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一中高中学生跳楼,为何一些学生跳楼?学生心理为何如此脆弱?如何防患未然?

微谈论


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中学生在4月14日下午两点跳楼身亡,目前,警方正在调查跳楼的具体原因。


我与学生谈生命

这几天,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也给学生讲到了珍惜生命这样一个话题。本来对于自杀这样的行为,在中考中可能不会出现,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青少年学生选择了跳楼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次生命教育。于是我就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想过自杀这个问题吗?出乎我的意料,一个班级绝大多数同学异口同声的说:想过!我又问:你们想死吗?他们也说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又问:你们为什么想死?他们说:活的没意思!

说真话,当时我很震撼。尽管我听到的这些声音,并不见得是孩子们真实的内心想法,但是我看到学生对生活的厌倦和绝望而感到震撼。能看得出孩子们压力很大,又很迷茫,忽然我生出一种对他们的怜悯之心。于是我问他们,你们有这种想法,是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他们使劲的点点头。我说: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不在乎你的学习成绩,如果你考了30分,爸爸妈妈也会拥抱你,你还会有这种想法吗?他们说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

  • 孩子们的压力来自于父母不能接纳他们的真实状况,父母接受的是他们心中一个理想的孩子的形象,而不是眼前的这个并不优秀的真实的孩子。
  • 孩子们的压力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高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它们开花结果的时间也许不同,或许有些种子压根就不是花,而是一棵大树,可是家长们却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来养育着每棵花苗,希望她们开花。不仅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压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压力更大。毕竟学习好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紧张,导致了巨大的压力可以在考试之后获取的好成绩中得以释放,也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中得以释放。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尽管他们不太努力,但是他们同样承受着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而且越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承受力越大。因为这些孩子没有释放压力的出口,每次考试之后,不仅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还会遭到家长的责备和老师的批评,此外还有来自内心不付出努力的谴责。
  • 长期以来,在孩子的心中,学习似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不知道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世界。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以她的学习成绩来评价他的好或者坏,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活着价值感,也觉得活着很累。
  • 同时,在目前中高考压力下,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压力。学校需要高升学率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家长希望孩子考上好学校有个好前途。


  • 我正处于初三毕业年级,还有几十天,学生们就要参加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中考。我们当地的各个学校为了获得好成绩都在给学生加课,有一个学校把有希望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并且让这些学生住校,目的就是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上课,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终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还有一个学校已经把晚自习上到晚上八点钟;另外一个学校已经把学生在校时间延到晚七点钟。只有我们学校还比较正常,上课上到六点钟。
  • 学校在时间上的安排,看上去就已经很紧张,有些成绩在边缘上的学生为了能够考上重点高中,放学之后还要去参加各种补课班,回家后再完成家庭作业已经很晚很晚,可见,孩子的学习生活确实很紧张,学习压力也特别大。
  • 作为未成年人,中小学生承受了太多的学习压力,同时他们得到了太少的关爱。也许有些家长或者老师认为自己很关心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可是在学生的心里,成年人并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轻生。

怎么办?

  1.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生活中中高考的状况,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多用心,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体谅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要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来激励自己的孩子。
  2. 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态度等等。

真的不希望这些悲剧再次发生,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中考政治刘老师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近年来接待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越来越多。现就个人咨询经验,谈一下对问题的看法。


为何一些学生会跳楼?——因为学习压力大,生活枯燥无味,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身边却无人理解支持。曾经接待一个高一女生,从小就受母亲强势控制,导致严重抑郁、厌学,已经多次向家长流露出悲观厌世倾向,父母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女儿来做心理咨询,也是认为女儿不知珍惜、不懂感恩、不努力,想让女儿改变,而没有意识到女儿的现状自己是有很大责任的。


学生心理为何如此脆弱?——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在物质上营养过剩,精神上则营养不良。加之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使得孩子精神心理方面极度虚弱、脆弱,承受不了压力,经受不住挫折。


如何防患未然?——建议父母这样做:1、物质抚养和精神抚育并重。2、适度放养,给孩子自主选择、磨炼自我、试错改正的机会。3、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4、孩子有了心理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给予积极的理解、支持、帮助,必要时陪同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郑州心理咨询师欧阳


4月14日(也就是前天),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中学生跳楼,这个事件警方已经介入,具体导致该生跳楼的原因还在调查中。所以题主在问题描述中说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情就跳楼,”不敢如此断言。说实话我更倾向于探讨题主另一个描述:“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抗压能力如此脆弱?”


从人成长的过程来说,中学时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从童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是巨大的,且很容易出现发育失衡的现象,犹如我们调整一个天平两个托盘里的物品,使之达到平衡这个过程,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青春期,一边过重就容易导致天平损坏。

十几岁青春期又正好是处于中学和大学初期,尤其中学生他们面临升学的压力,来自于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他们的内心承重还远远不够;他们心理这个天平就容易一点点失衡,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调整过来,可能外界的一根羽毛就成了让中学生心理天平损坏的那一个极点;自杀,也是心理崩溃的一种表现。


用西方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观点来说,自杀,是一种成长问题,而这种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合作能力的欠缺。

越来越多的现实和现象充分表明,一个人生活的成功与否、幸福与否?一个人事业的成就有多大?和一个人的合作沟通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与其学生时代学习的成绩,普遍来说倒是关系不那么紧密。当然一个人要想发展的顺利、要想生活品质高,必须从内和外两个方面去完善、提高。


现实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从外求了:成绩、功课、好学校、多参与活动,学校有学校的安排,家长又一味地去督促孩子上进——你只有更加努力在竞争中胜出才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这都没有错,那么为什么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了呢?为什么十几岁就已经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呢?

外求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是有很多量化指标可以看得见的。而内求是一种无法看见明确指标的东西,它的体现是附着在外在表现上不能单独呈现的,所以很难引起人的重视。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忽视了身边、过程中的美好事物,忽视了我们享受生活和生命的美好。真正的生命教育不是一次两次讲座或者活动就能有效的,必须是在生活过程中习得的。原本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我们的眼睛一直盯着那没有到来的未来,而忽略了眼前美丽的春天。(有几个初三的孩子注意到了百花的美丽?有几个初三的孩子惊诧于冬去春来的第一抹绿色?高中生更少时间欣赏自然的生长)

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也不妨略做停留、放慢脚步,享受一下身边的美好,给自己的身心做一个很好的能量补充,不吃草的马儿怎么能跑很远呢?


在奔向成功中学会停留和放慢脚步,也就是学着与自己合作、与他人合作、与社会合作,在这种合作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滋养自己的身心,这是成长中必须的给养。可惜的是这种给养的获得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学校、乃至社会主动与个人的合作,这种能力最好是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打下好的基础,才可能减少或者避免更多成长中的极端问题发生。而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境,所以说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影响非常非常的重要,也是减少成长问题的关键!也是防患于未然的最重要举措!


图片均来自网络


快乐庭院


看看孩子一路活到高考,真心不容易,有啥办法,国家提倡教育要减负,学校不配合,辅导班到处有,要成绩要升学率要尖子班要清华要北大,早五点半起床晚十二点还在复习,一个成人家长你这样连续十几年的熬你试试,心疼下自己的孩子吧,我女儿活到高考我是一路哄过来的,累了让她听音乐,困了给她做好吃的,颈椎疼了给她按摩,生病了想办法补充她营养,没朋友就让同学来找她玩,一路哄过来熬到高三,快高考了更是跟她像朋友一样交心,问有中意的男生吗?有人递纸条吗?班里有啥事发生吗?你有什么事需要妈妈帮忙吗?有任何困难和不开心都要跟妈妈讲的,一个人难过是最傻的,伤害身体更是最傻的等等,让她知道爱就在她身边,现在好了,等六月高考结束后我预备让女儿睡上几天几夜,然后想去哪玩都可以,也可以跟同学约会,不过要让妈妈知晓去哪里?跟谁在一起?几点回家? 一切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妈妈就幸福😁


葡萄酒醉美生活


我观察:

一、存在问题

1、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确实大了,需要合理适当的减负减压。这方面国家正在进行调整。

2、家长和学校忽视了学生的抗击打训练。一是所谓的快乐教育思潮太严重,束缚了老师们的手脚,影响了不少家长的教子方法。

二是少数家长视自己的子弟为活宝,除了学习上积极要求外,生活中全部包办,耽心子弟吃什么亏,受什么苦或难,甚至还有连学习都不强求的。甚至有家长给老师送礼送钱为的是老师多优待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过分呵护下,孩子是舒服了,可身心未得到应有的锻炼和磨炼,也就是说身心太幼嫩,根本经不起一般风雨。这样的人能立足社会吗?能经风雨见世面吗?能担当社会上的各种工作和责任吗?这些家长实际上在害自己的子弟。

二、如何将国家陆续出台的素质教育措施落到实处?我建议如下:

1、各地有关监督部门应该设立一个网络平台,并将其公示到校园各公告栏,专门接待学生及老师的举报。及时纠正缺课和应付素质教育的错误,适当追究责任。目的是足额完成素质教育计划和任务。

2、对于反对学校素质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可设专门学校,完成他们的义务教育计划。

3、学生军训必须严格进行。对于身体素质确实差的专门集中一块,减少强度,但是,军训完后在学校利用假期花更长时间完成任务。

4、其实学生的素质教育重点还在家长。家长们是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对国家和自家有用的干才,甚至顶梁柱,还是公子哥和二级风小姐的问题。


鱼磊卫静


原因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由于大脑结构、基因、荷尔蒙的变化,更容易出现逆反行为,遇事更容易情绪化。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一点小事就能轻易结束生命,心理脆弱至此,与儿童时期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有着重大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孩子会选择自杀来解决问题,核心是心理韧性太差。

一个人的心理韧性主要在后天与他人、社会交互中逐渐形成,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教育是铸就他们心理韧性基础的关键。

当代家庭教育中,常见两大错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韧性不足。

错误一:过度满足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写到: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得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满足孩子各方面的物质需求已不再是问题。从美食到玩具,从线下游乐到线上电玩,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更有甚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上阵,唯恐给的不够,孩子受了委屈。

当孩子年龄尚小时,家长基本都能满足。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加、见识增广、欲望增多,或者出于经济考虑或者担心影响学习,家长开始不得不选择拒绝。不习惯被拒绝的孩子,此时就忍受不了了。

错误二:对孩子的评价过于简单

心理韧性是孩子在成长中,通过解决一件件小问题、克服一件件小难题,逐步建立起来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往往过于简单,要么好或者不好,要么对或者不对。孩子无法在点滴的进步中感受到价值。

这一问题在学习评价上表现的最突出。要问现代孩子遇到问题最多、困难最多是什么时候?那大概就是学习的时候吧。心理韧性差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他们在学习上缺乏韧性,一遇到难题就放弃,作业一多就潦草应付。

这与家长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有很大关系。孩子在无涯学海“苦作舟”时,如果得不到恰当的正面评价,那自然随时都可能向电子游戏、动漫、电视剧等这些让人轻松快乐、触手可得的诱惑投降。

孩子心理韧性水平如何,其实在平时学习、玩耍中就可以观察到。如果孩子一遇到难题就想放弃,一遇到挑战就要退缩,那您可要提高警惕了。如果不注意锻炼,当孩子进入初中、高中阶段,随着学习难度加大、人际相处变复杂,稍遇较大挫折,很可能就要出大问题。


如何防患未然

需要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这里分享三个方法。

第一,面对孩子的要求,学会延迟满足。

将“有求必应”改为“有求不应”或者“条件满足,有求方应”。比如,最常见的,孩子不断向家长要玩具。即便经济上不是问题,也不要立即、完全满足孩子,可以通过延长孩子获得的时间,换一个低级别的玩具,或者设定一个获得玩具的条件来给予。总之,千万不要“百依百顺”,而是要让孩子体验“适度拒绝”。

第二,面对孩子的进步,给予阶梯性评价。

孩子的心理韧性是分梯度成长起来的。家长也要学会给予阶梯性评价,要善用表情、眼神、不同的措辞给予贴切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投入都被欣赏、被尊重,他们的心理韧性也会逐渐成熟起来。

第三,创造环境,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教育。

当代孩子生活条件太过优越,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很多孩子十多岁了还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几乎没有受过什么皮肉之苦。皮肉之苦是让孩子感受痛苦、忍受痛苦从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

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坚持一项体育运动,不要把运动当做娱乐,而是要提出晋级的要求。在假期中,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军事、野外生存等类似主题的冬令营、夏令营活动,让孩子“吃点苦头”。

知识与技能能让人一时获得机会,但唯有韧性才能让人走的长远。不要只把注意力投向孩子的分数、知识量,要更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韧性水平。有意识地培养心理韧性,助力孩子走好一生。


阿娇生活厨房


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才是毁掉孩子的源头。

在孩子看来,父母是讨厌自己的。假如不管孩子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他都深信父母是深爱自己的,悲剧发生的几率会不会降低呢?而学校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一味的追求升学率,是否会让学生承担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心理负担呢??以下还是要给父母一点建议,在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平安面前,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

1、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

青春期孩子自杀现象频频发生,归根求源。还是我们的孩子内心不够强大,他们脆弱的小心灵经受不住任何磨难,当遭遇挫折孩子们不知如何应对来自生活的狂风暴雨,他们只有逃离这个肮脏的世界选择轻生以求解脱。
青春期是一生中最敏感,最脆弱,最需要陪伴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在心理向成熟过度的时期,他们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自我矛盾状态,比如,他们渴望独立,可自己的能力有限;他们渴望他人理解,但又不愿意和家人交流。
他们讨厌父母的教诲与安排,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希望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这种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生的考验。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却不一定懂得怎样的爱才是孩子需要的。当父母高举着爱的旗号对孩子施以号令;当父母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当父母以为爱就可以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我们中国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要么溺爱,要么不爱,唯独缺少真正的爱。

2、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
台湾作家龙迎台的儿子安德烈在高中时期,也曾与自己的老师发生矛盾,同时,孩子还遭遇了失恋。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假如自己的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会如何处理?是粗暴的制止,还是严厉的教训?是耐心的教导,还是用心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直至与孩子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一个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决定着他的处理方式,而父母的的教育方式决定着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首要条件就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龙迎台在回信中告诉儿子:“如果有人手里拿着弹弓,站在高处,对着你。你要反击,是站在那低处呢,还是先站到高处再说?”言外之意是,假如你还没有能力与对手抗衡,请先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意气用事,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令事情搞得更糟。
从这样的问题就能看得出,她善用启发式的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的答案是有限的,而孩子早晚需要独自面对人生中的沟沟坎坎,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生存之本。
关于早恋,龙迎台和儿子分享了名人歌德的爱情故事。歌德年轻的时候也曾遭遇过爱而不得的情感,不同的是歌德的痛苦得到升华,他一路恋爱一路失恋一路创造。传说四十年后,功成名就的歌德再次遇到了自己当初的梦中情人,那个女孩已经变成一个身材粗壮面容憔悴的老妇,早已经不是当初他喜欢的模样。
当下失恋的痛很真切,很重大,很绝对,但是,若把人生的镜头拉长来看,就不那么绝对了。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智慧的龙迎台清楚自己不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个阶段早就过去了。龙迎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个不断对着孩子成长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真正的爱首先是与孩子拥有好的亲子关系,假如安德烈不信任母亲,她又怎会有教育孩子影响孩子的机会呢?
要想拥有好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孩子80%的问题,其实根源都在家长这里。当你经常抱怨孩子从来不和你说心里话,你倾听了多少孩子的心声呢?当孩子向你倾诉心事的时候,你是表示理解的时候多,还是一味说教多?当你抱怨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你平时是否在掌控孩子的行为,不允许孩子做自己?当你抱怨孩子爱发脾气,你自己是不是也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呢?
3、以身作则才是教育之本
身为父母虽然是成人,却不一定心智成熟。亲密关系里,最大的杀手是付出感;而父母表达强烈付出感的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叫“我是为了你”。这句话,有人说得正义感十足,有人说得委婉动听,但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都是对子女的绑架和压迫。
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量大,身边的诱惑多,生活过于单一,很多孩子因为孤独而放下学习,因为不被理解而陷入苦恼,因为缺乏信任而失去力量。
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看到一个学习不止的父母。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样;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鼓励欣赏孩子是父母的必备技能,营造积极家庭环境是智慧父母的至高境界!
教育孩子从家长自身学习开始,要求孩子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看到爱学习的父母!
一个真正懂得孩子并爱孩子的成年人,不会因为孩子成绩的起伏而焦虑不堪,而是在孩子分数不理想的时候,能够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共同分析成因;
不会因为孩子犯错就粗暴的对待,而是会通过表象看到孩子背后的精神需求;
不会强迫孩子改变自己,而是会允许孩子如其所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当意见不统一的时,会用孩子接受、喜欢的方式加以引导。
假如我们文中跳楼的13岁男孩,与父母拥有好的亲子关系,从小在爱的包围中长大,在他最痛苦无望的时候,选择向父母倾诉或者求助,灾难一定可以幸免。
一个家庭中,妈妈的内在情绪是大海,孩子是小船。大海风平浪静,小船自然安安稳稳,大海风大浪大,小船被掀翻的可能都有。妈妈,是孩子生命的根基。孩子的生命,只有被真正地看见时,才能得以绽放。
爸爸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先爱好自己,并保持内在的放松。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了解并做到,这世界将美好得不可想象。
好的爱可以成就你的孩子;真正的爱可以陪伴孩子经历人生的各种考验,因为,爱是治愈一切痛苦的良药。

黑夜中的一绺光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问题,在以前已经回答了很多,但每看到这一话题,还是不由自主的参与进来。一方面为年轻的生命惋惜;另一方面为不良的而人们还在追捧的教育现实感到可悲。

青少年自杀,人们大多数会把原因归结为自杀者意志薄弱、抗压能力差。我们不排除这方面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青少年都沉浸在校园生活中,没经历过社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吃过苦。但我们不能因此退回几十年前的贫困落后封闭保守的社会状态吧,我们更应该面对现实,合理规划孩子的前途。

社会已经步入了21世纪,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基础教育越来越普遍,高等教育早已大众化,很快就要步入普及化轨道,而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依然按几十年前的方式对待孩子,用几十年甚至百余年前的模式规划孩子,而作为青少年,经济、能力还不能完全独立,心理矛盾又没有疏通的渠道,心理压抑到了一定限度,在正面反抗无力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也就成了无奈的必然选择。

我们相信,没有哪个生命会轻易主动放弃的,孩子有寃无处伸,有恨无处还时,还能怎么办。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每个自愿放弃生命的孩子,都是没有办法按自己的理想去发展,连说出想法也没人支持,成人只有一个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提高提高再提高。孩子是人呀,他们不是机器,他们也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即使错,也得让他选。

人是有差异的,多种多样的,成人用统一的方法去规划不一样的孩子,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即使不自杀,也会出其他问题。

如何解决呢?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完全统一的办法,但也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家长教师等成人要善于学习,了解人的发展规律,理解支持孩子的正常发展,不要用统一的要求规划孩子的发展。其次,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相信孩子未来的路要他自己走并能走好。再次,多沟通,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仅仅以大人的姿态对待孩子。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精神家园001


那些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差”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现在的中小学生有多累?

早上6:30起床,7:30到学校;

晚上11:00还在写作业。

体育课、音乐课,都被英语课、语文数学占用。

学生(+老师、家长)的负担重,根本原因——教材大纲,教材的设计,不合理。建议:

1.将教材降低难度,删除超越年龄段的内容。

2. 降低英语的比重。中小学取消英语,高中选修,高考不考。

3.. 教材的内容,要“由浅入深、内容翔实”,方便家长辅导和自学

当前的情况下,《禁止校外补课》,对于“减负”,不会有太大作用。


大唐安西军骑兵都尉


真的不愿看到这类令人痛心的事件再次发生。花季少年生命的陨落给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伤害,怎不让人难过惋惜?我们在悲痛之余要深思这令人心里滴血的悲剧给全社会带来怎样的警示,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思考造成这类悲剧的原因在哪里。这类问题以前已经提到过,今天不由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对孩子娇惯溺爱,迁就无度。

当今社会,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等一圈亲人围着孩子滴溜溜转,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啥给啥,时时处处事事都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个性。吃饭追着喂,零食一大堆,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们舍不得严厉批评,而是不疼不痒地说两句,甚或不以为然地总以孩子还小为由迁就、顺从,无形中造就了孩子从小是非不分、任性、耍小脾气的坏习性。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爱孩子要讲究一个度。孩子幼小时当然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充满快乐。可有些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在物质生活方面,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拿买玩具来说,如今的一些年轻家长,把孩子看的过高,没有节制地给孩子买玩具。我身边就有好多这样的父母,家里本来玩具够多了,可孩子一旦在超市又发现了新的玩具,只要一哭一闹,家长就会妥协再买回来,结果孩子的玩具能装几大箱,好多都是重样的。这种过于娇惯溺爱、迁就无度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喜新厌旧、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个性。




二、越俎代庖,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按说孩子三岁以后就应该培养其劳动意识了,从洗自己的小袜子、扫地、抹桌子等开始慢慢教会做家务的能力,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感悟到责任的重要性。然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却不舍得用孩子,眼看孩子自己力所能及会做的事情,也不让去做。孩子上学了,又以学习重要为由更不让插手家务活,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试想在这种养尊处优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缺失了责任和担当意识,成了一个倒了油瓶都不愿扶的人。你说这样的人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恐怕只会自怨自艾,只会逃避,长大后又怎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呢?



三、不讲原则,孩子犯错没有惩戒。

如今的孩子犯错时,家长们往往舍不得严厉批评,而是不疼不痒地说两句,尤其是爷爷奶奶总以孩子还小为由迁就、顺从,无形中造就了孩子从小是非不分、任性、耍小脾气的坏习性。在学校,有了错误,老师批评不得,经受不了一点挫折和磨难。现在有些专家提倡对孩子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说批评惩戒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留下阴影,致使有的家长不理解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往往护短为孩子辩解开拓责任,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回过头看看60后这代人,那时家家户户孩子都多,父母基本上对孩子们是吼叫式的命令,哪会柔声细语?做对了也没有表扬,因为那是你应该做对;做错了就挨巴掌没商量,谁让你不用心呢?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一个个反而长得既结实又懂事,心理抗挫能力超强,绝对经得起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这代人在学校对老师毕恭毕敬,老师的话如同圣旨。这源于父母给老师的信任,孩子有错只管严厉批评教育甚至惩戒,家长绝不护短。因此,那时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超强,绝不会因为老师的批评惩戒而有想不开或走极端的想法做法。



今天,这一悲剧警示我们,加强孩子的挫折抗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那我们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作为家长,对待孩子要严爱并举,讲究原则,不能娇惯溺爱孩子,以免使孩子养成诸如没有责任心、没有自我约束力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要通过举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完善的人格,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要使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增强抗挫能力,懂得珍爱生命。



愿悲剧不再重演!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