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他年過六旬,依然固守著得罪人的“清高”


有底氣的清高,是一種修養。


儘管他年過六旬,依然固守著得罪人的“清高”


近日,看到幾張陳道明出席活動的舊照,被他的氣質所深深吸引。

照片中,他西裝革履,風度翩翩,很難與已年過六旬聯繫在一起。

似乎歲月並未在他臉上留下明顯的烙印,

他依然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八賢王”。

陳道明在文藝界算是一股清流。

鮮少看到他的負面新聞,反而倒是屢屢聽到關於他“清高”的消息。

儘管他年過六旬,依然固守著得罪人的“清高”


在某次文藝圈聚會上,酒過三巡後,陳道明即興彈奏起鋼琴,

身邊的女歌唱家興致勃勃地加入,隨旋律唱起《絨花》。

此時馮小剛要求《芳華》的女演員苗苗隨曲跳上一段,為大家助助興。

周圍的人也開始起鬨。

陳道明卻說道:

“我覺得呢,人丫頭呢,作為演員,這種跳舞是挺不合適的,她穿著高跟鞋不便跳”。

但是邊上喝上頭的男女們依然起鬨,即便陳道明出言相勸,還是有人不依不饒:

“比劃比劃就行。”

此時,陳道明竟然嚴厲制止:

“你沒看過跳舞啊!”

儘管他年過六旬,依然固守著得罪人的“清高”


比起全場借酒撒潑的人,比起那些以指揮晚輩彰顯自己地位的人,

陳道明的固執清高,恰恰反映了一種中年男人難得的“自律”。

人容易在酒色中迷失自我,唯有精神自律的人,才能時刻保持冷靜,守住底線。

演藝圈是一個很講究社交人脈的地方,但是在他看來很多都是沒有意義的社交。

每次拍完戲,別人都會相約出去喝喝酒,吹吹牛,但他從來不去。

同時反感沒有營養的採訪:

“一生當中說的廢話就夠多了,不能再讓觀眾聽到這些化過妝的話。”

有一次他作為評委之一,參加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的節目評比。

一個節目是幾十個來自山西的農村孩子,表演高臺花鼓。

其他幾位評委在表演完後的評價較低,認為傳統文化節目在形式上難有變化,缺乏創新。

陳道明卻直言不諱地的說:

“有些藝術,就是以整齊劃一為美。它難點也在整齊劃一上。所以我說你們可能有很高的知識,但是對於有些文化,我們傳承的文化,你們連常識都沒有。”

在堅守原則上,他根本不會讓步,無論是在什麼時候,只要觸及到自己的底線,便立即予以回應。

即便是在一個娛樂節目中,他並沒有隨便敷衍,而是認認真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哪怕說出來的話會得罪在場的其他評委,他依然還是會直言不諱。

這種“清高”或者直接,可能會讓許多人不舒服,但是仔細品品他說的話,確實句句在理,透露出的是一個人應該有的涵養和責任。

人大多數時候容易人云亦云,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久而久之,就會逐漸失去自我,變得毫無價值,美其名曰是“磨掉了稜角”,實際上卻是失去了堅守信念的勇氣。

儘管他年過六旬,依然固守著得罪人的“清高”


在面對央視採訪時,他直言有些電視劇他絕對不會出演。

比如抗日神劇,比如偽歷史劇。

無論這種劇多麼有收視率,或是片酬多高,他都不願意出演。

因為他擔心,看這些劇長大的孩子會混淆歷史,難分對錯。

作為演員,不能只關注利益,也要擔負起一份社會責任。

陳道明的“清高”是一種自省,更是一種能力。

有底氣的“清高”並不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反而會得到他人的讚許。

能管好自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自我約束。

人容易犯兩種清高的毛病:

一種是沒有任何內涵的清高,即便自己“腹內空空”,依然目空一切,一味地的貶低他人;另一種是獲得一些成就後,開始自我膨脹,對身邊的人開始愛答不理,指指點點。


儘管他年過六旬,依然固守著得罪人的“清高”


這是自我約束和修養的缺失,在精神上沒有自律意識造成的。

真正成功的人,不會因為自己身份的改變而嬌縱,更不會視自己高人一等,而肆意對他人的生活和思想進行批判。

相反會更加包容和自省,不會輕易對人和事作出判斷。

正如卡萊爾所說:“偉人的偉大之處,從他對待小人物的態度中可見一斑。”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老師,從不同的人身上,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訓誡自己或者提升自己。

但是許多人自恃“高人一等”,不會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不願意聆聽好的建議,久而久之會逐漸被人遺忘甚至淘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