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蘇-57繭包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

在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蘇-57的側彈艙就被猜測是存在的,只不過還沒有開始使用。其中一個原因是符合側彈艙的近距格鬥彈還沒有研發成功,導致蘇-57戰機側彈艙從來沒有在媒體上公開展示過。

出品:兵器瞭望臺(第1926期 頭條獨家)

2010年首飛的蘇-57戰機近日終於為自己洗脫了偽五代機的頭銜,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之前外界一直在猜測蘇-57戰機的翼根鼓起來的裝置是否是彈艙。俄羅斯國防部近日發佈的新宣傳視頻,展示了蘇-57戰機機翼根部是一個彈艙,這裡可以安裝空空導彈。


實錘!蘇-57繭包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


實錘!蘇-57繭包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


為了繼續推進蘇-57的出口,導彈偏少是個致命的弱點,一般情況下,隱身戰機需要4中2近的空對空配置模式:4枚中距彈和2枚格鬥彈。殲20和F-22都是採用這樣的配置,進氣道兩側為近距格鬥彈的裝填空間,機腹大彈艙可安裝至少4枚中距彈。蘇-57戰機其實偏小,機腹彈艙也小,有4片艙門結構,因此外界推測其可以攜帶4枚R77中距彈。如果機腹只能帶4枚中距彈,那麼作戰能力就偏弱了點。這次蘇-57戰機使用繭包側彈艙發射格鬥彈,也實錘了這裡確實有個彈艙,並非氣動結構,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的載彈量。

蘇-57展示側彈艙也能為其出口加分,俄羅斯一直在努力擴大蘇-57的出口影響力,之前傳出阿爾及利亞、越南、伊朗、土耳其都是潛在的客戶,但一直沒有簽訂採購合同。蘇-57在過去幾年不斷完善,展示了高機動性、前往敘利亞實戰、對地攻擊、對空防禦等技能。


實錘!蘇-57繭包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


實錘!蘇-57繭包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


蘇-57的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正半球隱身能力較差,發動機葉片沒有遮擋。其實就是導彈攜帶量偏低,繭包側彈艙原本被認為是個氣動結構,在進氣口的外側配備了兩個三角形長條形結構,顯然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彈艙,外形進行了修改,以便符合蘇-57的隱身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出,蘇-57的繭包側彈艙外層應該有一個翻蓋,打開方式與殲20和F-22不同,動作筒打開機制類似左右兩片繭包。

在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蘇-57的側彈艙就被猜測是存在的,只不過還沒有開始使用。其中一個原因是符合側彈艙的近距格鬥彈還沒有研發成功,導致蘇-57戰機側彈艙從來沒有在媒體上公開展示過。俄羅斯之前只有R73導彈作為近距格鬥使用,但是R73太長了,不適合安裝在這個彈艙中,側彈艙要使用就需要重新研發一種空對空導彈。我們今天能夠看到蘇-57打開側彈艙也說明這種專用的空對空導彈已經研發成功,為蘇-57出口加分不少。


實錘!蘇-57繭包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


實錘!蘇-57繭包側彈艙終於發出導彈,十年來第一次趕上殲20


殲20也使用了側彈艙,打開時可發射導彈,關閉之後可確保隱身能力繼續保持,PL-10導彈也很早就進行了研發,幾年前我們也看到PL10在測試中,殲20的發射機制是打開彈艙,再把PL-10導彈推出,然後在外面發射。這種發射方式與F-22不同,F-22的AIM-9X導彈是在彈艙打開後就點火,蘇-57顯然也採用了類似的方法,打開彈艙就點火,減少導彈在機體外的暴露時間。本文由頭條號兵器瞭望臺獨家發表,謝絕任何形式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