

【外匯】

含義: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匯率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本幣,表明:外幣匯率上升,外幣幣值升值;本幣匯率下降,本幣幣值貶值。

利弊:人民幣貶值,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有利於引進外資,不利於海外投資;有利於外國人到中國旅遊、留學和購物,不利於中國人到國外旅遊、留學和購物。

2、價格

(1)影響價格的因素

【供求與價格】

供求影響價格,供不應求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時,價格下降。

價格影響供求,價格上漲時,供給增加而需求減少,價格下降時,供給減少而需求增加。

【價值與價格】

價值決定價格,價值量大價格就高,價值量小价格就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企業只有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並且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只有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才能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價值規律】

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消費的影響】

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購買,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購買。

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彈性大。

在兩種替代商品中此商品的價格變動與彼商品的需求變化成正比,在兩種互補商品中此商品的價格變動與彼商品的需求變化成反比。

【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價格變動調節產量。某種商品價格上升,獲利增加,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價格下降,獲利減少,縮小生產規模,減少產量。

價格變動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哪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下降就會增加它的使用量,哪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上升就會減少使用量。

3、消費

(1)影響消費的因素

【收入與消費的關係】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是影響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費水平取決於當前收入,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社會總體消費水平與人們收入差距有關,縮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總體消費水平。

【提高消費水平的措施】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實行合理的分配政策,提高工資水平;解決好就業問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實行收入分配公平,縮小收入差距;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消費轉型升級;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保證食品藥品質量安全。

【消費的類型】

按照消費的方式劃分為: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租賃消費。

按照消費目的劃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享受資料消費。生存資料消費是最基本的消費,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比重上升,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和改善。

【消費心理】人們的消費行為受消費心理的影響,盲目從眾不可取,過分求異不提倡,攀比心理不健康,求實心理是理智的。

(2)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原則】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綠色生活】

原因: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環境形勢嚴峻;綠色消費以保護健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主旨,核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做法:植樹造林;講究衛生;節約水電;環保選購;垃圾分類;重複使用。

第二單元 生產、勞動和經營

4、生產與經濟制度

(1)發展生產,滿足消費

【生產和消費的關係】

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新的消費需求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具有導向作用;新的消費熱點會帶動新的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社會再生產】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樑和紐帶;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發展生產力】

原因:這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措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原因: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支柱,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有利於提高生產力水平、提高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措施: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創造力和活力;依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公有制經濟】

構成: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國有和集體成分。

地位: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

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表現: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措施: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發展國有經濟】

地位: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措施: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保值增值;發揮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掌握關鍵和核心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實行國有企業重組轉型,提高質量和效益,增強實力和競爭力。

【發展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有利於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交叉持股,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有利於推進公司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和效率。

【非公有經濟】

構成: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

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作用:支撐經濟發展,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繁榮市場,提供服務,方便生活。

5、企業和勞動者

(1)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企業】

含義: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

地位:企業是生產經營和科技創新的微觀主體,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是國民經濟的細胞。責任:企業要守法經營,公平競爭,誠信守約,承擔社會責任,講求社會效益。

形式:公司制是現代企業的主要的組織形式。

【公司】

含義:公司是依法設立的、由股東構成的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區別:是否劃分等額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主要的區別。

機構:股東會和董事會是公司的決策機構,總經營和助手是公司的執行機構,監事會是公司的監督機構。權責明確、互相制衡、法人治理、科學管理,激發公司的活力。

【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

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競爭優勢;

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

遵循價值規律,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實行公司制改造,增強企業的效率和活力;實現兼併重組,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企業重組】企業兼併聯合破產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優勢企業兼併劣勢企業與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擴大規模,增強實力和競爭力;企業破產,清理殭屍企業,有利於實現優勝劣汰和資源使用效率

(2)新時代的勞動者

【 勞動光榮】

勞動是社會財富的創造活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源泉;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我國勞動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都應得到尊重。

【就業】

意義: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形勢:我國是人口大國,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勞動者的素質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經濟轉型升級不完全相適應,就業形勢嚴峻。

措施: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破除妨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勞動者要轉變落後的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創業觀),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依法維護勞動者的權益】

原因: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和諧。

權利: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取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等。

措施:黨和政府在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多渠道擴大就業的同時,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企業要守法經營,誠信守約,承擔社會責任;勞動者要簽訂勞動合同,自覺履行勞動者的義務,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通過合法途徑維權。

6、投資理財的選擇

(1)商業銀行和儲蓄存款

【商業銀行】

性質:我國的商業銀行以國家控股銀行為主體,是以營利為主要目標的企業法人,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業務:商業銀行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為主要業務,存款是基礎業務,貸款是主體業務和利潤的主要來源,結算業務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

作用:商業銀行為我國經濟建設籌集和分配資金,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紐帶;能夠掌握經濟活動的信息,為企業和政府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可以對各部門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監管,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

【儲蓄存款】儲蓄存款可以獲得利息收入,活期儲蓄流動性較強利率較低,定期儲蓄流動性較差利率較高。利息 = 本金 * 利率 * 存期。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下調存貸款利率,適量增加貨幣供應,有利於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2)投資理財的方式

【投資理財的渠道】儲蓄存款——便捷的投資;購買股票——高風險的投資;購買債券——穩健的投資;購買商業保險——規避風險的措施。

【股票】

性質: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發放給股東的股份憑證和所有權證書。

流通性:股東不能要求公司返還股金,但股票可以流通買賣。

收益與風險:經營股票的收益來自企業盈利的股息分紅,來自股票價格上漲的差價;經營股票的風險來自企業虧損破產,股票價格波動的不穩定性。

意義:建立股票市場,可以促進資金融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動企業發展。

【債券】

收益與風險成正比:國債 < 金融債券 < 企業債券。

流通性:國債 > 金融債券 > 企業債券。

現狀: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政府發行國債,用財政赤字的手段,加大支出,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發展。

【商業保險】

含義:商業保險是投保人與保險公司遵循公平互利、協商一致、自願訂立的原則,簽訂保險合同,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

區別:社會保險是政府行為,體現居民與政府的關係,具有強制性,包括養老、醫療、工傷和失業等保險;商業保險是商業行為,體現居民與企業的關係,自願協商,包括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

(3)投資理財的原則

兼顧收益與風險;兼顧多元與重點;兼顧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兼顧自己的經濟實際與理財特長。

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1、個人收入的分配

(1)我國的分配製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原因:生產決定分配,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決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它與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它兼顧效率與公平。

按勞分配:地位: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製度,是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要求:它既要求合理拉開收入分配差距、又反對收入分配差距過於懸殊,與平均主義有本質的區別。

原因: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水平是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勞分配是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按要素分配】

含義: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管理、技術、信息、土地。

原因: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於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2)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分配公平】

含義: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對平等(人們的收入差距不能過大,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原因: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共同富裕的體現,有利於提高效率和促進和諧。

措施:堅持我國的分配製度,深化分配體制改革,實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鼓勵勤勞守法致富,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要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效率與公平】

含義:效率是產出與投入的比率,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程度。追求效率有利於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

關係: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

處理:兼顧效率與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分配懸殊。

8、財政與稅收

(1)財政:國家的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

渠道:財政收入的形式:稅收收入(稅)、利潤收入(利)、債務收入(債)、其他收入(費)。稅收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和最重要來源。

因素: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只有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才能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持續增長。

【財政支出】

類型:按具體用途財政支出劃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科教文衛事業支出、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債務支出。

意義:加強宏觀調控,實現國家職能;優化經濟結構,促進轉型升級;統籌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收支關係】

關係: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餘、財政赤字。

形勢:國家應根據經濟形勢,合理確定財政收支關係,促進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目前,我國應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財政赤字加大支出,刺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

【財政的作用】

作用: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支柱: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促公平:通過國家財政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促配置:重大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多,投資風險大,建設週期長,加強能源、交通、電信、水利、研發等基礎設施建設。

促平穩:財政可以保持社會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經濟滯緩時,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減稅增支,刺激總需求,降低失業率,拉動經濟增長;經濟過熱時,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加稅減支,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

(2)稅收

【徵稅】

含義:稅收的本質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藉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法:有國就有稅,有稅必有法。稅法是稅收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特徵: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特徵,這是區別於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誌。

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影響大的兩個稅種。

增值稅:避免重複徵稅和偷漏稅行為,我國正在實行營改增的稅制改革。

個人所得稅:分別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所得越高納稅越高、所得越低納稅越低。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納稅】

原因:我國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國家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權利時必須承擔依法納稅的義務,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違反稅法的行為:偷稅、欠稅、騙稅、抗稅。要追繳稅款,收滯納金並處罰款,觸犯刑法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配置資源

【市場調節】

原因:為了解決人的需要的多樣性無限性與社會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把“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結合起來,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優點: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及時、準確、靈敏地反映供求關係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面對市場競爭,商家在利益槓桿的作用下,調整生產經營活動,推動科技和管理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資源有效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缺陷: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的弊端,會導致資源浪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市場秩序】

原因: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基礎。

措施:運用宏觀調控的法律手段,維護市場準入、競爭、交易規則;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和體系,保證食品藥品質量安全。

【誠信建設】

原因: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建立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誠信經營是無形資產,是否誠信關係到企業的成敗。

措施:國家要建立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和體系;企業要遵守商業道德,守法經營,誠信守約,承擔社會責任;消費者要樹立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基本特徵】

特徵: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則;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優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既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是創造中國奇蹟的原因,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

【宏觀調控】

原因:政府的宏觀調控可以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宏觀調控是政府的主要職責和作用。

主要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手段: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財政政策(稅率)和貨幣政策(利率)是國家在宏觀調控中最常用的經濟手段。

10、新發展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經濟建設

(1)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新時代】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新時代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從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葉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措施:

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發展的基點。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共享經濟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原因: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措施: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勇敢、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11、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內涵】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生產要素在全球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繫,主要表現為生產、貿易、資本的全球化,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載體。

【利弊】

機遇:經濟全球化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挑戰: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同時也存在著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加劇全球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一國經濟波動會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態度】

總體而言,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時,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帶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我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贏的方向發展。

(2)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經濟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WTO:積極作用:組織多邊談判;為國際貿易制定規則;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摩擦和衝突的場所。

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最重要的原則);透明度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公平競爭原則。

“一帶一路”: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擴大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實施“走出去”戰略、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大舉措。我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與世界各國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原因: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和開放型經濟體系逐步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措施:我們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

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促進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力;

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寬市場準入;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和挑戰,反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能,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