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防控“下半场”关键词 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要高度重视防治无症状感染者。”李克强总理3月26日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面对无症状感染者,主动寻找和发现是关键。昨天,上海市科协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病毒演变、进化、传播的基础研究与防治实践——从SARS到COVID-19”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认为,新冠肺炎传播在国内进入“下半场”,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成为潜在传播源。上海从头到尾有一整套严格的防控措施,通过海外航班入境者逐一检测,上海本地180多家发热哨点门诊等,足以由内而外找到无症状的“漏网之鱼”,并控制住的传播和蔓延。

  “无症状感染者”全称是“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指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无症状感染者已引起高度重视。这类患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内不发病,病毒在其体内存在时间超过3周,具有传染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隔离,就有引发社区传播的隐患。

  在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看来,这正是新冠病毒的狡猾之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应对的病毒,它的传播力很强,虽然年轻人感染后的重症率很低,但整体重症率明显高于流感。而且,存在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无论无症状携带者对疫情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对于输入性疫情所带来的风险要提高警惕,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张文宏指出,一个病人携带病毒,但是不发病,经过14天隔离期后就四处走动了,而他的病毒延长时间实际上会超过三个星期,这就大大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 “所以,上海市政府从头到尾采取的措施都非常严格。现在扩大到所有海外航班进来的都要检测。同时本地有180多家发热哨点门诊。整个网络体系,做是比较完善。”即使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及其传播,也可以及时发现并“灭火”。

  如果我们身边存在无症状感染者,该怎么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建议,做好个人防护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勤洗手以及在一些场合戴口罩。在政府管理层面,则要加强医疗卫生系统的监测防控网络建设。近日,上海在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建设18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就是一项有力举措。

  “其实,从真正的医学角度来讲,无症状携带一定是有症状的传播。”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研究员耿美玉有一些自己的思索。“我在想,微生态在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态的宿主和病毒的交互作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症状的携带者,或许我们可以从皮肤的角度,寻找一些即使感染了但又没有症状的抗体。”这可能帮助我们找到病毒传播的蛛丝马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