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也曾打過貨幣戰?“三月亡華”的野心卻被“廢紙”法幣打垮


中日也曾打過貨幣戰?“三月亡華”的野心卻被“廢紙”法幣打垮

文/霍安治

英美支持法幣,將日本逼入戰爭資源枯竭的絕境,英國的友華方針相當程度是香港華人的愛國情操促成。

日本東京的企劃院,1939年10月2日,一份國策提案震撼軍政高層,一石激起千層浪,最終毀滅了日本帝國。

企劃院是日本在侵華戰爭爆發後成立的最高計劃機關,負責規劃總體國力運用,為侵華戰爭調配資源。這份題為《帝國必需資源在海外,尤其在南方諸地域的確保方案》的政略案,指出當時打了兩年的侵華戰爭,已對日本國力造成巨大傷害。原本大方供應戰爭資源的英國與美國,卻漸漸抵制日本。侵華戰爭若要繼續打下去,必須大膽“南進”,進軍當時分別由英國、美國、法國與荷蘭殖民的東南亞。

換言之,日本只有對英美兩大強國開戰,才能在侵華戰爭中存活。

自日俄戰爭以來,日本的假想敵一向是俄國,對英美以和為貴。企劃院的方案違背了30年來的基本國策,卻受到軍方、外務省與近衛文麿派重臣的支持。於是,日本的國家戰略大轉彎,由攻打蘇俄的“北進”,改為攻打英美法的“南進”。歷史證實,這一步是日本的致命錯誤。

罕為人知的是,香港華人的愛國心,對日本人這自我毀滅的怪舉起了關鍵作用。


中日也曾打過貨幣戰?“三月亡華”的野心卻被“廢紙”法幣打垮

1941年,香港一家銀行內繁忙的場景。


外匯戰失利使日本無法維持侵華戰爭

企劃院之所以提出“南進”,主因之一是當時的對華貨幣戰慘遭失敗,幾乎動搖日本的國本。

日本的工業規模齊備,但是缺乏資源。由鐵砂、煤炭、原油、橡膠、棉花、羊毛、木料、稀有金屬到糧食,都得向歐美購買,才能維持戰爭。買歐美物資,用什麼錢是個大問題。

日本在1931年底宣佈脫離金本位,日元的國際地位應聲崩落,貿易商大多不願意收日元,只能以英鎊美金等強勢外幣結賬。1936年,日本為了準備戰爭,進口物資達到戰前最高峰,入超高達7080萬日元。外匯枯竭,日本不得不開始出售國庫黃金,換取英鎊美元。

黃金儲備是老本,而日本的老本是很有限的。1937年抗戰爆發時,日本擁有等值於13.5億日元的黃金,而戰爭的燒錢速度遠超出日本人預期。僅1937年對外採購的軍事物資,總值就高達9.6億日元。日本只能狠心大賣黃金,一年內向美國賣出8.6億日元的黃金庫存。

戰爭成本實在太昂貴,日本夢想打個多快好省的“三月亡華”之戰,卻打成最花錢的持久戰。抗戰第二年,日本原已低迷不振的出口又大幅衰退,外匯更少了,只能搜求民間的黃金。1938年6月,日本銀行總裁親自向陸軍省報告日元的黃金儲備已經花光。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日本舉國歡騰,政府卻到破產邊緣。此時,日本出售的黃金超過388噸,國庫只剩25噸,成了國際貧困戶。現實的歐美商人不願讓日本貸款賒賬,只是緊盯日本外匯存量。日軍戰史記載道:“其後向美英圈的資源購買量,只能限於其時的外匯收入額與新生產黃金量……向美英圈的輸入力,以昭和13年(1938年)為界,已經開始失去其彈性。”

“限制中日戰爭規模的關鍵,在於這黃金的庫存量。”但日本已花光黃金,要將侵華戰爭繼續下去,只能搶掠中國的物資。近衛文麿內閣將希望完全寄託在淪陷區的戰爭果實,卻大失所望。淪陷區經濟被戰火摧殘,物資產量非常低,還是得買歐美物資。於是,日本人盯上了中國的外匯。

中國在1935年11月4日改用法幣,外匯也跟著變化。原本中國不需要英鎊美金,進口商直接以白銀付款,歐美供貨商按國際銀價報價,世界各國都願意接受白銀。改用法幣後,對外付款改用英鎊美元,中國從頭開始建立外匯儲備,於是全國收兌白銀,儘量向美國出售,換取美金。

抗戰爆發之際,中國政府握有約9億盎司白銀,火速搶運香港,對美國出售。在抗戰的第一年內,就售出3.1億盎司。難得的是,美國並沒有趁火打劫壓低價格,反而堅定保持每盎司45美分的友誼價,儘量收購。

當日軍滿懷期待地打開淪陷區各金融行號的倉庫時,失望地發現大多是法幣紙鈔與公債券,黃金白銀很稀少。即使是在圖謀已久的河北與察哈爾兩省,也沒搶到白銀。冀察兩省於換用法幣時收兌了約4000萬盎司的白銀,原應解送南京,但日軍逼迫主政華北的宋哲元扣下,原應是囊中物。抗戰爆發時,華北存銀搶運到天津租界,日軍又撲了個空。

搶不到白銀硬貨,只能設法利用法幣紙鈔換外匯。英美兩國熱烈支持法幣,三國貨幣之間定有穩固的固定匯率,法幣1元的匯率固定在美金3角,或英幣14.5便士。抗戰爆發後,不少豪門巨賈將法幣資金搶兌成英鎊美金出逃。原本外匯儲備2.5億美元,1個月內就售出了4000萬。

政府並沒有禁止外匯買賣,法幣畢竟是初生的新貨幣,如果禁止換匯,匯價必然大跌,成為國際廢紙。因此,財政部只嚴管國內銀行換匯,對上海、香港的外商銀行則刻意網開一面,聽任自由買賣即期外匯。法幣繼續大量湧進滬港換外匯,財政部咬著牙無限供應美金,挺住法幣匯價,6個月內又被套出5000萬美金。

上海與香港的自由外匯市場,給日本帶來希望。日本積極搜掠淪陷區的法幣現鈔,打算運到上海、香港,換取珍貴的美金。在華北,日本成立“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偽聯銀券”,禁止法幣流通,並限期以偽幣收兌法幣。

理論上,法幣無法購物,老百姓自然交出換偽幣,日本就能集中大量法幣現鈔到滬港換美金。此時,中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任由日本以搜刮來的法幣榨乾外匯,二是禁止外匯自由買賣,讓法幣成為國際廢紙。

中國兵行險棋,於偽聯儲行成立的4天之後,宣佈外匯買賣全部改為審批制,變相禁止外商銀行自由買賣外匯,杜絕日本套匯。法幣的國際匯率果然應聲下跌,對英鎊由14便士跌到8便士,對美元跌到15.625美分。但是,中國人對國幣的信心,拯救了法幣,國內幣值並沒有與對外匯價一同大跌。華北老百姓更自發抵制偽幣,即使是日本商人,也不得不以法幣做生意,法幣仍然是中國最強勢的貨幣。

物資搶掠不順,外匯套購無門,法幣更是百打不倒,日本財力已經到崩潰關頭。就在武漢陷落前夕,深受日本人愛戴的“皇太弟”秩父宮雍仁親王面見天皇,要求“實時無條件解決”中國事變。對戰爭最狂熱的軍方,也出現了主張“實時和平”的呼聲。

這時,只有英美兩國能救日本。

港人愛國心改變地緣戰略

抗戰打到第三年,日本已經山窮水盡。於1939年10月升任參謀次長的澤田茂回憶道:“我就任參謀次長後,立刻從各方面探討,到底中日戰爭持續至今,日本的國力尚剩下多少的問題。結果,對外雖然嘴硬,內部卻像芯部腐爛的水果。”

侵華鷹派佔上風,戰爭無法停止,澤田茂只能期望國際情勢出現奇蹟,解決侵華戰爭。“當時的想法,是隻期望在世界性事件中,以混水摸魚的方式,來找出解決的良方。”

然而,英美兩大強權摒棄捷報頻傳的日本,支持勝算不大的中國。香港華人的愛國心,是英美親華的重要因素。

佔香港人口98%的華人,頑固堅守民族精神,是英國殖民史的隱痛。“大英帝國在鼎盛時期,也沒能在這個實事求是的種族上,留下很多影響。”《泰晤士報》名記者簡·莫里斯寫道:“英國人統治了150年之後,還有為數驚人的華人不會講英語,甚至進了大學也常常英語能力欠佳……英國主義最盛時的港督羅便臣爵士,就沒好氣地說過,香港華人這種一點都不願英化的個性,實在是很不尋常,更別說是(讓他這個總督)丟臉了。”

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裡的異類。如印度等殖民地,本地人普遍以英國化為榮,講英語、打馬球、喝下午茶、為英國打仗。只有香港華人對英國的文化同化無動於衷。

英國無法真正征服殖民,只好單純以香港作為對華貿易的營運中心,洋商地位至上,統治者並不重視華人。直到1920年代,香港工業突飛猛進,新一代企業家多是華商,華人地位才漸漸上升。但香港華人的骨子裡仍然自認是中國人,對英國沒有認同感。

1925年7月,五卅慘案與沙基慘案激起省港大罷工,各階層華人一致抵制殖民地政府,香港頓時停擺,英國被迫撤換總督。新上任的總督金文泰“徹底熱愛中國,會講官話和粵語,中國書法精湛”。他知道“洋人支配中國的日子已經到尾聲”,英國人要繼續以香港為商業基地,只能策略性順應華人。

1930年代,英國的對華政策採取友善路線,以換取長期的商業優勢,也避免香港華人再次反抗港英當局。抗戰爆發後,英國被迫重新檢討英日關係。英國在一戰時損失百萬青年,失落整個世代,倖存者成為最堅定的反戰派,英國政府熱心簽署了所有和平限武條約。日本雖然是英國在遠東的第一大假想敵,但英國總是以和為貴,處處讓步。在中日戰爭中,英國左右為難。

“英國本來可以通過承認日本在華地位,恢復兩國關係,這個舉措不論多麼令人反感,在戰略上是十分合理的。因為,作為一個日漸衰弱的帝國,英國正面臨越來越迫在眉睫的大規模歐洲戰爭。”英國曆史學家弗蘭克·威爾士認為英國理應背棄中國,與日本合作。但他承認,“一旦向日本屈服,香港華人很有可能會舉行罷工”。

於是,英國成為騎牆派,港英政府放任香港成為中國搶購軍事物資的主要海口。日本憤怒交涉,當局也服軟而封閉粵港邊界。香港華商迅速開闢出由香港到沿海小港的走私路線,港英當局又“善意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免激怒華人。

到了1939年,日本渴望“在世界性事件中混水摸魚”,英國被推上中日戰爭的風口浪尖,不再有左右逢源的騎牆空間。

日本對英國最大的期望,是聯手打貨幣戰。1939年春季,日本在華中淪陷區籌建“偽華興銀行”,發行“偽華興券”。若英國能支持偽幣,就能將法幣擠出華中。但英國藉詞推託,日英合作告吹。

英國的下一步棋更為親華,激起日本暴怒。

由香港出擊的貨幣決戰

中國禁止外匯交易,雖然杜絕日本套取外匯的途徑,卻也沉重打擊了中國的工商金融,更造成法幣國際匯價的崩落。抗戰成為持久戰,法幣不能倒,財政部認為只有重新開放自由買賣外匯的窗口,才能使法幣繼續堅挺。但日方必然乘機拋出法幣,套購中國的外匯,進而造成市場恐慌性的套購。中國的外匯儲備不多,勢將快速枯竭。

只有籌措一筆足以抵禦套購狂潮的鉅款,將日本拋出的法幣按照固定匯率買下,日本拋多少就買多少,才能使市場保持冷靜,打贏貨幣戰,但中國外匯儲備不多,拿不出足以與日本正面對決的外幣鉅款。在這危難時刻,剛拒絕與日本合作發行偽幣的英國,居然熱心協助中國打貨幣戰。

1939年3月10日,中國與英國協議在香港成立“中英平準基金”。雙方各出資500萬英鎊,以1000萬英鎊的實力,強力穩固上海與香港兩處外匯市場的法幣匯價。這筆鉅款摺合日元約為2.1億元,相當於1939年日本對華戰費的1/10。

更驚人的是,英方拿出的500萬英鎊鉅款並不是英國政府的錢,而是香港兩大銀行匯豐與渣打聯手拿出來的。這兩大銀行特許發行港幣,是香港金融支柱,具體展現香港各界擁護中國的熱情。最精明的英國銀行在中日戰爭中看好中國,更使日本驚恐。

美國的外交路線一向被英國牽著鼻子跑。英國政府主動向美國國務院提議“採取平行而同步的行動”,援助中國打貨幣戰。堅守孤立主義的美國雖然沒有響應英國的邀約,但內部已激發出親華呼聲。

美國國務院遠東事務處處長亨培克提出備忘錄,開始思考援華的必要性:“我們見到日本並沒有征服中國,卻干涉美國的在華利益。我們是否不應考慮出手阻止?”

中英平準基金由位於香港的五人委員會主持,時稱“香港會議”。以香港金融界的英鎊為武器,進軍上海租界外商銀行的外匯交易市場,將法幣的國際匯價強硬穩固在英幣8便士與美元15.625分。

日本發動排山倒海的貨幣戰,以巨量法幣現鈔套取平準基金的外匯,成功激起國內資金的恐慌性出逃,出現無可抵擋的外匯套購狂潮。平準基金堅守固定匯率,不惜代價,每天以英鎊全部買進大量拋售的法幣。戰況非常慘烈,平準基金兩次被迫停止出售外匯,固定匯價也兩度失守。1940年5月,1000萬英鎊平準基金只剩20萬英鎊。

就在這彈盡援絕的5月,德國發動閃電戰進攻法國,外匯市場對歐洲信心應聲崩落,由中國出逃的資金反而匯回國內買法幣。

“據估計,到1940年年底,約有價值20億法幣的外匯從香港、馬來亞與印度尼西亞重新流回國內……這筆意外流入的資金,使該基金能維持匯價。”前中央銀行總裁張嘉璈回憶道。在這峰迴路轉的奇蹟一刻,中英平準基金打贏了中日貨幣戰。“法幣價值的相對增強,使日本企圖將法幣逐出外匯市場,並用偽華興券取而代之的夢想化為泡影。1941年初,偽華興銀行關閉,而日本軍用票也從流通中收回。”

國際社會是最現實的。中英平準基金的勝利,燃起美國對中國勝利的信心。1941年4月,美國加入戰局,提供5000萬美元鉅款,加上中國的2000萬美元與英國的500萬英鎊,成立“中國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這筆鉅款大約相當於3.6億日元,將近日本銀行日元發行儲備的一半。

如此龐大的外幣資金,成功穩住法幣匯價。同時,英美兩國政府正式出面,要求本國銀行支持平準基金。中國人在英美領地的銀行戶頭被凍結,以免資金再次出逃。日本人在英美的戶頭也同步凍結,澆滅興風作浪的火苗。外匯買賣更由中美英聯手檢查,切實杜絕日本套購。法幣匯率自此風平浪靜,一路維持到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中日也曾打過貨幣戰?“三月亡華”的野心卻被“廢紙”法幣打垮

1941年,香港鬧市區巡邏的軍車,車上載的是英軍中的印度士兵。


美國和英國政府直接出手幫助中國打貨幣戰,就是公開與日本為敵,日本已經被孤立。

日本走向瘋狂自毀之路

穩定法幣匯價的最後一步,是易貨貸款。

中國與日本一樣,依靠進口物資打仗。日本有工業、缺原料;中國則是有原料、缺工業,需要買進工業成品。中國的外匯十分有限,但是盛產原料,就比日本多了一條出路。

1938年12月15日,美國政府的進出口銀行開始對中國提供政策性的易貨貸款。第1筆貸款2500萬美元,以桐油償付。中國採購美國產品,不必用英鎊美元現貨結賬,國際採購就不會影響外匯準備,這是中國的制勝奇招。日本大肆抗議,但美國接續提供4次易貨貸款,以桐油與錫償付,總額高達1.2億美元。

貨幣穩定的關鍵是信心。英美聯手支持中國法幣,冷淡日本偽幣,就等於押注賭中國勝利。法幣威信大增,各種偽幣則被唾棄,日本貨幣戰慘敗。更驚人的是,法幣不但打倒偽幣,更壓倒日元。

日本商人的對華貿易以法幣結賬,法幣一有波動,日本國內的日元跟著上下起伏。1938年6月,法幣貶值至8便士,日元跟著下跌三成。日軍戰史不服氣地記載道,日元居然被法幣的“大陸通貨膨脹”帶著一起貶值。

“敵破壞愈甚,而我法幣之信用愈好。”經濟學家馬寅初回顧戰時貨幣戰時感慨道,“以前,我法幣十元,僅值日金六元五角。今國人因輕日元而重法幣,法幣十元竟值日金八元五角。法幣價格之如此高漲,實受敵人種種破壞之賜也。”

美國出手總是急躁而爆烈,貨幣戰只是破題。1939年7月,美國廢止《美日通商航海條約》,對日輸出的戰略物資逐項檢討設限,日本各界如五雷轟頂。1940年5月,太平洋艦隊進駐珍珠港,“迫使日本放棄其趁荷蘭之戰敗及英法之苦境的向南方推進”。1940年12月,羅斯福下令對中國進行軍事援助。1941年4月,美國與荷蘭及英國簽訂共同保護東南亞殖民地的《ADB協議》。日軍攻佔法屬越南後,美國更是凍結日本資產,招招打在日本痛處。

1940年6月20日,首先提出“南進”構想的日本企劃院,慘遭雷擊焚燬,彷彿上天示警。就在同一天,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班開始進行掠奪東南亞資源的戰略概估。“帝國為解決中日戰爭,發動交戰權,隨之對上海(租界)、香港採取斷然之措施。形勢所趨,將成為全面對英法之抗爭。其結果,在上海(租界)、香港、新加坡、河內等地,將有我軍之作戰……(並)侵入荷屬東印度。”

攻掠英、法、荷殖民地,必然激怒美國。日本一向全力避免對美作戰,但貨幣戰大敗,戰爭資源枯竭,日本只能鋌而走險,“必須堅持不辭對美一戰之決心”。

追根究底,英國與美國支持法幣,將日本逼入戰爭資源枯竭的絕境。而英國的友華方針,相當程度是香港華人根深蒂固的愛國情操促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