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朋友家的孩子,上次和朋友一起到广场上玩。

广场上穿着玩偶衣服的工作人员在给孩子发气球,看到这个景象,孩子赶紧跑过去,排队领气球。可是,轮到她的时候,气球已经发完了,孩子一下子就哭了。妈妈对她说:“这点小事不要哭了!”,可是孩子没理,哭得更大声了。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哭泣的情况,会很头疼,觉得孩子的哭声很闹心,会压抑孩子,不让孩子再吵闹。

但是,如果一味要求孩子乖巧懂事,不能哭闹,孩子反而会深受其害,身心的健康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不哭,并不是一件好事

1.不哭的孩子,会用更极端的方法寻求关注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莎在书中指出“表面上不再有情绪的孩子,需要有人帮助他们从那个壳中走出来,勇敢地让自我得到重生。他越否认自己的痛苦,就越说明他内心的痛苦非常强烈。”

当我们面对孩子哭泣的行为,我们往往是制止的,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地不哭了,可是问题就更严重了。阻止孩子哭泣,违反他们的天性,堵塞孩子内心宣泄的渠道,甚至可能会导致难以预估的后果。

当孩子不被允许哭泣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毫不重要,进而认为自己不重要,不被人重视。长此以往,他们把自己真实的情绪隐藏起来,堆积在心里。这样的行为不仅导致内心越来越封闭,也更容易叛逆,最后累积的情绪通过其他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打架、抽烟、酗酒,更严重的话,还会放弃生命。

在《阳光普照》这部电影中,阿豪是一个懂事听话、不会哭闹的孩子。这个孩子,从小到大,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成绩优异,既不顶撞父母,也不会哭闹,但就是这样一个乖孩子,最后选择了跳楼轻生。乖孩子的角色扮演了太久,忘记了如何去反抗哭闹,最终悲剧收场。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有心理研究发现,长期感受不到理解和认可,会使孩子变得内向、悲观,甚至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做出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温格·霍伊斯在他的新书《为什么只有人会哭》中指出:“相比尖叫或是其方式,哭泣要安全的多。比如在人类漫长的童年时代,孩子只要流一滴眼泪,母亲多半就知道她在难受了。”

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活成家长想要的样子,而忽视了他们真实的渴求,最后可能还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2.流不出眼泪,身体会代为哀鸣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6岁的孩子,突然视力剧烈下降。但是孩子的身体明明很正常,可是奇怪的是,就是突然看不清东西,走路走到一半,都会突然摔倒在地上。

后面,经过多次研究,才得出了一个令人难大跌眼镜的结论。原来是孩子的妈妈怀了二胎,觉得自己的爱被分走了,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在心底,又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最后把眼睛“憋”坏了,付出惨痛的代价。

心理学专家指出:哭泣是情感的宣泄,泪水能放松孩子的身心,为身体和心理排毒。也许,它并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却能帮助孩子维持身心健康。

眼泪无论是被强制地抑制,还是自我压制,孩子强压下去的哭泣,最后可能会以身体的哀鸣表现出来。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哭,也有其作用

1.哭,是正面的情绪交流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说:“爱哭,是因为拥有高敏感特质。”

高敏感的人,更能拥有共情的能力。

何炅,主持界赫赫有名的大咖,在主持的领域能大放异彩,这与他的共情能力分不开。有一次,何炅在黄雅莉唱歌的时候,突然哭了,因为他从她的歌声中体会到她这些年在音乐道路上奋斗的辛酸,最后为她留下了泪水。

在亲子节目《我们长大了》这个节目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数二毛了,生活上的各种小事都能引起她的哭泣。姐姐出门,不和她牵手,她哭;妈妈不在,她也哭。换做别人早奔溃了,但是妈妈却很有耐心地安抚她,尽量不压抑她的情绪。在妈妈的教导下,孩子也培养出高情商。懂得安慰哭泣的姐姐,懂得为他人着想,懂得怎么和别人交朋友。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约翰·戈特曼曾说:“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情绪健康,直接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孩子哭闹时,父母如何回应,也就如何培养孩子情绪控制的能力。

2.哭闹,预示着孩子的领导能力

育儿专家西尔斯出版过一本《西尔斯橙色亲子课》,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特别的爱哭,爱闹、固执己见,父母对此头疼不已。他可以为了抵抗母亲的指令,哭闹好几个小时。

有一次,他们要出门吃饭,选定了一物美价廉的家餐厅,可是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他认为另外一家餐厅的食物更美味。无论父母怎么劝说,他都不为所动,虽然最后去了家人想去的餐厅,但是他一路上都不开心。

这个孩子看似蛮不讲理、爱哭吵闹,但是正是这样的人,才是坚持自己想法的有主见的人。连作者都对他在书中下判断“这样的孩子,将会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

这样的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更容易获得成功。

德国心理学家海瑟,调查研究过100名具有相反特质的孩子。

最终发现: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孩子,有85%成长为意志坚定的人。而不懂反抗的孩子,较多沦为了依赖性向强、缺乏主见的人。

也即,爱哭闹的孩子,品格会更加坚定,也更富有独立性,这些特质,也帮助孩子成为领导型人才。

那么,面对孩子哭泣的情况,家长要怎么做才好?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处理孩子哭闹该怎么做?

1. 理解和接纳孩子

大明星胡可是高情商的带娃高手,她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

在孩子摔跤时,她表示她的理解,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痛”,当孩子被抢走玩具时,她表示感同身受,表示自己知道孩子很生气,当自己无法陪伴孩子的时候,她表示共情,知道孩子很伤心。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去哭,他哭,是因为他的需求不被满足,也是向父母传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手段,如果父母能接受到他们传递的信息,孩子的哭泣就自然而然就停止了。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2. 给孩子无条件的拥抱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说:"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减少摩擦。"

一个宝妈曾经分享过自己育儿的经历、据他观察,家里的两个孩子常常在哭的时候,忘记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哭了。而且,不论什么事情,在哭闹的最后,常常要求的是妈妈的一个拥抱。

之后,孩子在哭泣的时候,这位妈妈不是用言语安慰,或者是物质许诺,而是紧紧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效果反而更好。

在孩子哭泣时,一个温情的怀抱,胜过千言万语,为他们提供抒发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3. 丰富孩子词汇量

主持人梁冬曾经在电视上说过,他发现自己儿子经常在和妈妈争辩的时候哭泣,后来他才发现,原来孩子哭不是输不起,而是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年纪小,掌握的词汇量还不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这件事,他们还力不从心。所以,他们时常在着急的时候,就用哭泣来表达了。

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开心”就是收到一个洋娃娃时的惊喜;

“生气”就是爸爸答应给自己出差回来给自己买变形金刚,却忘记,自己肚子里鼓着气的怒火;

“嫉妒”就是别人考了一百分得了小红花,而自己什么都没有的酸溜溜;

增加孩子的表达情绪的词汇量,这样除了哭泣,他们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感受。

那个不哭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不哭,并不代表就是好事

奥维德说:“哭泣中有一种欢畅,因为通过眼泪忧伤可以得到满足和解救。”

生活就像五味瓶,有酸甜苦辣咸,生活就像是个情绪的百宝箱,有喜怒哀乐。生活里不仅有开怀大笑、愉悦感受,也有不能被拒绝的哭泣。请给留给孩子哭泣的自由,他们的哭声,是孩子成长路上特别的财富,也是我们育儿路上宝贵的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