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力量

今天為你解讀的這本書叫做《決策的力量》,副標題是“改變自己和影響他人的7個策略”。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14萬字,我會用大概20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精髓:怎樣能讓自己或他人,在生活中做出最合理的決策,並且付諸行動。

你是不是總碰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很煩手機頻繁收到的推送信息,卻還是忍不住要拿起來看看;希望能夠保持身材,卻對各種不健康的零食慾罷不能;明明知道一件事是必須要做的,卻總是一拖再拖……為什麼我們的行為總是與真實意願不一致呢?

今天解讀的這本書就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大腦在漫長的進化裡決定的,而且是可以克服的。說起來,這本書的來歷也是蠻有意思的,作者既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哲學家,而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理科工程師。他用理科生特有的嚴謹和科學的思維,在前人寫的相關著作的基礎上,根據最基本的人類行為準則,精心設計了一套程序和系統,然後開展了大規模的實驗,來測試這套程序,有效的就保留,無效的再調整。最後,他用實驗結論告訴我們,違背真實想法的行為為什麼會一再出現,怎樣才能從根源上改變這些行為,做出最合理的決策和行動。

本書的作者鮑勃·尼斯,曾經擔任美國快捷藥方公司的首席科學家。這位研究醫療領域應用行為的博士,這幾年正在嘗試把他的理論經驗運用到醫療之外的領域,比如職場、家庭和社區等。而今天的這本書正是他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擴展,相信我,因為有大量的研究樣本和實踐經歷做支持,作者給我們提供的,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普通心理學家的視角,而他所提出的策略,在生活中非常有實用性。

這期音頻,我們會給你介紹三種能夠引導人們做出合理決定的有效策略,分別是:直接改變行為的激活型策略、強化良好意願的提高型策略和能夠廣泛應用的超級策略。

在具體說這些策略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我們的實際行動會和內心願望有所差距。在這本書裡,作者介紹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叫做“50比特思維模式”。是什麼意思呢?人類大腦每秒鐘能接收1千萬比特的信息量,但其中只有50比特是在有意識的狀態下處理的,屬於有意識的思維,其他99.99%的思維都是無意識的。換句話說,人類很大一部分的行動都是大腦在潛意識狀態下處理的,我們根本意識不到,也解決不了。

事實上,注意力不集中和懶惰是人類大腦的本能傾向,而且人類是非理性的。比如大多數人都喜歡脂肪或糖分含量較高的食物,有時甚至暴飲暴食,這些行為經常讓我們事後後悔。這是因為,在人類大腦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資源一直是稀缺的,在這種環境下,吃高熱量的食物以及暴飲暴食就是適應當時環境的行為。我們之所以出現行為有違初衷的情況,並不是對自己的控制力不足,而是大腦在進化過程中適應的那種環境,與我們現在賴以生存的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另外,我們的行為方式也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慣有的捷徑,比如我們會很自然地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會對違反社會契約的欺詐行為特別敏感;再比如,和追求收益相比,我們大多數人更看重怎麼才能避免損失;還有,我們會更願意抓住現在眼前的利益,而把損失留給未來。

瞭解了這些,我們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會有拖延症的存在——就是因為太過看重眼前,讓我們過於注重短期的回報。為了實現最大的心理滿足,我們會盡量把損失、辛苦留給未來,把它們儘量延後。這些都是由大腦的生理機制決定的,一些處理事情的捷徑指導著我們的行為,導致我們良好的意願和實際行為之間出現了差距。

瞭解了這一點,那該怎麼彌補我們大腦的侷限性呢?“50比特思維模式”告訴我們,很多時候,錯誤的選擇並不一定是因為糟糕的想法決定的,相反,大多數人在潛意識裡都有良好的意願,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這些良好的意願,並把它們轉變成積極的行為。書裡給我們介紹了七個策略,我們挨個來說說。

第一個策略是,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這是一個“激活型策略”。2008年,奧巴馬和麥凱恩正在進行總統大選時,奧巴馬的競選團隊發現,在印第安納州,願意參與投票的、30歲以上的白人群體,對麥凱恩的支持率高出奧巴馬16個百分點。奧巴馬的競選團隊知道,他們在這個州的任務十分艱鉅,那怎樣才能說服這些年齡較大的白人選民,拋棄麥凱恩,轉向奧巴馬呢?他們知道改變這些選民的想法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反其道而行之,做了一件更有效的事情,就是集中精力去說服印第安納州的年輕人參與投票。儘管麥凱恩在年長的白人選民中有優勢,但在18-29歲的年輕人當中是沒有的,奧巴馬在這個群體的支持率遠高於麥凱恩。所以,奧巴馬競選團隊就努力動員更多的年輕人去投票點參與投票,結果奧巴馬勝出。這些人所做的,就是激發年輕選民內心深處對奧巴馬的“潛在需求”。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2007-2011年,美國經濟走過了一段特別艱難的路,經濟萎靡不振,慈善捐款也大幅減少。但是一個名為“聰明寵物慈善機構”的非營利性組織,收到的捐款卻絲毫沒受到經濟下滑的影響,而且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收到的個人捐款還飆升了85%,這在經濟衰退的時期是相當令人驚訝的。原來,這個組織和一家寵物產品零售商有密切的聯繫,在零售店的結賬處,研究者發現了“聰明寵物慈善機構”成功募捐的秘密。顧客準備通過銀行卡付款結賬時,收銀臺的屏幕上會出現一個彈窗,上面顯示著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否為無家可歸的寵物捐款?”為了方便顧客捐款,屏幕上還有幾個建議捐款的金額和一個大大的“不,謝謝”按鈕。這就是“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的策略。

在運用這個策略時,往往會讓人們暫停手頭的某一件事情,提供幾個選項,讓他思考一下該怎樣做。在這個寵物慈善機構的案例裡,客戶願意為無家可歸的寵物捐款,只是因為機構調動了他們的“50比特思維”,激活他們內心的善意。

這個策略還可以幫助甜食愛好者進行自我管理。研究表明,我們在飲食方面所做的大部分決定都是自發性的,而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這些決定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我們所處環境的影響。有實驗證明,如果把糖果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就可能會導致更加盲目的食用,如果放得遠一些,就能有效減少食用的數量。因為糖果在手邊,吃糖就變成了一個下意識的行為,把糖果拿遠之後,要不要走過去拿糖果,就是一個需要動用“50比特思維”去思考一下的事情。同理,我們在家也可以運用同樣的技巧,幫助自己和家人在飲食問題上,做出最符合內心良好意願的決定。比如當晚餐上菜時,我們可以把蔬菜和水壺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把肉類、土豆和酒類放得更遠一些。這種位置安排是主動讓人做出選擇,幫助我們在動身取菜之前刻意想一想,是不是真的要吃肉、要喝酒,這種簡單的改變就可以幫我們更有效地管理體重。

以上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一個策略: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幫助人們調動50比特思維,讓他們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想法,就能有效彌補他們的真實需求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下面我們來說第二個策略,就是心理學上說的“預先承諾”,也是一個“激活型策略”。

什麼是預先承諾?比如,你覺得看電視很浪費時間,但是很難控制自己。那麼,你可以搬走電視,或把它放到不能舒適觀看的地方。這就是預先承諾,你在當下做出的決定,有利於你在未來採取更好的行為方式。通常來說,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讓一種特別有吸引力的行為變得不可能實現,或者實現的難度和成本加大。比如熱播美劇《慾望都市》裡的主人公,為了防止自己暴飲暴食,食物吃上幾口就往上面噴窗戶清潔劑;再比如美國有一種戒酒的藥物,人們在服用之後,如果飲酒,就會產生噁心的感覺。這些都是通過預先承諾的方法幫助人們提前下定決心,把良好意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例子。

上面這些例子裡,預先承諾都是以“行為”為基礎的;還有一種預先承諾是以“結果”為基礎的。比如你和自己訂了一個有約束力的協議,在協議中設定目標,要求自己如果違約,就必須接受一定的懲罰。在美國已經有這樣的網站了,它預先擬定了很多類合約,比如減肥類、戒菸類和健身類,而且支持多種懲罰方式,比如把你違約的情況告訴你朋友,或者直接從你綁定的信用卡里扣除違約金。這些方法很奏效,這個網站的用戶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用戶承諾的違約代價越來越大,用戶成功完成承諾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種“預先承諾合約”可以直接把人們的承諾轉化成實際行動,它的懲罰或激勵機制能讓未來的行為方式更有吸引力,增強用戶改善行為的動力。

以上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策略:預先承諾。這個策略是讓人們在當前做出某些決定,來弱化未來某些行為的吸引力,或者讓它變得完全不可能實現。

下面,我們來說第三個策略,叫做“自願退出”,也是“激活型策略”中的一個。這種策略實際上是利用了人們的懶惰和拖延的傾向,把它轉變成有利於改善行為方式的積極因素。我們都知道,遺體捐獻對醫學研究和挽救生命來說有非常大的意義,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在去世前都沒留下是不是願意捐贈遺體的意願記錄。在一些國家,如果人們要捐獻器官,必須在生前簽署一份同意捐獻的聲明,而在另外一些國家呢,捐獻腎臟是默認的選擇,不願意捐獻才需要聲明。統計發現,在這兩類執行不同規定的國家裡,器官捐獻率的差異特別顯著,在默認捐獻的國家,器官捐獻達成率在85%-100%之間,而在需要簽署捐獻聲明的國家裡呢,器官捐獻達成率只有4%-27%。

你看,通過把積極正確的行為方式預設為默認選項,可以大大提高人們採取良好行為方式的幾率。“自願退出”策略也往往比“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的策略更加有效。但考慮到法律和倫理等要素,我們可能不能直接默認所有人都同意某個方案。比如,如果這個國家裡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捐贈器官,你就不能直接默認所有人去世後都會捐贈,但在各種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儘量採用這個策略。

以上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策略:自願退出。就是讓人們默認接受一個比較好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的行為方式。

下面是第四個策略,“融入他人的思維”,是一個“提高型策略”,也就是用線索或提醒的方式,吸引人們的“50比特思維”。在美國的超市裡,兩大麥片品牌“家樂氏”和“通用磨坊”使出渾身解數,只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就是佔據人眼平視高度的那層貨架。我們可能沒注意,但對於包裝食品來說,在貨架上的位置特別重要,消費者的關注和反饋都是難得的稀缺資源。把商品擺在最有可能被他們看到的位置,也就是特別有效的銷售手段。同樣的,像汽車儀表盤上的機油更換提示燈、洗衣機工作完畢後的提示音、在天然氣里加入刺激性氣體來提醒人們注意洩露等等,這些例子都是在用各種線索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獲得更多的關注。

第五個策略叫做“重構選項”,也是一個“提高型策略”,就是通過恰當的措辭來重新表達信息。我們再回頭看一下剛剛提到的例子,“聰明寵物慈善機構”募捐時的那個屏幕,如果把“為無家可歸的寵物捐款”改成“為動物收容所捐款”,是不是還會有那麼多人慷慨解囊呢?顯然,和“家”“寵物”這樣的字眼相比,“收容所”“動物”就顯得少了很多感情的成分,人和寵物之間的情感聯繫被大大降低。“無家可歸的寵物”,這個措辭承載的信息量實在太大了,是說這些動物可不是流浪動物啊,不是野貓野狗,它們是寵物,本來應該是某個家庭中的一員。它們身上一定是發生了很嚴重的事情,可能是主人去世了,可能是和主人走失了,也可能是被拋棄了。無論具體原因是什麼,每一個無家可歸的寵物身後一定都有一個悽慘的故事,如果沒人來幫它們,世界對它們來說會變得很冰冷、很恐怖。

所以你看,措辭重要嗎?很重要吧。這種強大的情感衝擊力,激發了人們心裡的善良。我們再來設想一個場景,我們在餐廳點菜之後,服務員拿走菜單的同時說了一句話:“好的,我很快上菜”,或者“好的,我很快為您上菜”。多了簡單的兩個字,是不是就達成了一種更親近的社交互動呢?

在重構選項這個策略中,我們還可以利用之前提到的,社交規範和人們傾向於規避損失的心理。舉個例子,在一項研究“怎樣鼓勵酒店客人重複使用毛巾”的實驗中,酒店在不同房間設置了兩種不同的標語牌,一種是單純呼籲“請幫忙拯救環境”,另一種則利用了社會規範的力量,寫的是“和曾經入住本房間的其他客人一起拯救環境”。兩種標語牌起到的效果差別很明顯,因為人們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往往格外注重群體行為模式,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然後跟著做。

那怎麼利用人們害怕損失的心理呢?快捷藥方公司在和患者溝通時,如果公司推薦患者採取性價比更高的方案,強調“不採納這種方案,可能損失多少錢”,要比“採納這種方案,能夠節約多少錢”的效果好出一倍。看出來了吧,通過重構選項來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實在是一種成本小、收效又高的方法。好,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五個策略:“重構選項”。用更打動人的措辭來表達信息,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

下面我們來介紹第六個策略,“巧借東風”,也就是“提高型策略”。什麼意思呢?就是用一種大多數人認為更有趣、更令人愉悅的方式來引導大家的行為習慣。我來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儘管在幾千年以前,古埃及人就開始用樹木的細枝嫩葉刷牙了,但直到20世紀初,一款名為“白速得”的牙膏引入美國時,美國人才逐漸養成了刷牙的好習慣。在之後的10年間,全美國的刷牙人數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是什麼讓這款“白速得”牙膏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改變了美國人長期以來不愛刷牙的習慣呢?原因就在於,這款牙膏在最初設計時,在牙膏中加入了薄荷成分,讓美國人史無前例地感受到了,在刷牙的過程中,口腔裡沁涼舒爽的體驗。在不知不覺間,乘著這清新感的“東風”,就養成了每天刷牙預防蛀牙的好習慣。

另外一個利用“巧借東風”來引導人們行為的經典案例是,公廁管理員們經常會因為便器周圍的“水花四濺”而頭疼。一位機場負責人想到了一個妙招:在便器的內側刻上蒼蠅的圖案,在那之後,人們如廁時便會不由自主地瞄準蒼蠅,“水花四濺”的情況因此降低了八成。這個方法如今已經風靡全球,許多孩子都對消滅蒼蠅的過程樂在其中,文明如廁變成了一種樂趣。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六個策略:巧借東風。它能夠有效幫助人們培養健康良好的行為方式,做出長期受益的決策。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給大家介紹了6個能夠改變自己,和影響他人的有效策略。最後一個策略,是一個運用最廣泛的“超級策略”,就是“合理簡化”。概括起來,就是讓正確的選項更簡單、更容易,讓錯誤的選項更復雜、更困難。

如果別人在潛意識的狀態下,憑著本能和直覺就能接受你提供的理想行為方式,那就提高了這個選項的“流暢性”。一些簡單有趣的例子,也許會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一點。比如,如果一個公司的名稱讀起來比較方便,容易發音,那麼在它上市的當天,發行的股票價格往往會比較高。而那些名稱讀起來困難的公司,發行的股票價格往往比較低。如果一個藥品的名字比較難讀,那麼這種藥品的受歡迎程度,就會低於同類的、名字容易讀的那些藥品。同理,如果公司想要鼓勵員工加強身體鍛鍊,多爬樓梯,少坐電梯,就應該把樓梯設置在容易找到的地方,而且光照條件和環境要非常好,讓它看上去更有吸引力;而把電梯的位置設置得遠一些,還可以在牆上貼上標語,提醒人們多爬樓梯的好處。

總結

說到這兒,今天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來總結一下今天為你分享的內容。首先,為什麼我們的實際行動會和內心願望有所差距呢?因為人類大腦每秒只能處理大約50比特的信息,99.99%的思維都是無意識的,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惰性是人類大腦的本能傾向。七個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種本能,改善我們的選擇和行為,其中包括三個效果直接而顯著的“激活型策略”、三個能夠強化良好意願的“提高型策略”和一個能夠廣泛應用的“超級策略”。比如想要減重瘦身,就把零食和糖果放得遠一點;想要縮短看電視的時間,就把電視機搬走或者放到不能舒適觀看的地方;想讓一種新產品獲得歡迎,首先幫它取一個朗朗上口的好名字,等等。

這7個策略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個改善行為的方案。不過需要提醒你的是,這些策略並不是要你去改變別人的想法,扭曲他們的意願,而是要幫人們去發現心中潛藏的那些美好的意願,並在這個基礎上做出科學的決策,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果能夠掌握這7個策略,並把它們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相信一定會有不小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