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为何古代王朝难破300年大关?

雨在下


中国的大王朝为什么没有想西欧的英国或日本的王朝一样续存到现代呢?特别是先秦以后没没有超过三百年的。

先看看数据,先秦的周朝,包括东周西周,(约前11世纪到前256年)800余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约600余年。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约400余年。

以后的唐(618——907)共计290年;明(1368——1644)共计276年;清(1636——1911)共计275年;西汉(前202——8)共计210年;辽(916——1125)共计209年;东汉(25——220)共计195年;北宋(960——1126)共计167年;金(1115——1234)共计120年;元(1271——1368)共计98年。没有超过三百年的。

小时候看演义,评书。总是为西宫娘娘和八千岁的故事着急上火,急于皇帝的愚钝,重用小人导致江山丢了。后来吧,就是把皇帝当成最大的坏人,总是要迫害我们好人,但为什么要个坏皇帝的?。但看史书吧,依然充满诸葛亮进君子远小人的这种论诉方式,好像江山丢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风,近小人导致江山丢了。那为什么天天每个朝代都是这个问题呢。历史会是这么脸谱化的吗?怎么能找到历史背后的故事呢?

​其实,历史也简单。怎么说呢!就是平衡。夏开始家天下,商开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记载少,就以周开始。周朝呢,仔细想想,怎么管天下。没啥好办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业大,兄弟多,咋办只能分家过呗,就是这么简单。这一点和日本西欧差不多,也是分层次的管理,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士几层关系。规定好义务和权利,以及效忠关系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将军,大名,武士几层。欧洲是国王,贵族,骑士等。分封制是个比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制度,就是将权利和义务划分一下,分层管理。这种制度,日本现在的大公司里依然有其影子。

这种制度的弊病就是纷争不断,时间久了,封臣之间利益冲突会有纷繁的战争。如果规模不大,会形成几个大的封臣之间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诸侯平衡的产物。

但这个规律对中国不适合,为什么?因为中国太大了。比如中国东周任何一个诸侯都是西欧一个大国的体量。任何一个诸侯都有席卷天下的实力,并且中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大势,无论从治理黄河还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讲,这是必须的。从一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种是好地方 ,打战不好,无险可守。就这样打来打去,出了春秋五霸。毕竟各个诸侯国是堂兄弟们,要点脸面,打仗还多少有些顾忌。但从三家分晋开始,大夫夺诸侯权开始后,就撕破脸了。这就是战国七雄的兼并战,说白了,就是抢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优势,然后严刑峻法的变法,秦国变虎狼之师,随吞并天下。

​秦有天下,发现麻烦也来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训。经验教训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县制吧。可是问题也来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管理的有效距离也就马一天跑的距离,管不过来。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几斤的书简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并六国的成功的方法,严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实和暴政关系不大,主要是才刚有天下,管不过来。社会已经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状态。一味靠严刑峻法,不顾及地方情况千变万化,各地有不同的问题,简单靠秦始皇有吞并六国之威,还能压得住。直到汉武帝推恩令,才算解决了刘姓王国的麻烦。为了吸取秦始皇的严刑峻法的教训,汉朝开国只好用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这才有文景之治。但这种方式治国,造成了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随着时间推移,也就所谓门阀士族的兴起。

门阀士族的兴起,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直接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历史进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势力才消失在历史长河。从西汉到盛唐,历史人物虽说风起云涌。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于士族。士族的兴起,造成王朝的统治被士族把持,东汉是士族完全壮大时期,多少有名义上共主,东汉后就是分分合合几百年。看似混乱,其实背后都是士族势力的争斗。无论是南阳的豪强,山东的大族,还是关陇的军事贵族,本质上就是世袭的士族。就是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地方豪强势力。

士族势力的兴起,显示出我们大帝国的困境。无论如何国家太大了,皇权必须有人依靠才行。其实主要的问题就是,统一这么大的国家,皇权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须依靠一定的层次去间接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中间层次的失去控制。汉朝和唐朝就是在国家强大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中间层次的控制。汉其实亡于门阀士族,唐亡于藩镇割据。本质上就是管不了。

从宋到明清等王朝,开始采用假强文官,重用科举,提防武将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对地方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办法就不好用了,必须得变化了,这就是每个王朝都有变法的原因。但往往变法要针对中间层次,也就是官僚体系进行改革,会使他们利益受损。在这一背景下,使得问题没解决反而又产生问题,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溃。这背后就是原因就是管不过来的问题,早期人少地多,有问题了多少处理有余地。到王朝后期中间层次膨胀到王朝无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回旋余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镇的教训,不管迟早会出现更大的麻烦。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过来。宋以后的问题就是王朝管不过的问题。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运,这些人失去控制的时间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内政被忽视了。其实宋朝防武将,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后受制于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临安投降书没有宰相签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个不想统治的胡乱闹的外来政权,兴于弓马,败于弓马。

明朝有宋宰相之祸,罢相。但发现依然没法,皇帝毕竟管不过来。只有依靠文管体系,不得已有了内阁,不是宰相的宰相机构,皇权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厉害也是对文官的制衡,皇权对此有绝对控制力,不是汉唐时的宦官当权。但依旧是最后管不过来,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祯不会说文官个个可杀,最后陪崇祯依旧是个老太监。

清虽然用外国人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失去对中层汉族人的控制。虽未亡于曾国藩,但还是亡于北洋的袁世凯。其实也是王朝最后管不过来的问题。


沙中土大溪水


王朝的兴亡更替,其背后反应的是推动历史变化的因素。

有人喜欢说王朝的灭亡是“气数已尽”,我以前不喜欢用“气数”这个词,因为一说气数,就给人感觉是神秘主义,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中国古代王朝(秦始皇大一统之后的王朝)难过300年的事情,这个问题我花功夫认真研究过,大约得出了一些规律。我觉得“气数”这个词大概可以概括这些导致王朝衰败乃至灭亡的因素。

为何王朝难过300年大关?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条规律:

  •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与生存资料到了严重不匹配的程度,导致社会动荡变革。
  • 地球气候周期性变化,致使生存资料大幅减少,加剧了社会动荡。
  • 王朝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败坏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 其他政权的侵扰加剧了社会动荡。
  • 古代王朝无法构建出稳定政体,遇到危机无法内部解决,导致必须推倒重来。

以上几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最终导致王朝寿命有限。

下面我们展开来看看上述这几点。

一、马尔萨斯陷阱:土地数量有极限,而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开始动荡。

先声明一点:马尔萨斯陷阱在农业时代是有效的。其基本理论是:王朝的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土地等生存资料却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到某一极限后,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开始动乱;过多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的古代王朝,其改朝换代战争一般导致全国人口减少5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70%,非常残酷。人口大幅减少之后,新王朝建立,此时人少地多,大量的荒地可以逐步开垦种植,人的生活水平开始稳步提升。

但是,土地总量有限,能够开垦而扩大的面积有极限的,而人口增长却远快于土地的增长。我们用唐朝的土地和人口数据来说明问题。请看下表:

(唐朝人口变化表)

唐朝人口从639年的1235万,猛增到705年的3714万,70年增加了3倍。后面到了752年的峰值5997万,近50年时间却只增加了不到一倍。古人不搞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速锐减呢?这里就是基本生存资料在限制人口总规模。在峰值出现之后不久,大唐就爆发了755年的安史之乱,人口随之剧减。

唐朝人口变化在古代王朝中具有代表性:初始人口很少,随后猛增,之后增速放缓。此时也就是人口与生存资料产生矛盾的时候,人均物资减少,生活水准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动荡开始。唐朝人口变化,是一个典型的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示意图)

二、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遇到气候变冷周期,则加剧了人类社会生存资料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导致社会动荡。

现代气候科学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对人类而言有超长的3亿年、10万年、4万年、2万年周期;也有中等的1500-1800年、200年周期;还有60年、11年的短周期波动。这些波动导致气候在冷暖两个周期中变化,当达到某个极端时,人类的粮食生产发生严重问题,人的生存受到严重影响,这将加剧社会动荡。

大周期的气候变化过程,大致如下:

太阳系在绕着银河系核心运动的时候,其经过的旋臂区域是物质密集区,旋臂之外是物质稀少区。当太阳运动到旋臂区时,太阳系处于恒星系密集地带,此时由于周围星体对太阳的引力作用使得太稍有膨胀,太阳内压变小,于是太阳内部的聚变反应减弱,造成太阳辐射的减弱。而此时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也稍有变大。另外,由于星系密集,星际空间物质增多,太阳光也被减弱。这三方面原因导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如果同时再赶上太阳活动周期年,地球将处于冰期。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相对位置变化,影响太阳辐射,此处说明一点:太阳系与银河系旋臂有相对位置运动)

短周期的气候变化因素:

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星体,太阳有一个黑子变化的周期,当太阳黑子活动处于极小期时,太阳辐射将减少。这个周期为11.1年。太阳活动起伏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冷暖周期性变化。

中周期的气候变化因素:

在地球内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气候影响因素,这就是海洋的潮汐变化

海洋的强潮汐能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这种情况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会有更多的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最终使全球气温降低。反之,世界就不会变冷。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十年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古代气候变化与中国的王朝更替)

结合如下的一万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得更加明显且清晰:

(一万年来地球气温变化与中国王朝更替)

从上述气候知识来看,最近一千年的气候变化的周期在200年左右。而这恰好基本与中国古代的朝代变化相吻合。

其中的逻辑是:气温变低,导致粮食严重减产,人无法生存,社会就开始进入动荡期。

三、人的因素:王朝统治者个人能力败坏、统治阶级的集体腐化加剧了社会动荡。

中国古代王朝,一般其第一第二代统治者都经历过战争和动乱,他们能体恤民间疾苦,个人欲望会比较收敛。之后到了第三第四代人,也勉强还算凑合,没有经历过,也被经历过的人教导过。到第五代开始基本就严重脱离现实了,再加上此时国家发展了近百年,社会富裕了,统治者个人欲望也膨胀起来。比如那个严重脱离社会“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上行下效。皇帝带头膨胀,那些贵族和官僚们也基本保持与最高统治者一致,大家一起腐败,竞相比赛豪奢斗富。这样,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富人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如果最高统治者还有一些个人特殊爱好,比如隋炀帝的巡游、宋徽宗的花石纲、明成祖的下西洋、乾隆的下江南,那么统治集团的败坏就加剧了。同时,各级官吏借机盘剥百姓也就更加严重了。这都激化了社会矛盾,或者说阶级矛盾。

假如遇上好大喜功的,征服欲望强的,也会加速社会矛盾激化。比如汉武帝打匈奴、隋炀帝打高丽、唐玄宗疯狂拓边,等等。

按时间上计算,西汉在第五任汉武帝身上、西晋在第四代(第五任)统治者晋惠帝身上、唐朝在第五代唐玄宗身上、宋代在第六代宋神宗身上、明朝在第六任明英宗身上,都发生了大问题。这个从“治”到“初步混乱”的周期大约在100-150年,随后,王朝依靠惯性还能前进一段时间,进入王朝末期。

整个统治阶级的低能化、腐化,促进社会动荡,也助推了王朝的覆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北方游牧政权和西方文明的侵扰加剧中国王朝内部社会动荡。

在中国古代,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对中原王朝的侵扰。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为了对抗这些侵扰,中原王朝必然要增加军事开支,这些开支最终当然是百姓负担。负担加重,也会激化矛盾。

对于草原政权来讲,气温变低对他们的生存影响更大。他们会加大对中原的侵扰力度,这中因素往往与气候因素、人的因素叠加起来,大大增加中原百姓的负担,这时往往就是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期

比如汉武帝对抗匈奴,最后打得户口减半,社会凋敝。比如明末未来对抗满清,加征练饷、辽饷,对抗流民加征剿饷,还要提前征收好几年。这些都极大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游牧政权对中原王朝的侵扰)

到了清朝末年,则是西方海洋文明来侵扰中国。这加剧了大清内部的社会动荡,比如鸦片战争就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诱因之一。

五、中国古代王朝无法构建出长期稳定政体,遇到危机无法内部解决,导致必须推倒重来。

中国古代进入郡县制大一统之后,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变化上,有一个大趋势,那就是: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秦始皇废黜了所有的分封,后来汉朝立国后,又开始分封了。主要是刘邦考虑功臣权势太重,分封藩王以制衡功臣。但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功臣们没怎样,藩王们却造反了。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汉武帝时期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议,把藩王的地盘一步步缩小,终于藩王无法威胁中央了。

后来,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成了政治的主流力量,世家大族的联合,能够左右政局、甚至改朝换代。直到隋唐时期,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唐朝的政治基本上是世家大族与平民官僚各半的样子。

后来经过藩镇割据混战、五代十国大战之后,世家大族终于被彻底消灭。从宋朝开始,中国的政治彻底分化为两极,一头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另一头是碎片化的自耕农,没有中间力量层。

所以,我有一个比喻:从宋朝开始,古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就像是山与沙。

中央皇权是高山,很难撼动。地方没有了封建领主,全是自耕农和地主,整个是一盘散沙。偶尔风大一点,地方能形成一个个小沙丘,但是永远无法与高大的山相比。直到发生大地震,山塌了,沙子里耸起了新的山,才能完成一次新的平衡。

中晚唐的藩镇力量是地方力量制衡中央皇权的最后机会。但可惜的是,藩镇与皇权博弈了150年,始终没能走出你死我活的博弈逻辑。

类似于英国那种贵族结成联盟,最终与王权达成平衡的机制,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形成。他们的斗争是在一个政治框架内进行的、有限程度的斗争。这让战争的烈度很低,人口不会因为战争而大幅度减少。当国王与臣民的斗争到一定程度后,大家就坐下来谈判,约定好各自的权利义务后共同往前继续。暴烈的掀桌子游戏在英国历史中很罕见。

最终,经过五代十国的大战乱,彻底把封建领主这个群体消灭了,中国从此进入了皇权极度膨胀的时代。到了天灾人祸一起来的时候,王朝社会矛盾大爆发,在这种缺乏稳定政体、胜者为王、多者存一的政治斗争中,老王朝必然要被推翻;各路群雄也是死磕到底,看谁笑到最后。

中国古代的政治可惜在这一点,社会如一盘散沙,民间缺乏力量制衡皇权。同时,中国古代也没有发育出“权利”、“义务”这些概念。始终在治乱循环中走不出来。

结语:多种因素的综合,让王朝难破300年。

王朝发展导致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这是导致王朝覆灭的第一因素。在这个因素之上,如果叠加了气候变恶劣、统治者腐化、外来侵扰加剧等因素,则王朝覆灭在所难免。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天时(气候)变化和人欲望膨胀的变化,导致古代王朝的普遍周期是200年左右,而不是300年。你看西汉、东汉,北魏、南朝、南北宋、辽等,都在200年左右,反而唐、明、清却是个异数。

这里简要解释一下。

唐朝因为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庞大和强盛,依靠其惯性能向前多走一些距离。深入了解的话,实际上从唐宪宗之后,藩镇割据严重,唐朝中央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因为唐这个正统在,底下又没有哪一方有足够的力量把整个社会重新洗牌,因此唐朝又多存在近100年。

明和清,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制度成熟之后的社会,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力很强。再加上北方草原的内乱(明时),因此明能够延续得更久。清则统一了草原、中原、高原和西域,因此其外部威胁更小,税负低,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到来,恐怕清还能延续更久。

实际上,从王朝生命周期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推动历史发展的“第一因”,这就是人性与天道反复博弈。

人性总是充满了欲望,欲望爆发(统治者的膨胀、普通人的多生多养都是欲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共同导致社会动荡。而天道所追求的是秩序,你看天体运行多么规律、多么秩序井然。天道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也是秩序。天道通过它在人心中的力量(德),让人类已经失序的社会加速走向新的秩序。人类的历史就在人性与天道的反复博弈中前进。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凌烟阁论史


熟读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活不到300岁,似乎国运300年就像是一道坎。中华历史五千年,各式各样的王朝政权不知出了多少,但是一一数过来国运超过300年的王朝不超过十个,还要加上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国家。其中汉朝分为东西两汉,国运加一起超过400多年,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刘秀算是开国皇帝,东西两汉的政权并不能连贯一起,真能勉强算一个朝代,才超过了300年。

秦朝15年,三国时代从曹丕称帝开始算61年,晋朝也分为两阶段,加一起国运还没有200年,隋朝国运不到40年,唐朝290年没能迈过300年这个坎,五代十国历史加一起73年,你想不到的是被所有人轻视的宋朝国运却超过了300年,虽然宋朝分南北宋,但是从政权都是一脉相承,所以说宋朝是继夏商周后唯一一个国运超过300年的国家。元朝虽然强大但是国运也只有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

看完这些数据你是不是很惊讶,就连唐朝都不能逃过这个怪圈,可宋朝却可以。从历史时间上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奴隶制国家过渡到封建制度国家后,朝代的国运就开始大幅下降,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制度决定了国运的长短。那封建制度到底有什么弊端,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只能在300年这条线下徘徊呢?道理其实真的很简单,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百姓只要有地种,收获的粮食够自己活下去,农民就会老老实实的继续种地,当农民都活不下去的时候,那这个国家也就到了毁灭的时候。

只要农民不造反,一个朝代就不会从内部开始毁灭,宋朝的毁灭就是个意外,好不容易在女真手里活下来了,结果杀出来一个铁木真将女真和宋朝一起毁灭了,这是不可抗力。土地兼并就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土地兼并就像是蛀虫,一口一口的将一个国家吃完了。一个朝代建立后,开国皇帝肯定要大肆分封,这样一来全国各地都有了贵族的存在,这就是封建王朝毁灭的第一步。

贵族得到土地后,便可以吃封地的税赋,农民要拿出一小部分劳动成果给这些贵族。但是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财富能继续增长。一开始总会有些农名因为种种原因急需钱财,比如看病。而那些封地的贵族恰好手里有钱,农民获得钱财的方式,只有将手里的土地卖给贵族,然后再从贵族手里租地种,这样一来农民一年的收入大半都要进了贵族手里。一段时期之后,贵族就会采用巧取豪夺的方式从农民手里夺得地契,长此以往下去,全国的土地一大半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农民每年幸苦劳作,只能混个不饿死的下场。

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朝代就走到头了,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大批农民起义便会蜂拥而起,农民都快要饿死了,还不如造反而死。一个朝代就这样走到了命运尽头。而这个发展的历程,正好是200多年到300年,这才造成了大部分朝代的国运都超不过300年。





君哥瑞福


到也不是难突破300年大关卡,王朝不超300年,其实是大汉之后的事

比如传说中的夏朝,他们家享国祚400年;那个酒池肉林的商纣王家,享受了600年国祚;建立大周王朝的西伯侯姬昌家,足足享有800年江山

这三家哪一家不比300年高?

不说这三家,就算汉高祖刘邦家的大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后220年,也是有422年的国祚

对比那四家,我们来分析一下唐明清三家为何没有超过三百年

首先,有一点极大不同,很容易看出来,那就是这三家比那四家少了诸侯国

夏朝太远,我们不清楚状况,大商我们知道,他有东南西北四大诸侯领衔的八百诸侯国;大周呢也是开国就分封,到春秋时有春秋五霸,战国时有战国七雄,在这些雄霸之下,还有不计其数的诸侯封地;汉朝呢,刘邦搞死自己分封的异姓诸侯后,马上就搞出来了刘氏子孙的诸侯国,还下个非刘氏子孙不得封王的旨意……

对比那四家,唐明清三朝全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虽然大明搞出了个封国,大清也搞出个三藩王,但他们不是很早就拿掉了嘛

其次,还有一点极大不同,不过得想一想才能看出来

上古先民,大家过的日子基本是茹毛饮血,绝大部分的人每天光搞饱肚子就花费了全部的时间,压根就没什么时间搞什么读书写字吟诗作画。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罢,这些全都掌控在诸侯王或者祭祀或者那些士大夫手中,就算到了汉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文字还是记载在竹简上,成本很高,普通人家想读书,难

读书难,广大的人民群众自然都是文盲、民智未启,而民智不启,老百姓只能像羊一样被放,不会反抗。比如说,汉朝时,大点的官员都叫牧,有徐州牧、荆州牧

而大汉之后,文字已经记载到了纸张之上,虽然成本也高,但相较于千金难求的金文、甲骨文、竹简文,纸质书本老百姓勒勒裤腰带,已经看的起了

有书读、有字识,老百姓民智大开,民智大开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时,忍耐之后自然要发起抗争,去改朝换代

综上,汉之后,封建王朝不超三百年也就说的过去了

当然,并不是说中央集权比分封好,像分封王朝,虽然时间长,但他们国祚大部分都处战乱时间吧,什么八百诸侯、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没一年不打仗的,都打出狗脑子了


灵石蕴珠宝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自从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实现大一统,开创封建社会以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清朝276年、明朝276年、唐朝289年、两宋320年、两汉合计405年。宋由南北宋组成、汉由东西汉组成。古代王朝很难突破300年的大关。

那么,为何封建社会那么难以突破这个魔咒?

一、君权高度统一

古代的大部分权利都集中在中央、而中央又集中在皇帝手中。所以,皇帝的品行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前期的君王都是打战出身,所以知道居安思危,也会在很大程度。后期的君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夫人之手,所以品性道德甚至身体素质不如前期皇帝。

二、权力交接问题

后期的皇帝权力交接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皇帝可能会被各种毒害杀死,甚至幼子继位被权臣夺权。在权力交接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政权的混乱,这种问题也是处在后期的君王身上。

三、百姓人数激增

和平时代,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人口数量会急剧增加。但是土地数量是确定的,等到人口数量超过土地的承载量,那么就会发生资源不足,导致对资源的争夺,战争的发生,也很大程度上让政权覆灭。

四、少数民族入侵

少数民族的入侵对于中原的政权也是极大的威胁,很大程度上削减中原王朝的实力。宋朝亡于金元、明也亡于大清。但也是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相互交错,才成就了现有的大一统的国家。



造成王朝覆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正如开头所写的那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务斋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换言之,每一个没有突破三百年寿命的朝代都有独属于它自己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更没办法总结出什么规律来。

就以唐朝、明朝和清朝为例。

唐朝灭亡直接原因是黄巢之乱,可要说黄巢之乱时唐朝中央究竟有多大的责任,我觉得也未见得。

为什么呢?

因为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中央与地方就处于一种分治的状态,唐朝中央在安史之乱后已经很难完全控制地方势力。

比如说土地兼并,唐朝中央也就只能控制关中与两京等有限地区,如果这些地区爆发起义,那可以说是横征暴敛导致;可是黄巢起义发生于山东,那属于平卢淄青节度使辖地,你说这和唐朝中央关系大吗?

而黄巢起义打破了唐朝中央与地方100多年的默契,使得地方节度使开始互相兼并,而东南地区原本朝廷是可以控制,结果黄巢起义后东南地区也冒出一大堆大小节度使,分割东南财源,使得东南财富不再向关中运输,紧接着四川、河中盐池等财源接连丢掉,这样一来唐朝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按照唐代自然衰落轨迹,虽然最后可能还是避免不了灭亡,但是挺过300年是没问题的,可是黄巢起义过于猛烈导致唐朝中央与地方平衡被打破,以至于最后的灭亡。


明朝吸取了唐宋的教训,对于军队控制甚至比宋朝还严格,而且从朱元璋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朱元璋就无时无刻不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可以说明朝政府控制力是历代最强,崇祯十六年,一个县城的小吏就敢向一个拥兵万人,马上要去北京勤王的豪强索贿,索贿不成还敢告这个人谋反。这都是明朝朝廷控制力的表现。

但是明朝谁能想到东北满人崛起这件事啊?

明朝虽然最后看似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军,但事实上明朝是亡于外患,如果没有东北军事形势的恶化,屡次惨败于满人,不得不加征辽饷,不得不增加军费开支,那么李自成等农民军绝对不会到历史上那样的规模。

如果没有满人崛起,或者萨尔浒之战明军顺利的战胜满人,那么我觉得明朝突破三百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唐朝灭亡的原因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清朝确实是集2000多年封建王朝经验之大成者,确实可以说清朝完美的规避了历朝历代灭亡所有原因。

清朝没有强大的宦官集团,也没有强大的外戚,更没有权臣,也没有军头,传统意义上的王朝边患被清朝全被解决了。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清朝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遇到了西方文明的东扩。

清朝灭亡表面上是因为辛亥革命,其实深层次原因是对近代化应对不利,这又和唐朝、明朝灭亡原因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虽然历朝历代少有超过三百年的王朝,但是这些王朝之所以灭亡都有各自独特的原因,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共同的规律。


兰台


严格来来说,秦朝以后的朝代都没超过300年,其中原因有很多,我来说点我认为的几点原因,第一个是环境原因,不难发现朝代的灭亡之前几年都会出现粮食短缺等自然灾害,且这段时间地球温度不是寒冷就是变暖,导致农民吃不上饭,民不聊生,第二朝代都是封建制度,这也埋下了灭亡的种子,由于重农轻商,国家的税收主要靠农民,主要从农民身上征收,但是科技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主要靠耕地收成,而这个又靠天,一遇到灾荒年,不饿死都难,国家也收不到钱,国家想增加税收,就出台各种税,想法从农民身上征收税,这就导致农民和国家站在了对立面,第三既得利益群体,哪些贵族和官员为了自己利益逃税,比如人口税等,

比如国家有一百万人,那么国家本该收一百万人的人口税,但是这些官员贵族瞒报,比如某贵族有一千人,所以该交一千人的税,但是它只交三四百人的税,把哪些六七百人当作奴隶等,不去登记户籍,也就是说本来实际有一百万人的国家,国家以为只有三四十万人(因为登记户籍就只有那么多,税只按这么多人来收),但是这多出的人也需要消耗粮食,这些人劳动生产大部分被贵族和高官掠夺了,他们越来越富有,而更加向底层人民剥削,比如以前10个农民满足一个贵族,由于贵族变得更加奢侈,现在需要50个人,所需剥削更多人,于是就这样增加佣人,但不登记户籍,把本该属于国家的税收入全部截了下来,国家收入没增加,但是要维护人民生存的开支增长了,当国家支出过于收入,就会激起民变,再遇上自然灾害,饿死许多人,再遇到贵族高官不满足现状,揭竿而起,百姓为了生存也就跟着造反,这几个因素同时出现基本不会超过三百年,同时出现这几个原因,基本就离亡国不远了,所以所有朝代都没超过三百年,一时天气,二是国家制度决定,三是人为的因素,还有你看中国的朝代,存在超过百年的,基本都在五十到一百年内就出现盛世,也就是第二、三代皇帝时,再过五十年左右,盛世达到顶峰,开始走下坡路,


骑着母猪逛赤水


古代中国的朝代更替,确实陷入了某种怪圈,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很多种假设和理论进行解释,综合而言,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治制度的周期性衰弱与“人治”的弊病。


一、政治制度的周期性衰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武治国”,一种是“以文治国”。


前者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即为典型的军阀割据时代,各方势力以武治为主,通过不断向外扩张与掠夺以获取“续命良药”,而这种政治体制显然极不稳定,它缺乏自治性、连贯性和适应性,往往都比较短命,持续时间最长的也不过百年。

后者则依靠儒家宗法制与官僚系统来维持王朝的运转,历史上比较长寿的王朝——汉、唐、宋、明、清无不以文治为主,这些王朝在立国之初,都会吸取前朝亡国的教训,改良政治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经过更新升级的制度最开始必然运行良好,当它走向正轨后,会自发地产生自我完善的功能,所以即使王朝发展到中期,出现官僚腐败或者统治者无能的情况,它也能继续发挥作用,支撑王朝运转下去。


但是,无论这套制度在建立之初如何地完善,其功能与有效性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衰退,就如手机系统一样,运行一段时间后,总要进行维护、更新和修复漏洞,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开发一套新的系统进行替代,但无论唐宋还是明清的统治阶层,都不具备这种意识,因此,当王朝发展到晚期,旧有的制度再也无法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时,必定会招致毁灭性的后果,王朝也随之走向灭亡。


二、“人治”的弊端

古代王朝,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利,其个人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天下局势,这一点在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尤为突出。


君主专制决定了,无论这个国家实行的是武治还是文治,一切体系都是为皇帝服务的,所有制度都是皇族统治天下的工具,文武百官效忠的也是“君”,而非“国”。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君主的综合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决定这个王朝的未来命运,如果接连几代都出现综合素质较差的君主,那这个王朝的运转必定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而中国历代王朝实行的皇位世袭制,必定会产生后代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为什么?

开国君主通常能力较高,随着帝国走向和平发展阶段,后续的君主成长于后宫,不知世事,“纸上谈兵”多于实践经验,其对官僚系统的约束力也大不如前,不是被后宫宦官专权,就是沦落为权臣的傀儡,只能“垂拱而治”,长此以往,王朝内部必定走向腐朽,在此情况下,一旦遭遇严重的天灾或人祸,帝国随时面临土崩瓦解,比如明末的小冰河气候、清末的外国入侵,都在此列。


总结:再如何优秀的政治体制都不会是长期有效的,若不及时维护更新,必定迎来崩塌的那一天;同时,中国君权社会的“人治”,其专制性带来的弊端也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因此,中国古代王朝总会陷入周期性循环的怪圈,单个王朝最长寿命不过300年。


阿中说文史


等下周朝八百年啪啪啪打脸,中国历史上,周朝被认为是华夏的开创者,周朝始于公元前1046年,在公元前256年结束,历经八百年的时间,不过羽评郡主也不抬杠,中国自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经历了数十个王朝更新,似乎确实没有超过300年的王朝。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历经274年,就算加上武周也之后289年,最终被灭亡;

明朝1368年—1644年,历经276年,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宣告灭亡;

清朝1636年—1912年,历经276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宣布瓦解;

其中有人说汉朝(422年)和宋朝(319年)不是超过了吗?然而这两个朝代也是出现过中断的,分东汉西汉、南宋北宋,所以整体来看,中国历史上朝代统治确实没有超过300年,这又是为何?

首先:国家制度造成

为什么夏商周都能历经六百多年?那时候都实行天子分封制,让各地的诸侯来保护天子,诸侯再分封大夫,大夫再养士,这样看来,也就是说天下并不算是天子一人的,大家都可以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诸侯之间相互制约,相对来说稳固的时间会长久。

分封制

然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始了皇权专制,也就是说皇帝才是天下的主人,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百姓的思想进行统治,最终皇帝权力过大,官员百姓利益得不到最大化,况且不是每个皇帝都是英明的,随着皇帝能力的减弱,大权旁落,朝代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循环

一个新建的王朝,统一天下后悔重新分配土地,很多制度也都偏向于农民百姓,都知道得民心者的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然而朝代到达一定时期后,就会出现地主势力不断壮大,中央的管控能力有限(或者皇帝不作为),就会出现土地兼并,大量的土地落入地主贵族手中,百姓失去土地耕种,没有粮食,能力差点的开始成为流民,当流民数量增加,国家就容易出现动荡,此时若有人起义,百姓纷纷响应,久而久之国家就会灭亡。

灭亡后会出现新的统治者,新的朝代,开国皇帝都直到得来不易,非常重视百姓,发展民生,减轻赋税,鼓励耕种,解决百姓温饱和居住,然而到了下一代或者百年之后,新继位的皇帝意识不到这种问题,或者说诸侯贵族又开始谋取私利,压榨百姓,所以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最后:中央与地方、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中央集权在王朝的开始的确比较强大,开国皇帝都有极强的手段,可是到了中后期,很多地方势力发展迅速,这样就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一些世家大族的势力,他们在一开始只能避其锋芒,时常观察朝中形势,皇权一旦衰弱,他们立刻会增强自己的势力,以此获取最大利益化,甚至有可能出现叛乱的情况,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有人说也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天下百姓食不果腹,如果百姓安居乐业,农民经济发展快,自给自足,百姓生活充实,谁会想到去起义造反。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用户769288457696924


这个说白了,就是王朝后期的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极度需要重新将现有资源,再次分配的一个过程,这也是王朝末年总是乱世爆发的一个根源。

1、人口达到高峰

在封建王朝那个较为低下的生产力面前,能养活的人口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经过近300的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没有饥饿的威胁,人口就会剧增。

当人的数量接近饱和,现有的资源就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正常需求。粮食、布匹等资源无法匹配到每一个人,但得不到这些资源的人们也有生存本能,他们会为了生存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2、封建集权加重不公

封建王朝制度下的人民和土地,被皇帝看作是自家的“后花园”,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翻整”。封建王朝的统治太过于依赖皇帝本人的能力,这就让统治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宽容的君主实行的政策相对宽松,人民称为“盛世”;残暴的君主统治就比较严苛残酷,人们是生活水平就会下降。

封建统治还是一个集权统治,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以及为皇帝办事的人手中。资本会向权力集中,拥有的权力越大,手中的资本就会越多。这种少数人掌握大部分资本的分配方式,让更多的人无法生存。

越是到王朝后期,随着权力集团的不断壮大,权力集团就需要更多的资源。然而资源是有限的,那就只有从人民手中夺取,这就是贪污腐败。腐败的统治只会加大人民的怨气,民怨到达高点,就是民乱的爆发期。

3、单一的生产结构

封建王朝的生产力低下,生产结构也太过单一。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也就成了资源分配的重要选项。

而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权力集团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而土地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这就意味着人们平均拥有土地土的数量在减少。单一的生产结构使得人们除了获取土地,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于是为了生存,对土地抢夺之战必然越演越烈。而战争又可以消耗大量人口,人口剧减之后,土地再次被分配,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可以生存的土地。

封建王朝就这样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也就形成了300年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