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型的产业链被越南、泰国和东南亚小国抢去了不少份额,我们该如何正视?

一立言


生产链总是从高往低转移的,我们不要去当美国人,明明收入很高了还天天去叫什么“制造业回流”,富士康听信了美国人的话,跑到美国建厂,到现在工人都找不齐。

越南人其实并不想做什么低端工作。


你知道越南人怎么看的么?我给你看一下:


翻译:在和美国的贸易战中,越南可能成为中国的倾销地

随着中国价值链的崛起,旧的低质量的技术和机械及其生产的产品会流向何方?


今天早些的时候,一家大型中国瓷砖制造公司的高管来到胡志明市和我们会面,并提议将整个工厂从中国佛山搬到越南。

该公司的计划是在越南生产商品并出口到美国,以避免特朗普总统对其征收关税。

但是在花了半天时间来计算,比较美国对其产品的关税以及在越南生产成本后,这位高管改变了主意。

他表示关税仅为10-15%,而工厂迁往越南则会使得成本增加25-30%,与佛山想必,胡志明市以及周边省份的租金相当高,而考虑到生产力后,劳动力成本更高,材料和物流成本也过高。

此外,该公司在佛山经营九条生产线,只能一个接着一个运到越南,这将增加成本。


第二天,该高管最终决定回去,该公司不会投资越南,而是专注于消减在中国的成本。

这也是我不相信许多中国企业希望在越南投资,以避免与美国的贸易战中产品问题的根本愿意之一。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

我上个月去了中国,参观了广东的建筑材料制造商,我对看到的东西感到震惊:他们都采用了最新的技术。

在佛山的瓷砖制造工厂,基于机器人和AI的设备已经不再罕见,几年前,与之新城鲜明对比的是,工人在灰尘中工作。

中国的技术和知识产权都发生了变化,中国企业正在国际压力下彻底改变,包括来自于美国,因为西方希望中国及其企业通过符合技术标准来在全球游戏中发挥作用。

这让我觉得吃惊:由于特朗普贸易战的影响,许多中国企业正在加快更换和淘汰旧技术的步伐。


对于制造业来说,升级和淘汰旧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多年来一直这么做,但是现在,改革和生存之间陷入困境,商人们已经发动一波改革,因此对于世界工厂来说,淘汰旧技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走出他们的工厂,我想到一个问题:随着中国在价值链中崛起,他们旧的低质量技术和机械以及生产的产品在哪里呢?

这让我想到一个现象。在过去两年里,胡志明市及其周边省份如平阳,同奈,龙安和巴里--头顿的工业园区的土地租金大幅度上涨,中国内地企业需求量很大,他们愿意为工业园的好位置支付很高的价格,当然,机器和设备,甚至人力资源都来自于他们的国家。

广东一家大型建筑材料哦制造商的老板最近告诉我,越南是继美国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建筑材料市场,我很惊讶像越南的小市场占了我们邻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

我很好奇,近20年前,中国禁止摩托车,其廉价生产线迁至越南,这又发生了吗?


这个作者是越南的一个商人,所叙述的观点为他个人经历。

我想通过这个已经说明了,越南人其实并不想从事低技术的行业,只不过迫于现实,他们不得不从事低技术的工作。


李建秋的世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产业升级,但是中国中西部却错过了历史机遇,没有积极去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反而为了税收,也稀里糊涂跟随沿海的节奏,大幅提高土地成本,提高投资成本,积极发展房地产,导致产业没有往中西部转移,基本上去了东南亚,尤其是越南,还有一些去了非洲比如埃塞俄比亚,这是10年来成为最大的败笔,中小板产业空心化。

本来中国疆域广,完全可以形成沿海和中西部梯度发展,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留住沿海先进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大力搞创新搞研发,中西部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控制住,当然老百姓工资还是要提高 但是地价啊,低价,房地产啊,还有其他一些成本要素,完全可以降低,甚至减税,在保持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留着庞大的产业。现在肥了越南,这是痛心疾首。


Ric芮克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今天中国的所谓中低端型的产业链来自哪儿?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升级的亚洲四小龙国家地区的中低端产业开始不断向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中国转移。在当时看来,中国几乎无限大的人口红利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者素质,都成了国际投资者趋之若鹜的选择。所以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就几乎完全承接了来自于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的整个中低端型产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工资也在不断上升,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各种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健全,这就造成很多中低端型产业在中国已经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多也不再符合中国的环保法规。

不过,越南、柬埔寨为代表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就像二十年前的中国一样,有着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对环保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对劳动力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型产业开始向这些国家转移,正如三十年前从亚洲四小龙向中国转移一样。这样一种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无可厚非。今天的中国就像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当年的日本一样,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产业升级转型,中低端的产业将逐渐被高端产业所取代,这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我们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照理说事


最简单的说,产业转移一般二十年左右一轮回。

40年代,米国产业向日本转移;60年日本向四小龙转移;而咱大中华抓住了80年代这一波,沿海村村冒火,户户点烟;2000年左右,群雄为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逐鹿上广深,中西部地区有的抓住了机遇,有的没有;又是一个20年,那么那些低端产业何去何从?

其实,在我看来,往东南亚转移只是一条脉落(这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另一条绝对是喀什为起点,穿越阿拉山口或昆仑山至荷兰鹿特丹港的延途80多个布局的工业园区!

问题1如何看侍产业转移?我曾加盟过一家重庆小面加盟店,他的做法就是控制核心的调味品,如果产业转移中,掌握住核心,无论实体店怎么野莽生长,基本只有挣点血汗钱!

问题2为什么会有产业转移?不讲什么劳动成本问题,拿我们老百姓自已培养的孩子来讲,20年前能进工厂做车间工人是一件很有范的事,如今,这批孩子精通琴棋书画和编程,你让他们去工厂砸铁?一句话:人才不断优化倒逼产业优化了。

问题3怎么保证国家利益。国家发改委早有布局,供给侧改革对产业已进行梳理!一句话:做好心机狗,装好大善人!自己吃饱喝足,给其他东南亚小兄弟一块蛋糕尝尝!

问题4产业转移会不会危害中国经济。我想说,想多了!一个穷小子从搬砖开始,终于成了承包商,你不能要求他一边搬砖一边去揽业务吧!加上中国3000万的本科大学生,每年培养100万工程师丧心病狂的造人狂魔,良好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局,优质企业想来,咱还得考察下呢!


王怜花儿


产业转移本来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是否到了该转移的时候?为什么转移?难道真的全是人工成本低吗?不要以为中国工人每月能挣好多钱似的。中国的产业转移有这几波,一波是日本撤走工厂,二波是韩国撤走工厂,三波是美国撤走工厂,这几波撤走工厂的原因并不只是东南亚国家的人工成本低。当然人工成本低是一个因素,但交通不便也不利于建厂。可我们帮助人家修路,交通便利了,加上人工成本低,再加上其他因素,才大量撤走了工厂。可我们却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安排,怎么安排?不要被啥子用工荒蒙住了眼睛,中国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安排。企业转型升级没错,但把大量劳动密集型给转没得了,农民工怎样解决?难道又给他们划块地叫他们回去种庄稼?这样的话,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生态又要遭受一次严重的破坏。


何贵容


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 高端制造业的量是有限的 为了能充分就业 让大多数老百姓有工作 我们必须保留相当部分的低端制造业 这除了是一个产业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在这个事情上不能光听专家的 必须要调研 中国很多城市还不富裕 没有了低端制造业 贫富差距会拉大 第一 我们不能让高端产业空心化 第二 我们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第三 适度控制房价 让服务业的人能生存 同时又保持房地产的活力(有难度 有挑战)第四 继续保持产业升级 创造高职位的岗位 第五 加大人口建设 降低老龄化 优化养老结构 减少政府负担 解放政府 从而让政府在更关键的地方(比如军事 外交 地缘等)更加有所作为 第六 加上教育投入 提高国民素质 第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给工业和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 第八 加强法制建设 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综上所述 我们的现在时刻以及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刻 都需要大量的低端制造业


钱钱156106372


这个无法解决,东南亚一些后发展国家有地价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可见的将来低端制造业和加工业向东南亚甚至非洲转移将越来越严重。其根源在于过往发展重短期利益而忽视品牌建没,我们可以看日常用品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国际著名品牌都没有位置。而品牌产品往往得到较高的利润,间接提升了它应对生产成本上升的空间。

那么我国工业将何去何从?

重工业和科技产业是出路,但这些工业基础较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而现有的教育体系能出人才的机率微乎其微。指望在技术领域上超越发达国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用高薪高待遇的办法挖人。专挖有一定成果的人,并在国家层面上为挖到的人提供保护。那么应该可以追近发达国家的产品。而由于对手先行投入了研发费用,到时候必然处于价格劣势。这样一来我们的产品就有竞争力了。


盐坪冰舞


我国产业升级,必然会丢失,淘汰一些低端污染企业,才能腾出发展空间来更新换代。发展中高端产业,才是上策。


A级评论家


房价高,很多地方的房价与一线工人月工资不协调,房价隐性倒逼制造业给工人涨薪、涨五险一金。建议制造业迁往房价合理四至六线城市。这几个月学习头条新闻,发现川渝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广安投资搞制造业很好,广安南站坐火车去重庆约一小时,该地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故乡,市中心广安区的城区基础建设搞得非常好,房价调控得也很好,头条新闻上写的均价约五千二百元,在这样的地级市里工人买得起房,养得起二孩。另外广安市邻水县的交通要道袁市镇,房价约一千三百元每平方米,双证齐,也很适合投资!此处距邻水县城约二十分钟车程,邻垫高速从旁边穿过,两河出口下高速到袁市镇约十分钟车程。


爱国情怀79


中国不可能永远赚这些小钱是吧,出口8亿件衬衫换一架A380,这样的日子谈得上过得很滋润吗?工厂里那些工人们可能也不这么想吧。

中低端产业向东南亚重新出发,这是一个不算新的状态,其实十年前就有这样的说法,当然喊了十多年后仍然是中国拥有最为完整的生产性部门和最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是这几年随着中国自己产业链升级,似乎由此引发了新的担忧。不过私以为这并不是有必要的担忧。

因为首先,中国产业升级仍然围绕着制造业进行,制造业在走向中高端,而不是没有中高端制造业支撑的“去工业化”。

其次,中国的产业链仍然是最完整的,成本也最为可控。即便是美国方面的听证会上,许多国际企业巨头都表示离开了中国,成本将上涨。中国的成本优势其实有一段时间里已不在于人力,而是相关制造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了优势,绝非单一的劳动力成本这一要素就能取得中国现在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产核心地位。

再次,东南亚各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没错,但是不可控的因素仍然很多,包括国家能力、基础设施等等诸多要素上,东南亚各国仍然有着不确定性。80年代有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的说法,而如今四小虎都陷入了停滞,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早期去工业化现象。这就说明东南亚的几个国家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越南,革新开放30年了鞋子的国产化率也仅仅有30%,这也说明越南事实上只有产业没有产业链。

所以,其实没什么特别值得担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