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疫情中的傲慢与偏见:我们只相信我们想相信的

在欧美疫情之初,许多民众和政府表现出了轻视。

前几天人民日报微信号发布了一个意大利留学生的 vlog,他说,2 月 28 日,意大利确诊人数600+,卫生部却表示戴口罩对健康人没有意义。他所在的南方城市由于疫情不严重,一切如常。即使到确诊人数上升至 3800+ 的 3 月 5 日,街上行人依然没有一丝紧张感。

欧美疫情中的傲慢与偏见:我们只相信我们想相信的

2月底一切如常的意大利南方城市 | 图片来自这位留学生的 vlog

这让刚刚经历水深火热的我们大为不解:国内都这样了,感染死亡这么多,怎么还能不重视呢?
不戴口罩固然有文化国情因素,但这对病毒的偏见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欧洲人这么不惜命,血的教训还不够吗?不过最近看了《思考,快与慢》,才知道,这很可能源于我们的认知偏见,而非不惜命或性格的傲慢。


01 事情不发生自己身上,还真难当回事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 电影《流浪地球》



如果你看到有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而又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会去帮忙吗?


回答“会”的小天使把手放下来,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显示了我们可能比想象中冷漠。
这个实验叫帮助实验(helping experiment)。一组受试者被带入几个隔间,要求讲述自己的生活和烦恼。每人一个隔间,只有在轮到你讲话时你的麦会功放出来,其他人能听到,一共讲两轮。
第一个受试者是工作人员假扮的,他说自己刚来这个城市还不太适应,并十分尴尬地承认自己很容易抽搐,在紧张的时候尤其如此。接下去其他人讲。
再次轮到他时,他假装癫痫发作,最后几句话是“有没有人….能…救我…(喘气声)…我…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气哽声,然后安静了下来)”。然后下一个受试者的麦自动打开,人们再也听不到这个有可能死亡的人的声音。
这时其他实验者有多少人去帮助他了呢?15 个受试者中只有 4 个人(27%)听到情况不对立刻冲了出去,6 个人从没踏出过房间,5 个人在有明显气哽时才冲出房间。
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知道其他人也听到了同样求救信号时,会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变小了。

欧美疫情中的傲慢与偏见:我们只相信我们想相信的

围观者的冷漠 | 图片来自 Pixabay

好,这个实验其实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接下去的这个实验才是。
有个心理学家把“帮助实验”告诉了两组被试,其中一组只告知了流程,另一组告知流程和结果,即人们有多么冷漠。接着给他们看了帮助实验中的 2 个被试的资料和视频,让他们分别评估这两人施以援手的概率。
你猜结果是怎样?
第一组只被告知流程的人判断这两个人都会施以援手。也就是说他们觉得人性本善人们不会无动于衷。


而后一组知道实验结果的人呢,也就是他们已知人们在“围观”情况下的表现后,依然判断这两个人都会施以援手。也就是说,他们的看法并未被心理学结论改变。
紧接着,这个心理学家又巧妙地微调了这个实验:所有被试被告知帮助实验的流程,同时让他们看了帮助实验中两个被试的资料和视频,且让他们看到那两个人并未施以援手。这时再让他们判断那个帮助实验中最终施以援手的人的概率是多少。
此时他们估计的值和帮助实验的结果很接近。也就是说,他们的认为“人性本善充满正义”的看法被改变了。


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了,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很难当回事。我们看到统计学结论很难改变看法,看到个例的行为,却能改变看法。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欧洲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尽管可能听说过中国疫情的严重,看到过感染和死亡的数据,却依然不当回事。


02 结果偏见: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


我们人类常常做穿越时空的梦。如果能回到过去,那该多好。那句没有说出口的告白,那个可以避免的失误,那段回不去的岁月,穿越回去,拯救那份遗憾。
可是如果真能坐上时光机,你也许会发现,当初根本不是这么想的。
根据《思考,快与慢》,在你的想法改变之后,你很可能清除过去的想法。你会根据发生过的事情改变过去的想法,从而产生认知错觉。


书里记述了一个实验,在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之前,心理学家找到一组被试预测 15 个问题(嗯,是个古老的实验…):毛泽东是会否同意会面?美国是否会在外交上承认中国?美苏还能就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吗?等等。


访华结束后,再请这些人回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预测。结果发现,如果一件事情真的发生了,他们就会夸大此前的预测。如果没有发生,他们会错误地回忆说,之前就觉得这事不太可能。

这被称为“结果偏见”,在汉语里就是事后诸葛亮。
此次疫情中,特朗普就已经显示出一些结果偏见。当地时间 3 月 16 日,特朗普在白宫的记者发布会上说,“这是一场大流行病。早在它被定性为‘大流行病’之前我就知道这一点。” 喂?早就知道?你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结果偏见在一些外科手术中会出现。例如本来一切按常规流程操作,手术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情况导致手术失败,病人死亡。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手术本来就存在风险且主刀医生应该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结果偏见使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欧美疫情中的傲慢与偏见:我们只相信我们想相信的

图片来自 Pixabay

这让我想起做项目的时候,明明已经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了,但项目还是出问题,而且看起来通常很愚蠢,这个时候老板问:为什么没做预案,没考虑到这个情况?此时往往百口莫辩。

现在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怼回去:那是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会觉得应该要做预案,你在项目之前你试试?(当然不建议你这么做......)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决定成败的永远不是细节》更深刻揭示了一些原因。作者那天坐滴滴去机场,司机问几点的飞机,他回答时间充裕。司机慢悠悠开,结果走错路,导致飞机延误。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再提早一个小时去?这是一个结果偏见的例子。

有 2 点原因不需要提前去。1 是司机走错路是小概率事件,你提前去也可能发生。2 是在当时的延误和效率之间有一个取舍,你真要保证不延误,咋不睡机场呢?所以结果偏见会高估小概率事件,忽视当时对于其他选项例如效率、成本等的选择。


生而为人,我们有事前偏见: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只看到统计数据,意识不到多严重。事后,也有结果偏见:看到了严重的后果,忘记了自己事前对此的预判。


我们只相信我们想相信的。偏见无法避免,但我们或许,可以少一份傲慢,意识到自己没那么理性,而多一份谦卑和敬畏。

希望这次全球疫情早点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