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我們一直錯解了詩經的這一首詩!

鶉之奔奔,鵲之彊彊。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鵲之彊彊,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詩經是經典之首,詩言志是其總綱,言志是其正的方向,無論是正面的激勵還是反面的諷刺都是朝著‘追求智慧光明’這個正的方向的,有了這樣一個總的認知,歷來一些詩經註解就可以拋開不看了。


另外:具體到某一首詩,詩中起興很關鍵,此首詩中,用鶉與鵲來起興,可以去查一下這兩種動物,就會發現它們的特點,鶉是候鳥,每年會按季節回家,鵲曾被鳩佔巢穴,迴歸巢穴後,又能報喜。


再繼續,古人的文字一字一義,人之無良這一句話,人是你我的意思,之有到達,適往的意思,無,並不是否定,反而具備‘本元’的意思,說文解字中,無字與元字相通,良,是善好的意思。


這樣,整首詩的意思是非常清楚明瞭了,而且積極陽光,引人向上:


鵪鶉回家了,喜鵲也奪回了巢穴,向我們報喜,萬物之靈的人啊,誰能向著人的良知本元來追求前進呢,我一定以這樣的人為師長;


鵪鶉回家了,喜鵲也奪回了巢穴,向我們報喜,萬物之靈的人啊,誰能向著人的良知本元來追求前進呢,我一定以這樣的人為君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