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防控“下半場”關鍵詞 主動發現無症狀感染者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要高度重視防治無症狀感染者。”李克強總理3月26日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時強調。面對無症狀感染者,主動尋找和發現是關鍵。昨天,上海市科協生物醫藥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從SARS到COVID-19”研討會上,多位與會專家認為,新冠肺炎傳播在國內進入“下半場”,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成為潛在傳播源。上海從頭到尾有一整套嚴格的防控措施,通過海外航班入境者逐一檢測,上海本地180多家發熱哨點門診等,足以由內而外找到無症狀的“漏網之魚”,並控制住的傳播和蔓延。

  “無症狀感染者”全稱是“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指無臨床症狀、但呼吸道等標本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者。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下半場”,無症狀感染者已引起高度重視。這類患者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後14天內不發病,病毒在其體內存在時間超過3周,具有傳染的可能性。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和隔離,就有引發社區傳播的隱患。

  在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看來,這正是新冠病毒的狡猾之處。“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難應對的病毒,它的傳播力很強,雖然年輕人感染後的重症率很低,但整體重症率明顯高於流感。而且,存在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無論無症狀攜帶者對疫情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對於輸入性疫情所帶來的風險要提高警惕,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張文宏指出,一個病人攜帶病毒,但是不發病,經過14天隔離期後就四處走動了,而他的病毒延長時間實際上會超過三個星期,這就大大增加了病毒的傳播風險。 “所以,上海市政府從頭到尾採取的措施都非常嚴格。現在擴大到所有海外航班進來的都要檢測。同時本地有180多家發熱哨點門診。整個網絡體系,做是比較完善。”即使出現無症狀感染者及其傳播,也可以及時發現並“滅火”。

  如果我們身邊存在無症狀感染者,該怎麼辦?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吳凡建議,做好個人防護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勤洗手以及在一些場合戴口罩。在政府管理層面,則要加強醫療衛生系統的監測防控網絡建設。近日,上海在117家發熱門診的基礎上,增加建設18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就是一項有力舉措。

  “其實,從真正的醫學角度來講,無症狀攜帶一定是有症狀的傳播。”對於無症狀感染者,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學術所長、研究員耿美玉有一些自己的思索。“我在想,微生態在機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微生態的宿主和病毒的交互作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無症狀的攜帶者,或許我們可以從皮膚的角度,尋找一些即使感染了但又沒有症狀的抗體。”這可能幫助我們找到病毒傳播的蛛絲馬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