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8000萬私域流量的麥當勞,將成為數字時代的新“互聯網企業”

在互聯網之後,下一場影響萬千企業生死的變革即將來臨。

事實上如今“互聯網企業”已經不是一個準確的概念了。比如人們很難說清楚瑞幸到底是不是互聯網企業:它一方面與線下實體為主的星巴克戰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若是沒有互聯網它將和淘寶、微信、大眾點評一起消失。

不必再區分互聯網的是與非了,未來的企業只有兩種:數字企業與傳統企業。如今雖然已經有許多企業通過數字化建立巨大的競爭優勢,但真正的轉折點其實還在不遠的未來——以營銷技術(MarTech)的發展週期為例。

正如汽車由變速器、車身、底盤、發動機等等組合在一起,而一個小小的變速器(TCU),就涵蓋芯片、半導體、通信、機電、熱力學等領域學科,對於MarTech而言也是如此。隨著各項技術逐漸走向成熟,MarTech必然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節點。

屆時真正意義上的數字企業將大幅拉開與傳統企業的隔閡,傳統企業將在互聯網浪潮之後,面臨新一輪的降維打擊。

很難想象未來面對數字競爭的傳統企業能做些什麼。以往面對互聯網浪潮,傳統企業尚且還可以積極開展電商、與第三方平臺合作去慢慢適應,但未來無論是物聯網還是人工智能,都需要企業親自下場積累足夠的數字化底層,甚至通過私有數據對人工智能加以“訓練”。

而新時代的數字企業裡,麥當勞必在其中。本文將以麥當勞為例,解析其當前的數字化場景,以及他們有哪些技術優勢與佈局,看看他們打算如何率先佔領那個必然來臨的“數字未來”。


麥當勞不為人知的數字化優勢

疫情期間麥當勞依然保持營業,一篇刷遍了營銷圈的爆文經過一串分析,將麥當勞能保持營業的原因歸為「建立了品牌信任感」,讓用戶相信在疫情期間麥當勞依舊“乾淨、安全”。

初看似乎很有道理,但號稱第三空間的星巴克、“網紅餐廳”西貝筱面村、甚至口碑冠絕全國的海底撈,可都關了門,難道他們的用戶不信任他們嗎?

“品牌”、“用戶信任”、“企業文化”等等概念固然有其意義,但麥當勞和其他優秀的競爭者相比,我們或許需要更切實的數據與信息去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麥當勞到底有哪些他人難以企及的競爭優勢?

擁有8000萬私域流量的麥當勞,將成為數字時代的新“互聯網企業”

8000萬的數字用戶資產

經過幾個信息來源的交叉驗證,彎弓預估目前麥當勞擁有8000萬以上的私域流量,且流量質量極高,不僅都是本人曾經到店的真實會員,並且與微信或支付寶生態關聯,已完成數據整合與打通。

換句話說,麥當勞如今可以免費、實時、反覆的給8000萬人推送廣告消息,並且可以根據每個用戶的消費偏好,推送定製化的廣告。這意味著什麼?以投放微信朋友圈廣告為例,假若按照一二線城市約100元/1000次曝光的價格計算,麥當勞隨手往自己的私域流量池裡群發一下信息,就是價值800萬的一次推廣。

在多數品牌都苦於流量越來越貴,需要付出的推廣預算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們甚至打算利用區塊鏈技術把自己打造成流量平臺,反過來收別人廣告費。

世事就是如此奇妙,這就好像大家都在進行一場數字化高考的時候,你的學霸同桌不僅早已免試過關,並且還成為了試卷的出題人。

麥當勞是一家古老的規模龐大的公司,他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決心去做數字化並最終才積累了如此體量的用戶數字資產?通過整合各方信息,並排除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冗餘,我們簡單梳理出了一條麥當勞數字化時間線。

2013年10月,麥當勞任命了第一任首席數字官Atif Rafiq。

2014年,IDC資深副總裁詹斯(Frank Gens)提出,“2014年,所有重要企業都會擴大雲端、行動和海量數據相關投資”。這一年麥當勞在做什麼呢?他們完成了測試並大規模推廣自助點餐機。

而在2015年,麥當勞同時發生了幾件值得注意的事:其一,麥當勞先後與微信、支付寶達成合作,率先開展瞭如今享譽全球的中國移動支付。其二,麥當勞以“數字化和個性化”的第一家智慧概念餐廳於香港開始營業。其三,最重要的是麥當勞手機APP正式開放下載,這一APP是一個用於培養用戶忠誠度的會員系統。

2016年的年初,麥當勞的CEO向投資人表示,其APP已經有超700萬下載量,不僅高於行業標準,使用率也高於預期。在這一年,麥當勞開始推動“未來2.0”戰略:通過觸屏自助點餐機、雙點式櫃檯、送餐到桌等一系列硬件和服務,為顧客提供數字化、人性化、個性化的體驗。僅2016年上半年,全國有超過1000家麥當勞餐廳完成“未來2.0”的升級。

等等,是不是忘了公眾號?據麥當勞中國副總裁、首席市場官須聰女士在報道中透露,在2017年之前,已經有近2700萬微信用戶關注了麥當勞的微信公眾號,約有1/5顧客在麥當勞餐廳選擇用微信支付手機付款。

到了2017年,這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在這一年的4月20日,浙江杭州的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麥當勞首次推出了i麥當勞小程序。如今回過頭來看,這意味著麥當勞中國以小程序為核心的私域流量體系初步成型。

一年後的2018年8月,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女士在發言中提及:“麥當勞於2017年在全國推出會員計劃,至今已累積近5000萬會員。

同年,麥當勞宣佈8月8日為“8.8會員節”,這實質是一場全渠道的包含官方App、微信、支付寶的營銷活動,為此麥當勞不僅一反常態的請了代言人(是的,我們的文章裡又出現了吳亦凡),並且開啟了為期28天的優惠活動(見下圖),在如此大力度的投入之下,最核心的目的,也是用戶參與的唯一條件,就是註冊成為麥當勞會員——進入麥當勞的私域流量池。

擁有8000萬私域流量的麥當勞,將成為數字時代的新“互聯網企業”

這場被稱為麥當勞有史以來“打通渠道最多、觸及客群最廣、促銷力度最大的會員活動”,據悉會員節期間共獲取新註冊會員達1000萬。

2019年5月 24號,麥當勞中國首席數據智能官蔡棟在和騰訊雲的訪談中提及:“我們已經有7000萬的會員。”而這一年財報顯示,麥當勞2019年全年同店銷售增長5.9%,增長率為十年來最高。

在2018年麥當勞股價上漲了近35%的前提下,2019年麥當勞股價上漲了20.5% 。

擁有8000萬私域流量的麥當勞,將成為數字時代的新“互聯網企業”

如今將近1年又過去了,且期間還有一個2019年的會員節,其實本文提出的目前麥當勞具有8000萬私域流量,仍舊是一個相對保守的預估。

對門店這一物理世界的數字化,到線上構建私域流量池,麥當勞一路穩紮穩打走到今天。而你的品牌進行到哪一步?

事實上,用戶數字資產只是“成果”,另一個他人難以企及的巨大優勢是麥當勞的數字化“能力”——數字技術,尤其是MarTech(營銷技術)的應用。


高度敏捷的數字技術能力

麥當勞有著魔鬼般的經營效率。

一個近期的例子是,疫情期間美團&大眾點評提高了抽傭比例,最高可達30%,引起了一眾餐飲品牌聯名控訴。然而麥當勞卻似乎根本不關心這些事情:他們的外賣單不僅多數來自於自有的小程序/APP,不需要支付流量費用,更是藉助數字化技術建立了自己的配送體系,連配送費也不讓第三方平臺去抽傭。

在國外,麥當勞與UBer合作,在國內麥當勞中國除了自建配送之外,也在準備與順豐合作,據深見網絡CMO陶欣在演講中透露,合作得以展開的關鍵就是解決外部配送員的路徑信息問題,為此他們在外送箱上裝了非常多的傳感器,“包括GPS,路徑的追蹤,天氣、溫度、溼度以及氣壓,也就是說他可能乘電梯到了一個高樓上面,我們就知道他大致已經送到多少層樓了,這是因為平地與高樓的氣壓顯示是不一樣的。但對於傳統零售行業而言,要做到這些其實是非常艱苦的。”

麥當勞的這套配送體系不僅價廉,而且物美:他們的配送速度比美團&大眾點評還要快,後者保證的送達時間是45分鐘,而麥當勞保證的送達時間僅為30分鐘。

擁有8000萬私域流量的麥當勞,將成為數字時代的新“互聯網企業”

其次,麥當勞有著高度敏捷的運營機制。

像上文所提及的,疫情期間麥當勞任然保持營業,根本不可能是由於麥當勞做到“無接觸取餐”、“消毒勤快” ,從而帶來了得天獨厚的“用戶信任”。對其他求生欲爆棚的餐飲企業而言,要做到這些根本不難。

我們需要先了解一組簡單的餐飲行業數據:餐飲行業的租金通常僅佔成本的10%左右,而食材、人力都各自佔30%左右,這意味著停止經營就幾乎可以節省約60%的成本。食材和人力才是疫情期間壓垮餐飲企業的根本要素。

所以在困難時期,餐飲企業能否開業抗壓的問題其實是:

如何在最低限度的人力投入與最低的供應鏈壓力下,儘可能的創造營收?做一個極端的假想舉例,如果有免費的推廣渠道保證客流量,並有不眠不休的機器人替代人力成本,再僅售賣單一的產品從而降低食材供應鏈壓力,那要度過疫情將完全沒有任何壓力。

其實第一點已經有答案了,那就是私域流量。而二三點雖然不能完全實現,但麥當勞也將近完成了80%:

熟悉麥當勞的人就會知道,他們一間門店通常有五個基層崗位,分別是食材加工(醃雞肉)、廚房(炸雞肉)、裝配(把炸雞夾進漢堡)、前臺(負責點單)、大廳(清潔與收桌子)。而在疫情期間,拒絕堂食且全盤使用手機或屏幕點單,疫情期間麥當勞的前臺和大廳只需要一個人就能全盤負責。

這名員工只需在用戶走進門店時測量體溫、引導用戶屏幕或手機點單,等用戶拿著外賣離開,閒時進行簡單清潔即可。

至於如何讓產品的銷售相對單一減少品類壓力,從而減少食材加工、廚房、裝配的人力成本,麥當勞的做法十分簡單暴力:將巨無霸套餐這款明星產品打上超高折扣,讓用戶難以找到購買其他品類的理由。

基於智能點單、小程序推送等等技術的應用,麥當勞以極低的人力物力就能維持基本的營收。當然疫情期間的靈活調整隻是冰山一角,在宏觀上麥當勞的連鎖經營能力更是大幅領先於國內企業。

據36氪特邀作者何沛寬統計分析,在中國,2018年Top100餐飲企業營收約為344億美元,佔行業比例5.6%。在美國,2017年top5餐飲企業市場份額達10.6%,Top50餐飲企業市場份額達27.7%,遠高於國內。

再者,在代表規模化能力的連鎖化程度上,在美國,66萬餐廳中,31萬為連鎖品牌,連鎖佔比達47%,國內餐飲當前連鎖化率為5%(參考值),中國的頭部品牌集中度有上升空間、規模化能力有待提升。


麥當勞未來的數字化展望

為了避免過於務虛,上文其實很少去提及一些被廣泛討論的關於未來的麥當勞“熱點”,比如在國外,麥當勞已經收購了三家科技公司,依時間順序分別是從事個性化和決策邏輯技術的公司Dynamic Yield、其應用程序供應商Plexure 10%的股份、人工智能語音公司Apprente。而在國內,他們投資了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為核心技術的深見網絡。

然而在熱點之外,有一些已被驗證的幾乎可以肯定的未來,是即使停留在目前的我們也需要關注與謹慎看待的。

分別是超級MarTech應用誕生,以及流量生態的新格局。

擁有8000萬私域流量的麥當勞,將成為數字時代的新“互聯網企業”

超級MarTech應用,就是指多種技術複合下的黑科技。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麥當勞在國外已經初步推出的智能點餐屏,“他”可以根據時間、天氣、交通情況等因素,自動為用戶做出人性化的推薦。

比如夏日炎炎,他會問用戶要不要加一份冰可樂,而在一陣微寒的小雨之中,他會問用戶是否在正餐之外來一杯熱咖啡。這其中涉及的不單單是語音識別與對話,還需要特定的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應用,甚至要基於原有的用戶數據基礎才得以實現。

而未來流量生態的新格局更是值得我們謹慎看待。

區塊鏈是一種安全與加密程度極高的技術,麥當勞打算藉此整合多方用戶數據,建立“會員聯盟“,創造並掌握一個掌握大量流量的廣告平臺。據悉,他們溝通了通航、春秋聯合等幾家同樣擁有數千萬用戶數據的公司,一方面是互相”撞庫“使各自的用戶畫像都更加精準,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對外開放,收費開展程序化廣告購買業務。

屆時不僅有互聯網企業創造的流量平臺如淘寶、微信,也將有數字企業互相融合的局部流量生態,他們的可篩選便籤還具有線下門店與業務等真實場景,在一些特定條件下,甚至會成為品牌投放廣告的最優選擇。

數字企業與如今的互聯網巨頭一道,瓜分時代的話語權。屆時傳統企業將如何自處?


結語

對於尋求增長的品牌而言,麥當勞帶來了三則不錯的啟示。

1. 藉助科技與社交媒體,提升運營效率與用戶體驗。

快餐要快,人們很難在麥當勞內見到排隊盛況,因為通常當排隊人數>3,他們就會增派員工啟用一個點餐櫃檯。然而員工和櫃檯總是有限的,傳統的管理手段已經很難給運營效率帶來大幅度的提升了。

而如今,他們只需要讓員工引導用戶自助點餐即可。

藉助點餐屏、小程序、公眾號等等方式,以效率著稱的麥當勞仍然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何況其他品牌呢?

2. 通過私域流量提升復購率。

麥當勞的8000萬會員本質上並非來自於什麼數字渠道,相反他們都是一個個曾經到店、或在門店外賣範圍內點過餐的的真實客流。

這是一個反常識的事實:數字化所帶來的增長,不一定都來自於互聯網世界。如果一家門店有未經開發的線下的真實流量,那便是最好也最後的“流量窪地”了。

3. 永遠擁抱黑科技。

麥當勞在國內外投資或收購了數家技術公司,從人工智能到區塊鏈,麥當勞始終站在探索科技應用的最前沿。

如今再說“互聯網企業”似乎已經有些過時了,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品牌們早就被裹挾在互聯網之中,即使路邊的小餐館也要在意大眾點評上的用戶評價。

在這個人類從未有過的新格局之下,數字能力才是商業競爭的關鍵所在:即使不能像麥當勞一樣位於前方領路,最起碼也要能跟緊競爭對手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