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缢前, 左良玉拥兵百万, 为何却见死不救?

陈良昱


依据左良玉当时掌握的兵力,如果忠心拼死勤王,结果还真不好说。当时左良玉号称百万,但真正兵力五六十万还是有的,但当北京危急时,为什么迟还不动呢?本人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对明庭和对崇祯失望

崇祯皇帝虽然即位后扳倒庵党势力,也处死了魏忠贤,但后来并没有清算,还重用了一部分人,令朝中很多人不服,又因左良玉是昆山人,与东林党人交情很深,一直支持东林党人。而朝中文官掌权,却多贪生怕死之辈,个个肥的流油,国家有难,却装傻哭穷,一毛不拔,所以对己烂透了的明朝感到很失望。

二、袁崇焕之惨剧是前车之鉴。

众所周知,袁崇焕镇守辽东,功高盖世,却被清朝一个反间计落得千刀万剐的下场,就连清人都说崇祯自毁长城,更让朝中忠心之人心寒。再加上朝中多有谗言小人,皇上又是个生性多疑的主儿,所以左良玉不得不考虑勤王获功之后自己的下场。

三、怀有私心

左玉明本身草根出身,没有受过多少儒家教育,忠君思想并不那么深厚。多的是侠义草莽之气。又身逢乱世,自己重兵在握,为了保存实力,坐观时局,好为自己留条后路也是有可能的。





车工00


崇祯皇帝自缢前,拥兵百万的左良玉见死不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展太迅速,左良玉当时所在的武昌镇离北京太远,远水解不了近火。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的农民军攻下大同后,离北京城已经非常近了,朝廷下令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予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希望他能出兵勤王,并许诺勤王成功后父子世代守卫武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左良玉决定简选精锐,准备粮草。然而,由于守卫北京的明军战斗力太弱,沿路明军不是投降就是逃跑,三月十六日,农民军竟不战攻下了北京西部重镇昌平,十七日竟抵达北京城下,开始围攻北京。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北京陷落,崇祯在皇宫后面的煤山上吊自杀。从这个方面来说,即使左良玉及时率兵北上,当时从武昌到北京,不算路上农民军的拦阻,至少也要花费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所以,单纯从时间上来说,左良玉并不是不想出兵勤王救皇帝,而是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基于这一原因,无论左良玉是否不听号令、没有忠君观念,左良玉军队都是不能救崇祯的。

其次,左良玉虽然号称拥兵百万,但他知道自己手下真正能战斗的精锐兵并不太多。早在朱仙镇战斗中,左良玉和农民军大战后失败,其部下精锐大部损失殆尽。他所拥有的军队,多半是后来临时收编的溃散农民军和各地土匪,且最多不超过六十万人,其中士兵家眷等非战斗人员应该在二十万人左右。所以,即使左良玉愿意精选精锐北上,但也需要一定时间,假如立即率领全军老幼北上,则花费的时间不是十五天,而是至少两个月。因为老幼行军速度太慢,三国时刘备率军从荆州撤退到南郡,就是因为带着荆州十数万百姓,导致每天只能走十余里到二十里,最终被曹军骑兵追上,才有长坂坡之败。

第三,左良玉跋扈骄横,不听号令。左良玉是从辽东小兵逐步升迁而来的,刚开始他并不是一个问题将领,也曾英勇向前,为国效力。但是,由于长期在战斗中了解了明军将领之间保守实力的实质,且当时的督帅杨嗣昌在统领将领方面经验不足,看到左良玉功劳越来越大,害怕将来不好控制他,便曾打算让另一名总兵、勇将贺人龙取代左良玉的位置,但最终杨嗣昌又食言未曾给贺人龙授予恰当官职,贺人龙自然怨恨,便将杨嗣昌的打算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自然感到愤怒,从此对朝廷命令不大听从。特别是崇祯十五年(1642)朱仙镇大败后,左良玉撤兵至武昌,向楚王要兵员、要粮饷,均没得到补给,便掠夺武昌包括漕粮盐舶。到九江后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后张献忠克武昌,楚王被杀,朝廷严令出兵,左良玉才出战大败立足未稳的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出兵收复武昌。

第四,左良玉一直没有大局观念,总是打小算盘。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郭沫若先生提到他和同时代同名字的著名巾帼英雄秦良玉时,特地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句叫“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名意气骄”,除了指出左良玉在报效朝廷、忠于君王、保护人民等方面不如秦良玉后,还指出左良玉的最大缺点就是只知道保全自己、意气行事、骄横跋扈。由于长期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左良玉只知道保存实力,争权夺利。由于他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他只认侯恂为恩公,其他朝廷大臣的命令他都阳奉阴违。当明朝灭亡后,福王在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大臣的拥立下即位,左良玉作为东林党人实力派,虽然被南明朝廷授命为西部镇守,但也受到一些猜疑,为了拥立所谓的从北方来的崇祯太子,遂假奉太子诏书,意气行事,意图率军东下南京“清君侧”,结果在半路因病吐血而死。最气愤的是他没有安排好这支百万军队的继承人,在他死后,其部下由其儿子左梦庚带领,竟投降了刚刚南下的清军,成为清军中汉八旗兵力的主要来源。

(欢迎相互关注,共同研讨,谢谢!)


三少爷的鉴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要说崇祯也算是个史上少有的拥有报国大志的皇帝,可惜他在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处于大厦将崩之势,他也无力回天。

但是左良玉却并不是因为明朝的颓势而选择不帮助崇祯,其实在李自成大军压向京都之

前,左良玉还是一直勤勤恳恳的为明朝剿灭匪徒,平定祸乱的。

但是崇祯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有功不赏,但是喜欢找人背锅,这样一个皇帝,左良玉

也选择了放弃。

首先我们知道明朝的军队也是文官政治,像宋朝一样,武官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且朝廷

总是信不过这些武将,要排文官或者宦官去监军

文君平时根本不学习军事理论,一到战场上就开始瞎指挥,这让明朝的武将很是深恶痛

绝。

而且一般监军的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就是说,仗打赢了是宦官的功劳,仗打输了就是

武将的有勇无谋。

所以生活在这样条件下的左良玉难免有些芥蒂。

而且在明朝,只有文官才会接受朝廷上的正统教育,有着很好的君臣思想,但是武将就

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教育。

因此,忠君思想十分单薄,大难之前都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自然就不肯卖命了。

还有就是崇祯的有功不赏,崇祯一贯的选择不信任,这也是左良玉反感崇祯的重要原因。

曾经左良玉也屡屡与农民军交手,为朝廷卖命,结果崇祯还对左良玉十分怀疑,在左良

玉打了胜仗之后,竟然不是前去嘉奖,而是派宦官来监军。

有一次出兵勤王,因为敌军的提前撤走,左良玉的军队来了并没有什么用,崇祯什么都

没表示便让左良玉回去,自古大军一动,朝廷就要给拨款,崇祯倒好,来个一毛不拔。

这样的皇帝,左良玉可能也巴不得赶紧灭亡呢。


江水趣谈


左良玉此人,可以算得上是明朝末年的一员名将,他多次与农民军交手,李自成,张献忠等著名的起义军都曾经败在他的手下。可以说,左良玉为老朱家江山的延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随着左良玉功劳的不断积累,他也逐渐转性,开始不听从朝廷的差遣,拥兵自重。或者说,左良玉一开始就不是个善类,之时因为他的势力较小,所以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恣意妄为和野心。在史料之中,可以找到不少左良玉拥兵自重,以及兵员素质极差的证据:

  • 会马爌、刘良佐亦屡败贼于桐城、庐州、六安,贼在滁、和者亦西遁,江北警少息。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应,放兵掠妇女。
  • 屯舒城月余,河南监军太监力促之,始北去,贼已饱掠入山矣。已,淅川陷,良玉拥兵不救。以六安破贼功,诏落职戴罪,寻复之。
  • 贼东下袭六合,攻天长,分掠瓜洲、仪真,破盱眙。良玉坚不肯救,令中州士大夫合疏留己。

就崇祯十年初期的种种情况而言,左良玉不仅多次违抗命令,消极作战,甚至不去作战,而且还纵容自己的部下“掠妇女”。可见,左良玉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忠君爱国的将领,充其量算是一个大军阀。

左良玉手下的兵将,也都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招募的,有破产的农民,有市井混混,也有农民军投降然后被编入军队的,这些兵马,从实质上来说,都是左良玉的私人军队——这也是明朝末年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明朝的卫所制和军户制早已衰落,明朝的正规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明朝后期,但凡是能打的军队——戚家军,辽东军,天雄军,秦军,都是私人武装。

但左良玉的军队,因为成分负责,且疏于操练,所以战斗力并不高。李自成后来和左良玉在朱仙镇一带作战,双方兵力均是十余万,相差不远,但李自成却大胜左良玉。由此可见,左良玉的军队,早已经是一群乌合之众。等到明朝灭亡之时,左良玉在武昌号称兵马一百万,据记载实际上是八十万。

如果这是真的,不妨想一想,从朱仙镇大败到李自成攻陷北京,不过短短两年,左良玉居然能召集八十万大军,这种速度,必然难以保障军队的质量。所以,左良玉即使去援救崇祯,那也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再者,当时左良玉正在武昌,离北京城有几百公里,从得到消息到出兵,根本来不及。因此,明朝最后空有左良玉八十万大军,还是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庭州行者


《明史》说左良玉拥兵八十万,是号称百万大军。总之在当时左良玉的确有大量的兵,那么他为何见死不救?

不是明兵是左兵

明朝的军和兵还是有点区别,明朝的军制是卫所制度,世代为军人,这种就称为“军”。时间推移,卫所制度逐渐废弛,就得靠募兵来打仗,这就是“兵”。到了明末,卫所制度就是一个摆设了,真正打仗基本上都是招募来的兵。

卫所制度里面的军都是世袭,是听明朝廷调遣,而募的兵则是将帅自己挑选。到了崇祯年间,朝廷财政入不敷出更加严重,有时候都是将帅自己掏腰包来募兵了,而且这时候有些都在把这些募兵当成自己的私兵,朝廷也管不了,有些已有藩镇之势,这其中当属左良玉的兵最多,在当时都号称是左良玉的“左兵”了。



自私自利

既然左良玉手底下的兵都是“左兵”了,那么左良玉为人如何呢?若是忠心为朝廷但也无妨,可惜左良玉不是戚继光、俞大猷等即使有听命于他们自己的精兵,但还是为朝廷效力。而左良玉虽然所拥重兵,但是到崇祯末年基本上是保全自己的实力,根本就没有主动上奏朝廷去和李自成死拼,俨然就是一个割据地方不听朝廷调遣也不管朝廷死活的军阀。


也救不了大明

崇祯十七年的二月二十八日,崇祯皇帝诏告“征天下兵勤王”。即使这时候左良玉突然转性不想保全自己实力,想保驾大明朝廷了,但这时候左良玉在武昌,三月十九日左右,京城被李自成攻下。左良玉虽然兵多,他在崇祯后期为了保全实力,基本上很少去拼杀了,缺乏实战就缺乏战斗力,而且当时很多就是凑数的乌合之众,叫一帮战斗力不高的兵急行军到京城,然后与和士气正旺盛的李自成部下作战,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败多胜少。



正因为左良玉不听朝廷的调遣,而且当时左良玉的兵精兵强将越来越少,滥竽充数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离那么远,故崇祯也没有指望他来勤王。崇祯当时就特别调令了就近三个将领“率兵入卫”,分别是吴三桂、唐通、刘泽清,最后“入卫”的也就唐通的八千人,而这人虽然率兵入卫但是没几天就投降了。

所以皇权的衰落崇祯败亡原因之一,而皇权的衰落左良玉当然就可以见死不救了。贪生怕死是京城很快就失守的原因之二,而贪生怕死也适用于当时的左良玉以及他的兵,故即使入卫了很快有很多人也会投降。


淡看天上月


从古代军队战斗力来说很好理解。百万军队没有系统训练和战斗意志就和一百万乌合之众没区别,很不幸左部就是这样一只“军队“,适合打顺风仗一旦遇到战斗意志比你坚定的部队哪怕比你人少结果也是一溃而散。从汉朝之后军队的招募从良家子变成了农夫直接的影响就是战斗力下降,大多数王朝的军队守城有余进攻不足更别提野战了。。。只有少数精锐部队可以做到高强度行军战斗。左部并不是精锐他的直系卫队甚至都比不过天雄军。


蘑菇小个子341


拥兵百万那只是号称,实际上左良玉的部队远远没有这么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左良玉根本无法控制他自己的军队,这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左良玉无法进军北京。

据《明史》记载记载,崇祯十五年,左良玉士兵崩溃,最后被李自成追击,败讨到武昌时,只有二十万人。

至武昌,从楚王乞二十万人饷

而后在弘光年间,才变成八十万人,号称百万

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

但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给事中左懋第催促左良玉进兵,左良玉的部队远远没有没有百万之多,最多也就是二十万人。

而且这二十万人左良玉根本不能够控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左良玉下的命令,部队到底会不会执行:

1.同样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当时的左良玉的部队听说北京陷落,崇祯帝不知道去向时。左良玉手下的将领纷纷上言要求左良玉引兵东下江南,在南京拥立新君,当时的左良玉大哭,史书说“恸哭”,誓死不从。事情最后的解决是副将士秀奋说:“不听从左公命令的人,我就杀掉他。”然后士秀奋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左良玉当时拿出自己所藏的金银财物大约2,3万两赏赐给各位将领,这个时候左良玉的部将才不提南下的事情。

2.左良玉的监军御史黄澍当时在南京仗着良玉的势力当面顶撞了马士英、阮大铖,结果马士英、阮大铖想要抓住黄澍,黄澍于是跑到了左良玉的军中,左良玉拒绝交出黄澍。但是黄澍暗地里和左良玉的三十六营大将结盟借口崇祯的太子已经南还,要求讨伐马士英,当时的左良玉已经病重,黄澍此举之后,大军便向东进发至九江,当时的左良玉邀请总督袁继咸面谈崇祯的太子南还和讨伐马士英的事情,袁继咸怒斥左良玉,但是左良玉的部将郝效忠就偷偷入城,抢掠百姓,纵火烧城,左良玉在船上看到城中的火光,只说一句:“予负袁公

”,呕血数升当夜去世。

那么左良玉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部队?因为第一左良玉真正的亲信部队早就打光了,身边剩下的群都是降将,而且有些还是打着左良玉旗号的降将。第二左良玉的部队恶性膨胀,朝廷没有军饷,又造成了这支部队的以劫掠为生。

第一点《明史》上有一句话正好可以概括第一点:

然亲军爱将大半死,而降人不奉约束,良玉亦渐衰多病

这就是为什么左良玉无法控制部队的原因,早期的左良玉在和张献忠等农民军的作战都是很勇猛的,张献忠几次都差点被左良玉抓住,比如崇祯十一年正月,当时的左良玉和总兵陈洪范在郧西大败农民军,张献忠那个时候想要袭击南阳,结果被左良玉识破,左良玉追杀张献忠,射了两箭,射中张献忠的肩膀,又挥刀猛砍,张献忠血流满面。如果不是张献忠的部下及时援救,就没有大西的张献忠。再比如崇祯十三年,左良玉在川陕交界的平利一带与张献忠遭遇,张献忠大败,张献忠的妻妾都被捕,又是一次大胜。最后在崇祯十四年五月依旧是大胜张献忠,当时的张献忠屁股中箭,负重伤连夜逃跑。

但是左良玉虽然连胜张献忠,但是他的亲军也在对张献忠的战争里消耗殆尽,在崇祯十二年七月,在罗猴山遭到伏击,当时的左良玉大败,当时的左良玉军符印信尽失,弃军资千万余,士卒死者万人。其实也是在这里之后大批降将开始加入左良玉的部队,比如农民军过天星惠登相。此后不过几年的时间里,左良玉连败于李自成,最后逃到了武昌,一方面是李自成的部队相比较于张献忠确实有战斗力,另一方面也是左良玉的部队质量开始下滑的一个标志。

然后就是有大批人打着左良玉的旗号劫掠,比如蕲州守将王允成。

当是时,降兵叛卒率假左军号恣剽掠,蕲州守将王允成为乱首,破建德,劫池阳,去芜湖四十里,泊舟三山、荻港,漕艘盐舶尽夺以载

第二点就是兵粮的短缺,左良玉最早是边将,从昌平带来的人马不过两千人,但是在崇祯末年左良玉的兵马多大八十万,号称百万。比如在朱仙镇战役中,那个时候的左良玉就已经有人马三十万,但是实际上朝廷给予的兵额只有四万人,到了在襄阳的时候,兵马有二十余万,但是实际上记录在朝廷的兵额只有两万五千人。也就是左良玉的大部分军队是没有军饷的,怎么办呢?这些军队不事生产,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呀,这些军队不可能坐着饿死,于是就陷入恶性循环。军队去抢粮食,然后造成了更多的流民,流民更多,农民军的势力越大,最后反过来对付政府军,政府军为了镇压,又要招兵。这并不是左良玉的个例,当时明朝末年的将领很多都是这样维持生存。

所以明面上左良玉拥兵百万,实际上这支部队他控制不住,他就算想要支援崇祯帝,第一他的部下是否同意,第二又是往北方劫掠而去的救援,意义并不大。


人者仁义也


历史上的大明王朝也称得上是一个远近驰名的王朝了,当时鼎盛的时候,在全世界的地位也是非常显赫的。但是每一个王朝到了末期的时候,自家的江山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大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崇祯,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崇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君,因为他手底下的那帮大臣,很多都是吃里扒外,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


当年李自成率领大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难道堂堂的大明朝就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为君主分忧的吗?其实不然,有这么一个人,他完全有这个能力为崇祯解决这个燃眉之急,这个人就是当时手握80多万重兵的左良玉,那么号称有百万雄师的左良玉为何对崇祯见死不救呢?


尽管他的军队号称百万雄师,其实真正的主力在朱仙镇一战中,早已经伤亡惨重,不成气候。


再者,早前帮助崇祯的人并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也使得左良玉有了后顾之忧。最先勤王的是袁崇焕,但是他最后成功进入到北京城之后,落得一个被凌迟处死的悲惨结局。除了袁崇焕之外,第二个勤王的孙传庭的下场也很凄惨,在监狱里差点把牢底坐穿,出来的时候,耳朵已经不中用了。


所以有这两个前车之鉴,即便是北京城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左良玉也只好按兵不动。其实当年不仅仅是左良玉一人有这个能力,只不过左良玉是最合适的援兵。


还有一个能援助北京城的就是辽东的吴三桂,他的铁骑骁勇善战,吴三桂如果能率领自己的铁骑助崇祯一臂之力的话,那么又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但是此二人想到袁崇焕和孙传庭后来的下场,便觉得崇祯不靠谱。如果崇祯最后在背地里玩起卸磨杀驴的把戏,他们的援助也就毫无意义了,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