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Visual_Infatuation


虽然李渊想让李建成作为继承人,但是还是不会让李建成手中有兵权的,原因有二:其一,太子不应该上阵打仗,不然战死怎么办;其二,李渊害怕太子执掌兵权谋反,已经让他监管文臣了。其三,制度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三点原因

一、李渊害怕李建成战死

当时的李渊,深知在外领兵作战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殒命沙场,这可是李渊不愿意见到的。

因为李建成是李渊与窦皇后的长子,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不会无动于衷,因而当时是李渊反隋建唐的重要参与者。

李渊对于自己的大儿子,可是十分喜欢的,当年李建成跟随李渊征战沙场,多次拼杀。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密召建成与弟元吉至太原。六月,义军建旗发兵,建成受命率众攻取西河。九日往返,义军首战告捷。李渊建大将军府,授建成左领军大都督,统左三军,封陇西郡公。

后来,他指挥和参与指挥的西河之战、霍邑之战、潼关之战、长安之战都充分显示出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李渊不让李建成灾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战死沙场。

二、李渊其实也害怕太子拥兵自重

在李渊的心里,是打算将兵权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于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处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战打江山。虽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渊认为,朝廷的政治和财政大权才是最重要的,武将最终还是在为朝廷卖命,而不是为了李世民。

李渊想法没有错,因为后来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也是打的一个时间差,而不是说率领全部将士一起谋反。

李渊已经将监国的权利交给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权,万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当腻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权、兵权在握的李建成将无人能挡。所以他才允许李世民手握重兵。

那为什么不让李元吉去打仗呢?因为李世民更有领兵才能吗,况且李渊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会杀兄篡位啊。

三、制度影响

这也是唐高祖时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军。这个制度模式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东吴领导者孙权最先试用的制度,而后由晋武帝司马炎完善正式使用。

当时司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个亲王、两个外戚。四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四维一体,共同拱卫中央朝堂的稳定。外圈辅以强大,甚至庞大的宗室诸王捍卫边境。这样一来,权利不会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虑其他手握大权的人,相互牵制。

这套布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亲王互相牵制,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李世民能招揽谋臣武将,得益于这个制度。试想,但凡有本事试图从军封侯拜相的将帅之才,必然要进入李世民的队伍行列里来。

加入到李建成的队伍有什么用呢,还不是会分到李世民手下,于是李世民手下将领越来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军权交到李建成手里,如果军权由李建成负责的话,什么事情都需要请示,再等批复,那这么一来什么战机都延误了。

结语

所以说,唐太宗李世民能够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渊的意愿,李渊本想分权治理,但是做的不够彻底,让兵权归于一人之手,这也是李渊被迫退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李渊能够打下江山来,他的两个儿子立下了赫赫战功,一个就是太子李建成,另一个就是秦王李世民。

当然了这两个儿子,也是有所区别的,李建成是长子,所以,在李渊当了皇帝之后,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李建成也就成为了太子。

很多人有一个疑问,为何李渊在当了皇帝之后,他明知李世民手里也有兵,这样肯定会给太子李建成造成威胁的。

为何他不削减李世民的兵力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了,但是,最为主要的是当时的天下还没有真正的统一,李渊的皇位还没有真正的坐稳。

北方的契丹,西北、东北和西南广大领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他随时都有打仗发兵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用自己的儿子最安全了。

还有就是突然削减李世民的兵力,不利于皇家的和谐,他以为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儿子,只要自己活着,儿子就不敢造反。

事实上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他也意识到李世民对自己的威胁了。在推翻秦朝,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李世民本来就比他的功劳大。

李建成之所以能够当上太子,就是因为他是老大。

眼瞅着李世民的势力,慢慢的快超越自己的了,李建成很害怕,他就给李渊说,要削减李世民的队伍。尤其是要削减他帐下的头脑人物,最为主要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毕竟李世民身边都是武将,有武将不怕,怕的就是这些文臣,他们给李世民出谋划策,这样对李建成是不利的。

李渊也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给调开了。

李世民的人被削减了,这一下就引起了李世民集团的恐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告诉李世民,要动手了。

你若是不动手,早晚李建成会把你杀了。若是你死了,我们这一群人也会遭殃。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的意思就是说,你若是不动手,我们就要离开你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只好发动政变了。

可是,要发动政变必须要有人谋划呀。就这样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着刀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又给劫持了过来。

当时李世民告诉尉迟敬德,若是他们两个不敢来,就把他们给杀了。

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得不违抗皇帝的命令,来见李世民。

他们两个来到李世民身边,就策划了玄武门事变,然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政变过程中,全部被杀。

所以最后的皇位只能落到李世民的手里。说白了李渊根本就没有想过,李世民会对李建成下手。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没想到,成就了李世民的帝王霸业。


史学达人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发动玄武门之变,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有兵权。唐朝虽然是李渊建立的,但有一半的天下都是李世民带兵征战打下来的,李世民在消灭一系列诸侯政权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士兵,手掌重兵。但对于李渊来说,既然他立李建为太子,为何还要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呢,他自然是不愿看到两个儿子为了皇位自相残杀的局面。具体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正是因为他看中李建成,李渊才没有让李建成像李世民那样去征战。毕竟战场的风险极大,上战场,便可能战死。

李建成,除了李渊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跟在李渊屁股后面打了几场战,其他时间李建成基本都是在大后方,运筹帷幄,协助李渊处理政事。

李世民就不同了,唐朝建立前,四处征战,唐朝建立后,还是四处征战,李唐建立后,名将并不在少数,李靖、尉迟恭、程咬金、薛万钧等,哪个不是独挡一方的人物?而在猛将辈出之时,李渊还让李世民上战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李世民生命的不重视。

然而,恰恰是这种不重视,这成就了李世民在军中崇高的地位,让大部分武将唯李世民马首是瞻。

二、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负责在老家征兵,而李建成则负责招募建设国家的文官。从道理上讲,李建成的工作更有意义,因为招募普通士兵的工作所有人都能做,而招募官员和高级人才的工作则让太子去做,这有利于太子未来对国家的掌控。但是这样却给了李世民机会,他在下层士兵心中威望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然而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虽然李建成挖掘出不少人才,但这些人基本都是文人,就算遇到几位武将,也交给李世民带领,在战场上最容易磨练出兄弟情义,毕竟,战场上战争友谊的血浓于水。渐渐的这些人就跟李世民亲近,反而跟李建成越来越远了。

三、在封建社会极端的皇权下,即使皇帝也需要考虑家庭关系,不可能给他所有的权力。毕竟在古代帝王之家,太子为了夺皇位,有时也会杀父亲的,所以李渊对李建成是有提防的,他只能把兵权交给李世民和李元吉。因此,李渊在支持李建成的同时,他也有所警惕李建成,这导致李建成职位很高,却没有兵权在手。

四、在李渊眼里,虽然李世民掌握了部分兵马,李建成则掌握国家官吏和经济命脉,因此即便自己死之后,太子依然能控制住局面。

在李渊看来,李世民虽然掌握了唐朝大部分兵马,然而李建成掌握的却是国家官吏和财政命脉,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根本。不会对太子构成威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负责募兵和组织粮草的人,造反则天下易主,他们的权力非常大。历史上,君王们在辖制在外武将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是控制住经济命脉,就算佣兵百万,也很难轻易造反。

再退一万步来说,日后李建成与李世民真的翻脸了,李建成手上也有一些武将,加上他联合李元吉,是完全可以击败李世民的,所以在李渊看来,虽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并不会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形成威胁,自己死后皇位还是李建成的。

总结

李渊心里的继承人早就有安排,是太子李建成,通过前面的分析,因种种原因让李世民手握兵权,但是李渊觉得李世民即使有兵权,也构不成对李建成继承皇位的威胁。后面之所以发生玄武门之变,一是李建成实在太心急,自己地位不稳,便不断激化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二是李世民的做法,没有选择与李建成在战场上正面硬拼,反而采用阴谋诡计,让李渊始料未及。


叨说历史


太原起兵后,李建成其实很多时候是留在李渊身边,协助李渊总理天下事务。除了军事,其它民政,后勤等内政外交,李建成都要直接参与管理。所以,李建成在大唐帝国建立之初所要经理的事务,要比李世民庞杂得多。相比李建成,李世民基本上就只参与大唐的军事工作,负责带领大唐将士冲锋陷阵,开疆拓土。当然了,这也是其时大唐最主要的任务。但,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李世民们能够在前线攻城拔地,屡建奇勋,与李渊,李建成等在后方运筹帷幄,保障后勤物资兵员源源不断向前线供应补给密不可分。可能这正是由于李建成在后方的工作太过繁忙,李渊才把带兵打仗这些事更多地交与李世民去办,而让李建成能够腾出时间来协助自己。其实,李建成也有外出带兵作战的时候,可能只是没有李世民多,所以感觉战功不及李世民。李建成带兵,可能战绩也不比李世民逊色。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唐建国后,刘黑闼反叛。李世民带兵山东平叛。但不久刘黑闼卷土重来。这次李渊派建成出征。建成在魏征的建议下,采取剿抚并用措施,很快就打垮了刘黑闼的叛军,并活捉了刘黑闼。山东从此彻底平定。可见,李建成还是颇具军事指挥能力的。至于李渊为何把带兵作战的机会更多地交给李世民,我想,一是李世民确实极具军事才华,让他带兵打仗,正好是人尽其才;二是在李渊心目中,建成是自己的接班人,是大唐未来的天子,他不仅需要具备军事才干,而且要有驾驭掌控大唐全局的能力。所有这一些,都需要留在自己身边,悉心教导,努力锤炼。


秀才哥


李建成相比于李世民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而他又身为太子。

太子一般并不会出征,因为“太子是国本”,就像题主所说的一样,其实李渊心中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

自唐朝建立后,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唐王就可见一斑。


(李世民)

那为什么李世民会手握重兵呢?我觉得就凭整个大唐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一点就够了。

我先来列一下李世民的战绩:

  • 公元618年,李世民大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相对于唐朝来说铲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

  • 公元620年,李世民击败宋金刚、刘周武等人,收复了并、汾失地,巩固了北方。

  • 公元620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中,一举消灭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获得了北部的统治权。

就这几场仗下来,秦王李世民的威望可以说在唐朝已经无人可比了,李世民的官爵也已经封到了极点,如果再往上封就是太子了。

(李世民影视剧照)


封李世民为太子当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李渊根本就不想让他当太子,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能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或者长孙皇后更偏爱长子李建成的缘故吧,所以李渊只能想了个所谓“天策上将”和“陕东道大形台”的职位给李世民,位在诸王公之上。

这个所谓的“天策上将”,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军事指挥基地,他可以开府置官署。

而陕东道大形台这一职位光听名字可能感觉没啥用,但是它可以让李世民的命令在陕东地区通行无阻,中央机关都无法制约。

所以,如此作为的李世民更不可能会被李渊卸掉兵权了,怕寒了天下人的心!

【欢迎关注公子鱼,每日为你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李世民)


千古君


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封建史上称帝最快,统一王朝最快的皇帝。李世民,李渊的次子,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后,登上了帝位,并励精图治的开创了“贞观之治”。其实,相比较于李世民,李渊对于皇位的继承人选上,一直支持着长子李建成。可惜的是,李渊的一切谋划在玄武门政变之后,都付之东流。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幼儿

所谓的长子,就是嫡长子。在西周时期,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被提出来,并彻底的实施。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封建王朝,在关于皇位继承人选上的约定成俗的规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譬如,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作为血脉的延续,国祚的继承人,皇长子身上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普通百姓人家的长子,所以皇帝自然要多加培养,期望他能有所作为,一来光大门楣,二来帝业千秋万世,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祖宗。以朱元璋为例,十分疼爱长子朱标,朱标早死,朱元璋伤心之余,竟然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对长子继承的重视程度近乎痴迷。

因此,李渊自自起兵之后,便一直有意识的培养长子李建成。同时,为了避免李建成在战场上面临危险,李渊一直让李建成处理政治上的工作。所以,李世民能得到兵权,成为士兵们的拥戴对象,很大程度上是李渊的偏爱关系。

李渊想当武皇帝,让李建成为文皇帝

在历史的长河,封建王朝的皇帝性质上,有着武皇帝和文皇帝之分。所谓的武皇帝,他们一般都是开国之君,他们起于乱世,在纷乱的战场上不断的厮杀,硬生生的打下一片江山。换句话来说,武皇帝就是马上皇帝,是比起坐在朝堂上批阅奏折,更倾向于战场作战。

而区别于武皇帝,文皇帝更多的是皇朝的第二位皇帝。因为国家的第一任皇帝打下了江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国号。而第二任皇帝,只需要在第一人皇帝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好这个国家就好。

所以说,文皇帝比起战场上的武皇帝,他们更多的是坐落于朝堂上,发展民生,励精图治。

因此,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就是一位武皇帝,总是统军出现在战场之上。李渊本是个出名的神射手,在“雀屏中选”的典故,就是源自他一箭射中屏风上孔雀绘图的眼睛,才赢得了窦氏亲睐,与她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三娘这几个出类拔萃的儿女。

在李渊的一生戎马中,他曾率十余骑从人和数千盗匪不期而遇,李渊临危不惧,连射七十余箭竟箭无虚发,中箭之敌皆应弦而倒,盗匪们心惊胆裂,大溃而逃。

而李建成不同,因为李渊一直早早的暗中决定他成为皇位继承人,所以李渊从不会让他上战场,只是让他负责招聘和管理官员。譬如,派李建成去河东招揽薛万仞、魏征等人。在唐王朝建立之后,李建成主要负责稳定后方,做一些抵御少数民族、保护大唐根基的工作,很明显这是太子应该做的,而李世民则负责到前线打仗。

但是,之所以让李世民带兵,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李渊虽然想李建成为继承人,但又害怕李建成为了皇位而上演一场弑君的砝码。

毕竟,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皇位之争是十分残酷的。况且,在上一个朝代的隋朝中,李渊作为隋朝的唐国公,肯定会经历过一些黑暗,也看到了隋炀帝等人为了帝位而产生的一系列争斗。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再次发生,只能把兵权交给李世民和李元吉,这就导致太子李建成虽然职位很高,但却没有兵权。

总而言之,在李渊看来,李世民虽然掌握了唐朝大部分兵马,然而李建成掌握的却是国家官吏和财政命脉,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根本,自己百年之后,李建成作为太子,仍旧可以轻松操控一切,李世民虽然有兵马,但只是个武将,不会对太子形成威胁。但可惜的是,李渊的这种政治上平衡和期望,却随着玄武门之变后付之东流。而这一切,都是李渊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以及偏离了政权的稳固出于兵权的路线。


韶华倾梦


李建成本身能力也是很强的,在李渊化家为国的阶段,李建成与李世民分别掌军,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应当说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是李唐立国太快,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太子就有责任辅佐皇帝治国,也是熟悉政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李建成也积聚了相当的实力,包括军事力量,太子府中的侍卫力量就有上千人,这是合法的。

而李世民虽然常年领兵在外,但实际上每次胜利之后,兵权也就上交朝廷,李世民真正的实力是在洛阳,在长安城实际上李世民掌握的军事实力也就是秦王府这么几百人而已,李世民能胜利在于先发制人,把李建成李元吉杀了,否则太子府中军队反攻起来,李世民的部队根本档不住,可以看到,李世民控制了玄武门,但是太子府的人反攻,李世民差点支持不住,还是尉迟恭拿了李建成的人头给太子府士兵看,大家一看,主子都死了,还打个屁啊,也就一哄而散了。后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青青菜蓝


李渊父子自起兵之日起,就一直是由李世民在作为军队的主要统帅,为李唐王朝征战四方。在很早的时候,作为太原公子的李世民就展现出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并且直接协助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而李建成作为长子,也作为未来王朝的继承人,显然不适合经常去战场上冲锋陷阵。

  • 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因此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在一开始就没有能够在开拓土地的战场上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没有能够使自己得到应有的锻炼。在平定天下后也自然没有机会统领军队。
  • 在整个李唐王朝建立兴起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明负责统帅军队对外征战。而作为长子的李建成,则负责内部的经济建设,在河东地区招募新兵,收揽人才,这时候后期唐朝的名相魏征以及马三宝、薛万仞等人才都聚集在太子李建成的手下。为唐朝的基础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否则秦王李世民再能征善战也无法最终统一天下。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太子李建成已经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情况下,并不适合同时再掌管大量的军队。帝王之家的亲情相较平常人家是比较淡薄的。李渊在培养李建成的同时也要防范李建成在皇位的诱惑下,萌生提前登基的罪恶想法。
  • 因此由李建成掌握国家的内部经济和政治权力,李世民掌管主要军队,同时三子李元吉也掌握部分军队。既保证了全部重要资源和权力掌握在自己父子手中,又可以在客观上使太子和秦王能够实现相互制衡,保持国家整体的可控和平稳。就算将来李建成登基后也不必太过担心秦王的反对,因为假如皇帝掌握主要的经济政治资源,对付仅仅是手握重兵的将领,皇帝有很多的手段可以掌控局面。

李渊自以为万无一失的权力分配方案,唯一忽略的就是被自己忽冷忽热对待的李世民的野心和他手下将领的行动力,秦王李世民终于有一天抓住战机,主动发起政变亲手斩杀了太子李建成,李渊也被迫提前退位。大唐帝国也有幸迎来了贞观之治的时代!


以史正衣冠


李渊一直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徘徊,始终没有下定决定 支持某一方,最终导致了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从李渊起兵时候的表现不难看出,李渊是一个非常优柔寡断的人。在太原起兵之前,李渊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已经具备夺取长安的实力。然而在即将起兵的时候,李渊却打起了退堂鼓,始终不愿意下决心起兵。

为了让李渊能够起兵,李世民给李渊安排了两个美女,这两个美女都是隋炀帝的妃子,李渊担心事情败露祸及全家,只能被迫同意起兵。李渊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出的主意非常多,于是李渊许诺把太子的位置给李世民,结果李渊不忍心废长立幼,还是封李建成做了太子。

按理说李建成做了太子,李世民就应该交出来兵权。可是李渊不愿意亏待这个战功赫赫的儿子,不仅没有削弱李世民的兵权,反而不断给李世民加官进爵。李世民是一把打仗的好手,他帮助李渊消灭了大部分的敌人,成为了唐朝最大的功臣。

李元吉和李建成也都不是草包,两个人都立下了不少战功,只是不如李世民的战功更多。这样唐朝初年形成了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集团和以李建成为首领的太子府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势力不相上下,李世民在军队里面威望极大,实力丝毫不亚于太子。

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天策上将的地位在诸王之上,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李渊特许李世民发布的号令和圣旨一样有效,而且李世民兼任了尚书令和中书令,手下拥有一大帮优秀的文臣和武将,天策府悍然成为了一个小朝廷。

面对着这样一个儿子,李渊的内心也逐渐担忧起来,为了避免李世民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李渊开始着手打击李世民的势力。为了反击李渊的打击,李世民借着杨文干谋反一案大做文章,由于杨文干和李建成关系密切,李渊开始怀疑李建成心怀不轨。

为了平定杨文干的叛乱,李渊只能求助于能征善战的李世民,并且许诺平叛后让李世民做太子。李世民马到成功灭了杨文干,却发现李建成和李渊已经和好,自己又被李渊欺骗了。之后李渊越来越支持李建成,多次打击李世民的势力,李世民为了能够保全地位,逐渐萌生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想法。

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渊已经多次打击李世民的势力,但是李渊的内心却始终没有对李世民下杀心。于是在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一天,李世民向李渊哭诉自己受到威胁,即将要被李元吉和李建成谋杀。在这种关键时刻,李渊的立场竟然出现了动摇,甚至想要让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接受训诫。结果李世民抓住了这个机会,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李渊只能匆匆退位,成为了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皇帝。


史海泛舟摆渡人


其实,我们都是以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再让李渊来做一次选择,他还会这样选择。没办法,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实际情况,个人的知识素养都决定的。

一,必须注意的前车之鉴。

隋朝就是在李渊面前灭亡的,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原因的杂揉。但是,其中一个原因,李渊却不会不记的。

当隋未的峰烟四起,各路造反的队伍开始冲击大隋的政权时,在拯救大隋的队伍中,没有杨家自已人的身影。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杨广己把他们清除的差不多了。杨广荣登大位后,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牢固,首先,把自己的弟兄们整的七零八落。大哥杨勇被处理掉了,其它弟兄也是死伤殆尽。宗亲中能撑握兵权的也无一人。

作为隋朝政府的其中一员,个中的原因,李渊是心知肚明,所以,精明的李渊不会重倒复辙。

二,开国之初,李渊的布局,就是要把政权掌握在自已人手中。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接下来,李氏宗亲中能封王的都被封了王。

李渊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非常正确中规中距,没有不妥的地方。

首先,立李建成为太子,就深合皇室的立嫡立长制度。早早明确太子,也杜绝了其它人的觊觎之心,是国之根本。其次,其它人封王,是立国的基本套路,使他们各守名份,也不致于生怨心。其三,就是,把政权掌握在自已人手中。

三,李世民成尾大不掉之势,有点出乎李渊意料之外。

按照李渊的意图,李建成兄弟等人名份已定,接下来就应该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为大唐的建立,各司其职,建功立业了。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李建成做为太子兢兢业业地辅助他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李世民,李元吉伙同李氏宗亲在前方冲锋陷阵,攻城掠地。

李渊没有料到的是,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发展成一枝独秀的局面。大唐的敌人,薛父子,瓦岗寨,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萧铣,杜伏威一个一个都倒了。李世民却站的越来越高了。

没办法,李渊只能靠赏赐和加官来犒赏这个己经没办法再赏赐的次子。直至,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才嗄然而止。

也就是说,李渊遇到李世民是不幸也是大幸。大幸的是,有了李世民大唐的天下才能快速平定下来。不幸的是,李世民不仅定了天下,也把他逼成了太上皇,两个儿子也成了刀下亡魂。

也就是说,李渊的路数不错,但所遇到人却没有按路数出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