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門膽管癌手術預後5年生存率的都少,但他現已術後15年,怎麼做到的?

在第二個中國醫師節期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發起“中國醫師節,我想對醫生說”活動,短短一週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跨越老中青三代人的3000餘條、近30萬字留言,濃濃醫患情令人感動。

“時間過的好快,轉眼間就快十五年了。在上一次複診時,突然發現您的頭髮已經花白了很多。”15年前,肝門膽管癌患者重武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外科徐智醫生第一次相見時,他面黃肌瘦,而徐智則目光堅定;15年後,在醫生的節日裡,重武特地寫信致謝這位生死戰場上的“老朋友”。

肝門膽管癌手術預後5年生存率的都少,但他現已術後15年,怎麼做到的?

收到這封信後,徐智感觸頗深,肝門膽管癌的手術的複雜性和風險都非常大,預後5年內生存率也非常低。當時他將手術風險等情況和家屬進行了充分溝通,是患者和家屬的理解給予他極大的信心,進行了義無反顧的手術治療。“術後生存15年真的不容易,這是醫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信中,重武表達了自己的心願,希望繼續在北醫三院的保駕護航之下,能突破術後20年的大關。他說:“希望當再有新患者問徐大夫‘我術後還能活多久?’時,他能通過我的病例給病友們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和治癒疾病的希望。”

短短一封留言信,卻道出了一份真摯而濃郁的醫患之情。“如今,您從中年教授轉變為主席臺上的知名老專家,而我也從年輕教師熬成單位的著名老病號。”重武在留言的最後,署名“您的老朋友”。而徐智則稱呼“重武老弟”表達了他的感動:轉眼間十五個春秋過去了,您和我從當初的大夫和患者的關係,早已成為十分要好的朋友關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我們永遠都是相互信任、充分理解,共同抗擊疾病的同志和戰友!

這樣的留言還有很多,有剛剛出院或是看完門診的患者,也有曾在幾十年前到北醫三院就診的老患者。一位十幾年前的手術患者,在留言中細緻地回憶了他當年的就醫感受:“手術做到凌晨,大夫術後仍然堅持在離開醫院前到ICU探視患者。他親切的態度、溫暖的話語,無一不給患者和家屬帶來希望。”

其中一位患者的留言感人至深,他說:“我不想把感謝送給某一個人,我要感謝醫生這個職業——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而北醫三院的醫務人員在感動之餘,也積極地加入了這場醫患線上告白中。北醫三院骨科韋峰教授就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作為醫生,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搶救患者。然而,醫學有其有限性和不確定性,一旦結果未遂人意,醫患雙方的溝通和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醫生在患者眼裡是健康的使者,要隨時隨地做好患者的科普和溝通工作。”韋峰說,醫生要有紮實、專業的基本功,這是患者信任你的基石;此外,還要站在患者的立場,體會他們的痛苦和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