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高学历父母居然选择教幼儿说这句最简单的话

拜拜~,对着扔进垃圾桶的尿不湿,六一挥着手完了第一句交给她的话。

你也许会觉得,神经病啊,对个尿不湿说什么再见。但当注意到,在老家要上楼睡觉时,她都会主动给爷爷奶奶叔叔,甚至曾祖父的遗照说拜拜时,我更加觉得,最先教她这句话是对的。

为什么第一句教给六一说“拜拜”呢?这个简单的拜拜,也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三个效果:学会告别、学会平等对话和感激、消解全能幻想和自我中心。

告别是终身的课题。也许一岁多的她还不能明白告别含义,更不知道告别和永别之间有时候是一个意思。但,和尿不湿这个最熟悉物件的“拜拜”,能让她切实感受到,熟悉的东西也会消失,但不是不知所踪。

当习惯和尿布的再见后,也许当你要出门上班时,她也就更能接受。也许你就是哪块放进垃圾桶的尿布,她还能开心地和你做个拜拜。

所以,要离开之前,偷偷地走,是不对的,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孩子和你告别,再迎你归来。

这些不会留存在孩子记忆里的点滴,却一定会印刻在她漫长道路上,作为价值观底色。当某天作为父亲的我要离开,她能欣然和我说声再见,然后拥抱生活,我一定会想起那个蹒跚去丢尿布的小不点,满意一笑。

孩童世界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但作为大人,我们常常会认为,不就是和玩具,和它说什么话,梳什么妆。

但这真好是和婴幼儿沟通的大忌。研究证明,当父母用“童言童语”和孩子沟通时,孩子语言和思维的脑区都激活都要更明显。所以,作为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平面上的去世界,才不会流于说教。

和尿不湿说再见的背后,其实是把尿不湿也当作了平等的对象,而不仅仅是一个用了就扔的工具,而平等,精神上的平等,是一切尊重的前提。

当生活中,有了很多诸如和尿不湿说再见这样的无聊细节。你又何须担心孩子不会通过类似的情景,很快学会谢谢这样的词汇呢。而会说你好、谢谢、再见的小屁孩,我们喜欢称他们“真乖”、懂礼貌。

在父母的庇佑下,每个婴幼儿都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全能幻想”和自己是宇宙中心的错觉。也难怪,想喝水、吃饭、出去玩,都只需要一个颜色就能搞定,想要不膨胀还真是难度不小。

但习惯了说再见,或许他就能知道,哪怕最喜欢的玩具,也只能和它耍一段时间,睡觉前总得和它说再见。就好比,长大后遇到的很多人,很好很喜欢,却也只能遗憾再见。

慢慢也就能感受到,自己能做的主并没有那么多,也逐渐能够坦然面对世界不围着自己转的事实。可悲的是,哪怕而立已过,你我身边存在大量未能走出这份幻觉的巨婴。

这件无聊的小事背后,有个很严肃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化是合适的?是等待她长大,再苦口婆心讲大道理?是等他自己去搞,撞了南墙,再来给他一通狗血喷头的痛骂?还是任你造作任你飞,不管啦?我想都不是。

在我看来,无论对小屁孩还是对成年人,最好的莫过于润物细无声,在琐屑的日常中灌注爱和教化,以至于无声处听惊雷。

想起一个反面的例子,上次去乐和乐都,邻座的夫妻一直在睡觉,孩子看到动物很激动,转向爸妈,却只看到两张沉睡的脸。我想,这样去动物园,也许去过10次8次,小孩都认不得几个动物吧。

而作为父亲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量,则又是另一个人关于理解他人的角度。就如鸡汤里所说“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更埋藏着你的遗憾和志得意满。也许是我过于遗憾没能和一些人和事好好地告别,所以生此执念吧。

对于个人而言,一切“现代史”,都是“古代史”,通过“考古”总能找到解开今日思考和行径的钥匙。就像你看我的文章,晦涩的文字背后,总都没有直说的话和回应现实的言外之意,这就是我的历史留给我的表达方式。

而那些没能进入你记忆宫殿的幼年经历,就是你的史前史,你不知道,他人或许也不知道,但它就在那里,还成为了你这个朝代文明的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