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度疫情,父母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最近,隨著上網課的時間越來越長,家長每天配合孩子交作業的耐心消磨殆盡,很多家長面臨許許多多新問題。

有家長說:我要崩潰了,從大學生到小學生,每天除了上班,還得檢查作業,督促按時交作業,身心疲憊,這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還有家長說:在家裡,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一談手機,馬上翻臉,根本沒辦法正常溝通。甚至有家長感嘆:教師不易,教育更不易

為人父母,在教育中盡職,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自己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疫情期間,一起在家的日子,讓很多父母面臨教育孩子的種種問題,重新思考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

共度疫情,父母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一起在家的日子,特別是孩子不能像往常一樣上興趣班或者補習班的長久的日子,對於孩子來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魯女孩培養手機》裡這樣說:“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無小事,每一位優秀的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與他們並肩前行的父母。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看這樣的一幕幕;放學回家路上的大手牽小手,興趣班休息室裡或走廊裡父母等待的背影,中高考考場外風雨兼程的身影…,這些無疑都是體現了父母的陪伴。為了自己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們不惜一切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他們再忙也會抽時間去接孩子放學,這並不意味著不讓孩子獨立,而是這樣的父母更看重一起回家的這段路程中“

陪伴”和“交流”,家長利用這段時間去充分了解自己孩子。其實,我們大家都明白,現在的孩子很忙,有些孩子甚至比老師和家長都忙,平日在學校接受繁重的學習任務,每天回家還得完成很多課後作業,週末要上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和興趣班。家長想要和孩子交流,也需要找時間。

共度疫情,父母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陪伴”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默默地滋潤著孩子的心靈。這種“無為”對孩子來說才是真正的“有為”,是對孩子的理想最大的支持,無論孩子學習多艱苦,遇到多大的困難,父母默默地陪伴是他們最溫暖的依靠,最堅強的後盾。

疫情期間,家長一定要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要求孩子要做到的事,家長必須率先垂範,更多地用行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對於自覺性不高的孩子,家長要理智的參與而不是代替,家長需要做的是:陪伴他們自我犯錯、自我糾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過程。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孩子必須自己去經歷,在這個過程中豐富閱歷,智慧成長。


家長要學會等待孩子“改變”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質變”的過程,教育不是幾節課就能改變孩子,更不是幾個月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優秀能力,教育是一個由內而外的改變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去堅持,去見證不斷犯錯,去不厭其煩鼓勵,去不斷體驗成功。如果孩子跌倒,父母急切去扶起或懲罰,而不是給予足夠的愛去引導他並耐心地去等待他、鼓勵他站起來,這個結果是無意義的。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決不能操之過急,要學會耐心等待。

共度疫情,父母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美國的心理學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曾經說過:“家長往往很少考慮這樣一種可能性,孩子或許有著他們獨特的內部生物鐘,而他們的發展要遵循自身生物鐘的節奏。”家長急於求成的心理,要求孩子立竿見影的觀點和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

對於孩子成長中的過錯,家長要控制情緒,充分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正確地對待孩子的犯錯。孩子的犯錯和糾錯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很多家長常常害怕孩子走彎路,急於給孩子糾錯,其實不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只有在糾錯中孩子才能獲得新的認知,從而產生新的能力,增長新的智慧。家長要充分相信,孩子是可以在錯誤中學習,並有能力改正。

共度疫情,父母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面對孩子的言行偏差,家長往往急於解決問題,常常火冒三丈,甚至動手打罵。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事與願違。孩子會在逆反心理的驅使下,即使在心裡已經認可你的觀點,但在態度和行動上,往往也會寸步不讓,這樣只會加深你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不良後果。這時,家長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進行引導教育,然後靜觀其效。聰明的家長要有等待的“智慧”,擁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的態度,給孩子一段緩衝的時間去思考,去改變。


在教育孩子中不斷提升自我

俗話說的好:“根深方能葉茂”。一棵樹要長得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我們平時只給其枝葉噴水施肥那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在“根”上下功夫。

父母的眼界和學識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育人先育己。家長的自我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家長的自我成長才是養育孩子的最佳路徑,作為家長,做好“身教”就是為自己的“言傳”提供有力佐證。

共度疫情,父母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父母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和孩子相處融洽,父母必須要不斷地學習。眾所周知,由於網絡、媒體的影響,現在的孩子知識面越來越廣,不管學習成績好還是不好,無論從性格還是興趣愛好,似乎都和我們想象中的“學生”不一樣。他們愛玩遊戲,對電影也感興趣,喜歡跟朋友扎堆玩,同樣也喜歡獨處。他們似乎什麼都有所涉獵,每一個話題都可以侃侃而談,天文地理可以聊,娛樂八卦也感興趣,無意間父母發現他們聊的問題可能連嘴都插不上。因此,有智慧的父母應該是博學的智者:懂心理,善處世,精德育。為了和孩子能進行良好的溝通,平等地對話,家長要潛心研究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因為只有父母學習了,知曉了,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健康的成長。

作為父母,要有空杯的心態,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好好學習。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成長,不斷提升教子的素養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格局和修養,形成良好的家風,培育一代代棟樑之材。

共度疫情,父母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