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複習知識點(1)

Rs高中地理知識點系統總結

第一單元 地球在宇宙中

[知識要點]

一.地球的宇宙環境

1、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統稱為天體。按照其物質組成、質量大小、運動規律,可分為恆星、星雲、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等主要的類型。最基本的天體類型是恆星和星雲,它們的區別如下:

恆星

由炙熱的形體組成,有很大的質量,自身能發光的球狀天體;所有的恆星都在在不停地運動和變化,因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其相對位置似乎是固定不變的;太陽是距地球最近的恆星。

星雲

由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的,呈雲霧狀外表的天體;同恆星相比,星雲具有質量大、體積大、密度小的特點,主要成分是氫。

2、天球:以觀測者為球心,半徑無窮大的假想圓球。人們在說明天體的位置和運動的時候,把天體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們本身。

3、星座;為了便於認識恆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區域,這些區域稱為星座,全天共分為88個星座。在北天極的周圍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個星座,北半球中高緯度終年可見。北半球中緯度9月初21時左右,天頂附近可見天琴、天鵝、天鷹等星座。

4、天體系統:宇宙間的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著的天體因互相吸引互相繞轉,形成不同級別的系統。(如下圖所示)

  5、太陽概況(和地球對比)

日地平均距離

主要成分

半徑

質量

體積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億千米(光行8分鐘)

氫和氦

地球半徑的109倍(70萬千米)

地球質量的33萬多倍

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6、太陽的外部物質構造:太陽的外部是大氣層,從裡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太陽大氣層的一切活動,總稱為太陽活動。黑子和耀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誌,週期都是11年。

太陽活動的標誌

發生的層次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時,發出的強烈射電會干擾地球上的無線電通訊。

(2)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流(“太陽風”)會干擾地球上的磁場,產生“磁暴”;帶電粒子流高速衝進兩極高空大氣層,同稀薄大氣相撞形成極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陽風”

日冕

7、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中心在高溫高壓下,發生核聚變反應,即四個氫原子核聚變為一個氦原子核。在核聚變過程中,太陽要損耗一些質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陽系: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構成的天體系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中,其他的天體都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繞太陽公轉(如下圖所示)。

9、九大行星的運動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三大特徵。

10、九大行星按其結構特徵可分為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三大類。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條件:

(1)適當的日地距離和長短適宜的自轉週期,使地球有適當的溫度和液態水,有利於生命物質的存在;

(2)地球具有適當的體積和質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氣層中的各種氣體,並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適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氣。

二、地球和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形 狀

表示地球大小的幾個數據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球體

極半徑

6356.8 千米


赤道半徑

6378.1千米


平均半徑

6371千米


赤道周長

約4萬千米


表面積

約5.1億平方千米

2、經緯網: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經緯網。人們可以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和方向,量算兩點間的距離。

(1)經線和經度

(2)緯線和緯度

經線的特點

幾條重要的經線

 ①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③兩條正相對的經線構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半球。

 ①0°經線(本初子午線),它是東經和西經的分界線。

 ②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③180°經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緯線的特點

幾條重要的緯線

 ①緯線指示南北方向

 ②每條緯線都自成圓圈

 ③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線圈越來越來小,到了兩極就縮小成一點。

 ①0°緯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②南北迴歸線(23°26),是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③南、北極圈(66°34)是有無極晝和極夜的分界線;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3、地球的運動

(1)自轉、公轉概況對比

運動形式

自轉

公轉

方向

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和自轉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東

週期

①恆星日: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自轉了360°,需時為23時56分4秒。

 ②太陽日:人們平常所說的“一天”,自轉了360°59′,需時為24小時。

公轉一週的時間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說的年是365日5時48分46秒,這是一個迴歸年。

速度

①角速度:大約每小時15°,每4分鐘1°,除兩極無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②線速度:因緯度而異,赤道最大,向兩極逐漸減小,南北緯60°處大致相當於赤道的一半,極點無線速度。

①角速度:每日向東推進1°

 ②線速度:平均每秒約30千米,近日點較快,遠日點教慢。

地理意義

①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②產生了地方時的差異

 ③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產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響地球的形狀,使其成為略扁的旋轉橢球體。

①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②晝夜長短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式

(2)地方時;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轉,使經度不同的各地時刻早晚不同,東邊地點的時刻要比西邊地點的時刻早,這種因經度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

(3)時區和日界線:時區的劃分是為了統一時間的標準,根據地球每小時自西向東轉過經度15°,而將全球劃分成24個時區。日界線是為了避免日期紊亂,經國際規定將18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每個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統一本時區標準,由於相鄰的區時相差1小時。日界線兩側是日期的變更,東、西十二區鐘點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轉軌道:地球繞太陽運動所經過的路線,稱為公轉軌道,也叫黃道。它是近似圓的橢圓形,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每年一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稱為近日點;每年7月初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遠的位置,稱為遠日點。

(5)黃赤交角;地球公轉與自轉是同時進行的,即邊自轉邊公轉。公轉時有兩個特點:(1)地軸和公轉軌道面的夾角保持66°34′的夾角不變。(2)地軸的傾斜方向始終不變,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由於有以上兩個特點,所以公轉軌道面與地球赤道平面之間就存在著一個夾角,即黃赤交角。現在的黃赤交角是23°26′(如下圖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環週期。從天文含義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就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在氣候統計工作中,一般把3-5月劃分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劃分為夏季,9-11月劃分為秋季,12-2月劃分為冬季。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7)五帶的劃分;人們根據各地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以及陽光照射的情況,把地球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如下表,下圖所示)。

 

熱帶

南、北溫帶

南、北寒帶

範圍

南、北迴歸線之間

南迴歸線和南極圈之間;北迴歸線和北極圈之間

南極圈到南極;北極圈到北極。

陽光照射情況

一年中太陽光可直射二次(迴歸線上一次)

既不會受到太陽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

陽光斜射厲害,並有極晝極夜現象

獲得太陽光熱情況

最多

比熱帶少,比寒帶多

最少

 

[複習指導]

本章知識可概括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環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複習時應緊緊把握住這兩個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環境

1、這部分內容涉及的天文學知識極其豐富和廣泛,首先應從搞清各種天體的基本概念入手,因為這是瞭解各種天體之間互相關係的基礎。複習時,要通過分析對比掌握各種天體概念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天體系統之間的關係。

2、天文知識大都屬於宏觀現象,地球上的人們很難全面、真實地看到這些事物的本來面貌。因此,複習時就要特別注意觀察,只有這樣才能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搞清各種天體和天體系統的概念。

3、複習有關太陽的知識時,主要應明確兩點:

(1)太陽輻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複習有關太陽系的知識,也要明確兩點:

(1)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適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

(2)從九大行星的運動特徵和結構特徵的共性中,認識地球只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運動及其地理意義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的方法進行復習,明確以下問題:

(1)地軸、兩極和赤道是根據地球自轉確定的,它們是劃分經緯度的主要依據;

(2)地面各點自轉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時自轉15°,但線速度不同。赤道自轉的線速度最大,緯度越高,自轉線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緯60°的地方約減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兩極自轉線速度減小為零;

(3)太陽日和恆星日,主要是由於選擇的參照物不同而產生的差別。恆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恆星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的時間間隔,是地球自轉的真正週期。太陽日比恆星日多3分56秒,這是由於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日公轉造成,是目前人們使用的時間。

2、區時計算:由於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在同一條緯線上,東邊的地點總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東早西遲是計算區時的關鍵。計算方法如下:

(1)從兩地的時區差,求出兩地的時間差。若已知時間的甲地與所求時間的乙地都為東時區,或都為西時區,則兩地的時區數之差,即為兩地的時間差。若已知時間的甲地與所求時間的乙地分別為東時區和西時區,則兩地時區數之和,即為兩地的時間差。

(2)根據東早西遲的道理,採用東加西減的算法,求出某地時間。即已知東邊地方的時間,減去時差,便得出西邊某地的時間;反之,已知西邊地方的時間,加上時差,便得出東邊某地的時間。

(3)在相加的過程中,如出現結果大於24小時,那麼要把得數減去24小時,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減的過程中,如出現不夠減的情況,那麼要加上24小時來減,日期要退後一天。

3、過日界線日期的變更:首先要明確東、西十二區的位置,即東十二區在日界線的西側,西十二區在日界線的東側。由於東十二區在任何時刻都比西十二區早一日,因此,從東十二區向東越過日界線到西十二區,日期要減去一日;反之,從西十二區向西越過日界線到東十二區,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黃赤交角及其影響,是認識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關鍵所在。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北緯23°26′之間往返移動的週年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造成了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變化,於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見,黃赤交角是認識地球公轉地理意義的關鍵所在。黃赤交角與其產生的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可用下面圖式表示:

5、太陽高度就是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陽在當地的仰角。對於某一地點來說,太陽位於頭頂時太陽高度為90°,而太陽位於地平線上時,太陽高度為0°。就全球而言,太陽直射點處,太陽高度為90°,從這裡開始向兩側降低;在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正午太陽高度可用公式計算,如果出現負值說明在地平線以下(此處太陽還沒有升起來)。

6、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列表如下:

日 期

3月21日和9月23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直射在赤道上

直射在北迴歸線上

直射在南迴歸線上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降低

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

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

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南半球相反

節氣

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