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张大羊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提问者还是有开动脑筋的。这个问题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么幼稚,城墙外修成斜坡其实是一种先进的思路,没有足够的物理知识是难以领会其中的深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是难以用斜坡来退敌的,具体看下文分析。

城墙外修成斜坡是很高明的思路

许多人乍一看城墙外修成斜坡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不是帮助敌军爬上城墙吗?其实并不然。

城墙外修斜坡很有利于守城,比如当敌军上坡的时候,城墙上只要滚下大石头或者大木头,这些东西就会沿着斜坡顺势而下将敌军人员砸伤。

至于说将斜坡修的越陡越好,这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斜坡修的够长,而不是将斜坡修的越陡越好。

因为修的很陡的话其实和垂直的城墙没太大区别了,敌军还是可以通过搭木梯上城墙。而斜坡修的够长的话,敌军是无法使用木梯上墙的。

修斜坡御敌看似很理想,其实是实现不了的

斜坡御敌思路的核心其实是在斜坡坡面的光滑度以及斜坡质地的坚硬程度。

在理想的物理状态下,斜坡坡面是绝对光滑且无比坚硬的,也就是没有摩擦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敌军人马是无法爬坡的。

敌军要想上坡除非是不通过斜坡直接飞上来,或者是用铁钩等东西钩在城墙上,然后通过拉力和反作用力上墙,但是这种上墙方式非常艰难。

所以在坡面绝对光滑的状态下,修筑斜坡是非常好的御敌思路。

但是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一来因为科技水平有限,古代的斜坡不可能修的非常光滑;二来古代的斜坡也不会很坚固,即便斜坡修的挺光滑的,敌军要想在斜坡上挖坑也不是难事。

所以,古代打战在城墙外修斜坡来御敌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理想的物理状态下,斜坡御敌才能实现,而这在现代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在古代科技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历史守望者


想法很大胆,如果在古代你真的这么做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投敌pan国了。面对投敌之人,我们的做法通常是问候他......

扯远了,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行不通。

1、将城墙外修成陡峭的斜坡,这种设置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式的结构。这种结构看起来防御很好,但是在中国不适用。

因为欧洲是城主联邦制,每个城堡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集团,多个城堡组成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这种联盟成员之间是平级关系,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内政方面都是各自独立的。

而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自古就实行郡县制,地方政府受中央皇权政府节制。而这种城堡式的结构不利于郡县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国家对地方管理统治。

2、这种结构在作战时也是鸡肋。这种结构在战术上,就类似于马谡的“失街亭”。马谡将士兵屯兵山上,想趁曹军攻击时,居高临下,一鼓作气战胜敌人。

但是事与愿违,曹军围困马谡,断马谡粮草、饮水资源,马谡不战自溃这样的装置和马谡是一种结构。

战争一旦响起,敌军只要围困数月,将城堡内粮草、饮水短不短,城中不战自溃。


老虫


如果我想到:古人攻城为什么?为了将城佔为已有。

那么他们的财富大增。

如若修成城下斜坡:他有那人力资源和财力吗?显然没。

他在城墙外修,城墙上的守卫干什么吃的?早弄死修坡的人。人家傻到等你修好去打他?!

我也来一个奇葩想法:让古代人穿越到今天,那个攻克城池算个毛事?!

就这么简单。…

哈哈哈!


慈祥的老师


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新?

就是这样的聪明人想的都是怎么改进,不是发明新式武器,研究新的战术。不去研究基础的理论,热衷于形式。

改成斜坡是向下挖土,还是向上堆土?

向下挖,护城河水灌满了,威胁到城墙根下的土壤,地基不牢固。

向上堆土,城墙从直立变成斜坡,你是想方便敌人攻城吗?

如果城墙高度不变,就相当于给城墙加个底座,和加高城墙一样。


一叶枫流


我被这样的问题深深震惊了。。陡峭的斜坡是难爬,但能比直角的墙难爬?这问题不是知识不够,是智商要充值啊。


幻云天翼


我赞同题主的这个想法,因为古代的城墙已经是最陡的90°斜坡了!

城墙在古代主要用做城市的防御。在最开始时,人们要面对野兽的袭击,于是纷纷聚在一起,建立了围墙,保护生命安全。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大,围墙也变得又高又厚。最开始的城墙可能只是由一些木头和泥巴组成的篱笆桩,后来变成石头,然后又越堆越高、越堆越厚。


在冷兵器时代,科技都非常地落后,那时候为了政权的稳定,为了国家的安全,都纷纷建造高大的城墙保护安全。那厚厚的城墙也的确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古代战争中攻城的那一方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能拿下一座城池,而最大的可能则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一无所获。那建城者为了最大程度的防御攻击,增加攻城的难度,在修建城墙时无一例外的选择建成斜坡的状态。城墙斜成了最大程度的斜角,也就是90°。90°的城墙屹立在平地之上,就像是一座高山,还是一座布满了防御措施的高山,给那些试图“登山”的攻城者以最大程度的威胁,令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望而却步。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的这些话足以证明冷兵器时代攻城难度之大,攻城战之艰险。进攻城市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难度在于城市的高大城墙,那斜成了90°的城墙是攻城战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就算是那个出现了火炮的近代,高大无比90°斜角的城墙依旧令那些攻城者吃了不少亏,比如说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苏丹,比如说围攻天平天国政治中心南京的湘军,他们无不是付出了巨大的军队伤亡才最终拿下城市。


所以题主的建议在我看来是正确的,也是赞同的,并且那些古代建造城市的建筑师也是这样做的。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其实古人早就想到了,只是将路修得太陡了,变成了90度,并且叫做城墙。


传统吃瓜专业户


古人不比咱傻。几千年前,诗经就提出小康的理想,我们现在也不过尔尔。


汘越甲besos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这真是一个脑洞问题。

为了加强防御,城墙当然是越高越好,护城河当然是越深越好。

城墙外修成斜坡的话,那其实就和长城差不多了。因为长城就是建筑在山岭之上,可谓是自然的城墙加斜坡的造型了。

然后呢,如果城外就是斜坡,进出城肯定是不太方便,也就是说,先要爬山一样爬一段距离,然后再进入城门。这样的话,自然是加强了防御功能。

敌人如果想要攻城,只能仰攻,守城人居高临下,高屋建瓴,防守方很有利。

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异养系统,粮食需要从外面运进来,木材需要运进来,等等很多物资都是如此。

如果像长城这样的城墙造型,那城里生活的人就尴尬了,物价非要涨上天不可。

与此同时,城墙在关键时候还需要防止城里的人出去,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郑国面临秦、晋两个大国的夹击,城门紧闭,烛之武想去劝和,就只能“夜缒而出”,用一个绳子,悄悄溜下城墙。

所以综合来说,城墙不仅是一道防御措施,城门更是一个关卡,可以管理进出之人。如果城墙只有一个防御作用,那里面也不会有人住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城墙外面修斜坡是想把自己困死在城里吗?

不吃水?不往里运粮食?

闹病不浅啊。敌人爬城困难,自己不出来不回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