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看不下去

最近在讀《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本來我該讀完然後分享一下收穫。但是,我沒有讀完。


就有一些感想,迫不及待要分享。那就是……這講的是啥,太無聊了。


這本書首先開篇解釋“稀缺”這個概念,說他們正在研究這門“稀缺”的科學。特別像我們大學的許多教科書一樣,先定義一個“概念”,然後細分一點點的講,論文一樣。

很少人會把這樣的課本一字不落地讀完吧。


讀課本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每個字都認識,說的道理好像也知道,但是沒有收穫感。讀完覺得沒講什麼。


我們來看這本書,解釋完“稀缺”概念,開始說稀缺的重要性。批判之前,先講點它的好話。

稀缺的重要性,就是“專注”的重要性,這個是我們不言自明的。當然最開始你也許不這麼想。比如你的家長老師跟你說,聽講要專心認真,你覺得是這個道理,但又不知道怎麼專注。


人們認可“專注”是自然而然的行為。我們喜歡一件事,比如看電視劇綜藝節目,喜歡的愛豆的節目,目不轉睛全情投入地看。平常的信息,就隨便劃過。

要開始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準備地很好。比如我們開始背單詞的前幾個詞,就十分用心。

專注就是全部投入,這是自然而然的行為。關鍵是你如何死心塌地的投入下去。


說了稀缺的好,書中開始羅列各種稀缺的壞處,降低智商什麼的,總結各種糟糕的結果,都是稀缺帶來的。

其實吸引我們的東西,很簡單,二元對立。比如看一個電視劇,樹立了一個壞人,後面的情節都是講,這件壞事是他做的,那件壞事也是他做的。這樣就會很無聊,我們需要一個對立的正方來收拾這個壞人。

書中最後的章節,說了一些用什麼辦法來避免陷入稀缺陷阱,我還沒有讀到。


概念的用處


但我十分好奇一件事,講這麼多廢話有什麼用,我怎麼消化這些廢話。知道這些概念,有什麼用處呢?


在聽過的一本講情緒控制的書中,得到一個研究觀點:你知道的關於“情緒”的詞語越多,越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結論是挺有意思的。我們也沒有做什麼自我疏導,只是知道了更多情緒種類的名字,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所以知道概念,是有好處的,可能不是很直接的感受到。


還從一本書上看過一個觀點:為什麼年輕的時候要多讀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因為優秀的文學作品對生活的描寫很細緻,雖然很無聊,但這對我們認識世界有好處。你會知道自己現在發生的,也是書中描述的,找到對應的狀態。


知道概念,並不能像魔法一樣,把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讓我們更聰明。但它的確是潛移默化地幫助著我們。


我不記得是哪個高中老師,跟我們講的一個道理。好像是數學老師,他說這課本,你別看這麼厚,就是幾個概念而已。你只要把概念研究清楚了,這本書的知識點你就都懂了。


採蘑菇


這麼看來,我們的學習就像是採蘑菇一樣,採集一個又一個的概念。


這就像是語言,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群在使用不同的語言。語言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代碼,我們知道的代碼越多,能進入的領域就越多。

腦海中的概念越多,思考就越順暢,概念就像世界的拼圖,你掌握的片段越多,那世界就越完整。


概念的來源


那麼我怎麼知道,自己採集了一個新的概念。所以,再來看看概念的來源。


一般情況,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經歷一些事情後的總結和感慨,希望下次可以用上,避免重蹈覆轍。當然,對於大多數人,除非傷地很深,一般情況下就過去了。還有一個條件是,你的總結要正確。掩耳盜鈴,就是在自己的世界合理,現實世界不合理。


除了從現實世界的經驗中抽象出概念,另一種是從書本和其他的虛擬產品中得到概念,這是比較通用的方式。

這兩種方式都需要解決感知不強的問題,也是一個反饋的問題。前者是不能把經歷總結成有用的東西,給事物命名,不斷有新的命名。而後者是缺乏經歷,不能還原成感受,讓你知道收穫了新東西。

某種程度,羅輯思維的方式,就是把知識還原成解決問題的感受。這是一個把虛擬和現實結合起來的問題,抽象化和具象化的問題。


抽象與具象


這個過程有點像無中生有。


“抽象化”,如何把經歷的東西,變成虛擬的概念。比如我們每天都走路,我們用“走路”來形容這個事,不會想到什麼新詞語。

但有一部分人異想天開,想用走路的速度比別人跑步的速度,於是就有了走得更快的需求,有了“競走”這個詞語。


“具象化”,怎麼把一個道理變成現實可用。這個好像會更容易,因為既然有詞語,肯定先有對應的實體。先有物,後命名。

但其實我們還是比較呆板的。比如我看到奇葩說裡說到“好人好事”這個命題的時候,這群最能說的人,用得最多的也只是,扶老奶奶過馬路還有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現實是豐富的,但我們的腦海中,只留下很少的事實。


所以,我們能怎麼辦呢?


採集和積累概念,多多聯繫看到的和經歷到的。無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