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愈演愈烈,我們需要反思這件事

文|玄枵

在愈演愈烈的疫情面前,我們能做些什麼?在上一篇文章《新年致語:正氣內存,是最好的避毒法》中,我如是寫道:“這是一個贖罪、反思的好時機。”

這些天,看到身邊的家人和親友,個個幾乎都有很大的情緒起伏。自從去年十二月八日出現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來到現在,全國已經累計有兩萬以上患者確診。本來這樣的境況已經可謂是“慘景”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不自內省,整日惶惶不安。

越是大疾當前,越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定力如何。能夠像孟軻那樣“養吾浩然之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的,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焦慮”、“不恐慌”。

情緒的起伏動盪會使得正氣愈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故而君子會做到“不凝滯於疫難,哀而不傷”。

尤其是今日立春,乃己亥與庚子二年相接之時,更應該保持情緒平和穩定,這樣才有利於氣機升降,保持身體疏通。如果一味地神魂失守,被愈演愈烈的疫情所左右,就更容易成為病毒的受體。

豈不聞《黃帝內經•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雲“人氣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則邪鬼幹人”乎?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好了正氣,就如同穿上了一件無形的盔甲,在同樣的危境中,被病毒攻擊的可能性更低。

昨日與友人交談,聞其雲:“春分應是一個拐點”,起初未嘗細想。其實,如果根據五運六氣推算,春分的確應當是一個拐點。

己亥年終之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少陽相火,水火不容,寒熱爭鋒,為瘟疫的產生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客觀氣候條件。再加上己亥年終年土運不及,不能運溼,則寒熱裹挾,溼氣氤氳,瘟疫發生了。

這樣的天象,明明白白地寫在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又厚又白的舌象上。《周易》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既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同一,那麼,在寒溼為主象的天運環境中,內外交感,脾虛溼盛者就成了疫毒“最喜歡的人”。

庚子年初,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太陽寒水,中見金運太過,風寒燥三氣並行春令,早春的氣候變化。原本生機盎然的春,依舊寒冷如冬。人人像蟲獸一樣,蟄伏在屋子裡,難免會生抑鬱。

不過,到了庚子年二之氣(從春分開始),一切都會有所改觀。主氣為少陽相火,客氣為厥陰風木,火木相得,春氣以正,萬物應榮,民乃和。故從春分開始,始於己亥年終的這場瘟疫才會風清雲散。

在人禍天災面前,我們不否定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但也絕不能無視天地氣運規律。只有天人一體,互攜並行,方能最大程度地“亡羊補牢”。

朔風讓人心動,天籟讓人神驚。人不苟同萬物,臨疫難而有情。只要是有情之人,都難免因國難而生悲,然而除了感懷傷物之外,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反思自我。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故應本於自然。人的行為與四時更替相悖,與五行生剋相疏,必然會在五運六氣的變化中招致禍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認為,“傳不習乎?”應該被放在第一位。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趁著蟄居在家的這段時光,反思一番我們的罪過與不足。

我更願意把新型冠狀病毒看作是“一個可惡的傳道者”。“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不曾說話,但用它的方式行使著——不言之教。

被新型冠狀病毒打得措手不及時,沒有反思精神的人會竭力自保,無可救藥者會濫行妄為,而君子於疫,應小患憂。行止有時,天道自知。

孔子有言:“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上天是一位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師長,他掄起了新型冠狀病毒這把長鞭子,狠狠地抽打著不自知錯的人類。

比起歷史上諸多置人類於死地的瘟疫,這次的病毒,算是下手略輕的。如若知禮的話,人類應該學學曾子,高度內省,受過父親的仗刑之後也能恭謹謙卑地認錯。在這股如迅雷烈風一般肆虐的病毒面前,我們應該學一學君子的作為。

君子的姿態極像老子所欣賞的水,貴柔、處下、謙退、自保。其所為也,居恆當戶,寢恆東首,衣服冠而坐,為疾風迅雷而變色,雖夜必興,以敬天之怒。

在疫難面前,倘若只是閉壅在戶,一切周遭漠然與我無關的話,那應該是爆炒的鋼豆子,油鹽不進了。


疫情愈演愈烈,我們需要反思這件事


所謂“小杖則受”,作為大自然的孩子,我們唯有低頭服膺,自省己過,“正氣存內”,不為外邪所幹。等到這股殘忍乖僻之邪氣最終散盡了,不再濫行妄為,才是領教了大自然的不言之教。

經過這幾天的反思,我又一次地明白了孔子昔日於河濱之側的那句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有人抱怨,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無情懲罰著人類,真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是,正是因為大自然能夠做到“逝者如斯”,我們才認為它是美的、神聖的。

紀錄片《Nature is Speaking》中有一句是:“如果我沒了,你們也就沒了。而我是有能力重生的。”水流不息,天運不已,但人命如芥。在天與人的相互碰撞中,誰是最終的得勝者呢?予欲無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