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一中高中學生跳樓,為何一些學生跳樓?學生心理為何如此脆弱?如何防患未然?

微談論


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中學生在4月14日下午兩點跳樓身亡,目前,警方正在調查跳樓的具體原因。


我與學生談生命

這幾天,我在上課的過程中也給學生講到了珍惜生命這樣一個話題。本來對於自殺這樣的行為,在中考中可能不會出現,但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青少年學生選擇了跳樓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一次生命教育。於是我就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想過自殺這個問題嗎?出乎我的意料,一個班級絕大多數同學異口同聲的說:想過!我又問:你們想死嗎?他們也說異口同聲的說:想!我又問:你們為什麼想死?他們說:活的沒意思!

說真話,當時我很震撼。儘管我聽到的這些聲音,並不見得是孩子們真實的內心想法,但是我看到學生對生活的厭倦和絕望而感到震撼。能看得出孩子們壓力很大,又很迷茫,忽然我生出一種對他們的憐憫之心。於是我問他們,你們有這種想法,是不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他們使勁的點點頭。我說:如果你的爸爸媽媽不在乎你的學習成績,如果你考了30分,爸爸媽媽也會擁抱你,你還會有這種想法嗎?他們說不會!


為什麼會這樣?

  • 孩子們的壓力來自於父母不能接納他們的真實狀況,父母接受的是他們心中一個理想的孩子的形象,而不是眼前的這個並不優秀的真實的孩子。
  • 孩子們的壓力來自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和高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它們開花結果的時間也許不同,或許有些種子壓根就不是花,而是一棵大樹,可是家長們卻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來養育著每棵花苗,希望她們開花。不僅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有壓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壓力更大。畢竟學習好的孩子在平時的學習中生活緊張,導致了巨大的壓力可以在考試之後獲取的好成績中得以釋放,也可以在老師和家長的表揚中得以釋放。而學習不好的孩子,儘管他們不太努力,但是他們同樣承受著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而且越不喜歡學習的孩子承受力越大。因為這些孩子沒有釋放壓力的出口,每次考試之後,不僅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讚美,還會遭到家長的責備和老師的批評,此外還有來自內心不付出努力的譴責。
  • 長期以來,在孩子的心中,學習似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內容,他不知道除了學習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世界。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以她的學習成績來評價他的好或者壞,慢慢的孩子就會覺得活著價值感,也覺得活著很累。
  • 同時,在目前中高考壓力下,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都給予了學生很大的壓力。學校需要高升學率來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家長希望孩子考上好學校有個好前途。


  • 我正處於初三畢業年級,還有幾十天,學生們就要參加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中考。我們當地的各個學校為了獲得好成績都在給學生加課,有一個學校把有希望的學生集中在一個班級裡,並且讓這些學生住校,目的就是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上課,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最終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還有一個學校已經把晚自習上到晚上八點鐘;另外一個學校已經把學生在校時間延到晚七點鐘。只有我們學校還比較正常,上課上到六點鐘。
  • 學校在時間上的安排,看上去就已經很緊張,有些成績在邊緣上的學生為了能夠考上重點高中,放學之後還要去參加各種補課班,回家後再完成家庭作業已經很晚很晚,可見,孩子的學習生活確實很緊張,學習壓力也特別大。
  • 作為未成年人,中小學生承受了太多的學習壓力,同時他們得到了太少的關愛。也許有些家長或者老師認為自己很關心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可是在學生的心裡,成年人並不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就很容易輕生。

怎麼辦?

  1.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實生活中中高考的狀況,但是,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多用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體諒孩子的感受,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不要用別人家的孩子的標準來激勵自己的孩子。
  2. 從學校角度來看,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加強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時,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對待挫折和困難的態度等等。

真的不希望這些悲劇再次發生,希望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


中考政治劉老師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近年來接待的青少年心理諮詢個案越來越多。現就個人諮詢經驗,談一下對問題的看法。


為何一些學生會跳樓?——因為學習壓力大,生活枯燥無味,心理問題積重難返,身邊卻無人理解支持。曾經接待一個高一女生,從小就受母親強勢控制,導致嚴重抑鬱、厭學,已經多次向家長流露出悲觀厭世傾向,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女兒來做心理諮詢,也是認為女兒不知珍惜、不懂感恩、不努力,想讓女兒改變,而沒有意識到女兒的現狀自己是有很大責任的。


學生心理為何如此脆弱?——父母養育方式不當,導致孩子在物質上營養過剩,精神上則營養不良。加之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過度控制,使得孩子精神心理方面極度虛弱、脆弱,承受不了壓力,經受不住挫折。


如何防患未然?——建議父母這樣做:1、物質撫養和精神撫育並重。2、適度放養,給孩子自主選擇、磨鍊自我、試錯改正的機會。3、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4、孩子有了心理問題,一定要高度重視,給予積極的理解、支持、幫助,必要時陪同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


鄭州心理諮詢師歐陽


4月14日(也就是前天),安徽省太和一中高中學生跳樓,這個事件警方已經介入,具體導致該生跳樓的原因還在調查中。所以題主在問題描述中說的一句話:“現在的學生因為一點小事情就跳樓,”不敢如此斷言。說實話我更傾向於探討題主另一個描述:“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抗壓能力如此脆弱?”


從人成長的過程來說,中學時期,也就是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從童年走向成人的過渡時期,其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都是巨大的,且很容易出現發育失衡的現象,猶如我們調整一個天平兩個托盤裡的物品,使之達到平衡這個過程,就相當於一個人的青春期,一邊過重就容易導致天平損壞。

十幾歲青春期又正好是處於中學和大學初期,尤其中學生他們面臨升學的壓力,來自於家長、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而他們的內心承重還遠遠不夠;他們心理這個天平就容易一點點失衡,達到一定的程度,就無法調整過來,可能外界的一根羽毛就成了讓中學生心理天平損壞的那一個極點;自殺,也是心理崩潰的一種表現。


用西方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觀點來說,自殺,是一種成長問題,而這種問題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合作,合作能力的欠缺。

越來越多的現實和現象充分表明,一個人生活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一個人事業的成就有多大?和一個人的合作溝通能力有非常大的關係!與其學生時代學習的成績,普遍來說倒是關係不那麼緊密。當然一個人要想發展的順利、要想生活品質高,必須從內和外兩個方面去完善、提高。


現實中,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過於從外求了:成績、功課、好學校、多參與活動,學校有學校的安排,家長又一味地去督促孩子上進——你只有更加努力在競爭中勝出才可能達成自己的目標。這都沒有錯,那麼為什麼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似乎越來越多了呢?為什麼十幾歲就已經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愛呢?

外求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是有很多量化指標可以看得見的。而內求是一種無法看見明確指標的東西,它的體現是附著在外在表現上不能單獨呈現的,所以很難引起人的重視。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們忽視了身邊、過程中的美好事物,忽視了我們享受生活和生命的美好。真正的生命教育不是一次兩次講座或者活動就能有效的,必須是在生活過程中習得的。原本我們追求成功的過程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可我們的眼睛一直盯著那沒有到來的未來,而忽略了眼前美麗的春天。(有幾個初三的孩子注意到了百花的美麗?有幾個初三的孩子驚詫於冬去春來的第一抹綠色?高中生更少時間欣賞自然的生長)

在奔向目標的過程中,也不妨略做停留、放慢腳步,享受一下身邊的美好,給自己的身心做一個很好的能量補充,不吃草的馬兒怎麼能跑很遠呢?


在奔向成功中學會停留和放慢腳步,也就是學著與自己合作、與他人合作、與社會合作,在這種合作中調整自己的心態、滋養自己的身心,這是成長中必須的給養。可惜的是這種給養的獲得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長、學校、乃至社會主動與個人的合作,這種能力最好是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打下好的基礎,才可能減少或者避免更多成長中的極端問題發生。而家庭是一個孩子成長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境,所以說原生家庭給予孩子的教育和影響非常非常的重要,也是減少成長問題的關鍵!也是防患於未然的最重要舉措!


圖片均來自網絡


快樂庭院


看看孩子一路活到高考,真心不容易,有啥辦法,國家提倡教育要減負,學校不配合,輔導班到處有,要成績要升學率要尖子班要清華要北大,早五點半起床晚十二點還在複習,一個成人家長你這樣連續十幾年的熬你試試,心疼下自己的孩子吧,我女兒活到高考我是一路哄過來的,累了讓她聽音樂,困了給她做好吃的,頸椎疼了給她按摩,生病了想辦法補充她營養,沒朋友就讓同學來找她玩,一路哄過來熬到高三,快高考了更是跟她像朋友一樣交心,問有中意的男生嗎?有人遞紙條嗎?班裡有啥事發生嗎?你有什麼事需要媽媽幫忙嗎?有任何困難和不開心都要跟媽媽講的,一個人難過是最傻的,傷害身體更是最傻的等等,讓她知道愛就在她身邊,現在好了,等六月高考結束後我預備讓女兒睡上幾天幾夜,然後想去哪玩都可以,也可以跟同學約會,不過要讓媽媽知曉去哪裡?跟誰在一起?幾點回家? 一切只要孩子開心快樂,媽媽就幸福😁


葡萄酒醉美生活


我觀察:

一、存在問題

1、現在的中學生學習壓力確實大了,需要合理適當的減負減壓。這方面國家正在進行調整。

2、家長和學校忽視了學生的抗擊打訓練。一是所謂的快樂教育思潮太嚴重,束縛了老師們的手腳,影響了不少家長的教子方法。

二是少數家長視自己的子弟為活寶,除了學習上積極要求外,生活中全部包辦,耽心子弟吃什麼虧,受什麼苦或難,甚至還有連學習都不強求的。甚至有家長給老師送禮送錢為的是老師多優待自己的孩子。這樣的過分呵護下,孩子是舒服了,可身心未得到應有的鍛鍊和磨鍊,也就是說身心太幼嫩,根本經不起一般風雨。這樣的人能立足社會嗎?能經風雨見世面嗎?能擔當社會上的各種工作和責任嗎?這些家長實際上在害自己的子弟。

二、如何將國家陸續出臺的素質教育措施落到實處?我建議如下:

1、各地有關監督部門應該設立一個網絡平臺,並將其公示到校園各公告欄,專門接待學生及老師的舉報。及時糾正缺課和應付素質教育的錯誤,適當追究責任。目的是足額完成素質教育計劃和任務。

2、對於反對學校素質教育的學生和家長,可設專門學校,完成他們的義務教育計劃。

3、學生軍訓必須嚴格進行。對於身體素質確實差的專門集中一塊,減少強度,但是,軍訓完後在學校利用假期花更長時間完成任務。

4、其實學生的素質教育重點還在家長。家長們是想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對國家和自家有用的幹才,甚至頂樑柱,還是公子哥和二級風小姐的問題。


魚磊衛靜


原因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由於大腦結構、基因、荷爾蒙的變化,更容易出現逆反行為,遇事更容易情緒化。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為一點小事就能輕易結束生命,心理脆弱至此,與兒童時期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有著重大關係。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孩子會選擇自殺來解決問題,核心是心理韌性太差。

一個人的心理韌性主要在後天與他人、社會交互中逐漸形成,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家庭教育是鑄就他們心理韌性基礎的關鍵。

當代家庭教育中,常見兩大錯誤,容易導致孩子心理韌性不足。

錯誤一:過度滿足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曾寫到:你知道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因為有種種滿足他慾望的便利條件,所以他的慾望將無止境地增加。結果,使你遲早有一天不得不因為無能為力而表示拒絕。但是,由於他平素沒有受過你的拒絕,突然碰了這個釘子,將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滿足孩子各方面的物質需求已不再是問題。從美食到玩具,從線下游樂到線上電玩,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更有甚者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齊上陣,唯恐給的不夠,孩子受了委屈。

當孩子年齡尚小時,家長基本都能滿足。但是,隨著孩子年齡增加、見識增廣、慾望增多,或者出於經濟考慮或者擔心影響學習,家長開始不得不選擇拒絕。不習慣被拒絕的孩子,此時就忍受不了了。

錯誤二:對孩子的評價過於簡單

心理韌性是孩子在成長中,通過解決一件件小問題、克服一件件小難題,逐步建立起來的。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往往過於簡單,要麼好或者不好,要麼對或者不對。孩子無法在點滴的進步中感受到價值。

這一問題在學習評價上表現的最突出。要問現代孩子遇到問題最多、困難最多是什麼時候?那大概就是學習的時候吧。心理韌性差的孩子往往學習成績也不理想。他們在學習上缺乏韌性,一遇到難題就放棄,作業一多就潦草應付。

這與家長簡單粗暴的評價方式有很大關係。孩子在無涯學海“苦作舟”時,如果得不到恰當的正面評價,那自然隨時都可能向電子遊戲、動漫、電視劇等這些讓人輕鬆快樂、觸手可得的誘惑投降。

孩子心理韌性水平如何,其實在平時學習、玩耍中就可以觀察到。如果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想放棄,一遇到挑戰就要退縮,那您可要提高警惕了。如果不注意鍛鍊,當孩子進入初中、高中階段,隨著學習難度加大、人際相處變複雜,稍遇較大挫折,很可能就要出大問題。


如何防患未然

需要鍛鍊孩子的心理韌性,這裡分享三個方法。

第一,面對孩子的要求,學會延遲滿足。

將“有求必應”改為“有求不應”或者“條件滿足,有求方應”。比如,最常見的,孩子不斷向家長要玩具。即便經濟上不是問題,也不要立即、完全滿足孩子,可以通過延長孩子獲得的時間,換一個低級別的玩具,或者設定一個獲得玩具的條件來給予。總之,千萬不要“百依百順”,而是要讓孩子體驗“適度拒絕”。

第二,面對孩子的進步,給予階梯性評價。

孩子的心理韌性是分梯度成長起來的。家長也要學會給予階梯性評價,要善用表情、眼神、不同的措辭給予貼切的評價,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投入都被欣賞、被尊重,他們的心理韌性也會逐漸成熟起來。

第三,創造環境,有意識地進行挫折教育。

當代孩子生活條件太過優越,體力勞動越來越少,很多孩子十多歲了還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幾乎沒有受過什麼皮肉之苦。皮肉之苦是讓孩子感受痛苦、忍受痛苦從而鍛鍊心理承受能力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方式。

可以讓孩子從小就堅持一項體育運動,不要把運動當做娛樂,而是要提出晉級的要求。在假期中,還可以讓孩子參加軍事、野外生存等類似主題的冬令營、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吃點苦頭”。

知識與技能能讓人一時獲得機會,但唯有韌性才能讓人走的長遠。不要只把注意力投向孩子的分數、知識量,要更多關注一下孩子的心理韌性水平。有意識地培養心理韌性,助力孩子走好一生。


阿嬌生活廚房


讓孩子感受不到愛才是毀掉孩子的源頭。

在孩子看來,父母是討厭自己的。假如不管孩子經歷了怎樣的痛苦,他都深信父母是深愛自己的,悲劇發生的幾率會不會降低呢?而學校的教育問題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呢?一味的追求升學率,是否會讓學生承擔這個年紀不該承擔的心理負擔呢??以下還是要給父母一點建議,在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平安面前,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

1、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

青春期孩子自殺現象頻頻發生,歸根求源。還是我們的孩子內心不夠強大,他們脆弱的小心靈經受不住任何磨難,當遭遇挫折孩子們不知如何應對來自生活的狂風暴雨,他們只有逃離這個骯髒的世界選擇輕生以求解脫。
青春期是一生中最敏感,最脆弱,最需要陪伴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還處在心理向成熟過度的時期,他們已經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緒,經常處於自我矛盾狀態,比如,他們渴望獨立,可自己的能力有限;他們渴望他人理解,但又不願意和家人交流。
他們討厭父母的教誨與安排,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希望用自己的標準衡量是非曲直。這種從被動到主動,從依賴到獨立的轉變,對於青少年來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人生的考驗。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卻不一定懂得怎樣的愛才是孩子需要的。當父母高舉著愛的旗號對孩子施以號令;當父母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當父母以為愛就可以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我們中國的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要麼溺愛,要麼不愛,唯獨缺少真正的愛。

2、愛孩子就要理解孩子
臺灣作家龍迎臺的兒子安德烈在高中時期,也曾與自己的老師發生矛盾,同時,孩子還遭遇了失戀。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假如自己的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會如何處理?是粗暴的制止,還是嚴厲的教訓?是耐心的教導,還是用心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直至與孩子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
一個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決定著他的處理方式,而父母的的教育方式決定著親子關係。親子關係的首要條件就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龍迎臺在回信中告訴兒子:“如果有人手裡拿著彈弓,站在高處,對著你。你要反擊,是站在那低處呢,還是先站到高處再說?”言外之意是,假如你還沒有能力與對手抗衡,請先武裝自己,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意氣用事,隨意宣洩自己的情緒令事情搞得更糟。
從這樣的問題就能看得出,她善用啟發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的答案是有限的,而孩子早晚需要獨自面對人生中的溝溝坎坎,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是生存之本。
關於早戀,龍迎臺和兒子分享了名人歌德的愛情故事。歌德年輕的時候也曾遭遇過愛而不得的情感,不同的是歌德的痛苦得到昇華,他一路戀愛一路失戀一路創造。傳說四十年後,功成名就的歌德再次遇到了自己當初的夢中情人,那個女孩已經變成一個身材粗壯麵容憔悴的老婦,早已經不是當初他喜歡的模樣。
當下失戀的痛很真切,很重大,很絕對,但是,若把人生的鏡頭拉長來看,就不那麼絕對了。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智慧的龍迎臺清楚自己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那個階段早就過去了。龍迎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個不斷對著孩子成長的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父母真正的愛首先是與孩子擁有好的親子關係,假如安德烈不信任母親,她又怎會有教育孩子影響孩子的機會呢?
要想擁有好的親子關係,首先,父母必須面對的事實是,孩子80%的問題,其實根源都在家長這裡。當你經常抱怨孩子從來不和你說心裡話,你傾聽了多少孩子的心聲呢?當孩子向你傾訴心事的時候,你是表示理解的時候多,還是一味說教多?當你抱怨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你平時是否在掌控孩子的行為,不允許孩子做自己?當你抱怨孩子愛發脾氣,你自己是不是也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呢?
3、以身作則才是教育之本
身為父母雖然是成人,卻不一定心智成熟。親密關係裡,最大的殺手是付出感;而父母表達強烈付出感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句話,叫“我是為了你”。這句話,有人說得正義感十足,有人說得委婉動聽,但無論用什麼方式表達,都是對子女的綁架和壓迫。
現在的孩子接受信息量大,身邊的誘惑多,生活過於單一,很多孩子因為孤獨而放下學習,因為不被理解而陷入苦惱,因為缺乏信任而失去力量。
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看到一個學習不止的父母。生活中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鼓勵欣賞孩子是父母的必備技能,營造積極家庭環境是智慧父母的至高境界!
教育孩子從家長自身學習開始,要求孩子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孩子看到愛學習的父母!
一個真正懂得孩子並愛孩子的成年人,不會因為孩子成績的起伏而焦慮不堪,而是在孩子分數不理想的時候,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共同分析成因;
不會因為孩子犯錯就粗暴的對待,而是會通過表象看到孩子背後的精神需求;
不會強迫孩子改變自己,而是會允許孩子如其所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當意見不統一的時,會用孩子接受、喜歡的方式加以引導。
假如我們文中跳樓的13歲男孩,與父母擁有好的親子關係,從小在愛的包圍中長大,在他最痛苦無望的時候,選擇向父母傾訴或者求助,災難一定可以倖免。
一個家庭中,媽媽的內在情緒是大海,孩子是小船。大海風平浪靜,小船自然安安穩穩,大海風大浪大,小船被掀翻的可能都有。媽媽,是孩子生命的根基。孩子的生命,只有被真正地看見時,才能得以綻放。
爸爸媽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先愛好自己,並保持內在的放鬆。如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瞭解並做到,這世界將美好得不可想象。
好的愛可以成就你的孩子;真正的愛可以陪伴孩子經歷人生的各種考驗,因為,愛是治癒一切痛苦的良藥。

黑夜中的一綹光


關於青少年自殺的問題,在以前已經回答了很多,但每看到這一話題,還是不由自主的參與進來。一方面為年輕的生命惋惜;另一方面為不良的而人們還在追捧的教育現實感到可悲。

青少年自殺,人們大多數會把原因歸結為自殺者意志薄弱、抗壓能力差。我們不排除這方面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青少年都沉浸在校園生活中,沒經歷過社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沒吃過苦。但我們不能因此退回幾十年前的貧困落後封閉保守的社會狀態吧,我們更應該面對現實,合理規劃孩子的前途。

社會已經步入了21世紀,義務教育已經普及,基礎教育越來越普遍,高等教育早已大眾化,很快就要步入普及化軌道,而我們的家庭和學校,依然按幾十年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用幾十年甚至百餘年前的模式規劃孩子,而作為青少年,經濟、能力還不能完全獨立,心理矛盾又沒有疏通的渠道,心理壓抑到了一定限度,在正面反抗無力的情況下,離開這個世界也就成了無奈的必然選擇。

我們相信,沒有哪個生命會輕易主動放棄的,孩子有寃無處伸,有恨無處還時,還能怎麼辦。我們可以調查一下,每個自願放棄生命的孩子,都是沒有辦法按自己的理想去發展,連說出想法也沒人支持,成人只有一個要求,學習學習再學習,分數提高提高再提高。孩子是人呀,他們不是機器,他們也會有也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有自己的人生選擇,即使錯,也得讓他選。

人是有差異的,多種多樣的,成人用統一的方法去規劃不一樣的孩子,出問題是遲早的事,即使不自殺,也會出其他問題。

如何解決呢?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完全統一的辦法,但也有一定的規律。首先,家長教師等成人要善於學習,瞭解人的發展規律,理解支持孩子的正常發展,不要用統一的要求規劃孩子的發展。其次,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相信孩子未來的路要他自己走並能走好。再次,多溝通,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僅僅以大人的姿態對待孩子。

祝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精神家園001


那些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差”的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現在的中小學生有多累?

早上6:30起床,7:30到學校;

晚上11:00還在寫作業。

體育課、音樂課,都被英語課、語文數學佔用。

學生(+老師、家長)的負擔重,根本原因——教材大綱,教材的設計,不合理。建議:

1.將教材降低難度,刪除超越年齡段的內容。

2. 降低英語的比重。中小學取消英語,高中選修,高考不考。

3.. 教材的內容,要“由淺入深、內容翔實”,方便家長輔導和自學

當前的情況下,《禁止校外補課》,對於“減負”,不會有太大作用。


大唐安西軍騎兵都尉


真的不願看到這類令人痛心的事件再次發生。花季少年生命的隕落給家庭帶來不可逆轉的永久性傷害,怎不讓人難過惋惜?我們在悲痛之餘要深思這令人心裡滴血的悲劇給全社會帶來怎樣的警示,我們是不是應該去思考造成這類悲劇的原因在哪裡。這類問題以前已經提到過,今天不由還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對孩子嬌慣溺愛,遷就無度。

當今社會,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等一圈親人圍著孩子滴溜溜轉,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對孩子百依百順,要啥給啥,時時處處事事都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養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個性。吃飯追著喂,零食一大堆,尤其是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們捨不得嚴厲批評,而是不疼不癢地說兩句,甚或不以為然地總以孩子還小為由遷就、順從,無形中造就了孩子從小是非不分、任性、耍小脾氣的壞習性。



天下父母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愛孩子要講究一個度。孩子幼小時當然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充滿快樂。可有些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在物質生活方面,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拿買玩具來說,如今的一些年輕家長,把孩子看的過高,沒有節制地給孩子買玩具。我身邊就有好多這樣的父母,家裡本來玩具夠多了,可孩子一旦在超市又發現了新的玩具,只要一哭一鬧,家長就會妥協再買回來,結果孩子的玩具能裝幾大箱,好多都是重樣的。這種過於嬌慣溺愛、遷就無度的方式,很容易造成孩子喜新厭舊、自私任性、唯我獨尊的個性。




二、越俎代庖,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我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按說孩子三歲以後就應該培養其勞動意識了,從洗自己的小襪子、掃地、抹桌子等開始慢慢教會做家務的能力,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感悟到責任的重要性。然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卻不捨得用孩子,眼看孩子自己力所能及會做的事情,也不讓去做。孩子上學了,又以學習重要為由更不讓插手家務活,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試想在這種養尊處優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缺失了責任和擔當意識,成了一個倒了油瓶都不願扶的人。你說這樣的人當面對挫折和困難時,恐怕只會自怨自艾,只會逃避,長大後又怎能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呢?



三、不講原則,孩子犯錯沒有懲戒。

如今的孩子犯錯時,家長們往往捨不得嚴厲批評,而是不疼不癢地說兩句,尤其是爺爺奶奶總以孩子還小為由遷就、順從,無形中造就了孩子從小是非不分、任性、耍小脾氣的壞習性。在學校,有了錯誤,老師批評不得,經受不了一點挫折和磨難。現在有些專家提倡對孩子賞識教育,多鼓勵少批評,說批評懲戒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傷害留下陰影,致使有的家長不理解不配合老師對孩子的批評教育,往往護短為孩子辯解開拓責任,這都不利於孩子的教育。



回過頭看看60後這代人,那時家家戶戶孩子都多,父母基本上對孩子們是吼叫式的命令,哪會柔聲細語?做對了也沒有表揚,因為那是你應該做對;做錯了就挨巴掌沒商量,誰讓你不用心呢?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一個個反而長得既結實又懂事,心理抗挫能力超強,絕對經得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這代人在學校對老師畢恭畢敬,老師的話如同聖旨。這源於父母給老師的信任,孩子有錯只管嚴厲批評教育甚至懲戒,家長絕不護短。因此,那時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超強,絕不會因為老師的批評懲戒而有想不開或走極端的想法做法。



今天,這一悲劇警示我們,加強孩子的挫折抗壓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那我們如何防患於未然呢?

作為家長,對待孩子要嚴愛並舉,講究原則,不能嬌慣溺愛孩子,以免使孩子養成諸如沒有責任心、沒有自我約束力等不良習慣;作為教師,要通過舉行各種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塑造完善的人格,特別是在挫折面前,要使學生端正態度,樹立信心,增強抗挫能力,懂得珍愛生命。



願悲劇不再重演!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