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嘉定人與岳飛廟“還我河山”的淵緣

如果你去過岳飛廟,拜謁過岳飛塑像,想必您一定會為岳飛塑像頭頂上方“還我河山”那四個草書大字所震撼。一是其字本身,蒼勁有力,揮灑自如;二是其精神,一腔熱血,精忠報國,收復河山的雄心壯志,忠心可鑑。

兩個嘉定人與岳飛廟“還我河山”的淵緣

我們崇敬岳飛,是因其文武兼備,忠孝兩全。岳飛被後世尊稱為“武聖”,但其字、其詞也影響後世深遠,他的詞作《滿江紅》和書法《出師表》已成為傳世經典之作。正如陸游詩《觀大散關圖有感》中所說,“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岳飛雖行武出身,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加上自身的勤奮學習,文武雙全,能詩善詞,書法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意態精密,纖濃符中,剛勁不柔,文臣氣質,武將風骨,自有淳正之氣。兩個嘉定人與岳飛廟“還我河山”的淵緣

正是因為岳飛書法功力深厚,久負盛名,我們許多人才想當然地認為“還我河山”四字出自岳飛之口,書自岳飛之手。據史料記載,民國之前全國各地的岳飛廟中,岳飛塑像的上方並非全部掛有牌匾,所掛牌匾上也並非像現在這樣懸掛“還我河山”,大部分的牌匾上書寫的是“精忠報國”。那麼何時才開始懸掛成現在的“還我河山”呢?這要從清末的兩個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童世亨和周承忠說起。

童世亨(1883-1975),嘉定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進入南洋公學學習。光緒二十七年參加山東沿海地圖測繪,後參與山東、直隸、奉天三省沿海地圖測繪,曾在龍門、南京等地師範學校任地理教員。在上海創辦過中外輿圖局,繪著過《中國形勢一覽圖》、《世界形勢一覽圖》,廣銷國內。兩個嘉定人與岳飛廟“還我河山”的淵緣

周承忠(1878-1970),嘉定人。與童世亨同鄉,長童世亨五歲,也曾與童先生同事,供職過龍門師範學校,任教員。解放初期被陳毅市長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周先生幼擅文字學,工石鼓文鐘鼎篆隸,能金石,凡有友好要求,即到處揮毫,交件迅速,很多時候還親自送去。

1921年,童世亨欲將自己所著中學適用的《中國形勢一覽圖》改正重印,囑託周先生書寫“還我河山”四個字印在扉頁上。因為擔心自己無法表達這四個字的深意,周先生就找來岳飛的手書《弔古戰場文》的碑拓,從其中“河水縈帶,群山糾紛”一句中摘出“河”“山”二字,又取“秦漢而還”的“還”字,由於文中沒有“我”字,便從“奇中有異於仁義”的下半部分截取了“我”字,最終編成“還我河山”四字交付童世亨先生。

兩個嘉定人與岳飛廟“還我河山”的淵緣童先生看後大喜,童先生認為既然“還我河山”用了岳飛的手書字體,索性落款也用嶽武穆王吧。於是他就從岳飛手書的《出師表》中的落款“岳飛”二字照鉤為款。童世亨遂將落有“岳飛”二字的“還我河山”四個草書字印在了再版的扉頁上。《東方雜誌》主編金兆梓見到了“還我河山”,也立即在雜誌上刊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淪陷,中華民族發出了抗日救亡的吼聲:“還我河山,勿忘國恥”,代表著岳飛精神的“還我河山”迅速傳遍全國。1936年1月4日的《救國日報》頭版更將“還我河山”作為當年中國國民的座右銘。“還我河山”成為全體國人救亡圖存的最強音。此後全國各地的岳飛廟中,岳飛塑像頭頂上方的“精忠報國”多被“還我河山”所取代。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一些救亡救國的仁人志士還把它鐫刻在山崖上、石碑上,激勵著無數的華夏兒女精忠報國、共赴國難,成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保家衛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