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創業狗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讀史如品茶,歡迎大家聽我解說【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明朝朱棣當年謀反成功的主要原因總的可以概括為三個大的方面:燕藩強大的實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素質、建文朝廷低劣的討燕策略和手段、上天對朱棣的眷顧(運氣成分)

  • 一、燕藩強大的實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優秀的個人素質

  • 1、燕藩強大的軍事實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替自己鎮守邊關。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的骨肉血親,所以享受的待遇和賦予的權利也非常大,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戰將和軍隊,在這些藩王裡,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兵十多萬,實力最為強勁。同時,明初藩王的權勢是很大的,假如朝廷要調地方的兵,首先會發文給各地藩王和地方軍事長官,地方軍事長官只有即接到皇帝文書,又接到藩王的調兵指令,才能調兵,這也表明地方軍事長官其實也算藩王的下屬,使得藩王實力更加強大。燕王朱棣也正是有這麼強大的實力,才敢於起兵發起靖難之役,和建文帝一較高下。

  • 2、朱棣優秀的個人素質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歲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率軍參與北方對蒙古殘餘勢力的軍事活動,還曾兩次率師北征,招降北元太尉乃兒不花,並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使得朱棣成為當時明朝最優秀的軍事統帥之一,好多優秀的年輕軍事將領都曾在朱棣麾下任過職。通過多年和北元殘餘勢力作戰,使得朱棣成為北方軍隊中領袖式的人物,威望極高。後來,燕王府的長史葛誠被朝廷策反,朝廷緊急向張昺、謝貴、張信三人發出逮捕朱棣的密詔。張信當時的職務是北平都指揮使(北平的最高軍事長官),因為對朱棣地崇拜,在其母的建議下向朱棣告密,可見朱棣的威望之高。朱棣的個人魅力也很高,在他的麾下雲集了一批當時最厲害的人才,比如:黑衣宰相姚廣孝、猛將張玉、朱能等,他們對朱棣不離不棄,陪著朱棣度過了最消沉、最低谷的日子,尤其是張玉,為了救援朱棣,不惜犧牲自己,可見朱棣團隊的凝聚力之強。

  • 3、朱棣在家族中的地位很高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楓都先後去世。所以,四子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所以在靖難之役之前,朱棣在軍事實力上和家族尊序上都是諸王之首。

二、建文朝廷低劣的削藩手段和討燕策略

  • 1、根基尚淺,急於削藩,引發靖難之役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漢景帝削藩引發七國之亂,要不是周亞夫力挽狂瀾,後面的事就不好說了。建文帝從小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熟讀史書,對削藩會造成的後果自然心中有數。按理說,建文帝剛剛繼位,人微言輕,根基尚淺,不宜過早急於削藩,待時機成熟再削也不遲。但是在黃子澄、齊泰等託孤重臣的強力建議下,建文帝繼位才剛剛一個月,就對叔叔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實施削藩,緊接著又連續對代王朱桂等四位藩王進行了削藩,甚至在削藩的過程中逼死了湘王朱柏,使得大部分藩王對建文帝產生很大的意見,同時也打草驚蛇,迫使燕王朱棣產生了造反的念頭。

  • 2、任命紈絝子弟李景隆為帥討伐朱棣

李景隆是曹國公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明初除過徐達、常遇春外的第三名將)的兒子,因他長得英俊瀟灑,並且愛讀兵書,準確的說是特別擅長紙上談兵,所以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朱棣在北平起兵後,建文帝派遣老將軍耿炳文率軍討伐,結果在河北正定縣被朱棣打敗。之後,齊泰、黃子澄等人向建文帝推薦了紈絝子弟李景隆,提議由他帶兵征討朱棣。建文帝接受了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提議,任命從未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的李景隆為徵燕大將軍,率領五十萬朝廷軍隊討伐朱棣。因為李景隆愛紙上談兵,毫無實戰經驗,並且還很自負,愛和屬下爭功勞,致使他率領的五十萬朝廷軍隊先在北平保衛戰中失利,然後又在鄭村壩之戰、白溝河之戰中被朱棣率領的燕軍打敗,導致攻守形勢逆轉,使得朝廷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討燕軍事行動。

  • 3、仁柔寡斷的朱允炆向軍隊下達“”不得害朕叔父”的命令

建文帝聽說燕王起兵發難,便立即命派遣軍隊前去討伐,但他又在詔令中要求軍隊將士在與燕軍對壘時,不得殺害朱棣,不能使他揹負殺叔的惡名。這真是兵家大忌,既要官兵殺敵平叛,又不能傷害敵首的性命,只為自己不背殺叔的惡名,如此一來,誰還敢浴血殺敵,英勇作戰呢? 明軍官兵的手腳被建文帝“不得害朕叔父”這句話給捆住了。之後,每當燕軍作戰不利敗退時,朱棣就親自殿後,遇到進攻遇挫有急難時,燕王又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他幾乎成了燕軍將士們的”護身符“。

三、上天對朱棣的眷顧(運氣成分)

俗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的成功,後天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好的運氣也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甚至會成為促進成功的主要因素。朱棣揹負篡位的罵名,發起靖難之役,與侄子建文帝爭奪帝位,最終打敗侄子,奪取了侄子的皇帝寶座。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除了提前做足準備,並且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外,好的運氣也是促進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說,朱棣的靖難成功是“三分靠天定,七分靠打拼”。確實,老天給朱棣幫了大忙,助他成就了大業!

  • 1、白溝河之戰:關鍵時刻颳起大風,幫助朱棣變逆勢為順勢!

在白溝河之戰中,由於先鋒平安和都督瞿能等人的正確指揮,外加奮勇殺敵,使得本來就處於劣勢的燕軍被多次打敗,損失慘重,甚至連朱棣都差一點被俘虜。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二十五日白天,平安、瞿能等人在戰場上又一次讓朱棣吃到了苦頭,因此他們決定趁熱打鐵,夜襲燕軍大營。晚上,朝廷軍隊包圍並突襲燕軍大營,燕軍營地大亂。就在燕軍即將完全潰敗之時,朱棣的幫手老天爺來了,他帶來了大風。戰場上瞬間颳起的大風,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在很講迷信的古代,帥旗被掛斷乃是大凶之兆,再加上民間早就有“朱棣是真命天子”的傳言,所以朝廷軍隊中開始出現混亂。朱棣趁機派遣精銳騎兵繞到朝廷軍隊後方乘風放火,然後猛烈攻擊朝廷軍隊的後方,朝廷軍隊後方頓時大亂,燕軍士氣大漲,乘機反攻,大敗朝廷軍隊,俘虜朝廷軍隊十幾萬人,繳獲輜重無數。這次戰鬥中瞿能戰死,李景隆率領殘兵敗將再次狼狽逃回德州。

  • 2、夾河之戰:關鍵時刻飛沙走石,幫助朱棣大破敵軍!

東昌之戰失敗後,朱棣在謀士姚廣孝的建議下再次出兵,但他這次再也不敢輕視盛庸了。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二十二日,雙方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相遇。盛庸仍然利用之前的戰法並配備大量的火器迎擊朱棣,雙方都損失較大,戰鬥進入膠著狀態。第二天,朝廷軍隊在東北方向列陣,燕軍在西南方向列陣,然後雙方再次開始了決戰,就在雙方都拼盡全力而苦苦支撐的時候,朱棣的幫手老天爺又來了,他再次帶來了大風,帶來了朝東北方向刮的大風。戰場上瞬間飛沙走石,吹得朝廷士兵睜不開眼睛,更別談作戰了。燕軍士氣大漲,乘機猛烈攻擊朝廷軍隊,盛庸大敗,率領殘兵退回德州。

  • 3、藁城之戰:關鍵時刻再起大風,幫助朱棣再破敵軍!

朱棣在夾河之戰中打敗盛庸後,率軍前去攻打軍事重鎮真定。而鎮守真定的是吳傑,他是黔國公吳復之子,作戰經驗豐富,同時也參加了東昌之戰,熟悉朱棣的作戰風格和出兵套路,也是一名優秀的將領。朱棣考慮到真定城易守難攻,於是採取了誘敵出城的計策,與吳傑在真定城外的藁城(藁城這裡不是指一座城,而是指一個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進行了決戰。在這場決戰中,吳傑採取了盛庸在東昌之戰中的戰術,同時配備了大量的火器,讓朱棣佔不到一點便宜,戰鬥再次陷入膠著狀態。緊接著,朱棣的幫手老天爺又出現了,他再次帶來了大風,吹得朝廷軍隊沒法打仗,燕軍再次士氣大漲,大敗朝廷軍隊,吳傑率領殘兵逃回真定城。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關注讀史如品茶,評論區暢所欲言,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史世界,不斷探索真的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