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少年(02)——初習三體式,開始上刑了!


形意少年(02)——初習三體式,開始上刑了!

文中所描述的三體式

次日,少年早早來到拳場。

他不知道迎接他的會是怎樣的訓練。

不過,他很自信,他知道自己學習能力好,身體素質也還湊活。

況且他還學過一年洪傳陳式太極拳,正圈反圈,大纏小纏,四正推手什麼的,也都玩過一些。

自詡對傳統武術多少有一點點了解。

他自認為也算是有點底子了。

不久後老師來到拳場。

第一天正式學習,沒有一上來就是正餐,老師開始教少年一些預備活動,也是一些基本功,為正式練拳打打基礎。

此後幾天,少年就把基本功給學全了。包括定步轉腰、活步轉腰、甩胳膊轉腰,雲手三種、下腰壓腿兩種、腿法四種(踹、踢、蹬、切)等。

第一天臨行結束,老師問少年,九數歌、八字決背的怎麼樣了。

這可讓少年為難了!

少年從讀小學開始,就是背書困難戶,能混上大學,已屬不易,這學拳還要背課文,少年也是頭一遭遇到。

不過,為了形意夢,少年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準備的,就是準備的不太充分罷了,這也沒辦法,腦內存不太夠。

呵呵噠!少年小臉一熱,有點支支吾吾地回道,差不太多了吧。

好在老師也沒怎麼深究,說道,你在地上找一條線,一腳一邊,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前腳向前,後腳向斜45度方向,前腳跟到後腳的距離為一個腳掌加一個拳頭的長度。

左手曲肘前撐,後手放在肚臍眼處,兩掌均微塌。

兩手手指撐開,如握一碗,大拇指和小指撐成180度,兩手食指微上挑。

兩胯下曲,與軀幹形成一定角度,但不蹲太低。

脊柱拉直,與地面垂直,重心落在後腳跟上。

兩膝撐開,前膝前挺,脛骨儘量與地面垂直,後膝不超過後腳尖。

……

老師廢話不多,正一點一點掰動少年的身體。

這動作看似簡單,光是脊柱垂直落在後腳跟,重心全部落在後腳跟,沒過十幾秒就叫少年的後大腿漲痛地快要炸裂了。

老師沒告訴少年這個姿勢是什麼,但少年卻十分清楚,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體式。

坊間盛傳,明白了三體式,就明白了一半五行拳,足以說明三體式的重要性。

然而,少年是新世紀的少年,早年間就學會了上網,網上關於三體式的教學他看了不少,本以為就是簡簡單單一個姿勢,真正等自己來學來練了,卻感到十分扭曲。

老師說,這是在用九數八字的規矩給你上刑。

是啊!這簡直就是自討苦吃。

這姿勢一經老師校正,除了大臂,立馬哪哪都繃緊了,還不是擼鐵鼓肌肉的那種緊。

頓時,腿痛,胯酸,腰痠,背痛,肩膀痛,脖子痛,小臂還痛。

那已完全變形的身軀!那抖動的大腿!

若是現在拍成鬼畜視頻,發到抖音上,說不定能紅。

還沒到一分鐘,少年的汗水,就如同淋了場大雨。

這個時候,少年想起了《龍蛇演義》,心裡暗罵夢入神機,這孫子不是說練拳要控制住不出汗麼!這尼瑪不現實啊!

少年又想起了學習太極的往昔歲月,那是個稍節領勁,渾身求松的時代,偏馬步比三體式步子大多了,蹲的也低多了,雖然也累,但明顯不如現在站三體式這般痛苦。

不都是內家拳麼?在民國時期的中央國術館,還都同屬於武當門,這練法也太大相徑庭了吧!

站吧!右邊累了站左邊,左邊累了站右邊,時間是寶貴的,不能浪費不是?姿勢走樣了,老師就過來掰掰,一掰,又立馬站不出了。

後來老師說,我們的三體式,只要是正確的站法,是不會超過兩分鐘的,如果超過兩分鐘了,那一定是站錯了。

往後一段時日,少年是在站三體式的痛苦與汗水中度過的,慢慢地,少年的三體式也越來越像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