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明明就要输,但一番骚操作后局势逆转的战争?

首席铲史官


韩信的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基本上是不可能赢的,由于韩信的操作,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楚汉相争时期,主战场荥阳打得火热,韩信在北方也在偷偷发展。韩信灭了代国之后,就带着三万老弱越过太行山,来到赵地,此时,陈馀带领着二十万军队在赵地等着韩信。以三万主动出击二十万,汉军可谓是毫无胜算。

韩信不慌不忙,首先派了两千士兵带着汉军的旗帜埋伏在山后,然后率领小部分人马前去攻击赵营,陈馀眼看韩信这么少人马,于是也派兵出战。打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战败,丢盔弃甲逃跑,陈馀见状,百战百胜的韩信竟然被自己打败,于是势要追杀韩信。

赵军于是全军出动,两路人马来到河边,陈馀一眼望去,原来韩信的精锐部队全在河边,他想也不多想,反正都是敌军,于是双方打起来。没想到韩信军队眼看后方无退路,左右皆是险地,于是抱着必死决心和赵军打起来。

这种心态下,汉军战斗力极其强大,赵军久攻不下,还死伤惨重。于是撤军,来到营前,看到营寨上插的全是汉旗,大家都慌了,以为老家早就被汉军占领了,在慌乱的情况下,汉军反攻,赵军大败,陈馀还被斩杀,韩信又一次完成了以少胜多的绝杀。



如史如画


我东北联军初到东北,在与国军争地盘的混战中,逐渐落了下风,让人家一路给打到松花江边,败迹己现,可是在关键时刻,经过将帅们的一番布局,又逐渐恢复了元气,慢慢的转守为攻,反败为胜,最终通过“辽沈战役”一举解放东北全境。

抢占东北是一步好棋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都把眼睛盯上了东北,这片地大物博、战略位置极为特殊的地区,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先下手为强,占得先机,但我军在东北有地方武装,所以还是先国军一步从苏联军队管制的地盘上获得了一些武器和物资。

在我10万大军陆续赶往东北之时,我军的林总从8月24日以延安出发,一路辗转,坐飞机,步行,骑马,骑驴,拖家带口到达沈阳时已是10月29日,东北联军终于有了军事主官。

国军的兵运速度我们比不了,海运、空运,数天内大批军队说到就到,而且借着双方高层正在进行停战谈判,占领了不少城市。当然我军也不甘示弱,相继抢占了四平、本溪、长春、哈尔滨等不少城市,这让蒋校长大为不满,他连忙的把养病的杜聿明调回东北,开始动手抢。

一退再退陷入了困境

杜聿明回来后,果然效果显著,双方撕破脸皮开打后,国军从攻下本溪开始,节节胜利,特别在四平保卫战中,东北联军元气大伤,紧接着再丢掉长春,一路败退而去,国军乘胜追击,用机械化部队将东北联军追得相当不好看,人腿怎么也比不过汽车轮子。

一路上逃亡、叛变事情的不断发生,造成了东北联军的大量减员。林总走到距离哈尔滨100公里的五常县坚决不走了,他实在丢不起人了,高层一再让他守住四平、长春,他却无力回天,一路败退千里,折损1.5万余人,不仅元气大伤,而且高层在停战谈判中也陷于被动,他还摸不准是否会受到处分,所以他不能再退了,否则他真没脸见人了。

精心布局能反败为胜

形势一片大好,蒋校长亲自到东北视察,并准备再调两个军来,一举歼灭东北联军,但我们主席高瞻远瞩,洞察了他的企图,命令山东陈毅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逼蒋校长改变计划。果然,这两个军被迫调往山东。

林总收到了东北局书记、东北联军总司令兼政委的任命,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这才在东北高层领导的陪同下,回到哈尔滨重整旗鼓,他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国共双方谈判最终破裂,而利用停战期间的宝贵时间,东北联军卧薪尝胆,开始整军运动,深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全面实行土改,大力剿匪,侦察英雄杨子荣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在几个月的休整中,双方都在招兵买马,寻找战机,这次林总主动出击,他要一雪前耻。随即两方又大打出手,战成一团。东北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后,歼灭了大批国军的有生力量,已基本上扭转了东北的战局。

此时,东北联军经过轰轰烈烈的剿匪斗争和土改,已经有了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己与初来乍到时有天壤之别,地方组织和后方基地也已趋于稳定,部队的人员和装备都得到了补充,在与国军的兵力对比上,也已不落下风,凭着这些睿智精心的布局成果,现在已经有能力与国军一较高下了。

此后,东北联军虽然又经历了“三战四平”之痛,虽然杜聿明、陈诚、卫立煌轮番上阵,可东北联军的日益壮大已不可阻挡,最后的结果是:国军除了在营口跑了1万余人的部队之外,有近50万人马被歼,东北全境解放。东北联军也由初入东北的10余万人壮大为百万雄师。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石牌战斗,以“勇将”著称的国军十一师师长胡琏一方面表示“与阵地共存亡”,另一方面又在江边暗备小船,准备必要时逃命。

打到最艰苦的第五天,国军十八军军长认为难以支撑,已经下令撤退,突然接到后卫部队报告,说入夜后日军阵地枪炮声沉寂,已经悄悄撤退了,这才下令立即向部队追回撤退的命令,同时向重庆报告“石牌大捷”。


李扬


毛主席指挥的大部分战役,都是死中求活,败中取胜。

假如开局你发现自己有10个人族步兵,10个农民,1个基地,你会觉得hmmm……至少比5个农民开局强。

正当你四处探索准备打野时,你发现你的对手有200人口,100个3攻3防的步兵,半队直升机还有10个基地,你会怒砸键盘:尼玛这还打个毛线啊!

当然,真正的战争远远比打魔兽要复杂,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毛主席拿到的开局比这还差!


由于在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第二次“围剿”中遭到惨败,蒋介石恼羞成怒,于1931年6月自任“剿匪”总司令,聘请了德国,日本,英国的军事顾问,纠集了23个师的30万兵力,在飞机配合下,发动了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当时,红军刚刚结束第二次反“围剿”作战,还没经过大的休整和补充,兵力也只有三万多人,比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还少。由于国民党军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步步为营,层层包围,到1931年7月底,从闽西转战到赣南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已经被国民党军压迫到赣州市兴国县高兴圩周围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情势十分危急。


但是,只要是包围圈,就有薄弱环节,国民党军兵分两路,这是最大的破绽。毛主席,朱总司令看准机会,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在8月5日晚出其不意地穿过国民党左翼集团军和右翼集团军之间20公里的空隙,跳出了包围圈。

国民党军发现扑了个空,已经来不及反应,被红军从背后发动猛烈进攻,一下子打垮了七八个团,损失7000多人。

毛主席的策略是,我的兵力不如你,装备也不如你,但是我转身比你灵活,我10个基本步兵打你两三个3攻3防步兵可以基本无伤,打完就跑,这总可以吧,跑着跑着把仗打赢了,这就是最厉害的运动战策略。


蒋介石急忙命令“剿共”军主力掉头向东追击红军。一直追到赣江以东的吉安市君埠乡,发现又扑了个空,诶,红军都是长翅膀的吗?

原来8月16日夜,红军主力又从国民党8个师的战线空隙中间穿了过去,而且,我穿过去之后,就要跑去拆你防守空虚的老家了!

老蒋判断红军有北上袭击南昌企图,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国军北上回防他的“剿共”司令部所在地南昌,一部分往西追赶红军。结果北上的国军赶到乐安,才发现中了毛主席的疑兵之计,这只是红军小股部队,而且,真正的主力已经在苏区休整半个多月了!


就这样,三十万国军被红军牵着鼻子在苏区“逛”了两个多月,疲惫不堪,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这时候,李宗仁,白崇禧开始利用蒋介石调兵剿共,湖南空虚之际,派遣桂军进入湖南抢夺地盘。


这是真正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得已,老蒋于9月3日下令总退却,斗志全无的各路国军纷纷撤退,没想到被以逸待劳的红军撵着屁股打,从3日到15日,又损失了10个团,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取得全面胜利,共击溃敌人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毙伤俘敌三万余人,缴枪1.5万余支,机枪175挺,迫击炮55门,电台6部。

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得中央苏区面积扩大到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50多万,并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正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每日一段历史


1940年秋季的苏北大地,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战争场面:“国民革命军”第89军、独立第6旅进攻新编第四军部队,而日本侵略军、汪伪军却在旁边观战,挑起战争的这个“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与他的老铁顾祝同一样,专干同室操戈的罪恶勾当。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挺进苏北抗日前线(陈毅已经先期抵达),与叶飞部汇合后改建“苏北指挥部”,陈粟分任正副指挥。所率部队整编成为三个纵队九个团共7000余人,半个月后新四军长途奔袭黄桥镇,准备建立以此地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

韩德勤这个“省主席”控制的地盘其实只有六个县,苏北其它城镇都在日伪和土顽手中,韩德勤打日本人很怂,但他与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从陆军小学到保定军校始终是同期同科同学,关系好到“可以穿一条裤子”。现在陈粟率军来到苏北抗日,他反而要把新四军“驱逐”出去,活脱脱“外战外行、內战內行”的嘴脸。



从表面上看,新四军苏北部队几乎是必败之局:苏北平原没有山地可以依托,周围全都是日伪顽等敌人,韩德勤本来就是江苏人氏且在苏北经营多年,江南的新四军主力和山东的八路军距离遥远增援不及,陈粟可以说是“孤军奋战”,最关键的是敌我兵力悬殊太大。

韩德勤调动了自己的两大嫡系第89军(两个师)和独立第6旅,这两支部队都是抗战爆发时由江苏保安团升格的,由于改编时间较早,因此装备和战斗力都要强于其它保安部队,被称为“苏北王牌”。第89军拥兵10000余人,军长是黄埔二期的李守维,独立第6旅旅长是黄埔四期的翁达,手底下也有3000余人。



同时,韩德勤还命令苏北杂牌军陈泰运、泰州的李长江、李明扬两部会攻,总计出动兵力26个团30000余人,分左、中、右三路同时进犯黄桥,敌我力量对比超过五比一(新四军战斗兵员只有5000余人),形势非常险恶。韩德勤以中将李守维为前线总指挥,下达了七日之内必须攻克黄桥的死命令。

面对来势汹汹之敌,有人建议陈粟放弃黄桥向其它地区转进,粟裕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是新四军在苏北的立足之战,必须正面迎敌:“黄桥北靠长江,退无可退,只能破釜沉舟,我们这一仗打成平手还不行,或者小胜都太可惜,非要干净彻底的打个歼灭战不可”!



针对敌人阵营的实际情况,粟裕做出了如下布局:第一,由陈毅出面致信杂牌军陈泰运和泰州“二李”两部,晓以大义,使其在韩德勤嫡系部队进攻黄桥时行动消极,远远落后于李守维、翁达两支部队。第二,以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一死守黄桥东门,阻击第89军主力。第三,集中两个纵队四分之三的主力埋伏在北门之外,首先消灭翁达的独6旅,然后集中力量再打击李守维89军。

1940年10月3日的中午,李守维第89军开始炮击黄桥外围我军阵地,黄桥战役正式打响。防守黄桥镇的陶勇第三纵队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抵抗着敌人的疯狂冲锋,至次日下午,第89军已经发动了七次全线进攻,一度接近了黄桥东门,三纵阵地笈笈可危,粟裕手里也没有任何预备队可以增援。



至10月4日黄昏时分,隐蔽在北门外待机的一纵、二纵终于等来了翁达的“梅兰芳式部队”:全旅清一色中正式步枪、每个连九挺捷克式轻机枪,粟裕一声令下,兵力并不占多少优势的新四军立即发起攻击,入夜10时,李守维也得到了独6旅遇伏的消息,遂加大对黄桥的攻击,东门阵地险象环生。

战至10月5日清晨,独立第6旅被我一纵、二纵全歼,少将旅长翁达毙命,新四军主力来不及认真打扫战场,迅速回师迂回包围了第89军,10000多人被不到7000人完成合围,你都不知道韩德勤和李守维是怎么打的仗。新四军于5日下午发动总攻,经一夜激战基本全歼敌89军主力,李守维在逃跑途中溺亡,跟随韩德勤逃回兴化的残兵只有1000余人,其它观战的杂牌军干脆溜之大吉。



黄桥决战,粟裕大获全胜,新四军从此在苏北站稳了脚跟,他高兴地对陶勇说:“这次韩德勤输的连裤子都得送进典当行咯”!


度度狼gg


明朝末年的“车厢峡之战”,就是这样一个神奇逆转的例子。

陷入绝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

1634年6月,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和张献忠一起,和时任总兵的明朝将领陈奇瑜在陕西安康境内遭遇。当时陈奇瑜抢占了先机,明朝官兵已在牛蹄岭和狗脊关部下了重兵,只等农民军前来。农民军为避其锋芒,由毛坝迂回进攻安康老城。而这个时候,明军其它部队也重兵驰援,老城未克追兵又到,农民军进退维谷,只好仓促从毛坝退入车厢峡。

农民军没有想到的是,车厢峡竟然是个天然的陷阱。被重兵围困,战局不利已经够糟糕了,现在误打误撞自己进入陷阱,一下子“人和”、“地利”尽失。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农民军进入车厢峡之后,老天也来凑热闹,连降阴雨,峡内到处积水,火炮彻底失去作用,雨水浸泡又让弓箭松脱,人马立足困难,峡谷内混乱不堪。

“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诸渠魁李自成、张献忠等咸在焉。当是时官军蹙之可尽歼。”《明史·陈奇瑜传》

意外转机:兵不厌诈

明朝军队在车厢峡周围布下严密的包围圈,官军居高临下,垒石塞路,从山上投石袭击或掷以炬火焚烧。义军被困峡内躲无处躲,吃没得吃,加之长途奔波又累又乏。偏偏这时又天降大雨,连绵20天未晴,山洪暴发,峡水大涨,兵士“弓矢尽脱”马乏草料死亡过半,形势十分危急。军心涣散,斗志丧失殆尽,危在旦夕。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间隙,李自成的谋士顾君恩发现了明将陈奇瑜的一个弱点:明明可以直接开进军队,快速荡平峡谷,但他去围困70多天没有任何行动!陈奇瑜这种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的样子,让顾君恩看到了一丝希望,他找到李自成,献上了他的“突围妙计”:向陈奇瑜行贿,诈降求生!

“及奇喻兵至,献忠等奔商雒,自成等陷于兴安之车厢峡。会大雨两月,马乏刍多死,弓矢皆脱,自成用 (顾)君恩计,贿奇瑜左右,诈降。奇喻意轻贼,许之”。《明史·李自成、张献忠传》

李自成张献忠先用重金贿赂陈奇瑜周围军官,争取到“诈降”的机会,然后大军一起假装放弃抵抗投降。看到形势一片大好,陈奇瑜轻信了农民军。天真的陈奇瑜把收编的李自成军队每百人编一队,合计四万余人,每队派安抚官一名,押送他们返乡归农。然而,刚刚走出南栈,四万农民一起动手,杀了安抚官,重举义旗,连破麟游、永寿、白水各县,转收平凉、临洮、凤翔府,大败明军。

于是“奇喻坐削籍,而自成名始著矣。”(《明史》)车厢峡也因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关隘。


国史无双



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下半年之后,国军虽然损兵折将,甚至连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都在孟良崮之战种被华野全歼,全面进攻已经因为兵力不足,无力继续,只能改为重点进攻,但从战略上看,国军前面两年也并不是一无所得。

首先是国军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实现了中心突破,也就是一举迫使原本兵力最强的中原军区不得不突围而去,放弃了大别山根据地。因为大别山根据地的失守,国军在中原战场上占据了优势,而且将几个战区的解放军完全割裂开来,无法进行战役性的协同,只能各自为战。

其次是不断压缩华东解放区,迫使解放军先是放弃了苏北和苏中根据地,退入山东,接着是在重点进攻中迫使华野不断缩小根据地,大幅压缩华东解放区的面积,解放军方面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战争资源都在减少。而国军还有能力在山东继续对残余解放区施压。


这个局面如果发展下去,那么就很有可能实现国军统帅部的战略目标,也就是将华东解放军继续向北压迫,迫使华东解放军最终不得不退过黄河,放弃山东,从而将整个华东解放区都完全消灭。在华野分兵之后,国军仍然能够追着解放军打,内线作战的压力也没有减轻多少。

这个局面现在一般战史上都认为是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胶着状态,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而是一个很危险的时期。只要解放军一着不慎,整个关内战局就有可能出现崩溃性的失败局面。华北解放军并不占优势,如果被迫退过黄河以北,国军再全线压上去,关内解放军就不得不在华北被动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

正是在这个局面下,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后,下决心主动求变,改变战略上的不利态势。这就是陈粟,中野和陈谢大军兵出中原的基本背景。中央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全军退过黄河的危险所在,才决心进行战略反攻,以进攻对进攻,把战争推进到中原去,逐鹿中原,打乱国军的战略部署。


三路大军兵出中原之初,确实并没有马上改变被动局面,而且,中野进入大别山地区后,也没有站住脚,在千里转进过程中,又损失严重,部队减员,重武器几乎全部丢掉,差不多已经丧失了围歼敌人一个整编师的能力。华野分兵后也是被敌人撵着走,局面也很被动,山东解放区的压力依然山大。

但仅过了半年,到1948年初,这个战略布局的调整就开始展现出其重要意义了。正是因为三路大军逐鹿中原,迫使国军在中原战场无法集结兵力进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而只能被迫分点防御,在中原战场上反而变成了被动防御的态势。尤其是中野在中原大地上兜圈子,为华野寻找有利战机提供了机会。


沙土集战役中华野扭转颓势,开始尝试进行反攻,到豫东战役一举歼敌九万多人,战略反攻的红利开始完全显现出来了。之后,华野又以围点打援的态势打了济南战役,山东全部解放,国军华北和华东战场反而被分割开来了,迫使国军最后不得不战略性的放弃了郑州,开封等重要据点,将兵力向华东集结,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很多人都觉得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之后,国军的崩溃似乎很突然,其实在军事上看,并不突然,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局面就完全被扭转了,国军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御,解放军则从被动转变成了主动。没有中野的战略性付出和牺牲,解放战争也不会这样快就结束。

在这个意义上,在被动局面下解放军突然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堪称解放战争中的一次神操作,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基本走势。


萧武


国军头号王牌折戟孟良崮,张灵甫居功至伟,三大神操作自取灭亡

按照国军的鲁中作战计划,国军各部齐头并进泰山压顶,以华野的兵力,根本无法抵挡,可是就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刻,张灵甫出幺蛾子了。


不过分地说,要不是张灵甫的神操作,74师不会全军覆没,甚至鲁中作战计划极有可能去的战果,全歼华野不一定,但挤压山东野战军生存空间,逼着华野打消耗战阵地战是大概率事件。

张灵甫究竟做了什么,让国军对山东的鲁中作战计划功亏一篑?

1,越过纵队,兵团和陆总,试图改变整体作战计划。

作为军人,第一要义便是令行禁止,坚决完成作战任务。可是张灵甫74师是跋扈的头号主力师,必须在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张灵甫这一想法,是他兵败身死的根本原因。

张灵甫是整编74师师长,上面是第一纵队司令李天霞,李天霞上面是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汤恩伯上面还有陆军总司令徐州指挥所的顾祝同。张灵甫的理解是,我上面只有委座,没有别人。这一点,让委座很受用。

张灵甫急于建功立业,对于原定计划中“烂葡萄夹硬核桃”的战术很不屑,他认为,必须快速找到华野主力进行决战,因此就有了他一个师独立行动,并且要求其他各部做配合的奇葩行为。

令人奇怪的是,委座竟然认同了这种打乱原计划的擅作主张。并且要求全军抛弃原计划,一起配合张灵甫打一场“中间开花”的战役。

后来的淮海战役,国军也有徐蚌会战计划,说白了就是放弃徐州转进蚌埠依托淮河进行抵抗。可是,因为黄百韬顾祝同等人的不同意见,这个计划基本就没有实行过。至于徐州集团30万人南下的路线,也是多次变更。

国军战术上的死搬硬套是改不了的,因为没有一支部队能做到灵活指挥。按照原定计划挤压解放军活动空间,靠着实力去碾压对方,还有一线胜利可能。可是,这一切都因为张灵甫的擅作主张而改变了。

2,孤军冒进,反而告黑状说友军畏缩不前。

张灵甫的孤军冒进,给国军45万大军都带来了很大风险,可是对于张灵甫来说,这是出风头立大功的好机会。所以,当顶头上司李天霞意识到风险,好心劝他时,张灵甫直接状告委座,说李天霞贪生怕死,并且请求调拨到黄百韬第四纵队去。

李天霞在抗日战场上,从来没有怂过,抗日战功也比张灵甫大得多。平白无故被告了黑状,无处伸冤。现在换成了黄百韬,黄百韬让他不要大张旗鼓修路,可是张灵甫一句话怼回来“就怕八路,不来,来了让他们有来无回。”

黄百韬的25师是日械部队,本来就在张灵甫面前低人一等,被怼了以后,更不敢说啥了。

黄百韬的第四纵队和李天霞的第二纵队,都属于汤恩伯的第一兵团的指挥序列。第一兵团有9个整编师,汤恩伯唯独指挥不动这个张灵甫。张灵甫在坦埠的行动有风险,汤恩伯派兵团副司令李延年去帮忙,李延年愣是不敢去!

3,被包围后,死守孤山,坐以待毙。

张灵甫固执己见,改变作战计划,把自己变成了放在了风暴中心。可是他被解放军包围后,一点担当都没有,既没有组织积极突围,也没有保持机动性在孟良崮山底平原布置防线,更没有按照友军要求向他们靠近。张灵甫只会给委座拍电报“友军不给力啊,这是要我死啊。我死了你一定要为我报仇啊!”

张灵甫的战术是“中间开花”,完成这一设想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里应外合。如果张灵甫在孟良崮周边保持机动性,或者展开部队大干一场,华野极有可能无法对他完成合围,甚至有可能一部被击溃。即便不能顺利实现中间开花,突围出去保持74师基本建制也是好的。

张灵甫在交战前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被包围后有畏首畏尾不敢果断行动。这样情绪化的将领,很难带领万人以上的部队进行作战。

张灵甫的失败,不仅仅是74师被歼灭,更是让国军的山东战场继续糜烂,经过孟良崮战役,国军很少敢和华野硬碰硬来打仗了。

单纯军事上说,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要不是张灵甫的一系列神操作,国军真的是稳操胜券的。


历史知事


星星解说:

中途岛之战。

中途岛之战中日军动用了8 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22艘巡洋舰、60余艘驱逐舰、20余艘潜艇。 协助它们的还有600多架飞机。而美军只有76艘舰艇,而其中有1/3 是属于北太平洋的兵力,根本就不曾参加会战。航母只有4艘。


日军在战役一开始时对中途岛的美军基地展开了轰炸,而美军在发现日舰位置后发动的袭击未果。轰炸中途岛后,日军没有发现美舰,指挥官又认为中途岛上美军火力依然强劲,便将已换上鱼雷的战机延迟起飞,换上炸弹。此时,美军的轰炸机编队发现了正在换炸弹的日军航母——

然后,就杯具了。

日军8艘航母中的三艘被瞬间炸毁,而炸毁他们的,是17架飞机……

而日军的三艘航母居然撑到了当日晚上7点,最后一艘航母在第二天5点沉没。

日军参加整个战役的4艘航母全部被击沉,一艘重巡洋舰和300余架飞机也随它们一同消失在这片海域。而美军仅有一艘航母被炸沉。


日本联合舰队从所向披靡到元气大伤只花了3天(1942年6月4日-6月7日),至此日海军已基本无法主动对美军发起大规模海战。


星星读历史


戏之战(章邯破周文)。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反秦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各路人马以伐秦为名,相互联合起来向秦廷进军。次年八月,陈胜派周文(又作周章)率军向西进攻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文率军趁秦廷不备迅速西进,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进驻距咸阳仅百里的戏(今陕西临潼东),逼近秦朝都城,给秦廷以极大震恐。此时咸阳兵力空虚,章邯临危受命,将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临时组织成一支军队,反攻义军。周文仓促应战,兵败,被迫率部退出函谷关,逃至曹阳,章邯追击到曹阳,再次击败周文。最后周文逃至渑池又被章邯追上,兵败自杀。

巨鹿之战。秦末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趁乱纷纷复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击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与王离一起攻打赵国,赵国战败,赵国军队逃至巨鹿,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救。楚怀王两路援军,一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前去救援。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项羽破釜沉舟,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一战成名。

彭城之战。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反秦各路诸侯,各封王国,然后自己做起西楚霸王。然而,因为各路诸侯利益不均,暗藏危机。汉王刘邦巩固关中统治的同时向东扩张,经过一系列胜利,刘邦认为与项羽决战的时机到了,于公元前205年3月,率五诸侯兵共56万人挥师伐楚,直逼迫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4月,刘邦趁项羽主力被田横拖在齐地,彭城空虚之机,率军直取彭城。项羽闻彭城失陷,留下诸将攻齐,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出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至萧(今江苏萧县西北),由西向东袭击联军,早晨开始进攻,与汉军展开大战,中午便大破汉军,斩杀数十万,取得彭城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这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吴国,吴国不少大臣主张投降曹操,吴主孙权力排众议,连刘抗曹,在赤壁火烧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夷陵之战。这个也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战役。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公元221年7月,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率大军攻打吴国,孙权派遣使者求和被拒绝。蜀军兵强马壮,时期旺盛,一路势如破竹。东吴一方面向曹魏称臣,一方面派陆逊率军奋起应战。陆逊分析敌情后,认为蜀军求胜心切,应避敌锋芒,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吴蜀相持半年后,陆逊火烧蜀军,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此战后,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也一病不起,最终病死在白帝城。

澶渊之战(又称澶州之战)。公元1004年9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大举侵宋,一路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廷震动,部分主政大臣主张迁都以避风险。宰相寇准力谏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宋辽双方隔河对峙,有一天,辽军统帅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伏弩射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辽军很快提出议和退兵,当年12月,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采石之战。公元1161年5月,金海陵王完颜亮率60万大军南下入侵南宋,企图一举消灭南宋,金兵长驱直入,宋军不战而溃。金兵很快推进至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渡江,宋廷震动,宋高宗差点再次“浮海避敌”。此时,宋军一万八千余人退守采石,并且没有主帅,士气低落,军心涣散。中书舍人虞允文代表宋廷到采石慰劳军队。他见采石形势危急,毅然召集张振、时俊等将领,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赏军队,动员将士决一死战。同时,又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防务顿形好转。最终,一介书生虞允文率领军民取得采石之战的胜利。

钓鱼城之战。公元1257年秋,蒙哥继承蒙古大汗。雄心勃勃的蒙哥率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南宋,统一天下。他将突破口选在四川,在1258年7月,蒙哥亲率西路主力四万人,号称十万,进逼四川。蒙哥一路势如破竹打至钓鱼城下,此时,担负钓鱼城防御任务的守将名叫王坚。蒙哥先派出使者劝降,宋军杀死使者,然后又围困宋军企图让宋军投降,最终也没有成功。次年2月,蒙哥进驻石子山,亲自督阵攻城。从2月到5月,蒙哥多次发动进攻,均没有成功。6月,蒙哥在进攻时被击伤,7月死于军中,蒙古军失败撤走。

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后不久,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向北京进攻。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明朝上下人心惶惶,不少大臣主张南迁南京避祸。兵部侍郎于谦反对南迁,得到皇太后支持后固守北京,北京保卫战的序幕由此拉开。然而,保卫北京困难重重,但在于谦的奋力调动下,困难迎刃而解。最后,于谦决定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于北京城下一决死战,并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攻下贵州遵义后,召开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次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

在敌强我弱、势力对比明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最终使美国侵略者屈服,中国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后来,彭德怀说:“抗美援朝战争表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上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我们铭记并感激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