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一、引言

近年來,由於先進工業國家的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無人作戰系統日趨被各先進工業國家的軍隊所推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工業國家普遍出現因核心人口生育率下降以及老齡化的增長導致的社會困境,尤以西歐為甚, 從21世紀初開始, 大部分工業國家的主體民族人口不足情況愈發嚴重,使得無人作戰武器系統的性價比日趨上升。戰爭形態逐步從勞動密集型戰爭轉換為資本密集型戰爭,利用自動化手段盡力將己方傷亡率降至最低成為先進國家實現自己國家目的的常規手段。完全避免本國軍民與大規模殺傷發生直接接觸成為了重要戰爭目標之一。

二、早期嘗試

但事實上,由於一戰時期缺乏防護的步兵為輕重火力輕易屠戮以至於戰前的過剩人口完全無法滿足戰場消耗,在將機械化設備投入戰場之後各主要參戰國就開始探索無人作戰武器,例如美國的“凱特琳飛蟲”無人機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華盛頓航空博物館館藏的“凱特琳飛蟲”無人機

間戰時期出於人所共知的原因,各國均未停止對無人地面遙控作戰載具的發展,其中軍事壓力最大的蘇德兩國尤為積極。蘇聯軍事電子技術學院自1927 年起雷諾坦克遙控操縱的方案進行了預研,同時,蘇聯中央有線通訊實驗室則對遙控操縱T-18 坦克的方案進行了研究。 正式參與遙控坦克研製的單位分別是軍用特種技術局和通訊與電子科學試驗院。在二戰之前,這些組織研製了一系列遙控系統安裝在各類蘇聯坦克(T-27、T-18、T-26、T-37、T-38 等)之上,不僅能夠進行坦克的行進遙控還能實現包括噴火、投彈等多種功能遙控。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TT-18遙控坦克

蘇聯在1931~1932 年間,對蘇制MC-1(T-18)坦克進行了無人化改裝試驗,稱為TT-18。該車使用無線電遙控。在測試中,受控坦克能在數百米的遙控範圍內以4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進,並能完成前進、向左、向右和停止的指令。在MC-1坦克基礎上改造的遙控坦克被命名為TT-18。這種坦克可 以完成轉彎、變速、停止、啟動發動機、丟炸藥等16 種指令。

在軍用特種技術局HHH-20小組與全蘇遙控和通訊學院HHH-10小組的共同努力下,後期的遙控系統可以完成24 種指令,作用距離達到了1500-2000米。在1932年夏天,蘇軍於列寧格勒軍區組成了第四特別坦克分隊以用來研究遙控坦克。自1933 年起,在紅村地區開始了坦克田野試驗。在這年的1 月和10 特別分隊使用多種型號的遙控坦克進行了大規模的演習。演習結果顯示,基於T-26平臺的遙控坦克效能最佳,但價格也最貴。

在蘇芬戰爭中蘇軍發現,由於T-26坦克裝甲薄弱往往在接敵過程中就被擊中喪失戰鬥力,1940 月,在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下線了一種加強了裝甲和裝藥量的基於T26坦克底盤的遙控坦克型號,被稱為“炸彈”。並在卡累利阿地峽前線加入戰鬥並獲得了良好效果。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軍逐步將遙控坦克改為普通坦克使用。

至於蘇聯的對手德國方面,相比於蘇聯方面對無人遙控車輛的充分重視,德國對無人遙控車輛的研發較晚,但對其戰場使用更為廣泛且持續時間長,整個二戰期間德軍均投入了無人遙控車輛,主要應用集中於工程方面。1939年10月,德國軍方和波爾格•瓦德公司簽訂了研製無線遙控爆破車的合同。該公司於1940年初研製出全履帶式的B1遙控爆破車並在5-6月間實施的法國戰役中投入使用。B1型遙控掃雷車車體由混凝土製成,尷尬的材料選擇充分反映了二戰早期德國在物資上的窘迫,在法國戰役結束後波爾格•瓦德公司應武器局要求開始生產B1型的改型B2,仍採用混凝土車體,但在前部增加裝甲以增強防禦能力。當年12月全部100輛B2被編入第1掃雷營參加了1941年6月實施的“巴巴羅薩”行動,並在戰鬥中暴露出各種設計缺陷如速度過於緩慢,越野爬坡能力差,通過性差等種種問題。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安裝掃雷滾的B1型無線遙控掃雷車,從圖片上能模糊看出混凝土材質。

隨著德國資源水平的增長,在1941年波爾格•瓦德公司還在B2遙控掃雷車的基礎上研發了稱為“鴨子”的水陸兩棲型遙控掃雷車,用5毫米軟鋼取代了混凝土作為車體準備用於登陸英國的“海獅行動”。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第一掃雷營裝備的三種型號車的合影。左為Sd.kfz 265裝甲控制車,中為“鴨子”兩棲車,右為B2遙控掃雷車。

蘇德戰爭的實踐暴露了遙控掃雷車的諸多問題,波爾格•瓦德公司基於VK3.02彈藥運輸車底盤上開發出了有人/無人掃雷車B4型,編號為Sd.Kfz301。B4型不再是自爆車輛,可以多次使用,大幅加厚了裝甲並設置了駕駛室,共有A/B/C三種型號,分別為試生產型、生產型和改進型,裝甲不斷加厚,其中C型裝甲全向加強到20毫米,重4.8噸。B4型成為了二戰期間最為成功的重型遙控車輛;發展出了遙控彈藥運輸車、遙控偵察車等多種用途,還在取消遙控功能後發展出了一種反坦克殲擊車,在整個歐洲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美軍繳獲的B4C型遙控爆破車,請注意豎起金屬桿上的紅燈,這是為操作人員顯示車輛位置而設置的。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302營連部編制作戰車輛示意圖

每個無線電裝甲連在滿編狀態下應有36輛B Ⅳ,以及10輛作為Ⅲ號坦克控制車或者StuG Ⅲ突擊炮G型(除獨立重裝甲營和316連外),同時營部還要有一定數量的坦克或突擊炮,還有負責通信和運輸的半履帶裝甲車。

正如KV系列不如T34車族成功一樣,輕型遙控爆破車比重型遙控爆破車要成功。1940年底,波爾格•瓦德公司奉武器局之命研發一種用兩臺電動馬達驅動,並能攜帶大約50千克的炸藥的小體積遙控車輛。波爾格•瓦德公司參考了一款法國小型履帶式車輛開發出了原型車並命名為“輕型炸藥運輸車”,或者稱之為“哥利亞”(也稱“巨人”)。

早期型稱為E-Motor,研製代號為Sdkfz.302,兩臺2.5千瓦的保時捷MM/RQL 2500/24RL2型電動機可以帶動它以8~10千米/時的速度行駛,並分別以兩組電池供電,60千克的炸藥箱裝在車體前部,車體裝甲厚度為5毫米,有線遙控,電纜長800米,可實現前進、後退、左轉向、右轉向、停止、爆破六種動作。其全重僅370千克,1942年4月至1944年1月間共生產了2650輛E-Motor。由於電動型造價較高(3000帝國馬克)且可靠性不佳,1942年年中發展出了V-Motor,研製代號為Sdkfz303,價格降至1000帝國馬克;以雙缸汽油機為動力,最大功率12.5馬力,整車全重為430千克,電纜長度為650米,車體裝甲厚度為10毫米,最大速度為10千米/小時。前期型裝75千克炸藥,1943年4月至1944年9月間共生產了4604輛;後期型裝100千克炸藥,1944年11月至1945年1月間共生產了325輛。兩類“歌利亞”爆破車外觀上的區別是,電機驅動型為4個大直徑負重輪,發動機驅動型為5個小直徑負重輪和2個託帶輪。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哥利亞302型遙控爆破車和它的拖車。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歌利亞由拖車運到目的地後投入作戰

自1942年春季開始德軍開始逐步組織起專業無人武器作戰單位,一般為營級或連級單位。 在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中德軍有記錄稱大量的布倫機槍車改裝的遙控爆破車趴窩。德軍最初編成的營級單位是1942年初成立的第300無線電遙控坦克營。不久, 又編成了第301、第302、第305無線電遙控坦克營。這些遙控坦克營配屬給“虎”式重型坦克營, 完成掃雷、工程爆破等作戰任務。後來, 又編成了7個無線電遙控坦克連, 配屬給“虎”式重型坦克師或重型坦克團, 一般是每4輛“虎”式重型坦克 (一個排的編制) 配屬5輛B4型遙控爆破車, 外加一輛3噸重的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此外, 遙控爆破車部隊還編制有遙控爆破車的指揮坦克, 一般由Ⅲ型坦克改裝而成。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在蘇德戰場上雪地裡的“巨人”遙控爆破車


無人地面作戰載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憑藉小巧的體型,“歌利亞”可以進入坑道工事後實施爆破

在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中, 德軍首次大規模動用遙控爆破戰車。由於遭到蘇軍的頑強抵抗, 大部分被蘇軍密集的機槍火力和手榴彈擊毀, 發揮的作用不大。倒是莫德爾大將麾下的第505重型坦克營配屬的遙控爆破車分隊, 因為運用得當, 免遭蘇軍更多的攻擊, 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戰鬥任務。在鎮壓華沙起義的行動中由於起義軍準備不足且出於反蘇目的未與蘇軍進行充分溝通以至於反裝甲能力極差,使歌利亞能夠不受干擾地完成爆破任務。

德國人制造的“歌利亞”實在太多了,截至1945年5月,仍然有5000多輛兩種型號的“歌利亞”未被使用,只被用掉了1000多輛。“歌利亞”移動速度緩慢,結構脆弱,裝藥量小,而且控制線很容易被彈片切斷,導致車輛失控,但其仍不失為德國工兵的好助手。“歌利亞”可以輕易端掉敵軍的街壘或者火力點,摧毀橋樑,甚至可以用來對付坦克——當然是在坦克沒有發覺並且處於慢速或靜止的狀態下。實際上其反坦克效能還不如反坦克狗。發揮作用較為有限。

早期無線電遙控坦克上的接收機和控制電路上,用的是電子管,不像今天用的是晶體管或集成電路。電子管不僅體積大,易損壞,而且調整困難,容易使性能不穩定。在二戰中就曾發生過遙控坦克不聽指揮導致友軍傷害的事件。而對於有線控制方式的遙控爆破坦克來說連接操作手和坦克之間的線纜非常脆弱,時常反坦克武器壓制,所發揮出來的作用也很有限。

總體來講其操控手段十分原始,本質無異於兒童遙控玩具。戰鬥手段單一,無法加裝多樣化的武器,甚至不存在基本的自衛火力,只能充作爆破組的機械替身。此外,車輛的遙控系統也是問題多多,故障率居高不下。只能說是為了後來的無人地面載具的應用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