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逐漸覆蓋,將來的手機還需要大內存嗎?

匆匆過客罷了了


是的,畢竟網費挺貴的,內存越大越好,可以存視屏,照片,玩遊戲也不會總是提示清理內存!


秦大嘴



從上週開始陸續接到了聯通至少十多個電話,剛開始知道肯定是推銷電話,就沒接。直到昨天真的火了,接起來看看到底想幹嘛,客服那邊講的就是讓我辦5G套餐......關鍵是我這個月初已經開通5G套餐等著4月份生效呢......我也尷尬,客服也尷尬,不知道聯通內部的數據是這麼處理的,後臺看不見的嗎......

電話邀約客戶開通5G套餐,無非就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5G真的來了,至少在一線城市來說,已經可以大規模開始商用;第二個就是客戶的辦理意願並不強烈,否則聯通也不可能一來就推出12個月7折的優惠,還有不斷打電話催著老用戶升級。


其實對於5G這個事情來說,兩種聲音都是有問題的:

  • 第一種是“5G無用論”,說4G已經夠快了,無論是玩遊戲還是看視頻,網速已經足夠了,並沒有辦理的實際意義。並且5G網速更快,消耗掉的流量更多。搞不懂,使用的都是同樣的App,加載的都是同樣的內容,憑什麼5G就會消耗更多流量......難道開了5G就要用流量看1080P以上片源的視頻了?用WIFI不香的麼?

  • 第二種是“5G萬能論”,什麼5G時代已經來了,動不動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駕駛、萬物互聯、虛擬現實巴拉巴拉一大堆......放下手機環顧一下家裡,自己有多少家電是聯網的啊?冰箱、洗衣機、空調這些必備家電都聯網了麼?很多硬件基礎壓根就沒有普及,現在盲目吹這些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啊?

再說一說手機存儲這件事情。我之前不只一篇文章講過:手機存儲夠不夠用,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我自己的iPhone主力機只有64G,用了一年了,還剩15G的容量沒有使用。

實際上我們隨便做一下估算,按照平均每個App 100MB大小(非遊戲類),2019年中國手機用戶平均每人安裝了56個App,也就是6G左右的大小,算你再裝5個2G大小的手機遊戲,也不過15G左右,外加上系統本身文件大小,加起來不過20多個G。即便購買的是64G存儲的手機,還有40多個G給你裝圖片、音樂、應用緩存等亂七八糟的東西。

至於那些購買了128G、256G容量版本手機的用戶,使用到的空間有沒有超過一半?現在的手機容量已經來到了512G,我自己的MacBook Pro也就512G的存儲,天天做產品,畫設計稿,寫文章,偶爾剪視頻,還有大量相機拍攝的照片,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文件,到現在也不過用了200個G。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買一部512G存儲容量的手機到底要拿來裝什麼東西。


正如題主所說的那樣,5G的確提升了文件的上傳和下載速度。但是要實現我們所描述的“雲電腦”、“雲應用”這些場景,最核心的關鍵不在於廠商,而在於各位消費者自己。

實際上關於雲存儲這個東西,喬布斯生前最後一次發佈會,在WWDC 2011上面,就已經正式推出了iCloud這個服務,當時蘋果花費重金修建了專門的數據中心來存儲用戶上傳的數據,每個用戶有5G免費的存儲容量,後續想要更多空間就需要付費升級。

那麼現在是2020年,快10年過去了,多少用戶是習慣於將自己的文件存在雲端的呢?多少用戶寧願去買一個128G、256G的手機,也不願意每個月花二十幾塊錢買個200G的雲盤來存放文件呢?不花錢,廠商的設備就沒有資金來維護,那就更不用說所謂的“雲系統”和“雲應用”了。

我們拿百度雲來說,雲盤維護費用確實很貴,百度雲屬於國內為數不多幾家還在做雲服務的廠商,投資了200個億,到現在每年虧損3個億在運行。消費者又罵百度雲要收費,不給錢速度就慢,就不願意購買會員費。沒有錢就只能限流節約成本。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如何來破局?要麼只有企業自己做慈善,為了用戶體驗自己燒錢保持高質量的服務水平,把帶寬都提上去;要麼就只能繼續慢慢培養用戶意識,形成付費的觀念,學會使用雲盤來存儲自己的信息。

實際上放眼全球,無論是亞馬遜還是微軟,在雲服務這個領域,賺錢從來都不依靠C端客戶,而是B端企業客戶。亞馬遜服務蘋果這樣的大企業;而微軟成熟的系統+軟件+雲服務打包,面向中小型企業。


雲服務這個東西,其實真的可以避免手機的存儲浪費。下載到手機上面的圖片、視頻、音樂、應用、緩存文件,全部上傳到雲端進行備份,而本地只留下預覽文件,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再從雲端下載觀看,長時間不用又從本地刪除,有效節約存儲空間。實際上我的iCloud從最初的5G容量升級到50G再到現在200G,目前已經存著從2012年第一次用iPhone一直到現在的數據。

這樣一來不僅僅可以節約手機的存儲,還可以實現多平臺的數據同步,至少電腦、平板、手機三臺設備的數據可以相互同步,在雲端就可以查看。而且再也不用擔心換手機過後過去的照片就沒辦法在新手機上查看的尷尬問題。


所以,將來手機需不需要大內存,看消費者願不願意,能不能夠去付費使用雲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