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勇往直前vvvv


有句話叫做大浪淘沙。所講述的道理,就是經過鬥爭、洗禮後,留下來的多數是精華。這句話用在劉邦及其周圍的文臣武將身上,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試問,自斬白蛇起義開始,劉邦陣營中相繼殞命的人會有多少?雖然這個數字難以精確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大家平時常說,戰爭中越是不要命的,越容易倖存下來。其實,這可能是受影視劇影響太大了。可以肯定,次次衝在前面的將士,即便是武藝高強、捨身忘死,真正存活下來的可能也不會很大。

相反,那些思維敏捷、善於觀察的人,多半會在殘酷的戰鬥中尋求生機。當然,在此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人並不是懦弱,更不代表他們不夠勇敢。

安逸太久,會使人心生懈怠,更安於享樂。相反,有時候雖然社會動盪,甚至戰火頻發,倒也容易推陳出新。這一點,放在劉邦集團身上是非常合適的。

秦朝的暴政,促使了農民大起義的爆發。劉邦雖然不是第一個揭竿而起的,卻是最為成功的,而那些曾經追隨於他的人,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得到了淬鍊。

從沛縣出來的,不僅僅有蕭何、樊噲、曹參、周勃、盧綰等人,而是一大批青壯年。只是,最終能夠存活下來,並登上漢初政治舞臺的,不是特別多罷了。

他們之所以如此優秀,一方面是因為多數原本就不太尋常,多有過人之處,要不然也不會跟地方上的“亭長”交好,更難以存活下來;另一方面,殘酷的戰爭使得這些人不斷地去思考如何生存、如何發展,最終成了大漢的功勳們。

當然,最後還值得一提的是,劉邦善於用人,也敢於用人。作為布衣天子,劉邦更看重文臣武將的真才實學,而不是過分地關注所謂的出身。這是漢初名臣輩出的重要原因。


史海爛柯人


劉邦從舉事開始,直到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邊,確實是一群“狐朋狗友”在為他或出謀劃策,或衝鋒陷陣。試看看那些謀臣武將的出身:韓信是平民,蕭何是官差,陳平是遊士,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伕……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

而這群“狐朋狗友”卻極不簡單,他們出身不顯,卻各有優長,所以,後來他們都成了治國大才,試舉二人為例:

比如樊噲。樊噲與劉邦同鄉,沛縣人,他出身於貧苦家庭,早年以屠狗為業,劉邦好酒也好狗肉,經常到樊噲那吃蹭吃,久而久之,兩人成了狐朋狗友。後來,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嬃,二人成了連襟。然而,就是這個屠狗出身的人,卻在劉邦面臨人生和事業關鍵抉擇的時候,挺身而出,給劉邦提建議,那建議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噲也因此而顯示出大臣之風。

前207年,劉邦西征拿下了咸陽,進入秦都,頓時被秦朝府庫裡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和後宮三千佳麗迷亂了眼睛,他進入後宮,竟然陶醉於溫柔之鄉,不願意出來了。在項羽手握重兵之時,在諸侯虎視眈眈之際,這時為財色所迷,肯定會功虧一簣,一個屠狗的樊噲,不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瘋搶秦宮珠玉珍寶,反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到了這個高度。

於是,樊噲闖進內殿,力勸劉邦趕快還軍灞上,不要貪戀奢美色。劉邦不聽,他又拉來張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勸諫,才最終讓劉邦清醒起來,還軍灞上。在關鍵時候,他能考慮到如此長遠,真是非尋常輩所能比。

又如蕭何。在秦朝時,蕭何任沛縣主吏掾,一個職小吏,他卻是個無論學、識、才、幹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辦事穩妥:在沛縣,蕭何辦事熨貼是非常有名的,當時,秦朝一御史來監察郡政,因工作需要,與蕭何一起辦公,蕭何事事妥當,大獲御史賞識,事情辦完後,蕭何因此被委任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謀遠慮:劉邦西征進入咸陽後,手下那些謀臣悍將紛紛奔向秦府庫瓜分金銀財寶,唯獨蕭何趕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將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圖籍等珍貴資料拿到手中,既懷大局,又有遠見。

精明強幹:劉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蕭何以漢丞相留守漢中,全面主持大後方的事務,鎮守地方,徵收賦稅,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給養,確保了後援的充足。楚漢戰爭最艱難的那幾年,蕭何輔佐年僅五歲的太子劉盈,坐鎮櫟陽,制定法令,管理郡縣,建宗廟、立社稷、修宮室、治縣邑,井井有條。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隨著戰線不斷拉長拓寬,後援需求越來越大,蕭何在後方想方設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線的糧草得到供應,兵源及時補充,給漢軍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說,劉邦如果沒有蕭何的後勤保障,他是打不過項羽的,更不可能奪取天下。

因此,可以說,是這樣一群“狐朋狗友”,把劉邦抬上了皇帝的寶座。


帝國的臉譜


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漢朝的元勳;劉秀的狐朋狗友,成了雲臺二十八將;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與國休慼的國公王侯。看起來,似乎人人到了那個位子都可以,其實大不然。

首先,從古至今的農民起義不計其數,大部分都是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被撲滅了,偶爾有規模很大的,比如黃巢、洪秀全,也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失敗了,真正能夠成功的改朝換代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而已。

其實每個人最信任的資源,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當自己身邊的這些『狐朋狗友』湊巧足夠強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而哪些不夠強,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劉邦集團的成功,已經是殘酷的歷史篩選的結果了,自然其集團中大多數都是響噹噹的強者。而黃巢洪秀全呢?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第二,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沒有機會來鍛鍊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比如樊噲,如果不是劉邦,估計一輩子就是賣肉的;蕭何如果沒有劉邦,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官;其他夏侯嬰、曹參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沒有劉邦,他們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樣,會非常平淡的度過一生。

但是秦末的亂世,劉邦的起義給了這些小人物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他們也和劉邦共同成長,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成了王侯卿相。

這就像當年淘寶創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寶的前景而半途離開了,難道說後來淘寶上市,成為千萬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離開的人能力強嗎?當然不是,而是淘寶給了他們發揮的舞臺,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這個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事後看來無比英明的決定。

歸根結底,機緣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別人能做,我們也可以做』的。


經史通義


劉邦年輕時是有名的地痞,可與他交好的五名“狐朋狗友”樊噲、曹參、蕭何、夏侯嬰、王陵,卻都成了漢王朝的國之棟樑。

一個縣城為何能夠出現這麼多人才?是後天學習還是先天因素?

《史記》劉邦朝功臣列表: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

關於這群朋友,還發生了一起小鬧劇。

1、飯完了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種地、不工作,與老大、老二比起來,劉邦的父親對這個兒子各種搖頭,認為他“不務正業”。

儘管風評不好,但劉邦這樣的人,也有一個強項:重義氣,社交方面很吃得開。

因故,不務正業的劉邦反倒是結交了很多好哥們,其中包括樊噲、夏侯嬰、王陵、曹參等人。

不過,與劉邦、樊噲不同,曹參和蕭何當時已經考上了公務員,並且在地方上頗有影響力。

交友甚廣,卻沒有收入,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劉邦想請朋友們吃飯,卻發現自己掏不出錢來。

於是,劉邦便想了個法子——專門挑飯點去大哥家蹭飯。

次數多了,大嫂就很討厭這小叔子,故而在劉邦下次來蹭飯時,故意使勁鏟鍋底,假裝飯吃光了。

劉邦等大嫂不注意,跑去看鍋底,發現裡面還有飯時,他懂了:得呢,自己是被嫂子討厭上了!

2、為何這群人能夠成功

提到一個人的成功,我們要從多維度去觀察,而不是單單從對方身上的某種缺點出發全盤否定對方這個人。

要說劉邦身邊的人,但凡能夠成為治國棟樑的人,無論從天生條件,還是後天實踐上,基礎都打得非常牢靠,而這樣的人寥寥無幾。

歷史的真相,是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的人都無法經過考驗,成為王侯將相。

孔夫子開私人講學風潮以來,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爆發的高峰期,諸子百家的學說為當時的讀書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參和蕭何,看似都身處於基層當中,但這卻不代表他們能力上限。

他們在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養分,又在基層切身感受過民生疾苦,等到劉邦打下咸陽後,他們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國經驗。

由此,這批本身就很有天賦的人,在得到劉邦給予的平臺上,逐漸閃耀出自身的光澤。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劉邦從一個市井無賴一路往上爬,最終打敗了貴族出身,文武雙全的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劉邦的人生可以說是逆襲的典範。在他稱帝后,曾經在村子裡與他交好的幾個朋友也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樑。為什麼這些別人眼中的“狐朋狗友”能夠逆襲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不斷地學習

要知道劉邦從發跡到最後打敗項羽稱帝,前前後後經歷了好幾年。他的朋友們也並非一開始便是治國能臣或者蓋世猛將。都是在與秦軍作戰,與諸侯博弈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如曹參,起初他也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但是在韓信手下做副將時,他就嚴格按照韓信的指揮辦事,學習韓信的方略。後來成為宰相,他又學習蕭何治理國家的方式最後成為一代名相。所以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磨礪與學習。

自身的潛力

由於劉邦市井無賴的作風,沒有表現出過人的才能,導致人們對他的印象不佳。自然而然,劉邦所結實交好的友人也是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自然就被被人們認為是烏合之眾。然而立志出人頭地的劉邦又怎麼會費力去結交一群酒囊飯袋。

劉邦的這群好友,每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所以才能在後來建功立業,成為國之棟樑。如蕭何,他做事穩妥,在沛縣做官時就能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後來劉邦的後勤軍需也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

蕭何謙虛謹慎,不嫉賢妒能。他為劉邦請來張良,絲毫不擔心影響自己的地位,坦然在劉邦面前承認才能不如張良。而且他知道自己不足就努力彌補。攻入秦宮時,別人都在蒐羅錢財,只有他在蒐羅書籍,希望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們能夠成功離不開自身良好的品質。

劉邦知人善任

這群人能夠成功也離不開劉邦慧眼識人,劉邦稱帝后也說過。單論能力他不如這群人中得任何一個。但他能發現並讓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認清自己,不狂妄自傲。善於發現人才,敢於重用人才。這就是為何項羽敗會給劉邦。我們對劉邦得印象多是奸詐狡猾,貪生怕死。但劉邦被項羽射傷時,為了不動搖軍心,大笑著說只是被射到腳趾,可見其還是頗具膽識,並非一無是處。


一史千金


老爹有話說:

劉邦佔據沛縣反秦的時候,身邊跟著的人,有蕭何、樊噲、盧綰、曹參、夏侯嬰、周勃、雍齒、曹無傷等人。

這些人當中,也就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的工作,還算得上體面些。蕭何是縣裡的主吏,曹參是他的下屬,劉邦是曹參的下屬。其他人,不是出身底層的屠夫賭徒之輩,就是目不識丁的農民。

劉邦結交的這些朋友,出身平庸,最後為何能夠成為治國統帥的頂級人才?

我們先要有一個認識,古代的時候,文武是分開的。有專門的人,從事打仗;也有專門的人,從事謀略。

還有一個,就是領兵打仗的時候。統帥們會召集手下的武將、謀士等人開會,大家一起商議攻城、退敵的策略,最後由統帥決定採用哪個策略,然後大家一起各司其職,執行統帥們佈置的任務。

由此,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指揮打仗是統帥們的責任,手底下的將軍們,只負責執行統帥們的指令。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治國統帥的才能,都是後天可以學習的。即使最開始的時候,是個出身底層的老百姓,最後也有可能,通過學習,成為一個治國統帥之才。我們不能帶著偏見,去看待這些出身底層的人。

所以,劉邦結交的那些販夫走卒朋友,雖然本身沒有什麼才能,但是不影響他們成為治國統帥的頂級人才。


老爹有話說


站在風口上,驢都可以飛起來!

這是雷軍說的,同樣適用於劉邦,不僅是劉邦,朱元璋手下那些大將哪一個不是泥腿子?徐達是農民,湯和是農民,常遇春是農民,這些大伽可是連字都不認識,兵書也未讀過。怎麼可能天授其才?

因此

擁有平臺,比擁有才學更為重要。

現實中的慘烈事實比比皆是。比如同樣學播音專業,我是天賦奇高的學生,而你只是資質平平。但畢業後你去了一個可以發揮你專長的電視臺,我則去做了一個導遊。你相信麼,不出五年,你在播音方面就可以完全比肩於我。因為經驗可以勝過一切。如果過了十年,你分分鐘會碾壓我。

人,不缺天賦。

社會,也不缺天才。

我們缺的只是一個成長的平臺。

阿里巴巴很牛,十八羅漢很牛,可是這十八個羅漢在當年都是和我們一樣一樣的畢業生或打工者,甚至沒有我們學習好,沒有我們聰明,沒有我們博學,甚至沒有我們專業。

他們做對了事?未必,當年做電商的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他們跟對了人!是的,因為這個人提供了一個平臺,並不廣闊卻可以慢慢發展的平臺。

華為也是如此,在華為創業的時候,估計會有不少去應聘的精英因為看不上華業而離去,而當年留下的人現在如何?跺一跺腳業內都要抖三抖。

沒有人知道你的平臺會走多久,會走多遠?

蕭何,曹參,周勃,夏侯嬰,當時都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和劉邦一起造反,因為殺了官軍肯定死路一條。如果說他們的理想是為了封侯拜相,簡直是扯淡。哪怕是劉邦的理想也不過是不再被追殺,過上有酒有肉的安定生活。

路不是走出來的,是逼出來的。

真正的人傑在一開始只是想做事而已。反而那些動輒要顛覆要革命要成為領軍者的人,最後都淪為泛泛之輩。

結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塊雲彩有雨,有虹!


買櫝還珠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看了一下其他回答,都對劉邦周圍的人瞭解得比較清楚,對劉邦的領導能力也分析得明白,都回答得很好。可惜如果這道題目是考試的話,這些花樣回答都不及格。

因為都跑題了。

我們要把主題目下面的附加條件看清楚,才找出真正重點在哪兒。

這麼巧,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這麼巧,朱元璋玩伴們都是將相之才?還是人人到那個位置都可以?還是後天學習就可以?

很明顯,劉邦和朱元璋以及他們的身邊人不過都是問題的藥引子。題主真正想問的是這些“大才”是名副其實,還是因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然後被後世美化成為了“大才”?

用今天的話說,到底是能力決定了待遇,還是位置決定了名聲?

這才是題主的問題所在。談不談劉邦、韓信、蕭何其實根本沒有什麼關係。

這是個大人物如何煉成的問題。是時勢造英雄,還是將相寧有種?

大人物的出現雖然在國家動盪,戰亂頻起的時代更多,所謂“亂世出英雄”,但是大人物並非一定是指開國功臣、戍邊猛將,在中國歷史上比這些馬上英雄流傳更久的諸子百家、當時代的互聯網風雲人物,都是知識型、和平型的大人物。

所以,我們說時勢造英雄的時勢,並非專指國家政權交接、天下鏖戰兵馬的時勢。只不過題主在這裡舉的這兩個例子,一個是劉邦滅秦、滅楚,建立漢朝;一個是朱元璋抗元、誅陳友諒,建立明朝,都是在戰爭中贏得天下,建立漢人王朝的典型。

在群雄並起,攻略天下的戰爭年代,武人的機會會比在治世中多,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人物,甚至功高蓋主。

而在文治經略,四海一統的和平年代,文人、才子、思想家則面臨著更多的機會成為老百姓眼中的大人物,掌握權利,揮斥方遒。

這說明不論什麼時代,時勢這個東西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是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就好比打麻將,手氣有好有壞,但是手氣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對於一個麻將遊戲的長期參與者來說,手氣其實是平均的——也就是說,對於高手來說,時勢雖然重要,但未必決定成敗。

在英雄逐鹿,問鼎天下的遊戲中,每個人都曾經面對過和牌和放炮的機會,從命運的角度來說,老天爺給亂世和治世的人——參加遊戲的角逐者——給出了不同的時勢,也創造了不同的機會。

就好像麻將過了一圈,一切推倒重來,進入下一場賭局。

我們會發現,每一局笑到最後的雖然是手氣最佳的,但是長久下來,基本上穩贏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天才,另一種就是老千。

混天下是一樣的道理。想在人世間出人頭地,時勢這個手氣一樣的東西,雖然某個時間段可能不公平,但是平攤下來,總是一樣的。為什麼有些人提前出局?因為他扛不住,一個人只要能扛過最低潮,就有機會翻盤。和在桌上一樣,大浪淘沙,能夠成為大人物的人也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天才,另一種就是老千。

老千就不說了,那些繼承皇位、爵位的,生下來就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即使是個無比昏庸的君主,人家照樣可以在歷史書上留下名字——這不就是大人物的待遇?雖然身後名聲不好,別人在生前可照樣鶯歌燕舞,一呼百應,怎麼看都是個大人物。這是祖上積德,就好比如今的富二代、官二代,這些人在人生遊戲中起點不一樣,雖然最終結果可能也是敗亡,但是和普通老百姓比起來,他們的人生不就是開了掛?什麼是“開掛”?不就是作弊。所以說他們實際上是老千。

另外一種人就是天才。

沒錯,能夠成為大人物的關鍵就是天資。劉邦從泗水亭長成為漢高祖,前來投奔他的人何止千萬。就算他只信任最開始的老人,也必然不止那麼幾個吧。家族父老子弟那麼多,為什麼成為大人物的也就是了了幾人呢?

因為這些人是“麻將桌上”的高手,在跟對了劉邦這個東風時勢之中,憑著自己的天資取得了勝利。而同一起點,卻在桌上倒下的人又何其多呢?因為倖存者偏差,歷史不會記錄那些沒有成就的人,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大人物,而這些人就算是在劉邦的身邊人中,也是自身才能和素質冒尖的人物,才有可能真正出人頭地。

朱元璋的情況也一樣。不要以為你是皇帝的老人,就一定會功成名就。就好像現代社會的家族企業,老闆的遠房親戚一大堆,憑什麼要用你?你得拿出真本事,在同樣想要競爭上崗的人中殺出一條血路來。除非你是老闆兒子,那在競爭中屬於開掛作弊。但是老闆能有幾個兒子?大部分人還是憑本事晉身,和老闆是遠房親戚的又不是你一個。

最終還是憑本事。

這個本事有後天的培養,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天資。

能成為有影響的大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天資聰穎的。

只有在天資足夠的情況下,環境、經歷、平臺才起作用。沒有天資,外部條件再好,就好像劉禪,也會被認為是“扶不起的阿斗”。

比如老子,作為周朝的圖書管理員,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周朝的圖書管理員不止老子一個人吧,為什麼其他人沒有成為老子?我們上世紀的北大也出了個圖書管理員,為什麼兩千年才出兩個偉大的圖書管理員?這個平臺不是一直都在嗎?時勢不也動盪反覆了兩千年嗎?

為什麼只有他們脫穎而出?天分、機遇。經過歷史長河對機遇的平均對沖,剩下來的就是天分。

為什麼春秋時期從事殯葬業的人那麼多,卻只有孔子對“禮”進行深刻地思想,開創儒家?為什麼手工業者那麼多,其中文化人不乏其數,卻只有墨子思考“兼愛非攻”?韓非這樣的貴公子,在戰國時代也是很多的,但像韓非這樣深入思考的就少,有思想成就的也就這麼一位。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君子,比他名氣大,但學問不如他。

同樣的外部條件,雖然排除了一部分民眾,但是留下的人在起跑線上基本一致,為什麼只有他們衝了出來,成為大人物?

只能是天資的不同。

劉邦身邊的大人物、朱元璋身邊的大人物皆是如此。他們有天分,然後抓住了機會。

至於後世的美化,也是他們成為大人物之後的添油加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成功,要實力。

實力是什麼?天分、機會,再加上努力。

這個天分、天資並不一定是博聞強記——這只是學習上的天賦——天資會體現在人的很多方面,成為的“大人物”也是多方面的,並不一定是學者、武將。新時代社會的選擇更是多姿多彩。便是一個千萬粉絲的直播播主,在當代的影響力,在他們那個圈子裡,我們同樣可以用“大佬”、“大神”來稱呼——這不就是大人物?

朋友們也不要氣餒,雖然天資很重要,但是每個人的天資不一樣,並不一定就沒有。而機會這個東西就相對被動,至於那些“創造機會”的論調,其實也歸於天資。

有些朋友看了我上面的奇論,就會說:“天分和機會最重要,那還努力個屁啊?”

努力還是要努力的。

萬一你有天分呢?


梧桐樹邊羽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我也是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從事相關歷史領域相關工作也有10多年了,對於各朝代歷史還是比較瞭解的,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在這裡發表一點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

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漢朝的元勳;劉秀的狐朋狗友,成了雲臺二十八將;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與國休慼的國公王侯。看起來,似乎人人到了那個位子都可以,其實大不然。

其實每個人最信任的資源,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當自己身邊的這些『狐朋狗友』湊巧足夠強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而哪些不夠強,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劉邦集團的成功,已經是殘酷的歷史篩選的結果了,自然其集團中大多數都是響噹噹的強者。而黃巢洪秀全呢?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沒有機會來鍛鍊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比如樊噲,如果不是劉邦,估計一輩子就是賣肉的;蕭何如果沒有劉邦,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官;其他夏侯嬰、曹參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沒有劉邦,他們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樣,會非常平淡的度過一生。

但是秦末的亂世,劉邦的起義給了這些小人物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他們也和劉邦共同成長,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成了王侯卿相。

歸根結底,機緣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別人能做,我們也可以做』的。

以上就是我對這道問題的所有理解和看法,謝謝大家閱覽,如果對小編的回答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最後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開心!事業有成!

在頭條渡過一段難忘的快樂時光!謝謝!


愚鈍小不懂


都說劉邦是“流氓皇帝”,打小就是地痞無賴,結交了一群狐朋狗友,打仗除了會說“為之奈何”啥也不會,但正是他的廣結好友,慧眼識珠才幫他打下了大漢天下,也成就了這幫狐朋狗友的威名。

屠夫樊噲

若說起劉邦的狐朋狗友,第一個就要屬賣狗肉的樊噲了。兩人交往甚密,在沛縣就經常喝酒吃肉,是典型的“狐朋狗友”,樊噲也在劉邦的起義中立了大功,是劉邦麾下最勇猛的將士,最出彩的表現就是在鴻門宴上闖入項羽營帳,幫助劉邦脫圍。

樊噲真的只是無能的狗肉之徒嗎,從樊噲能和劉邦成為連襟這件事來看,樊噲也絕不那麼簡單,要不然呂公也不會同意二女兒嫁給他了。

呂公不管是財力還是勢力,都不是一般人,他通過“一面之緣”就看出了劉邦的不凡,把呂雉嫁給了沒人看好的劉邦,親眼見證了劉邦的崛起,可見他的眼光非常獨到。這麼一個老丈人選女婿的標準絕不會低,他能選擇樊噲,肯定也是因為樊噲有過人之處。

而且,劉邦的偶像是信陵君,信陵君最大的魅力就是禮賢下士,識人善用,因此侯嬴和朱亥,作為看門人和屠夫才得到重用,才有了後來的竊符救趙,偶像的力量自然對劉邦產生的影響,所以他也善於用人,敢於用人,讓樊噲得到了成長的機會,也讓他的能力得以施展。

吏掾蕭何

這群狐朋狗友中對劉邦影響最大的就是蕭何,不管是劉邦為布衣時還是成為亭長後,蕭何都對劉邦照顧有加。

《史記》記載:“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百),何獨以五(百)。”

不可否認,蕭何本身就是很有才華的,在劉邦沒去沛縣之前,他就是沛縣主吏掾。他卻的只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和善於賞識他的伯樂,他與劉邦是互相成就的。

車伕夏侯嬰

夏侯嬰是沛縣的一個車伕,有事沒事就喜歡找劉邦聊天,經常一聊就是大半天,夏侯嬰升任後,兩人交往更加密切。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兩人聊天能聊一下午,說明兩人臭味相投,能聊到一塊去。劉邦能被呂公看中,能結交如此多朋友,他的才能自然無需多言,而夏侯嬰能與劉邦相談甚歡,如果不是劉邦可以的“降維打擊”,那就說明夏侯嬰的見識,才能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在劉邦起義時立下了赫赫戰功,擁立劉邦為沛公,攻克濟陽,章邯,洛陽等地,幫助劉邦拿下了大漢江山。

吹鼓手周勃

周勃是劉邦的豐縣老鄉,後定居沛縣。兩人同為老鄉,相互間走動自然近些。周勃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家境雖然貧窮,但人志氣不短,自幼習武,練得一身本事,而且為人謙遜,因為年齡相似,性格相投,與蕭何,劉邦等人關係非常好。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們幾人能成為莫逆之交,自然都不是等閒之輩,不是同樣的人,沒有相匹配的能力,想融入一個圈子是很難得,在之後的反秦大業中,周勃也體現出了他的價值和能力。

可見,劉邦的這群狐朋狗友也都不是一般人,之所以能成為治國之才主要是:

1、劉邦的識人善用

2、個人的能力匹配

3、好的平臺發揮

我相信,以劉邦的性格來看,他在沛縣的狐朋狗友也絕非這麼幾個,但真正跟著劉邦闖出名頭的卻不多,所以,交友很重要,自己的能力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