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靖難之役?

THM0731


靖難之役是明朝叔侄之間爆發的戰爭,建文帝繼位進行削藩政策,叔叔朱棣不滿,於1399年——1402年爆發靖難之役,奪取政權。

因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就以“清君側,靖國難”的藉口來奪取皇位。也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當然,片面的說,如果沒有靖難之役,也就沒有後來的永樂大帝以及“永樂盛世”。

靖難之役對明朝歷史影響深遠,它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的歸屬的改變,也是極大的影響了此後兩百多年明朝的政治、思想走向。

朱棣可以說是雄才大略的一位帝王,但是在靖難之役結束後,他對建文帝遺臣的大肆殘殺,冷酷無情也是不可以掩蓋的事實。

許多建文朝廷有能力的大臣被誅殺。據記載:

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

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

如 方孝孺被滅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

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

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

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

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多者連坐三族,少者一族。殺戮之慘,株連之多,實為史所罕見。

可以看出他的作為帝王的冷酷,但是他的確給大明朝帶來又一個盛世。永樂帝的功績也是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

編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促進航海的發展、改革吏治、遷都北京,紫荊城的修建、以及五次親征等等。

雖然說他是謀反叛逆的君王,但也著實振新了大明王朝。“永樂大帝”也不是白白稱呼的。


山顛一壺清酒r


靖難之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叔侄戰爭,也是第一次藩王在與皇帝交鋒中獲勝的戰爭,這場戰爭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極其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不僅導致了皇位歸屬的改變,也影響了此後200多年明朝政治的走向。

靖難之役後最重大的影響是使明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當然這場戰爭也有消極意義,戰爭本身就耗費了人力物力財力,但從深層來說這場戰爭促使了之後明朝統治的開化、清明,使百姓暫時得到了休養生息,因此無論對統治階級還是百姓而言,這場戰爭是利大於弊的。

一、靖難之役的起因

要想評價這場戰役,就不得不提起,這場戰爭的起因,從這場戰爭的起因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戰爭的結果,也可以探索到戰爭的影響。

(一) 朱元璋的“錦囊妙計”

朱元璋是一個真正出身草根的皇帝,乞丐出身的他卻榮登了大明王朝的“第一把交椅”。在當上皇上之後,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挽救了民族,雖然出身低微,但他卻通過自己的智慧實現了興復天下的願望。

在封建王朝,所有的皇帝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帝制,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登上皇位之後,他成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這個機構由皇帝直接領導,用來監視大臣們的一舉一動。在當時的朝堂中,“錦衣衛”的名號足以讓人聞風喪膽。對於地方的統治,他設置了巡檢司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據記載,在明朝政權穩固之後,朱元璋開始了對功臣的大肆屠殺,尤其是武將,除此之外他還大興“文字獄”,實行“連坐”制度,最著名的肯定就是“胡惟庸藍玉謀反”案了,這個案子前後調查多年,因為這個案子被誅殺的大臣們不計其數。

很顯然,朱元璋的這些做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給長孫朱允炆的統治鋪平道路。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在死後為了確保朱允炆統治的安穩,曾經為他留下了三個治國“錦囊”,其中有一個明確“削藩”。

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曾經為大明王朝的北伐戰爭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勞苦功高,可在父親的遺囑中,他卻要面臨被削爵的結局,於是他作出了發動政變的決定,他以“清君側”為名,打到了應天府的大門中。從根本來說朱元璋,為朱允炆所留下的“錦囊”助長了朱棣心中的怒火,推動了朱棣的謀反。

(二)大臣的慫恿

朱元璋去世後,為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一眾親信大臣,這些人極力主張“削藩”建文帝聽取了他們的建議,利用各種名目將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所分封的五位藩王手中的權力進行瓦解。在整個“削藩”運動中,矛頭直指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領導了明朝第七次、第八次的北伐戰爭,並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無論是實力還是聲望都極高,建文帝在此時主張“削藩”運動,無疑是操之過急的,並且這場運動的整個計劃準備不夠充分。

(三)朱棣野心極大

封建社會時期受儒學的影響,講究長幼有序,嫡庶有別,這種思想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11歲時就被封為燕王,21歲就離開了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地。

當時,元朝的殘兵部隊常常騷擾我國邊境地區,極大地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而朱棣身在華北地區,距邊境地區較近,朱元璋希望他能夠帶領士兵鎮守邊境,使明朝的政權得以穩固。

年輕的朱棣在得到士兵的領導權之後,受到眾多有才能將領的指導,迅速成長為了一名傑出的軍事家,手握兵權又遠離京師,很快朱棣就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在朱元璋去世前夕,朝堂中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老將領,並且這些人並不被朱元璋所信任。

隨著建文帝“削藩”活動的進行,朱棣心中愈發惶恐,他在目睹過皇室家族為爭權力手足相殘的結果之後,決定發動戰爭。手握重兵,又極富軍事才能的朱棣,在短短4年時間就打敗了身為君主的侄子。

朱元璋一生有20多個兒子,朱棣無疑是當中最為優秀傑出的一個,但是朱元璋思想老舊,講究尊卑傳統,他最喜歡的孩子還是長子朱標。朱棣出生於元朝末年,他的成長是伴隨著朱元璋攻下南京,推翻元朝暴政,逐鹿中原進行的,明朝建立時他也只不過七八歲,雖然年齡尚小,但是在目睹過元朝,殘暴戰爭的朱棣,已經有了復興華夏的凌雲壯志。

其實他們叔侄二人最後落得如此下場和朱元璋也有很大的關係,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草莽,救蒼生於水火,在登上王位之後,朱元璋深深知道外戚、宦官、相權的危害。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出手狠毒做法足了,不論是功臣良將,還是侄子外甥,都被他所不容,為了統治他建立了整個封建歷史上最為嚴厲的《大明律》。

在他的狠毒教育下,朱棣自然養成了跟他如出一轍的性格,在他們看來,親情遠不如權力重要。朱允炆作為他的孫輩,被他悉心教導,他沒有經歷過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光,他要做的就是使替朱元璋守護天下,朱元璋對他的教育,更加偏向如何治國。因為對朱元璋遺囑的維護,朱允炆最終還是被大臣所利用,年輕的他貿然發動了“削藩”戰爭,但他不知道朱棣的野心早已超越了他。

二、靖難之役的影響

這場戰爭之後,明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已經到達頂峰,國家權力積聚於皇帝一人,朱棣在為期間一直為加強皇帝專制做鬥爭。

(一)宗室待遇

朱棣稱帝后,恢復了過去周王、齊王、代王、岷王的爵位。他是因為“削藩”而起兵的,無論是為了維護“清君側”的藉口,還是為了取得諸王的擁護,他必須給予這些宗室更高的品級和待遇。

不過,朱棣是通過武裝鬥爭而奪取權利的,他自己也要避免這種狀況的重新發生,為了維護中央政權的穩固,他將這些諸王的封地,改到了內地地區,又漸漸削弱了他們的兵權。

他的這個做法十分明智,既實現了當時建文帝的目的,又沒有改變傳統制度,引起這些人的反抗,之後宗室王族與中央的矛盾漸漸由軍事上的政權威脅轉變為對財政的壓迫。

(二)遷都北京

洪武年間,北方邊境地區的防務任務由當地的諸王負責,靖難之役後,朱棣進入了內地,導致了華北地區軍方空虛。為了避免出現唐宋時期的守內虛外,或者守外虛內狀況的出現,他決定遷都北平。

(三)恢復地區經濟

這場戰爭涉及了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長久的拉鋸戰使這兩個地區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朱棣在成功登機之後,減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份的賦稅,休養生息促進了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

總結: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室之間的戰爭。它的影響不僅是改變了明朝皇帝的人選,而是改變了整個明朝的歷史進程。


舊時樓臺月


靖難之役在中國歷史上十分有名,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燕王朱棣舉兵攻陷南京城,推翻了建文帝皇太孫朱允炆的統治,此後朱棣篡位稱帝,是為明成祖。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發起的削藩,它的並非主張革新與守舊兩大派別間的鬥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因皇太子朱標已逝,因此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在位時曾製造了多起獄案,目的就是為了打擊異己勢力,加強君主專制統治。但是朱元璋卻留下了一個嚴重的隱患——分封諸王,他借鑑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將諸子封為王,並命他們鎮守於各要塞,分封的藩王不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且在當地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手握兵權,對剛剛即位的建文帝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朱允炆任命寵臣黃子澄為太常寺卿,在後者的建議下,建文帝以諸王擁兵邊陲為由下令削藩,激化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燕王朱棣帶頭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由此爆發。

那麼,靖難之役究竟是朱棣“爭奪帝位”還是正當防衛呢?答案是兩者都有。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太子朱標死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圍繞皇位的鬥爭便空前激烈。燕王朱棣雄韜武略,才能突出,對帝位一直有覬覦之心,建文帝也深知燕王的心思,因此即位後處處掣肘燕王,削藩便是重要舉措,建文帝先是廢周、齊、代、岷諸王為庶人,繼而又迫使湘王自焚,這些讓燕王寢食難安,最終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正式豎起反叛大旗。可以說,燕王朱棣早有反叛之心,建文帝的削藩加快他反叛的步伐。至於燕王起兵號稱是遵“祖制”的說法,很明顯是政治伎倆,因為朱棣即位後,不僅繼續削藩,而且程度更深,此後諸王權力大大被削弱,難以對抗王師。

最後,靖難之役為何會出現以燕王朱棣成功而告終呢?建文帝即位時,明朝出現了“昇平繼體,海宇晏清”的局面,政局比較穩固,民心安定。實際上,建文帝的失敗與一系列的策略不當有關。首先,在削藩問題上,建文帝過於著急,只是先對付勢力更弱的幾位諸王,而忽略了勢力最強的燕王、寧王,這也讓燕王有雄厚的兵力來起兵反叛。其次便是沒有全力攻佔北平,北平是燕王的據點,一旦被攻陷勢必會對大大削弱燕王的勢力,使其腹背受敵,事實證明,正是北平的相對穩定讓燕王沒有了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兵力攻佔南京。再次,南京城的防守出現了重大失誤,出現了谷王、李景隆之變,嚴重打擊了守軍的士氣,也將南京城的大門直接向燕王的軍隊敞開。最終南京城被攻陷,建文帝下落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