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制"下的天文学:"西学东渐",却独树一帜

前言

中国古代宫廷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虔诚的仰望着天空,用最原始的方式研究虚无缥缈的太空,他们就是观测天象的宫廷学者。

在西方天文学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天文研究者是一群最无用的人,而中国古代天文学者却拥有着一级官职,这对西方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中国古代皇权对占星的高度重视,无疑是古代天文研究最大的推动力。

古代

中西方古代天文学差异

古代中西方天文学研究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天文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研究天文是一种个人兴趣爱好,他们被认为是哲学家,是热爱真理的隐士。他们与传统祭司并没有固定的关系,研究天象并没有官方的支持,也不能因此获得任何官位。

但在中国,天文研究是从"宗教"中的敬天文化自然产生的,天象在世俗的眼中又与最高皇权相联系。因此,古代天象研究人员通常都由皇家供养,并作为官员专门从事天子相关的历法与天象研究。

从政治层面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获得了西方从来都不曾有的地位。这种"官制"体系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的发展。


古代

公元前5——10世纪,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天文记事能够获得运用。即便在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象记载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那么,西方天文学家的眼中,标志性的天文现象要数哈雷彗星。它是人类最早确定运动周期的彗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上。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中对其的精准记载。

早在公元前467年,中国就有了对哈雷彗星的第一次观测的记载。

因此,中国古代对于天文领域的研究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在推测1500年以前出现的40颗彗星的运动轨迹研究上,全都是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进行推算。中国古代天象研究的细致与精确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与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

印度天文学与中国天文学的融合

外来天文学传入中国最早来自印度,它是丝绸之路上佛教东传的一个副产品。

南北朝时期,信奉佛教的皇帝很多,梁武帝非常笃信佛教,他甚至想把中国传统天文模式用印度佛教学说取而代之。想借天文学光大宗教的不止他一个,南朝大臣何承天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天文学家,他与来到中国的印度僧人惠严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何承天质问惠严用什么历术来证明印度是世界的中心?惠严回答,印度在夏至时阳光照耀大地没有阴影,这就证明印度是世界中心的证明。惠严依据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纬度知识,因为北回归线刚好横贯在印度中部,在夏至这一天的正午,印度的太阳正好在天顶正中,所以阳光照耀万物无影。

古代

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不管什么时候太阳照耀下来都不可能没有影子。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很简单浅薄的知识,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何承天而言,已经是超纲了,作为一名一流的天文学者,何承天居然无言以对。因此,宋文帝命令研究天象的官员都师从惠严学习印度的历术。

中国传统天文学使用的是数学方法,用列表、数字叠加的方式计算,并不讲究理论。而西方的方法是用几何的方法来推演,他们采用的是测量和计算纬度方法,包含明确的推理步骤,精密程度更高,能准确预测日食、月食。

对于用天文异象来巩固统治地位的中国皇权统治者来说,其诱惑力是巨大的。这也是印度天文学能获得几何朝代推崇的主要原因。

古代

狭隘的皇权阻断天文历法的进步

唐代是天竺学鼎盛的时期,许多印度天文学著作都跟随佛教的光大传入中国,每一次天文学的进入都是中国科学知识上的进步。每一部名垂青史的天文历法也都伴随着权利格局的斗争,陷入巨大的争议漩涡。

唐朝瞿昙氏是著名印度天文学者。他的家族在唐朝时曾担任过太史令、太史监、司天监。印度《九执历》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印度历法,其中就包含了推算日月运行和交食。

瞿昙氏对《九执历》进行了翻译,并与中国节气的分法相融合,编撰了集印度天文与中国传统天文大成的著作《开元占经》。虽然这本书是为了提供给皇家用于占星补算,但书中的内容已经大大超越了皇家的政治需要。由于唐朝皇帝担心这本书流传出去对统治不利,一直严禁在社会流传。

古代

《九执历》是唐朝官方认可的名厉。它吸收各家历法,由几十位天文学者参与编撰而成。

在开元二十一年,太史监瞿昙譔等人上书说《大衍历》仿照《九执历》,但是算法不全,数据也不精确。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质疑是轰动朝堂、非同小可的。

古代皇权只侧重占星,对于破解天象,用皇家权威解释天象异动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关于算法的推理过程并不重要。即便是《九执历》在翻译时也按照要求只翻译了算法不翻译原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衍历》又只吸收了《九执历》的算法,虽然提出了方法和概念,但并没有在历法中使用,对于天文数据的算法也不如《九执历》精确。

然而,由于古代验证历法好坏的方法仅仅是计算交食疏密。由于《九执历》测定的年代太久,误差比较大,而《大衍历》是最新定制的历法,其精准度比《九执厉》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瞿昙譔等人的质疑注定受不到重视,一行人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古代

自两汉开始,到隋唐期间,古代天文学大多与占星算命有关。由于狭隘的皇权思想,西方天文学中的算法和概念并没有因为《九执 》得到发扬,反而被埋没。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没有改变它原本的构架,自明末一直追溯到先秦始终一脉相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总结

在古代,天文工作者除了仰望天空记录数据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天象进行解码。每一种天象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含义。这些现在看来光怪陆离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主要的内容。

政权的需求主导,让天文学的"西学东渐"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古代

即便如此,在阿拉伯人之前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有毅力、最精准的天文观测民族。

天文学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而翔实的数据记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长。

反观印度天文学,经过各国天文学的输入后格局屡变早已不见当初的面目,也与中土的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皇权对占星的重视既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也成为了西方经典天文学进入中国的最大阻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