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產結緣“大數據”

“如果沒有和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的合作,也就沒有今天‘智能製造’帶來的新面貌。”在窗明几淨的山東能源淄礦集團東華水泥有限公司中控室裡,面對全自動控制的水泥生產線大屏幕上不斷閃爍的數據,東華水泥公司黨委書記王建國感慨萬千。

頂著“高耗能”“高汙染”“粗老笨重”標籤的水泥行業,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產業。修路架橋,挖溝蓋樓,都離不開水泥。“燒碳酸鈣的”能和“玩互聯網大數據的”結緣,的確是個“異數”。

隨著環保標準的不斷提高和新舊動能轉換大潮湧動,淄礦集團認識到,傳統產業不和互聯網、大數據跨界融合,路子只能是越走越窄。尤其是東華水泥,必須以綠色化、智能化、個性化和品牌化為主攻方向,以打造綠色智能產業園為著力點,紮實推動智慧大腦建設,才能推動企業“脫胎換骨”。

2018年3月,山能淄礦集團決定,在水泥行業裡率先開發建設首家“工業大腦”項目,推動企業從傳統建材業向大數據服務業轉型。2018年7月10日,東華水泥和阿里雲計算簽訂了合作協議。東華投資2.17億元實施“1+6智能製造工程”,共同組建“山東東華智能製造研究院”,用互聯網大數據為傳統行業培育新動能探路試水。

決定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企業一片譁然。

“轉型的決策有視野、有魄力,具體到我們辦事的可是顧慮重重。”副總工程師徐路說,他們翻遍所有文獻,沒有這方面先例——這是一個從未有人嘗試的事。東華水泥一年的純利潤也不過5000萬元,萬一失敗了,誰來承擔責任?

儘管如此,最後還是領導拍板,今年3月4日到16日,大數據指揮下的“工業大腦”開始試運轉。

雖然還有不少需要改進改善的地方,但試運轉幾天的效果讓人喜出望外:不僅極大降低了能耗,減少了因人工調整數據的失誤造成的產品質量波動,還優化了整個生產工藝和流程。

東華水泥公司副總經理李明良告訴記者,根據目前數據,按照年產240萬噸熟料計算,東華水泥年節約標煤7200噸,節電480萬度,節水2100噸,減排二氧化碳22732噸,增加綜合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

更為難得的是,淄礦集團和阿里雲都嗅到了濃濃“商機”。阿里雲山東分公司經理韓飛告訴記者,雙方將整合“工業大腦”研發的水泥工藝優化模型、大數據基礎平臺和大數據展示方式發明專利,成立水泥大數據平臺服務公司,面向全國水泥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