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嘉定人与岳飞庙“还我河山”的渊缘

如果你去过岳飞庙,拜谒过岳飞塑像,想必您一定会为岳飞塑像头顶上方“还我河山”那四个草书大字所震撼。一是其字本身,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二是其精神,一腔热血,精忠报国,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忠心可鉴。

两个嘉定人与岳飞庙“还我河山”的渊缘

我们崇敬岳飞,是因其文武兼备,忠孝两全。岳飞被后世尊称为“武圣”,但其字、其词也影响后世深远,他的词作《满江红》和书法《出师表》已成为传世经典之作。正如陆游诗《观大散关图有感》中所说,“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岳飞虽行武出身,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上自身的勤奋学习,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文臣气质,武将风骨,自有淳正之气。两个嘉定人与岳飞庙“还我河山”的渊缘

正是因为岳飞书法功力深厚,久负盛名,我们许多人才想当然地认为“还我河山”四字出自岳飞之口,书自岳飞之手。据史料记载,民国之前全国各地的岳飞庙中,岳飞塑像的上方并非全部挂有牌匾,所挂牌匾上也并非像现在这样悬挂“还我河山”,大部分的牌匾上书写的是“精忠报国”。那么何时才开始悬挂成现在的“还我河山”呢?这要从清末的两个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童世亨和周承忠说起。

童世亨(1883-1975),嘉定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进入南洋公学学习。光绪二十七年参加山东沿海地图测绘,后参与山东、直隶、奉天三省沿海地图测绘,曾在龙门、南京等地师范学校任地理教员。在上海创办过中外舆图局,绘著过《中国形势一览图》、《世界形势一览图》,广销国内。两个嘉定人与岳飞庙“还我河山”的渊缘

周承忠(1878-1970),嘉定人。与童世亨同乡,长童世亨五岁,也曾与童先生同事,供职过龙门师范学校,任教员。解放初期被陈毅市长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周先生幼擅文字学,工石鼓文钟鼎篆隶,能金石,凡有友好要求,即到处挥毫,交件迅速,很多时候还亲自送去。

1921年,童世亨欲将自己所著中学适用的《中国形势一览图》改正重印,嘱托周先生书写“还我河山”四个字印在扉页上。因为担心自己无法表达这四个字的深意,周先生就找来岳飞的手书《吊古战场文》的碑拓,从其中“河水萦带,群山纠纷”一句中摘出“河”“山”二字,又取“秦汉而还”的“还”字,由于文中没有“我”字,便从“奇中有异于仁義”的下半部分截取了“我”字,最终编成“还我河山”四字交付童世亨先生。

两个嘉定人与岳飞庙“还我河山”的渊缘童先生看后大喜,童先生认为既然“还我河山”用了岳飞的手书字体,索性落款也用岳武穆王吧。于是他就从岳飞手书的《出师表》中的落款“岳飞”二字照钩为款。童世亨遂将落有“岳飞”二字的“还我河山”四个草书字印在了再版的扉页上。《东方杂志》主编金兆梓见到了“还我河山”,也立即在杂志上刊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沦陷,中华民族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吼声:“还我河山,勿忘国耻”,代表着岳飞精神的“还我河山”迅速传遍全国。1936年1月4日的《救国日报》头版更将“还我河山”作为当年中国国民的座右铭。“还我河山”成为全体国人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此后全国各地的岳飞庙中,岳飞塑像头顶上方的“精忠报国”多被“还我河山”所取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些救亡救国的仁人志士还把它镌刻在山崖上、石碑上,激励着无数的华夏儿女精忠报国、共赴国难,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