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假期裡,一個普通市民的出行日常是怎樣的--BJ宅家日記(27)

昨夜的北京颳了一夜風,夜裡被風聲叫醒幾次,有時以為是在做夢,翻身又睡了,有時迷迷糊糊想要起來睜眼看看,被腦子裡那個比較理智的自己按住,明天還要早起,繼續睡不要停。在這種恍恍惚惚中想起天氣預報說這幾天要降溫,氣溫一下由24度急降到13度,天氣一下冷了十度,心中不由得一嘆,這幾天在外面工作的人又要辛苦了。

可以說,打從疫情發生以來,正是這些每天在外工作的人,才保障了廣大宅家群眾的正常生活。這些人包括但不限於廣大快遞小哥、外賣小哥、保潔人員,還有無數新上崗的值守在各家社區、各棟居民樓門口的志願者們。

說到這個,不得不說說春節以來自家所居小區的鉅變。


抗疫假期裡,一個普通市民的出行日常是怎樣的--BJ宅家日記(27)


我所租住樓房所在小區嚴格說根本不算小區,只是若干建於幾十前年的老破小樓房零星散步於街區而已,根本並非那種規規整整,有正經小區門、有圍牆的封閉式小區。

你問我整個小區有多老舊,舉個栗子說吧,封閉后街道人員在各棟樓間檢查值班人員工作情況時只能騎著自行車、騎著自行車、騎著自行車往來。這並非因為沒車可開,除了無處停車外,主要還是因為街道太窄,窄到什麼地步,窄到極其考量快遞小哥車技,兩輛快遞車並排通過都有難度的程度。

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從未想像過這個所謂的小區能封閉起來,但自家真是著實小看了基層社區工作者們的行動力。似乎是一夜之間的事情,鐵板、鋼板、鐵絲網,各種材質的隔離板將整個街區隔離起來,東南西北四方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還有數個臨街路口火速安排上那種推拉式柵欄,白天收起來,晚上拉開來,一點不妨礙交通。

每棟樓前都安排了志願者值守,進出檢查通行證,測體溫,人人一絲不苟。一到晚上,就有些類似唐朝長安城那樣關閉各街區。只不過現代抗疫版是各樓前的志願者全撤,只在整個小區幾處出入口設人看守。


抗疫假期裡,一個普通市民的出行日常是怎樣的--BJ宅家日記(27)


我晚上進小區時,曾好奇為何在小區外值守的保安小哥都穿著軍大衣,但一轉念馬上在心裡罵一句自己的無知,雖然白天氣溫有十幾度,但夜間的溫度極低,穿軍大衣才是最適宜的。

在經歷過以上若干變化後,於是,在此居住多年的老住戶我發現,原來這個小區真是蠻大的。在我小區面積與山內一豐領地孰大的思考中,所有住戶每日皆憑一紙通行證在小區中穿行,有如《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第二集巴斯克維爾獵犬中小夏拿著麥哥的通行證在實驗室穿行一般,有所不同的除了大家顏值略低外,還多個門口溫度掃描環節而已。

老實說,在疫情初期,整個小區堪比許多災難大片中的末世場景。光大化日朗朗乾坤下往日繁華的街道上空蕩蕩靜無人聲。


抗疫假期裡,一個普通市民的出行日常是怎樣的--BJ宅家日記(27)


雖然,任何一個北京土著都已習慣了每年春節期間北京街頭的各種冷清,但那種種冷清是各種小飯館、煎餅攤、理髮店關門帶來的冷清。街上還有一些小店,多半是水果店,還在開門營業,門口擺滿了各種整箱裝的水果、牛奶、禮品裝的飲料,紅通通的紙箱碼上一人多高,還有不少走親訪友的人拎著各種禮品走在街上。

那時的春節假期,如果你走出幾條街,到任何一個大型商場、購物中心、旅遊景點,尤其是舉辦廟會的景點,馬上就會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無限擁擠的世界。置身其間,你馬上會陷入停車難、進門難、吃飯難、如廁難的抱怨中。去年有小夥伴去趕廟會,下午三點才吃上午飯。

以上種種,才是每年過年間的新常態,大家都算是經慣見慣了的,抱怨歸抱怨,但都能理解。但這個春節,與往年的任何一個春節都不同,相信也會被每個人牢牢記在心中。


抗疫假期裡,一個普通市民的出行日常是怎樣的--BJ宅家日記(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