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傷害孩子,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許多家長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於是有些家長會擔心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會影響到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家長因為太過於害怕傷害到孩子,即使遇到一些怒不可遏的事情,也只能強壓著自己的負面情緒,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是小心翼翼的,非常的在意自己的情緒。害怕自己沒有管理好情緒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怕傷害孩子,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其實這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不少的案例,但是很容易造成的一個局面就是當家長如果太過於在意自己的情緒,當產生一系列情緒的時候,如果過於壓抑住自己的情緒表達的話,就會很容易讓自己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比如會在日常生活中假如遇到稍微有點不開心的事情,就會很容易的無限放大自己的負面情緒。這樣做會對自己的心理狀況帶來不少的影響,作為家長,用對技巧來發脾氣,把負面變成正面。

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家長要知道這樣做不好

有些家長希望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是溫柔而且理智的,所以當有些父母遇到孩子調皮的情況,想要大發脾氣的時候,為了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要維護自己良好形象,就會選擇強壓自己的情緒,避免表達出自己的怒火,強行讓自己平靜下來。可是家長有沒有仔細想過,這樣做雖然在短時間內不會傷害到孩子,可是有沒有想過,長期的後果會帶來什麼的影響?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這樣真的會對孩子好嗎?

怕傷害孩子,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爾曼認為,刻意掩蓋失控的情緒,或忽視情緒化的瞬間,企圖做"超級父母"或"完美父母",迴避與孩子在情緒上的交流,其實會讓孩子缺少學習如何應對情緒的榜樣,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相對較差,且在感情上和父母較為疏遠。

在這個家庭氛圍下培養出來的孩子通常有一個特徵,就是他們會很難的發洩出自己的不滿,或者很難的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開心或者憤怒的事情的時候,習慣性的選擇壓抑,由於他們很難發洩出自己的心理壓力,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負面情緒就會很容易爆發,導致孩子容易走向極端。

怕傷害孩子,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家長強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但會對孩子帶來影響,而且對於本身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由於這些習慣性強壓情緒的家長都不會輕易的表達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導致他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會給孩子帶來一個負面的教材形象。作為家長當面對生活上的種種事情的時候,與其強制性的壓抑住自己的情緒,還不如去正確的表達自己,我們要學會通過科學而正確的方法去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家庭產生矛盾,用適當的方式與家人一起交流抒發自己的情緒表達,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面對孩子調皮的情況下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1.正視自己所產生的消極情緒

在孩子調皮的情況下,選擇強壓著自己不滿情緒的家長,他們都會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好。其實這麼想是對的,可是如果沒有正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樣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相信許多父母對於孩子本質是想要給孩子多一點的關心和呵護,

但是有些父母沒有意識到,由於他們對於自己本身所產生的消極情緒,沒有一定的正確認識許多的麻煩。

怕傷害孩子,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那麼該如何去正視自己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呢?首先作為家長可以用一本本子將自己所產生的消極情緒中的事由寫下來,這樣可以弄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到底什麼事情才會讓自己產生不開心或者憤怒嫉妒等情緒的。當清楚的認識到這些事情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結果的時候,再次發生這件事情也會十分的釋然。

通過正視自己的消極情緒,清楚的瞭解所產生的情緒沒有好與壞之分,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也會更好的照顧,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如何去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因為只有正視自己的消極情緒的父母,才會理解孩子所做的事情。

2.用同情心的方法和孩子表達情緒

正視自己所產生的消極情緒之後,作為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孩子進行溝通。面對孩子所做的事情,作為家長也不能不管不顧,忽視掉這些所帶來的後果,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與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不是說面對孩子做了讓自己生氣的事情,非得使用十分暴力的語言甚至是行為去對待孩子,更不需要強制性的壓制住自己的怒氣,我們可以利用同情心的方法與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怕傷害孩子,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首先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使用一些不雅的語言,對孩子進行嘲諷或者蔑視,這樣的懲罰方式來對待孩子,其實會給孩子帶來自尊心上的打擊。舉個例子來說,當孩子學習上遇到難題而不想堅持繼續做下去,比起"你怎麼這麼沒用?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了。" 利用同情心的方法,孩子會更容易接受。比如家長可以這樣說:"你做不出這道題一定很沮喪,但是你不要灰心,你慢慢的理清思路就可以做出了,做不出也不要放棄,不會我可以教你好不好?"

3.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隔壁家孩子,可是作為家長需要知道世界上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完美的存在的。假如家長希望孩子成為那個完美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按照嚴格的標準去執行計劃,當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意願去完成任務的時候,或者脫離了家長的期望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像強迫症一樣的情緒產生,對於孩子不完美的瑕疵會變得十分苛刻。

怕傷害孩子,生氣也只能強壓情緒?用對技巧發脾氣,把負面變正面

其實家長這樣做會讓自己產生更多的消極情緒,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各有各的特點,假如讓孩子按照心中所想的樣子中成長,其實這也是對於父母來說是一個不被接納不被接受的存在,孩子是孩子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不會長成父母心中所想的那樣,因此作為家長需要去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青少年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對於孩子不完美的現象,作為家長要做的是並不是大發雷霆,或者抑制住自己消極的情緒,要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關係的人來對待。對於孩子作為家長需要多一點耐心和寬容,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和犯錯的過程,要留給孩子多一點的時間去成長。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