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體中,為什麼西昆體聲勢最盛?

宋末的方回說:“宋鏟五代舊習,詩又白體、昆體、晚唐體。”這一觀點,與蔡居厚、嚴羽所認為的宋初詩壇上有兩個流派(即白體和西昆體)的說法有所不同。可見,方回首次指出宋初詩壇上有三體,是非常有見識的。

宋初的三體中,“白體”詩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詩的一批詩人,內容多是描寫生活中的閒適,風格比較的清淡。“晚唐體”詩人是宋初模仿賈島、姚合詩風的詩人,內容多描繪清邃幽靜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隱逸生活。而“西昆體”詩人是宋初效法李商隱詩風的詩人,詩歌對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華美。在這三體中,各有特色,那為什麼西昆體能夠在當時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文以載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壇佔據統治地位

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讓宋代的官員大多由文人擔任,這些文人經過科舉考試,進入宋代官僚層,同時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政熱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文人發表政見的信心,也導致宋代文人十分重視詩文的政治教化的功能。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中,將“文”與“道”的關係表述為“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宋代理學讓這些士大夫不斷地討論文與道之間的關係,如周敦頤認為“文所以載道”,更強調“文”的工具性,認為其是表達“道”的載具。


宋初三體中,為什麼西昆體聲勢最盛?


而西昆體恰好能夠體現出用“文以載道”的特點,西昆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宋代的治國之道。西昆體善於引用歷史上的事件,以史為鑑,讓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著名事件成為詩文中的素材,來表達對宋代社會發展的思考。如西昆體的代表詩人劉筠在《漢武》中寫道:

漢武高臺切絳河,半涵非霧鬱嵯峨。

桑田欲看他年變,瓠子先成此日歌。

夏鼎幾遷空象物,秦橋未就已沉波。

相如作賦徒能諷,卻助飄飄逸氣多。

在這首詩中,作者說漢武帝卻不說他尊儒術、破匈奴等值得稱頌的功業,反而集中說他崇樓峻閣,奉巫祠神,寄希望於天,來保佑他江山穩固、天下安寧。這種暗帶諷喻的文風意在表達對當時的統治者求仙祭祀行為的嘲諷,從而體現了西昆體的“道”,用典故來表達對執政者的勸慰,體現出批判時政的現實意義。

西昆體的詩風正是體現了這種“文以載道”的價值觀,即把文學的社會政治功能置於審美功能之上,其長於用典的藝術手法,擴大了詩歌的內涵,提高了詩歌的審美品位。


宋初三體中,為什麼西昆體聲勢最盛?


現實主義風格風靡宋代,成為時代主題

宋代的文學家普遍關注國家和社會,這一時代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被視為正統文學樣式的詩文,反映社會、干預政治是當時最重要的時代主題。西昆體詩人善於從典故中找尋歷史的教訓,當時西昆體代表詩人楊億等奉命編纂《歷代君臣事蹟》的大類書,他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說,他們寫詩的過程是“歷覽遺編,研味其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大概意思就是,在寫詩的過程中瀏覽古代的著作,並不斷地品位其中的意義,心生仰慕的情感,唱和而作。

宋代的程朱理學力在強調儒家的道德觀念,強調個體對社會應有責任感,士人應該有憂患意識,從而帶動了宋代愛國詩的發展,這無一不體現出宋代的現實主義,他們立足於國家的長足發展,為國家的安危時刻擔憂,而西昆體正是以典故來憶苦思甜,以史為鑑,而不同於其他詩體嘆物是人非、感生活閒適的情懷,其現實的風格正是得到當時統治者重視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都稱唐詩浪漫,而宋初詩文卻缺乏唐代那樣瀟灑浪漫的氣息,這何嘗不是與宋人對自己國家的熱愛有關呢?

總而言之,西昆體相較於白體詩風的含蓄低沉、閒適恬淡,晚唐體不關注現實的風格,是宋初詩風的一次全面改革,也是西昆體成為當時文壇極勢的必然趨勢。


宋初三體中,為什麼西昆體聲勢最盛?


西昆體意託深婉,歐陽修助推發展

西昆體詩人大多都是館閣詩人,他們的感受和觀點只能蘊藏在詩歌中,而無法用言語表達。而李商隱“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詩歌風格特點正好符合西昆體詩人表情達意的需要,故被西昆體詩人所追捧和鍾愛,這是西昆派學習李商隱詩歌寫作的深層原因。也正是因為這些詩人專門模仿李商隱詩的藝術外貌,而缺乏李商隱寫詩時的那種真摯感情,所以西昆體詩多浮於外表,缺乏內在的底蘊,雕琢之氣過於顯露。

後來,歐陽修矯正了西昆體形式華美、內容頻發的浮華之風,將宋詩引向了以氣格為主,語言平易暢舒的正途。在此之後,西昆體的詩風開始表現出關心社會民心和時代政治精神,如《食糟民》中“不見田中種糯人,釜無糜粥度冬春?還來就官買糟食,官吏散糟以為德。”以議論的手法,體現了對百姓的體恤同情和對腐敗官吏的痛恨。歐陽修作為當時朝中比較重要的官吏,又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其對西昆體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西昆詩派克服了白體末流的粗鄙詩風,注重追求詩歌的藝術品味, 對宋初詩風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影響,所以被稱為宋初三體中的極勢,也是有道理的。


宋初三體中,為什麼西昆體聲勢最盛?


後來,隨著宋代詩歌的發展,西昆體逐漸地衰微,原因在於它題材狹窄,過於刻意模仿,而喪失了自我抒情的特點,以及自立的精神。帶有這些弊端的詩歌在宋初能夠風極一時,卻難以逃脫前世的藩籬,更難以在宋代詩歌的長河中堅持走下去,但不可否認它對宋代詩歌找尋獨立的自我,以及對宋詞的發展做出極大的推動作用。

直到今日,在分析宋初三體時,仍把西昆體作為當時的代表,但在本質上,西昆體與白體和晚唐體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三者都是晚唐五代詩風的延續,他們依次選擇李商隱、白居易、賈島作為學習的典範,而不是以李白、杜甫為學習對象,也體現出宋代文學在發展之初,缺乏一定的經驗。但正是西昆派獨特的審美追求,為宋代政治的穩定、詩歌的發展做了極大的鋪墊,當宋代文學的風格最終形成之後,西昆體的價值更得到世人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