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因為疫情,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之一廣州十三行生意慘淡。但在疫情之外,它的模式也正在受到衝擊。

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

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

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

過年後的2-4月是服裝批發的交易旺季,延遲開工和人流量大減,使得春季銷售機會少了三分之一。伍鵬飛年前幾十萬的女裝備貨可能變成賣不動的“壓箱貨”,收不回貨款又意味著無法進新貨,夏季銷售如何開展也成問題。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十三行規模最大的商城新中國大廈復市,進場需進行體溫檢測。圖片來源:吳容

如此連鎖反應,伍鵬飛不敢繼續往下細想。眼下,他和大多數商戶只想爭取減租或免租,而這也成為了開市後遇到最為頭疼的事。

十三行商圈位於廣州荔灣區,短短400米左右的十三行路兩旁,以新中國大廈、誠大時裝廣場和紅遍天大廈為龍頭,遍佈了大小几十家商城,商戶超過6000家。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其中,新中國大廈最為出名、規模最大,相應的租金也最高。伍鵬飛的檔口位於新中國大廈,他透露,按照面積大小的不同,月租一般從6萬到30萬元不等。

開工之初,新中國大廈並非沒有宣佈部分減租、免租政策,但伍鵬飛覺得,政策總體而言比較有限,不同樓層有不同標準。不過,政策針對的是檔主,作為個體商戶很大程度無法享受。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3月4日,新中國大廈微信公號推送租金減免通知。

所謂檔主,指的是承租戶。鍾冬英在十三行一家商鋪諮詢中心工作,根據她的介紹,新中國大廈大部分樓層按照五年合同出租給承租戶,由於一手承租戶租賃時間比較長,往往對外出租謀利,也就產生了二手房東。他們會進行改造,並劃分成密密麻麻的檔口租給商戶們。

“有些檔口其實就是格子店,兩塊磚的大小,不到1平方米,每月租金最少要價6萬。交租方式各有不同,比較輕鬆的是押二付一、押三付一,也聽說過按半年、一年交的。”伍鵬飛說。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新中國大廈內部的“格子店”。圖片來源:吳容

減租、免租政策無法享受,和房東多次商量無果後,伍鵬飛向熟悉的幾家商戶打聽,反饋也基本和他類似,“有的說晚點看看其它房東怎麼處理,有的說找商場管理處諮詢,有的很久不回覆微信,打電話也不接。”焦慮的商戶們開始拉微信群討論維權對策,紛紛提出“2月免租、3月4月租金減半”的訴求。

直到3月8日,新中國大廈微信公眾號向全體商戶推送了以”疫情當前,守法奉行”的公告,並表示會協助商戶回到正常經營軌道上。對於存在二手轉租商戶的情況,3月17日,新中國大廈再次出臺了相應政策,稱將優惠方案落實到終端商戶上。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3月17日,新中國大廈再次出臺政策,稱將優惠方案落實到終端商戶上。

截止目前,伍鵬飛了解到,有的商戶已拿到了部分租金退款,有的依舊協商無果。“因為,不僅有二手房東,部分樓層可能有三手房東,通過層層倒手賺差價,這個環節中只要任意一個房東不減租,商戶都無法指望拿到退款。”

事實上,除了租金高企外,傳統服裝批發市場逐漸開始式微。不止十三行,廣州沙河、白馬、紅棉,以及武漢漢正街等批發市場的生意早已不如從前。

上世紀90年代,服裝批發興起。這個行業最初以地攤、大棚經營為代表,慢慢地,商戶們進入商城,統一管理之下也逐步正規化,千禧年後迎來繁榮發展。

十三行商圈在鼎盛時期,人流量可達到數十萬人,每天進出貨物數千噸,通過物流發到全國各地市場。服裝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中國80%服裝來自廣東,廣東服裝80%來自廣州,廣州服裝80%來自十三行”。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新中國大廈旁邊的誠大時裝廣場。圖片來源:吳容

伍鵬飛明顯感覺到批發市場走下坡路是在2014年年底。電商經過10年來發展,在那時迅猛爆發,大家開始網購衣服。最直接影響是線下服裝店。

“而下游貨不好賣,最終影響的是我們上游批發市場。”按照伍鵬飛說法,電商至少分流了十三行超過三分之一的客流。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衝擊,使得批發市場交易價格變得公開透明,讓批發商們失去了盈利空間。

這些下游批發商的商業模式主要是“炒貨”。包括十三行在內的批發市場,部分商戶通常沒有工廠資源,他們通過“炒貨”,從一個更低價的批發商手中買貨,再倒賣給下家批發商。

但電商打擊了這種賺錢方式。過去淘寶店主會從批發市場進貨,現在他們紛紛跨過批發商,和工廠直接對接下單,導致十三行商戶利潤又被壓縮。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同時,傳統批發市場自身模式特點,放在現在也使得其發展變得舉步維艱。

從事服裝買手工作的黃小琴表示,批發市場早年選址一般在城市核心地段或者靠近交通樞紐。比如,十三行所處的荔灣區是廣州的老城區,也是曾經的核心商圈。而白馬、天馬、流花服裝廣場等靠近廣州火車站、汽車總站。這些年來地價普遍上漲,核心地帶租金更是漲得厲害,黃小琴形容為“賣衫不如炒鋪”。

而同質化問題也頗為嚴重。

黃小琴熟悉的十三行和沙河市場,兩者服裝定位中低端,款式同質化更為明顯,互相仿版、設計原創氛圍很差。

比如一款一字肩女上衣成為爆款後,廠家和商家一窩蜂跟進。商家們只能不停降價競爭、打價格戰,等到這件爆款利潤價值被壓榨得差不多之後,又轉向新的爆款,就逐漸變成了惡性循環。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十三行服裝通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圖片來源:吳容

面對困境,商戶們並非沒有考慮過轉型,最直接的路徑是“觸電”,但並不容易。“做電商找死,不做電商等死”成為了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

伍鵬飛觀察,十三行商戶現狀有幾種:一部分商戶儘管生意不如從前,但由於未被逼到絕境,所以仍是僥倖得過;一部分嘗試起“一件代發”業務,過往在十三行拿貨都要5-10件起批;另一部分商戶在轉型上心有餘力不足。

如果商戶依賴抖音等直播賣貨,要把直播號做成企業號運營,事實上成本並不小。首先要向平臺交納一部分費用,直播時加產品鏈接、吸粉、刷流量、刷廣告等,通通也要花錢,平臺也會根據銷售額抽成。

“一般來講,沒有前期兩到三年的鋪墊和投入,直播很難做起來,一些商戶沒堅持下去,中途就放棄了。”伍鵬飛說。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而相比杭州四季青批發市場的轉型,十三行還是沒有把握住直播紅利。

“如果說網紅孵化帶貨,十三行很明顯打不過杭州那邊。”黃小琴對界面新聞說,“杭州網紅經濟在2017年左右已成規模,你會發現很多大家叫得出名字的網紅都來自江浙滬一帶,如果不想簡單地跟熱點,而是造熱點,是需要依賴網紅,即便不是頭部網紅,也要是腰部的。”

“而且在網批市場的打造,廣州這邊並不多。”據黃小琴的瞭解,在杭州,四季青以原有市場為基礎,打造了一系列線下網批市場如四季星座、四季青電商基地、九堡新四季青市場等。在當地政策、網紅孵化和直播帶動下,四季青線下批發業務與線上批發的比重已變成4:6,2015年該比例為6:4。

賣衫不如炒鋪,傳統批發市場舉步維艱,廣州十三行模式如何活下去

十三行網批市場打造不及杭州四季青。圖片來源:吳容

遭遇疫情影響,四季青同樣推遲了開市時間,3月10日一開市,更多主播和檔口店員參與到直播行列之中,通過線上渠道消化春裝庫存。四季青商戶林煜盛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週六,淘寶直播專門開了個四季青檔口主播專場,聽說當天至少有五十名新主播加入。”

作為源頭產地復甦計劃之一,廣州十三行商會也將聯合阿里1688平臺在3月28日推出“十三行直播專場”,宣稱平臺上線零門檻,讓商家不用開網店,就可以把展廳搬到線上。據阿里巴巴的數據,2月以來,阿里1688平臺的“商+直播”入駐的商家同期增長了87%。

不過目前這些都仍然只是嘗試階段,對於伍鵬飛這樣的個體商戶而言,他們最希望看到的還是生意恢復如初,然後再思考著轉型的方向。

在清朝,廣州作為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以“洋貨行”享譽海外,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此經商。百年後,十三行又成為了中國服裝批發市場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發展至今陷入迷茫,十三行未來走向如何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

“會像北京動批那樣搬遷去周邊城市,還是會進行改造升級拿到互聯網船票?這都是未知數。”伍鵬飛還在懷念著,那個數十萬操著不同口音的批發商在此穿梭流動、屬於十三行的黃金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