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不下去

最近在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本来我该读完然后分享一下收获。但是,我没有读完。


就有一些感想,迫不及待要分享。那就是……这讲的是啥,太无聊了。


这本书首先开篇解释“稀缺”这个概念,说他们正在研究这门“稀缺”的科学。特别像我们大学的许多教科书一样,先定义一个“概念”,然后细分一点点的讲,论文一样。

很少人会把这样的课本一字不落地读完吧。


读课本的体验大家都知道,每个字都认识,说的道理好像也知道,但是没有收获感。读完觉得没讲什么。


我们来看这本书,解释完“稀缺”概念,开始说稀缺的重要性。批判之前,先讲点它的好话。

稀缺的重要性,就是“专注”的重要性,这个是我们不言自明的。当然最开始你也许不这么想。比如你的家长老师跟你说,听讲要专心认真,你觉得是这个道理,但又不知道怎么专注。


人们认可“专注”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我们喜欢一件事,比如看电视剧综艺节目,喜欢的爱豆的节目,目不转睛全情投入地看。平常的信息,就随便划过。

要开始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准备地很好。比如我们开始背单词的前几个词,就十分用心。

专注就是全部投入,这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关键是你如何死心塌地的投入下去。


说了稀缺的好,书中开始罗列各种稀缺的坏处,降低智商什么的,总结各种糟糕的结果,都是稀缺带来的。

其实吸引我们的东西,很简单,二元对立。比如看一个电视剧,树立了一个坏人,后面的情节都是讲,这件坏事是他做的,那件坏事也是他做的。这样就会很无聊,我们需要一个对立的正方来收拾这个坏人。

书中最后的章节,说了一些用什么办法来避免陷入稀缺陷阱,我还没有读到。


概念的用处


但我十分好奇一件事,讲这么多废话有什么用,我怎么消化这些废话。知道这些概念,有什么用处呢?


在听过的一本讲情绪控制的书中,得到一个研究观点:你知道的关于“情绪”的词语越多,越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个结论是挺有意思的。我们也没有做什么自我疏导,只是知道了更多情绪种类的名字,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所以知道概念,是有好处的,可能不是很直接的感受到。


还从一本书上看过一个观点:为什么年轻的时候要多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生活的描写很细致,虽然很无聊,但这对我们认识世界有好处。你会知道自己现在发生的,也是书中描述的,找到对应的状态。


知道概念,并不能像魔法一样,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更聪明。但它的确是潜移默化地帮助着我们。


我不记得是哪个高中老师,跟我们讲的一个道理。好像是数学老师,他说这课本,你别看这么厚,就是几个概念而已。你只要把概念研究清楚了,这本书的知识点你就都懂了。


采蘑菇


这么看来,我们的学习就像是采蘑菇一样,采集一个又一个的概念。


这就像是语言,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群在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代码,我们知道的代码越多,能进入的领域就越多。

脑海中的概念越多,思考就越顺畅,概念就像世界的拼图,你掌握的片段越多,那世界就越完整。


概念的来源


那么我怎么知道,自己采集了一个新的概念。所以,再来看看概念的来源。


一般情况,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经历一些事情后的总结和感慨,希望下次可以用上,避免重蹈覆辙。当然,对于大多数人,除非伤地很深,一般情况下就过去了。还有一个条件是,你的总结要正确。掩耳盗铃,就是在自己的世界合理,现实世界不合理。


除了从现实世界的经验中抽象出概念,另一种是从书本和其他的虚拟产品中得到概念,这是比较通用的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需要解决感知不强的问题,也是一个反馈的问题。前者是不能把经历总结成有用的东西,给事物命名,不断有新的命名。而后者是缺乏经历,不能还原成感受,让你知道收获了新东西。

某种程度,罗辑思维的方式,就是把知识还原成解决问题的感受。这是一个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的问题,抽象化和具象化的问题。


抽象与具象


这个过程有点像无中生有。


“抽象化”,如何把经历的东西,变成虚拟的概念。比如我们每天都走路,我们用“走路”来形容这个事,不会想到什么新词语。

但有一部分人异想天开,想用走路的速度比别人跑步的速度,于是就有了走得更快的需求,有了“竞走”这个词语。


“具象化”,怎么把一个道理变成现实可用。这个好像会更容易,因为既然有词语,肯定先有对应的实体。先有物,后命名。

但其实我们还是比较呆板的。比如我看到奇葩说里说到“好人好事”这个命题的时候,这群最能说的人,用得最多的也只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还有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现实是丰富的,但我们的脑海中,只留下很少的事实。


所以,我们能怎么办呢?


采集和积累概念,多多联系看到的和经历到的。无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