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都已经停工,为什么雾霾还出现?

筱铭萌萌哒


我是北方人。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环保专家,只是一位小小公民。在我60岁之前,只看到过雾,没有看到过霾。在我65岁左右时,有过沙尘暴。在最近几年,沙尘暴没有了,深秋之后乃至整个冬天,几乎都被霾笼罩。我不懂科学,我只看到现在城市圈扩大了,县城里高楼成群;另一方面,大力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树林起了阻风之功。成群的高楼和连片的树林阻碍了风的流速,现在的秋冬季,几乎没有大风。偶尔的大风天,没有霾。在温度低的季节,没有高温阳光蒸发空气中的水份,也没有大风来吹动悬浮在空气中的混杂细微颗粒,霾就行成了,这是自然现象。最近的新冠肺炎造成的工厂停工烟筒无烟,马路上车少尾气少,但霾仍在肆虐。南方气温高,没有霾。北方气温低,天寒无风霾横行。人类盖楼造林改变了自然面貌,大自然则赐给了人类霾,五行相生相克。限制农村的烟筒和汽车尾气改变不了霾的存在。


苍松9009


相信这段时间大家都宅在家里百无聊赖,很多工业企业也都在停产阶段,大街上的汽车比平时也要少了许多,但是大家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地区仍然出现了雾霾天气。按常理分析,工厂不冒烟、汽车不行驶、工地不施工,雾霾天气应该没有了才是,怎么还会出现呢?其实有这样的想法,说明我们对雾霾的成因了解得还不是很全面。

雾和霾的关系

雾和霾是我们针对天气特征,所创造出来的一个组合名词,是根据环境学和气象学的相关开开概念衍生出来的。雾其实是空气中在空气湿度较大以及温度突然下降的情况下,在近地面的区域凝结成的微小水滴和冰晶的一个气溶胶混合系统,主要成分是水以及作为凝结核的微小浮尘颗粒。

霾其实也是一个气溶胶系统,不过它的主要成分不是水,而是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灰尘颗粒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在工业不是特别发达的历史时期,由于空气中的那些污染物质很少,所以当满足空气湿度较大以及温度突然下降的气象条件时,出现的往往都是雾。而随着人们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排放到空气中的各类气体污染物质不断增多,使以微小颗粒为载体、吸附在上面的污染物气体和挥发性有机物逐渐增多,在空气扩散程度不佳时会以霾的形式出现。因此,雾和霾的关系,有时是共生,有时是独立的,只是现在很多时候叠加出现的机率较多,我们一并称呼了。

雾霾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讨论雾霾成因时,离不开污染物的来源、种类、强度以及扩散条件这4个方面,而来源、种类和强度三者属于人为因素,扩散条件属于自然因素。通过环保、气象部门多年来对经常发生雾霾天气地区的深入研究分析,污染物排放多、排放强度大、时常出现静稳天气则是雾霾严重地区的共同特点。

污染物排放多、排放强度大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的固定源,高保有量的汽车尾气排放等移动源,秸秆燃烧、烟花爆竹燃放等面源和瞬时源造成。而静稳天气则是指无风、微风的天气条件,加上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向高空发展,阻挡住了城市的风道,使得空气扩散条件不佳,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当前情况下为何还会出现雾霾

那么,在当下的疫情期间,为何还会出现重污染天气呢?

第一,这里面首先就有个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问题。刚才说了,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剧,向空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逐渐增多,这种增多的趋势,如果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那么就会出现空气污染。

那么,当人类活动强度减弱之后,虽然直接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增量在降低,但在维持人类正常生活的条件下,所需要的各种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的累计值也是增多的,那么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必然也将呈现增加趋势,也就是说无论工业企业怎么停产、汽车行驶如何减少,满足人类生活必须的电力、生活必需品的运输和制造、各种废物的处理,通通需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只是受疫情的影响,这种消耗的增速在降低罢了,排放到空气中的大气污染物的总量还是持续在增加的,累积值会越来越高,这是第一点要考虑的。

第二,空气中污染物含量与净化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博弈”关系。生态环境学里有一个环境容量的概念,那就是当外界污染物输入到一个环境系统之后,无论是大气、水还是土壤,其本身会对这些输入来的污染物有一定的稀释、扩散和分解的过程,这就是环境自净作用。当输入的数量和强度低于这个自净能力,那么输入性的污染短期内不会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和危害。但是,一旦超过自净能力,那么这个环境系统的调节能力就会失效,系统内的组成自然因素,就会改变或者失去固有的物理、化学特性,使之承载的环境功能逐渐减弱或者丧失,继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人类活动减弱以后,虽然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强度发生了减弱,但如果之前对环境系统的输入大于自净能力,这个减弱的过程,并不会立即使输入量一下子降低到其自净能力之下,这既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也需要环境系统的一个缓冲过程。在输入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逐渐从高位向自净能力临界值靠近的过程中,依然会发生相应的环境污染的问题。

第三,不利的气象条件不会因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而改变。其实,雾霾的产生,污染物的排放是内因,而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外因。当气象条件有利于所累积污染的迁移和扩散时,污染物会随着风力作用,迁移至环境容量更大、自净能力更强的区域空间中。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天帮忙”的原因。

目前正值冬季,气温高低起伏很是普遍,而当气温从低温迅速升高时,就会推动形成逆温天气,也就是说下层空气温度较低、上空空气温度较高的反常现象,这种天气不利于上下空气之间的对流,往往是无风或者微风,而且天气晴好,没有降雨的发生,是最不利于污染物沉降和扩散、稀释的,污染物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重污染天气。

总结一下

在当前情况下,虽然工业企业大多停产、汽车上路行驶减少、建筑施工工地停工,但是从总体上看,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还是累积增加的,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这种污染物的累加效应,也会突破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从而引发雾霾现象的发生。特别提醒一下,雾霾是一个包含各种污染物和微小尘埃的气溶胶系统,上面肯定也吸附着数量众多的病毒和细菌,不要妄想重污染天气能够杀灭病毒,反而会为病毒的传播提供载体,所以在当前防控疫情的关系时期,如果发生重污染天气时,更加不要出门,反而要做好比平时更加严格的各项防护措施。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工业、石化所产生的废气,好比田地扔了玻璃碎,陶瓷片,木炭,永远不会化解。烧柴草,桔杆产生的烟气,好比田地里施人粪,猪牛羊的烂肥,虽然臭,不卫生(现代人说的,过去人不会说),很快就会化解,变成土壤,就这个道理。


象山一小卒


雾霾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所为。这已说明我们人类为了追求发展。已为自己布下了难以调制的可怕的空气环境。这一相当明显的示灯和警钟(雾霾)实在值得我们人类的深思。雾霾的现象正是在呼唤着我们人类的能源必须转型。否则再继续下去。空气会是一个什么状态?真是思之极恐。


艾淑华33


这个雾霾是北方冷空气南下之中从沙漠中带过耒的。这个现象是不易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


国良7786


如果你知道一年从山西拉出来多少煤炭?这些煤炭燃烧产生多少烟尘排放到空气中,你就知道雾霾从哪来了!


夏日山林2


我们这里已经持续有几天了,今天的阳光不错,但雾霾较前几日有所加重,我怀疑是不是和企业复工复产有关,因为复工复产的同时,人口也开始流动起来,各方面都要陆续运转起来。

今年春节可以说是停工比较彻底的,除了民生需要不得不运转的企业外,几乎都停工了,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今年鞭炮烟花禁止了,道理上来讲天气应该有较大的改观,但实际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好转,昨天还和朋友聊起这个问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我谈到了两个观点,一是天气原因,没有雪雨的冲涮,使空气中的浮着物下不来。二是年前生产的延续感染。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城市的建筑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影响了空气的自然流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农村时多风天气多,但城市多风天气就少,城市里感觉不大的风,到了农村就非常大了。楼宇越多容积率越高,不但加剧了楼宇间的密集程度,也减少了陆地的绿化率,极不利于空气中的粉尘飘散,为什么在一场大风之后,天气都会变得干净整洁,就是因为大风吹散了灰霾,风小了,被楼宇挡住了,自然不起作用。



元芳有看法


我认为雾霾是固体颗粒和气体颗粒组成的,极为细小,与空气同重,所以可以飘浮在空气中,气体颗粒是排到空气中的各种废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是人类活动磨擦下来的物质损耗,因为物体碰撞接触会产生微粒,干燥时也与空气同重,大风可以卷起到空中,沾湿后就形成污染团,浮在某个高度,同进同退,近来虽然停止生产了,气体颗粒少了,但是固体颗粒永远不会少,只不过只有在干燥和刮风才会把它们送上空中,又因潮湿粘连,形成雾霾。


意识物理学


这个问题前两天已经查明了,是我不经意发现的,那天早上站在窗口抽烟,看到窗外的雾霾想车也停了,工厂也停产了,砖家们说的污染源都没有了,这雾霾是怎么产生的呢,忽然看到手中的香烟正在冒着缕缕青烟,恍然大悟,雾霾的根源终于找到了。

这几天正暗自高兴呢,怎么一不留神,也成砖家了呢。


亚卫设备刘华龙1


雾霾的产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被客观存在的“假象”淹没真正的发原地……自然而发生的雾霾,废弃矿渣堆放而产生的雾。面对自然,雾霾象幽一样,适当条件,气候,时间,象火山一样,游荡空中,似乎来无踪去无影。其实,它的产生,人为制造的不去纠缠,从自然中我们不难发现,植物、动物、矿物质、土壤,或多或少,都含有硫元素。当地球发生自然灾滩时,动植物腐烂时,硫会从中游离而岀,以硫化物(SO2、H2S………)产岀,雾霾的成份也就了,在经风吹日晒,蒸发岀的硫化物与氮化物、尘埃就组成了雾霾。关于废弃矿渣产生的雾霾,就更直接了。中国废弃矿渣存储量达六百万亿吨,主要来源于,煤矿、选矿、冶炼,……由于长期堆存,在“细菌”的作用下,硫化物被分解,大量硫从矿中流岀,构成了雾霾的来源地。治理上英国三十年工业,花了上百年的治理,中国治理谈何容易!由此,疫情期间有雾霾,见怪不怪,找到源头最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