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文 |顧旭光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2月23日新華時評發表文章《“新基建”重在抓好新機遇》,提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新基建’有助於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是化解疫情不利影響,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方法”。

在新基建的規劃版圖中,特意將大數據中心作為重要一部分提出,數據中心是存儲和計算的基礎設施,向上可以對接雲計算、AI,向下直接對接到雲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模塊,新基建帶來的大數據中心建設熱潮將對數據硬件賽道、雲服務和中小企業產生巨大影響。

一、數據中心帶動產業鏈上游,服務器硬件產業有直接利好

全球知名調研機構IDC發佈的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球服務器市場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服務器出貨量和銷售額分別為1174萬臺和873億美元。與2018年相比,同比下降0.9%和1.7%。其中聯想銷量下降了10.4%。

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此時新基建對於服務器硬件的需求是一場及時雨,2018年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達到430個,其中美國約佔40%,而中國僅佔8%左右,從經濟建設上看,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有現實需求。

服務器是雲計算的物理基礎設施,隨著新基建的全面展開,對於硬件的需求將會全面提振相關企業業績水平。

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數據中心成本構成,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在大數據中心的成本結構中,服務器佔比在69%左右,佔據大頭,考慮到我國特殊的政商環境,公共性大數據中心的建設意味著政府的全程參與,而且大數據中心關係到公共數據安全問題,國內企業優勢更大。

目前在國內的服務器市場份額中,處於浪潮領跑,華為和新華三、曙光等企業緊隨其後的狀態,去年第三季度浪潮市場佔有率為33.1%,而老牌硬件大廠聯想則表現平平。

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來源:IDC《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x86服務器市場跟蹤報告》

浪潮在國內服務器賽道快速崛起得益於自身的技術積累,國內首臺自主產權的服務器小型機、首臺融合架構雲服務器都出自浪潮之手,在數據中心建設方面,浪潮已經與海南、濟南等省市簽訂了政府整體雲服務外包項目,建立了第四代雲計算數據中心,以規範標準成為了政府購買雲服務的樣板。

華為在數據中心的建設方面也有大量成熟項目,早在2016年就與長沙市合作建設了長沙華為雲計算數據中心。今年3月23日,華為張掖雲計算大數據中心二期項目也開始投建,次日則有貴安新區的華為雲數據中心開始投建。

而這只是新基建中數據中心建設大潮的一點浪花,未來由地方政府購買或合作建設的數據中心建設大潮將會讓國產數據硬件廠商迎來業績的一輪大爆發。

二、大數據中心下游賽道,“公共事業雲”“工業雲”二分天下

新基建屬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智能化的集中體現,歷史上從來沒有國家將大數據中心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環節來提出。

2013年3月Amazon擊敗IBM獲得美國中情局6億元大單,是一件標誌性事件——雲服務企業成功進入政府市場,或者說政府雲端化治理成為全球風向。

新基建大數據中心作為政府驅動的項目,必然也會對雲服務行業產生連帶效應,根據數據顯示,至2023年國內雲計算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097.3億元,在“公共事業雲”和“政務雲”能夠站穩腳跟的企業將獲得先發優勢。

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在雲計算分支賽道中,“公共事業雲”是目前最火熱的賽道之一,在中國獨特的治理環境下,下屬包括電子政務雲、城市安全雲、教育雲、醫療雲等多個細節分支,而且政府有購買公共事業方面雲服務的強烈需求,工信部數據顯示到2023年中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雲率將超過60%。

企業能夠受到政府、公立單位和大型企業在雲服務方面的認可,相當於在雲計算賽道內的皇冠加冕。

就以佔據國內雲服務四分之一份額的政務雲來看,主要由阿里和騰訊領跑賽道二者合計份額超過60%,2018下半年,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金山雲分別以42.9%、11.8%、8.7%、6.4%、4.8%佔據前五名。浪潮雲在國內政務雲市場市佔率第一,目前浪潮在全國佈局了7+69個雲數據中心,政務雲業務已經服務了180多個省市、12個部委。

在工業雲方面,IDC預計2023年中國市場規模預計達到42.4億美元。目前在國內,工業雲賽道主要由海爾、三一集團、西門子等公司領跑,從類型上有通用平臺,資源配置平臺、資產優化平臺三大類別。資產優化關注設備數據,資源配置關注生產合理統籌,通用平臺則是以上平臺的基礎性平臺,三者的代表分別是三一集團根數互聯、海爾COSMOPlat和阿里雲ET工業大腦。

三一集團根數互聯從2008年就開始研發使用,主要是通過大量的設備終端床幹起進行數據採集和統籌管理,最終實現泵車、挖機、路面機械的信息狀態採集和分析,達到設備使用、保養、管理的最優化。

從2012年開始海爾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COSMOPlat是物聯網範式下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平臺,主要功能特性體現在優化生產流程,縮短訂單交付週期等等。

2018年,阿里推出了雲ET工業大腦,上線之初就與攀鋼集團、智光電氣、正泰等工業企業達成合作,目標三年內接入產線和設備達到100萬臺。

“智能相對論”認為,所謂得“政務雲”“工業雲”者得天下有以下三大原因:

首先,我國獨特的政商環境下,政府“政務雲”訂單由於其穩定性和長期性,可以為企業帶來相對不受市場影響的穩定營收。另外,大數據中心的興建,有相當一部分會承擔智能製造工業互聯轉型中的工業數據存儲和計算的功能,對“工業雲”廠商有較多機會。

其次,

新基建作為戰略性產業建設舉措,根本上是由政府主導,我國獨特的項目工程制度,“二雲”和數據中心物理空間的建設很可能將會成為數據中心建設中標者的一體項目。

再次,我國雲計算建設浪潮才剛剛起步,呈如火如荼之勢,國內以阿里、騰訊和百度為代表的巨頭都在通過政商一體策略尋求試點,浪潮雲在政務雲方面後來居上,但是總的來看市場還在沉澱期,企業依靠政商關係落地項目,同時落地項目又會反饋到政府信任度上,對於企業來說,在本賽道先到先得,而且具有馬太效應。

三、企業上雲成本有望大幅降低,中小型企業上雲將成趨勢

2019年以來,在線教育、遠程辦公、製造業、AI產業等行業獲得了大幅增長,同時大量中小企業上雲意願低,上雲成本高,多數企業都在觀望。

根據《中國企業上雲指數(2018)》報告,全國企業上雲比例只有43.9%,美國企業上雲率已經達到85%以上,歐盟企業上雲率在70%左右。而中國各行業企業上雲率只有40%左右,其中以中小企業為主,成本原因是阻礙其上雲的主要因素。

另外一個原因是政府持有產權的公共雲數量還明顯不足,而且中小企業面對的不僅是硬件成本,更多的是服務套件購買、後期維護和人力成本上,政府端提供的上雲支持尚未涉及到以上幾個方面。

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新基建下的大數據中心,依然是浪潮、阿里、華為、三一們的主場?

大數據中心大規模的建設中,雲服務廠商針對小微企業進行業務優化,在服務套件、維護手段上進行針對的調整,由政府購買公共性服務。

由於政府鼓勵小微企業上雲億元很強烈,針對小微企業的雲服務前景較大,目前國內有1169.87萬戶中小企業,佔比所有企業76.6%,成長空間巨大。

結論

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提出要在國內建設十萬英里的鐵路,被各路軍閥和革命後進譏諷為“孫大炮”,“大炮”在粵語方言意為不切實際,大話空談之人。

六十年前,毛主席說我國工業生產要趕英超美,至今還被少數反華公知在網絡上調侃批判。

二十年前,中國互聯網的上古階段,國外服務器廠商佔據中國市場,當時如果有人提出要讓中國的大數據中心數量將會超過美國,難免也會被視作天方夜譚。

新基建的大數據中心建設,對服務器行業、雲計算、中小企業等多個方面都會有直接、間接的正面影響,新基建興建大數據中心的主導方向,從歷史的視界來看,或會讓國內的智能化水平進入到世界一線行列,而這個未來,已經不再是幻想。

巨浪已至!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佔”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麼》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雲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後的芯片、算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