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為何古代王朝難破300年大關?

雨在下


中國的大王朝為什麼沒有想西歐的英國或日本的王朝一樣續存到現代呢?特別是先秦以後沒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先看看數據,先秦的周朝,包括東周西周,(約前11世紀到前256年)800餘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約600餘年。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約400餘年。

以後的唐(618——907)共計290年;明(1368——1644)共計276年;清(1636——1911)共計275年;西漢(前202——8)共計210年;遼(916——1125)共計209年;東漢(25——220)共計195年;北宋(960——1126)共計167年;金(1115——1234)共計120年;元(1271——1368)共計98年。沒有超過三百年的。

小時候看演義,評書。總是為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著急上火,急於皇帝的愚鈍,重用小人導致江山丟了。後來吧,就是把皇帝當成最大的壞人,總是要迫害我們好人,但為什麼要個壞皇帝的?。但看史書吧,依然充滿諸葛亮進君子遠小人的這種論訴方式,好像江山丟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風,近小人導致江山丟了。那為什麼天天每個朝代都是這個問題呢。歷史會是這麼臉譜化的嗎?怎麼能找到歷史背後的故事呢?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麼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麼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麼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係。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係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裡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衝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麼?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捲天下的實力,並且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後,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併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後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併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併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係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併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雲湧。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於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後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後都是士族勢力的爭鬥。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的士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麼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於門閥士族,唐亡於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採用假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後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餘地。到王朝後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迴旋餘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後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後受制於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於弓馬,敗於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後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後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國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於曾國藩,但還是亡於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後管不過來的問題。


沙中土大溪水


王朝的興亡更替,其背後反應的是推動歷史變化的因素。

有人喜歡說王朝的滅亡是“氣數已盡”,我以前不喜歡用“氣數”這個詞,因為一說氣數,就給人感覺是神秘主義,說不清道不明。但是,中國古代王朝(秦始皇大一統之後的王朝)難過300年的事情,這個問題我花功夫認真研究過,大約得出了一些規律。我覺得“氣數”這個詞大概可以概括這些導致王朝衰敗乃至滅亡的因素。

為何王朝難過300年大關?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幾條規律:

  • 馬爾薩斯陷阱,人口與生存資料到了嚴重不匹配的程度,導致社會動盪變革。
  • 地球氣候週期性變化,致使生存資料大幅減少,加劇了社會動盪。
  • 王朝統治者和統治集團的敗壞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動盪。
  • 其他政權的侵擾加劇了社會動盪。
  • 古代王朝無法構建出穩定政體,遇到危機無法內部解決,導致必須推倒重來。

以上幾方面的主觀和客觀因素,最終導致王朝壽命有限。

下面我們展開來看看上述這幾點。

一、馬爾薩斯陷阱:土地數量有極限,而人口持續增長,最終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社會開始動盪。

先聲明一點:馬爾薩斯陷阱在農業時代是有效的。其基本理論是:王朝的人口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土地等生存資料卻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到某一極限後,生活水平下降,社會開始動亂;過多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

中國的古代王朝,其改朝換代戰爭一般導致全國人口減少5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70%,非常殘酷。人口大幅減少之後,新王朝建立,此時人少地多,大量的荒地可以逐步開墾種植,人的生活水平開始穩步提升。

但是,土地總量有限,能夠開墾而擴大的面積有極限的,而人口增長卻遠快於土地的增長。我們用唐朝的土地和人口數據來說明問題。請看下錶:

(唐朝人口變化表)

唐朝人口從639年的1235萬,猛增到705年的3714萬,70年增加了3倍。後面到了752年的峰值5997萬,近50年時間卻只增加了不到一倍。古人不搞計劃生育,為什麼人口增速銳減呢?這裡就是基本生存資料在限制人口總規模。在峰值出現之後不久,大唐就爆發了755年的安史之亂,人口隨之劇減。

唐朝人口變化在古代王朝中具有代表性:初始人口很少,隨後猛增,之後增速放緩。此時也就是人口與生存資料產生矛盾的時候,人均物資減少,生活水準下降,隨著時間推移,動盪開始。唐朝人口變化,是一個典型的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陷阱示意圖)

二、地球氣候的週期性變化:遇到氣候變冷週期,則加劇了人類社會生存資料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導致社會動盪。

現代氣候科學對全球氣候的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的週期,對人類而言有超長的3億年、10萬年、4萬年、2萬年週期;也有中等的1500-1800年、200年週期;還有60年、11年的短週期波動。這些波動導致氣候在冷暖兩個週期中變化,當達到某個極端時,人類的糧食生產發生嚴重問題,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影響,這將加劇社會動盪。

大週期的氣候變化過程,大致如下:

太陽系在繞著銀河系核心運動的時候,其經過的旋臂區域是物質密集區,旋臂之外是物質稀少區。當太陽運動到旋臂區時,太陽系處於恆星系密集地帶,此時由於周圍星體對太陽的引力作用使得太稍有膨脹,太陽內壓變小,於是太陽內部的聚變反應減弱,造成太陽輻射的減弱。而此時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也稍有變大。另外,由於星系密集,星際空間物質增多,太陽光也被減弱。這三方面原因導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減弱。如果同時再趕上太陽活動週期年,地球將處於冰期。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相對位置變化,影響太陽輻射,此處說明一點:太陽系與銀河系旋臂有相對位置運動)

短週期的氣候變化因素:

太陽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星體,太陽有一個黑子變化的週期,當太陽黑子活動處於極小期時,太陽輻射將減少。這個週期為11.1年。太陽活動起伏變化,導致地球氣候冷暖週期性變化。

中週期的氣候變化因素:

在地球內部還有一個巨大的氣候影響因素,這就是海洋的潮汐變化

海洋的強潮汐能把海洋深處的冷水帶到海面,使全球氣候變冷,這種情況形成的全球氣候波動週期大約為1800年。當日、地、月排成一線且相互距離最小時,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強而變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規模也最大,這時就會有更多的海洋深處的冷水被帶到海面。這些冷水可以冷卻海洋上的空氣,最終使全球氣溫降低。反之,世界就不會變冷。

潮汐高低潮還有200年左右的明顯週期變化。其中,1425年、1629年兩次峰值對應小冰期時期,1770年的峰值對應18世紀的低溫,1974年的峰值對應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變冷。特別是54-56年週期(太平洋十年濤動週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古代氣候變化與中國的王朝更替)

結合如下的一萬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統計表,我們可以看得更加明顯且清晰:

(一萬年來地球氣溫變化與中國王朝更替)

從上述氣候知識來看,最近一千年的氣候變化的週期在200年左右。而這恰好基本與中國古代的朝代變化相吻合。

其中的邏輯是:氣溫變低,導致糧食嚴重減產,人無法生存,社會就開始進入動盪期。

三、人的因素:王朝統治者個人能力敗壞、統治階級的集體腐化加劇了社會動盪。

中國古代王朝,一般其第一第二代統治者都經歷過戰爭和動亂,他們能體恤民間疾苦,個人慾望會比較收斂。之後到了第三第四代人,也勉強還算湊合,沒有經歷過,也被經歷過的人教導過。到第五代開始基本就嚴重脫離現實了,再加上此時國家發展了近百年,社會富裕了,統治者個人慾望也膨脹起來。比如那個嚴重脫離社會“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上行下效。皇帝帶頭膨脹,那些貴族和官僚們也基本保持與最高統治者一致,大家一起腐敗,競相比賽豪奢鬥富。這樣,社會土地兼併嚴重,富人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如果最高統治者還有一些個人特殊愛好,比如隋煬帝的巡遊、宋徽宗的花石綱、明成祖的下西洋、乾隆的下江南,那麼統治集團的敗壞就加劇了。同時,各級官吏藉機盤剝百姓也就更加嚴重了。這都激化了社會矛盾,或者說階級矛盾。

假如遇上好大喜功的,征服慾望強的,也會加速社會矛盾激化。比如漢武帝打匈奴、隋煬帝打高麗、唐玄宗瘋狂拓邊,等等。

按時間上計算,西漢在第五任漢武帝身上、西晉在第四代(第五任)統治者晉惠帝身上、唐朝在第五代唐玄宗身上、宋代在第六代宋神宗身上、明朝在第六任明英宗身上,都發生了大問題。這個從“治”到“初步混亂”的週期大約在100-150年,隨後,王朝依靠慣性還能前進一段時間,進入王朝末期。

整個統治階級的低能化、腐化,促進社會動盪,也助推了王朝的覆滅。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四、北方遊牧政權和西方文明的侵擾加劇中國王朝內部社會動盪。

在中國古代,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對中原王朝的侵擾。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為了對抗這些侵擾,中原王朝必然要增加軍事開支,這些開支最終當然是百姓負擔。負擔加重,也會激化矛盾。

對於草原政權來講,氣溫變低對他們的生存影響更大。他們會加大對中原的侵擾力度,這中因素往往與氣候因素、人的因素疊加起來,大大增加中原百姓的負擔,這時往往就是改朝換代的劇烈動盪期

比如漢武帝對抗匈奴,最後打得戶口減半,社會凋敝。比如明末未來對抗滿清,加徵練餉、遼餉,對抗流民加征剿餉,還要提前徵收好幾年。這些都極大地加劇了社會矛盾。

(遊牧政權對中原王朝的侵擾)

到了清朝末年,則是西方海洋文明來侵擾中國。這加劇了大清內部的社會動盪,比如鴉片戰爭就是太平天國起義的主要誘因之一。

五、中國古代王朝無法構建出長期穩定政體,遇到危機無法內部解決,導致必須推倒重來。

中國古代進入郡縣制大一統之後,在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變化上,有一個大趨勢,那就是:中央權力越來越大,地方權力越來越小。

秦始皇廢黜了所有的分封,後來漢朝立國後,又開始分封了。主要是劉邦考慮功臣權勢太重,分封藩王以制衡功臣。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功臣們沒怎樣,藩王們卻造反了。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漢武帝時期採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建議,把藩王的地盤一步步縮小,終於藩王無法威脅中央了。

後來,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成了政治的主流力量,世家大族的聯合,能夠左右政局、甚至改朝換代。直到隋唐時期,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唐朝的政治基本上是世家大族與平民官僚各半的樣子。

後來經過藩鎮割據混戰、五代十國大戰之後,世家大族終於被徹底消滅。從宋朝開始,中國的政治徹底分化為兩極,一頭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另一頭是碎片化的自耕農,沒有中間力量層。

所以,我有一個比喻:從宋朝開始,古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就像是山與沙。

中央皇權是高山,很難撼動。地方沒有了封建領主,全是自耕農和地主,整個是一盤散沙。偶爾風大一點,地方能形成一個個小沙丘,但是永遠無法與高大的山相比。直到發生大地震,山塌了,沙子裡聳起了新的山,才能完成一次新的平衡。

中晚唐的藩鎮力量是地方力量制衡中央皇權的最後機會。但可惜的是,藩鎮與皇權博弈了150年,始終沒能走出你死我活的博弈邏輯。

類似於英國那種貴族結成聯盟,最終與王權達成平衡的機制,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形成。他們的鬥爭是在一個政治框架內進行的、有限程度的鬥爭。這讓戰爭的烈度很低,人口不會因為戰爭而大幅度減少。當國王與臣民的鬥爭到一定程度後,大家就坐下來談判,約定好各自的權利義務後共同往前繼續。暴烈的掀桌子游戲在英國曆史中很罕見。

最終,經過五代十國的大戰亂,徹底把封建領主這個群體消滅了,中國從此進入了皇權極度膨脹的時代。到了天災人禍一起來的時候,王朝社會矛盾大爆發,在這種缺乏穩定政體、勝者為王、多者存一的政治鬥爭中,老王朝必然要被推翻;各路群雄也是死磕到底,看誰笑到最後。

中國古代的政治可惜在這一點,社會如一盤散沙,民間缺乏力量制衡皇權。同時,中國古代也沒有發育出“權利”、“義務”這些概念。始終在治亂循環中走不出來。

結語:多種因素的綜合,讓王朝難破300年。

王朝發展導致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劇,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這是導致王朝覆滅的第一因素。在這個因素之上,如果疊加了氣候變惡劣、統治者腐化、外來侵擾加劇等因素,則王朝覆滅在所難免。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天時(氣候)變化和人慾望膨脹的變化,導致古代王朝的普遍週期是200年左右,而不是300年。你看西漢、東漢,北魏、南朝、南北宋、遼等,都在200年左右,反而唐、明、清卻是個異數。

這裡簡要解釋一下。

唐朝因為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龐大和強盛,依靠其慣性能向前多走一些距離。深入瞭解的話,實際上從唐憲宗之後,藩鎮割據嚴重,唐朝中央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因為唐這個正統在,底下又沒有哪一方有足夠的力量把整個社會重新洗牌,因此唐朝又多存在近100年。

明和清,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制度成熟之後的社會,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力很強。再加上北方草原的內亂(明時),因此明能夠延續得更久。清則統一了草原、中原、高原和西域,因此其外部威脅更小,稅負低,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的到來,恐怕清還能延續更久。

實際上,從王朝生命週期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推動歷史發展的“第一因”,這就是人性與天道反覆博弈。

人性總是充滿了慾望,慾望爆發(統治者的膨脹、普通人的多生多養都是慾望)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共同導致社會動盪。而天道所追求的是秩序,你看天體運行多麼規律、多麼秩序井然。天道在人類社會中的表現也是秩序。天道通過它在人心中的力量(德),讓人類已經失序的社會加速走向新的秩序。人類的歷史就在人性與天道的反覆博弈中前進。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熟讀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活不到300歲,似乎國運300年就像是一道坎。中華歷史五千年,各式各樣的王朝政權不知出了多少,但是一一數過來國運超過300年的王朝不超過十個,還要加上夏商周這三個奴隸制國家。其中漢朝分為東西兩漢,國運加一起超過400多年,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劉秀算是開國皇帝,東西兩漢的政權並不能連貫一起,真能勉強算一個朝代,才超過了300年。

秦朝15年,三國時代從曹丕稱帝開始算61年,晉朝也分為兩階段,加一起國運還沒有200年,隋朝國運不到40年,唐朝290年沒能邁過300年這個坎,五代十國曆史加一起73年,你想不到的是被所有人輕視的宋朝國運卻超過了300年,雖然宋朝分南北宋,但是從政權都是一脈相承,所以說宋朝是繼夏商周後唯一一個國運超過300年的國家。元朝雖然強大但是國運也只有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

看完這些數據你是不是很驚訝,就連唐朝都不能逃過這個怪圈,可宋朝卻可以。從歷史時間上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奴隸制國家過渡到封建制度國家後,朝代的國運就開始大幅下降,所以說一個國家的制度決定了國運的長短。那封建制度到底有什麼弊端,幾乎所有的朝代都只能在300年這條線下徘徊呢?道理其實真的很簡單,中華民族是農耕文明,百姓只要有地種,收穫的糧食夠自己活下去,農民就會老老實實的繼續種地,當農民都活不下去的時候,那這個國家也就到了毀滅的時候。

只要農民不造反,一個朝代就不會從內部開始毀滅,宋朝的毀滅就是個意外,好不容易在女真手裡活下來了,結果殺出來一個鐵木真將女真和宋朝一起毀滅了,這是不可抗力。土地兼併就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土地兼併就像是蛀蟲,一口一口的將一個國家吃完了。一個朝代建立後,開國皇帝肯定要大肆分封,這樣一來全國各地都有了貴族的存在,這就是封建王朝毀滅的第一步。

貴族得到土地後,便可以吃封地的稅賦,農民要拿出一小部分勞動成果給這些貴族。但是人都有私心,都希望自己的財富能繼續增長。一開始總會有些農名因為種種原因急需錢財,比如看病。而那些封地的貴族恰好手裡有錢,農民獲得錢財的方式,只有將手裡的土地賣給貴族,然後再從貴族手裡租地種,這樣一來農民一年的收入大半都要進了貴族手裡。一段時期之後,貴族就會採用巧取豪奪的方式從農民手裡奪得地契,長此以往下去,全國的土地一大半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農民每年幸苦勞作,只能混個不餓死的下場。

到了這個時候,一個朝代就走到頭了,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大批農民起義便會蜂擁而起,農民都快要餓死了,還不如造反而死。一個朝代就這樣走到了命運盡頭。而這個發展的歷程,正好是200多年到300年,這才造成了大部分朝代的國運都超不過300年。





君哥瑞福


到也不是難突破300年大關卡,王朝不超300年,其實是大漢之後的事

比如傳說中的夏朝,他們家享國祚400年;那個酒池肉林的商紂王家,享受了600年國祚;建立大周王朝的西伯侯姬昌家,足足享有800年江山

這三家哪一家不比300年高?

不說這三家,就算漢高祖劉邦家的大漢,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后220年,也是有422年的國祚

對比那四家,我們來分析一下唐明清三家為何沒有超過三百年

首先,有一點極大不同,很容易看出來,那就是這三家比那四家少了諸侯國

夏朝太遠,我們不清楚狀況,大商我們知道,他有東南西北四大諸侯領銜的八百諸侯國;大周呢也是開國就分封,到春秋時有春秋五霸,戰國時有戰國七雄,在這些雄霸之下,還有不計其數的諸侯封地;漢朝呢,劉邦搞死自己分封的異姓諸侯後,馬上就搞出來了劉氏子孫的諸侯國,還下個非劉氏子孫不得封王的旨意……

對比那四家,唐明清三朝全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雖然大明搞出了個封國,大清也搞出個三藩王,但他們不是很早就拿掉了嘛

其次,還有一點極大不同,不過得想一想才能看出來

上古先民,大家過的日子基本是茹毛飲血,絕大部分的人每天光搞飽肚子就花費了全部的時間,壓根就沒什麼時間搞什麼讀書寫字吟詩作畫。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罷,這些全都掌控在諸侯王或者祭祀或者那些士大夫手中,就算到了漢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文字還是記載在竹簡上,成本很高,普通人家想讀書,難

讀書難,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然都是文盲、民智未啟,而民智不啟,老百姓只能像羊一樣被放,不會反抗。比如說,漢朝時,大點的官員都叫牧,有徐州牧、荊州牧

而大漢之後,文字已經記載到了紙張之上,雖然成本也高,但相較於千金難求的金文、甲骨文、竹簡文,紙質書本老百姓勒勒褲腰帶,已經看的起了

有書讀、有字識,老百姓民智大開,民智大開的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時,忍耐之後自然要發起抗爭,去改朝換代

綜上,漢之後,封建王朝不超三百年也就說的過去了

當然,並不是說中央集權比分封好,像分封王朝,雖然時間長,但他們國祚大部分都處戰亂時間吧,什麼八百諸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沒一年不打仗的,都打出狗腦子了


靈石蘊珠寶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自從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實現大一統,開創封建社會以來。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清朝276年、明朝276年、唐朝289年、兩宋320年、兩漢合計405年。宋由南北宋組成、漢由東西漢組成。古代王朝很難突破300年的大關。

那麼,為何封建社會那麼難以突破這個魔咒?

一、君權高度統一

古代的大部分權利都集中在中央、而中央又集中在皇帝手中。所以,皇帝的品行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的統治。前期的君王都是打戰出身,所以知道居安思危,也會在很大程度。後期的君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夫人之手,所以品性道德甚至身體素質不如前期皇帝。

二、權力交接問題

後期的皇帝權力交接過程中會存在諸多問題。皇帝可能會被各種毒害殺死,甚至幼子繼位被權臣奪權。在權力交接過程中很容易導致政權的混亂,這種問題也是處在後期的君王身上。

三、百姓人數激增

和平時代,人民能夠安居樂業,人口數量會急劇增加。但是土地數量是確定的,等到人口數量超過土地的承載量,那麼就會發生資源不足,導致對資源的爭奪,戰爭的發生,也很大程度上讓政權覆滅。

四、少數民族入侵

少數民族的入侵對於中原的政權也是極大的威脅,很大程度上削減中原王朝的實力。宋朝亡於金元、明也亡於大清。但也是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相互交錯,才成就了現有的大一統的國家。



造成王朝覆滅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正如開頭所寫的那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務齋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換言之,每一個沒有突破三百年壽命的朝代都有獨屬於它自己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更沒辦法總結出什麼規律來。

就以唐朝、明朝和清朝為例。

唐朝滅亡直接原因是黃巢之亂,可要說黃巢之亂時唐朝中央究竟有多大的責任,我覺得也未見得。

為什麼呢?

因為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中央與地方就處於一種分治的狀態,唐朝中央在安史之亂後已經很難完全控制地方勢力。

比如說土地兼併,唐朝中央也就只能控制關中與兩京等有限地區,如果這些地區爆發起義,那可以說是橫徵暴斂導致;可是黃巢起義發生于山東,那屬於平盧淄青節度使轄地,你說這和唐朝中央關係大嗎?

而黃巢起義打破了唐朝中央與地方100多年的默契,使得地方節度使開始互相兼併,而東南地區原本朝廷是可以控制,結果黃巢起義後東南地區也冒出一大堆大小節度使,分割東南財源,使得東南財富不再向關中運輸,緊接著四川、河中鹽池等財源接連丟掉,這樣一來唐朝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按照唐代自然衰落軌跡,雖然最後可能還是避免不了滅亡,但是挺過300年是沒問題的,可是黃巢起義過於猛烈導致唐朝中央與地方平衡被打破,以至於最後的滅亡。


明朝吸取了唐宋的教訓,對於軍隊控制甚至比宋朝還嚴格,而且從朱元璋當上皇帝的那一天開始,朱元璋就無時無刻不在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可以說明朝政府控制力是歷代最強,崇禎十六年,一個縣城的小吏就敢向一個擁兵萬人,馬上要去北京勤王的豪強索賄,索賄不成還敢告這個人謀反。這都是明朝朝廷控制力的表現。

但是明朝誰能想到東北滿人崛起這件事啊?

明朝雖然最後看似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但事實上明朝是亡於外患,如果沒有東北軍事形勢的惡化,屢次慘敗於滿人,不得不加徵遼餉,不得不增加軍費開支,那麼李自成等農民軍絕對不會到歷史上那樣的規模。

如果沒有滿人崛起,或者薩爾滸之戰明軍順利的戰勝滿人,那麼我覺得明朝突破三百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明朝滅亡的原因和唐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清朝確實是集2000多年封建王朝經驗之大成者,確實可以說清朝完美的規避了歷朝歷代滅亡所有原因。

清朝沒有強大的宦官集團,也沒有強大的外戚,更沒有權臣,也沒有軍頭,傳統意義上的王朝邊患被清朝全被解決了。

可是誰也沒有料到清朝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遇到了西方文明的東擴。

清朝滅亡表面上是因為辛亥革命,其實深層次原因是對近代化應對不利,這又和唐朝、明朝滅亡原因完全不同。

綜上所述,雖然歷朝歷代少有超過三百年的王朝,但是這些王朝之所以滅亡都有各自獨特的原因,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共同的規律。


蘭臺


嚴格來來說,秦朝以後的朝代都沒超過300年,其中原因有很多,我來說點我認為的幾點原因,第一個是環境原因,不難發現朝代的滅亡之前幾年都會出現糧食短缺等自然災害,且這段時間地球溫度不是寒冷就是變暖,導致農民吃不上飯,民不聊生,第二朝代都是封建制度,這也埋下了滅亡的種子,由於重農輕商,國家的稅收主要靠農民,主要從農民身上徵收,但是科技水平低下,農民收入主要靠耕地收成,而這個又靠天,一遇到災荒年,不餓死都難,國家也收不到錢,國家想增加稅收,就出臺各種稅,想法從農民身上徵收稅,這就導致農民和國家站在了對立面,第三既得利益群體,哪些貴族和官員為了自己利益逃稅,比如人口稅等,

比如國家有一百萬人,那麼國家本該收一百萬人的人口稅,但是這些官員貴族瞞報,比如某貴族有一千人,所以該交一千人的稅,但是它只交三四百人的稅,把哪些六七百人當作奴隸等,不去登記戶籍,也就是說本來實際有一百萬人的國家,國家以為只有三四十萬人(因為登記戶籍就只有那麼多,稅只按這麼多人來收),但是這多出的人也需要消耗糧食,這些人勞動生產大部分被貴族和高官掠奪了,他們越來越富有,而更加向底層人民剝削,比如以前10個農民滿足一個貴族,由於貴族變得更加奢侈,現在需要50個人,所需剝削更多人,於是就這樣增加傭人,但不登記戶籍,把本該屬於國家的稅收入全部截了下來,國家收入沒增加,但是要維護人民生存的開支增長了,當國家支出過於收入,就會激起民變,再遇上自然災害,餓死許多人,再遇到貴族高官不滿足現狀,揭竿而起,百姓為了生存也就跟著造反,這幾個因素同時出現基本不會超過三百年,同時出現這幾個原因,基本就離亡國不遠了,所以所有朝代都沒超過三百年,一時天氣,二是國家制度決定,三是人為的因素,還有你看中國的朝代,存在超過百年的,基本都在五十到一百年內就出現盛世,也就是第二、三代皇帝時,再過五十年左右,盛世達到頂峰,開始走下坡路,


騎著母豬逛赤水


古代中國的朝代更替,確實陷入了某種怪圈,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提出了很多種假設和理論進行解釋,綜合而言,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政治制度的週期性衰弱與“人治”的弊病。


一、政治制度的週期性衰弱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上,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武治國”,一種是“以文治國”。


前者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比如五代十國時期,即為典型的軍閥割據時代,各方勢力以武治為主,通過不斷向外擴張與掠奪以獲取“續命良藥”,而這種政治體制顯然極不穩定,它缺乏自治性、連貫性和適應性,往往都比較短命,持續時間最長的也不過百年。

後者則依靠儒家宗法制與官僚系統來維持王朝的運轉,歷史上比較長壽的王朝——漢、唐、宋、明、清無不以文治為主,這些王朝在立國之初,都會吸取前朝亡國的教訓,改良政治體制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經過更新升級的制度最開始必然運行良好,當它走向正軌後,會自發地產生自我完善的功能,所以即使王朝發展到中期,出現官僚腐敗或者統治者無能的情況,它也能繼續發揮作用,支撐王朝運轉下去。


但是,無論這套制度在建立之初如何地完善,其功能與有效性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衰退,就如手機系統一樣,運行一段時間後,總要進行維護、更新和修復漏洞,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開發一套新的系統進行替代,但無論唐宋還是明清的統治階層,都不具備這種意識,因此,當王朝發展到晚期,舊有的制度再也無法解決現有的社會問題時,必定會招致毀滅性的後果,王朝也隨之走向滅亡。


二、“人治”的弊端

古代王朝,統治者擁有絕對的權利,其個人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天下局勢,這一點在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尤為突出。


君主專制決定了,無論這個國家實行的是武治還是文治,一切體系都是為皇帝服務的,所有制度都是皇族統治天下的工具,文武百官效忠的也是“君”,而非“國”。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君主的綜合素質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決定這個王朝的未來命運,如果接連幾代都出現綜合素質較差的君主,那這個王朝的運轉必定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而中國曆代王朝實行的皇位世襲制,必定會產生後代綜合素質下降的問題。為什麼?

開國君主通常能力較高,隨著帝國走向和平發展階段,後續的君主成長於後宮,不知世事,“紙上談兵”多於實踐經驗,其對官僚系統的約束力也大不如前,不是被後宮宦官專權,就是淪落為權臣的傀儡,只能“垂拱而治”,長此以往,王朝內部必定走向腐朽,在此情況下,一旦遭遇嚴重的天災或人禍,帝國隨時面臨土崩瓦解,比如明末的小冰河氣候、清末的外國入侵,都在此列。


總結:再如何優秀的政治體制都不會是長期有效的,若不及時維護更新,必定迎來崩塌的那一天;同時,中國君權社會的“人治”,其專制性帶來的弊端也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因此,中國古代王朝總會陷入週期性循環的怪圈,單個王朝最長壽命不過300年。


阿中說文史


等下週朝八百年啪啪啪打臉,中國歷史上,周朝被認為是華夏的開創者,周朝始於公元前1046年,在公元前256年結束,歷經八百年的時間,不過羽評郡主也不抬槓,中國自從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經歷了數十個王朝更新,似乎確實沒有超過300年的王朝。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歷經274年,就算加上武周也之後289年,最終被滅亡;

明朝1368年—1644年,歷經276年,隨著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煤山自縊宣告滅亡;

清朝1636年—1912年,歷經276年,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朝宣佈瓦解;

其中有人說漢朝(422年)和宋朝(319年)不是超過了嗎?然而這兩個朝代也是出現過中斷的,分東漢西漢、南宋北宋,所以整體來看,中國歷史上朝代統治確實沒有超過300年,這又是為何?

首先:國家制度造成

為什麼夏商周都能歷經六百多年?那時候都實行天子分封制,讓各地的諸侯來保護天子,諸侯再分封大夫,大夫再養士,這樣看來,也就是說天下並不算是天子一人的,大家都可以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諸侯之間相互制約,相對來說穩固的時間會長久。

分封制

然而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開始了皇權專制,也就是說皇帝才是天下的主人,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百姓的思想進行統治,最終皇帝權力過大,官員百姓利益得不到最大化,況且不是每個皇帝都是英明的,隨著皇帝能力的減弱,大權旁落,朝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其次: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矛盾循環

一個新建的王朝,統一天下後悔重新分配土地,很多制度也都偏向於農民百姓,都知道得民心者的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然而朝代到達一定時期後,就會出現地主勢力不斷壯大,中央的管控能力有限(或者皇帝不作為),就會出現土地兼併,大量的土地落入地主貴族手中,百姓失去土地耕種,沒有糧食,能力差點的開始成為流民,當流民數量增加,國家就容易出現動盪,此時若有人起義,百姓紛紛響應,久而久之國家就會滅亡。

滅亡後會出現新的統治者,新的朝代,開國皇帝都直到得來不易,非常重視百姓,發展民生,減輕賦稅,鼓勵耕種,解決百姓溫飽和居住,然而到了下一代或者百年之後,新繼位的皇帝意識不到這種問題,或者說諸侯貴族又開始謀取私利,壓榨百姓,所以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最後:中央與地方、皇權與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

一般來說中央集權在王朝的開始的確比較強大,開國皇帝都有極強的手段,可是到了中後期,很多地方勢力發展迅速,這樣就加劇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此外還有一些世家大族的勢力,他們在一開始只能避其鋒芒,時常觀察朝中形勢,皇權一旦衰弱,他們立刻會增強自己的勢力,以此獲取最大利益化,甚至有可能出現叛亂的情況,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有人說也是因為氣候的原因,當然也不排除,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天下百姓食不果腹,如果百姓安居樂業,農民經濟發展快,自給自足,百姓生活充實,誰會想到去起義造反。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這個說白了,就是王朝後期的資源分配嚴重不合理,極度需要重新將現有資源,再次分配的一個過程,這也是王朝末年總是亂世爆發的一個根源。

1、人口達到高峰

在封建王朝那個較為低下的生產力面前,能養活的人口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經過近300的和平發展,沒有戰爭、沒有飢餓的威脅,人口就會劇增。

當人的數量接近飽和,現有的資源就無法滿足每個人的正常需求。糧食、布匹等資源無法匹配到每一個人,但得不到這些資源的人們也有生存本能,他們會為了生存而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

2、封建集權加重不公

封建王朝制度下的人民和土地,被皇帝看作是自家的“後花園”,他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翻整”。封建王朝的統治太過於依賴皇帝本人的能力,這就讓統治方式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寬容的君主實行的政策相對寬鬆,人民稱為“盛世”;殘暴的君主統治就比較嚴苛殘酷,人們是生活水平就會下降。

封建統治還是一個集權統治,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以及為皇帝辦事的人手中。資本會向權力集中,擁有的權力越大,手中的資本就會越多。這種少數人掌握大部分資本的分配方式,讓更多的人無法生存。

越是到王朝後期,隨著權力集團的不斷壯大,權力集團就需要更多的資源。然而資源是有限的,那就只有從人民手中奪取,這就是貪汙腐敗。腐敗的統治只會加大人民的怨氣,民怨到達高點,就是民亂的爆發期。

3、單一的生產結構

封建王朝的生產力低下,生產結構也太過單一。在封建社會,農業是大多數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土地也就成了資源分配的重要選項。

而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權力集團手中,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而土地的數量並沒有增加,這就意味著人們平均擁有土地土的數量在減少。單一的生產結構使得人們除了獲取土地,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於是為了生存,對土地搶奪之戰必然越演越烈。而戰爭又可以消耗大量人口,人口劇減之後,土地再次被分配,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可以生存的土地。

封建王朝就這樣往復循環,週而復始,也就形成了300年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