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疫情中的傲慢與偏見:我們只相信我們想相信的

在歐美疫情之初,許多民眾和政府表現出了輕視。

前幾天人民日報微信號發佈了一個意大利留學生的 vlog,他說,2 月 28 日,意大利確診人數600+,衛生部卻表示戴口罩對健康人沒有意義。他所在的南方城市由於疫情不嚴重,一切如常。即使到確診人數上升至 3800+ 的 3 月 5 日,街上行人依然沒有一絲緊張感。

歐美疫情中的傲慢與偏見:我們只相信我們想相信的

2月底一切如常的意大利南方城市 | 圖片來自這位留學生的 vlog

這讓剛剛經歷水深火熱的我們大為不解:國內都這樣了,感染死亡這麼多,怎麼還能不重視呢?
不戴口罩固然有文化國情因素,但這對病毒的偏見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歐洲人這麼不惜命,血的教訓還不夠嗎?不過最近看了《思考,快與慢》,才知道,這很可能源於我們的認知偏見,而非不惜命或性格的傲慢。


01 事情不發生自己身上,還真難當回事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 電影《流浪地球》



如果你看到有人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而又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會去幫忙嗎?


回答“會”的小天使把手放下來,一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顯示了我們可能比想象中冷漠。
這個實驗叫幫助實驗(helping experiment)。一組受試者被帶入幾個隔間,要求講述自己的生活和煩惱。每人一個隔間,只有在輪到你講話時你的麥會功放出來,其他人能聽到,一共講兩輪。
第一個受試者是工作人員假扮的,他說自己剛來這個城市還不太適應,並十分尷尬地承認自己很容易抽搐,在緊張的時候尤其如此。接下去其他人講。
再次輪到他時,他假裝癲癇發作,最後幾句話是“有沒有人….能…救我…(喘氣聲)…我…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氣哽聲,然後安靜了下來)”。然後下一個受試者的麥自動打開,人們再也聽不到這個有可能死亡的人的聲音。
這時其他實驗者有多少人去幫助他了呢?15 個受試者中只有 4 個人(27%)聽到情況不對立刻衝了出去,6 個人從沒踏出過房間,5 個人在有明顯氣哽時才衝出房間。
這個實驗說明當我們知道其他人也聽到了同樣求救信號時,會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變小了。

歐美疫情中的傲慢與偏見:我們只相信我們想相信的

圍觀者的冷漠 | 圖片來自 Pixabay

好,這個實驗其實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接下去的這個實驗才是。
有個心理學家把“幫助實驗”告訴了兩組被試,其中一組只告知了流程,另一組告知流程和結果,即人們有多麼冷漠。接著給他們看了幫助實驗中的 2 個被試的資料和視頻,讓他們分別評估這兩人施以援手的概率。
你猜結果是怎樣?
第一組只被告知流程的人判斷這兩個人都會施以援手。也就是說他們覺得人性本善人們不會無動於衷。


而後一組知道實驗結果的人呢,也就是他們已知人們在“圍觀”情況下的表現後,依然判斷這兩個人都會施以援手。也就是說,他們的看法並未被心理學結論改變。
緊接著,這個心理學家又巧妙地微調了這個實驗:所有被試被告知幫助實驗的流程,同時讓他們看了幫助實驗中兩個被試的資料和視頻,且讓他們看到那兩個人並未施以援手。這時再讓他們判斷那個幫助實驗中最終施以援手的人的概率是多少。
此時他們估計的值和幫助實驗的結果很接近。也就是說,他們的認為“人性本善充滿正義”的看法被改變了。


這個結果充分說明了,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真的很難當回事。我們看到統計學結論很難改變看法,看到個例的行為,卻能改變看法。


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歐洲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儘管可能聽說過中國疫情的嚴重,看到過感染和死亡的數據,卻依然不當回事。


02 結果偏見:你無法重構過去的想法


我們人類常常做穿越時空的夢。如果能回到過去,那該多好。那句沒有說出口的告白,那個可以避免的失誤,那段回不去的歲月,穿越回去,拯救那份遺憾。
可是如果真能坐上時光機,你也許會發現,當初根本不是這麼想的。
根據《思考,快與慢》,在你的想法改變之後,你很可能清除過去的想法。你會根據發生過的事情改變過去的想法,從而產生認知錯覺。


書裡記述了一個實驗,在 1972 年尼克松訪華之前,心理學家找到一組被試預測 15 個問題(嗯,是個古老的實驗…):毛澤東是會否同意會面?美國是否會在外交上承認中國?美蘇還能就重大問題達成共識嗎?等等。


訪華結束後,再請這些人回憶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預測。結果發現,如果一件事情真的發生了,他們就會誇大此前的預測。如果沒有發生,他們會錯誤地回憶說,之前就覺得這事不太可能。

這被稱為“結果偏見”,在漢語裡就是事後諸葛亮。
此次疫情中,特朗普就已經顯示出一些結果偏見。當地時間 3 月 16 日,特朗普在白宮的記者發佈會上說,“這是一場大流行病。早在它被定性為‘大流行病’之前我就知道這一點。” 喂?早就知道?你之前可不是這麼說的啊!
結果偏見在一些外科手術中會出現。例如本來一切按常規流程操作,手術中出現了一些不好的情況導致手術失敗,病人死亡。人們更傾向於相信手術本來就存在風險且主刀醫生應該比其他人更清楚這一點。結果偏見使觀察者不是根據判斷過程的合理性來評估一個判斷的好壞,而是以結果的好壞作為判斷標準。


歐美疫情中的傲慢與偏見:我們只相信我們想相信的

圖片來自 Pixabay

這讓我想起做項目的時候,明明已經所有問題都考慮到了,但項目還是出問題,而且看起來通常很愚蠢,這個時候老闆問:為什麼沒做預案,沒考慮到這個情況?此時往往百口莫辯。

現在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懟回去:那是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你會覺得應該要做預案,你在項目之前你試試?(當然不建議你這麼做......)
我記得有一篇文章《決定成敗的永遠不是細節》更深刻揭示了一些原因。作者那天坐滴滴去機場,司機問幾點的飛機,他回答時間充裕。司機慢悠悠開,結果走錯路,導致飛機延誤。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再提早一個小時去?這是一個結果偏見的例子。

有 2 點原因不需要提前去。1 是司機走錯路是小概率事件,你提前去也可能發生。2 是在當時的延誤和效率之間有一個取捨,你真要保證不延誤,咋不睡機場呢?所以結果偏見會高估小概率事件,忽視當時對於其他選項例如效率、成本等的選擇。


生而為人,我們有事前偏見: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只看到統計數據,意識不到多嚴重。事後,也有結果偏見:看到了嚴重的後果,忘記了自己事前對此的預判。


我們只相信我們想相信的。偏見無法避免,但我們或許,可以少一份傲慢,意識到自己沒那麼理性,而多一份謙卑和敬畏。

希望這次全球疫情早點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