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謂教育,成功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目標?

丹鳳朝陽3566


成功的教育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在本科學歷普及,碩士學歷不斷增長的前提下,能夠達到博士畢業的理論層次;另一方面,在剛畢業(初出茅廬階段)能夠嘗試體驗職場五味雜陳,豐富人生閱歷。至少拿到一個被權威機構承認的資格證開展專業實踐,並且不斷髮展積累行業對標工作經驗5-10年以上。當下90後青年的發展框架是靈活就業(自由職業者),孵化創業,科研就業。


一個月過法考的驍驍


教育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等,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教師直接向學生教授一系列課程,包括閱讀、寫作、數學、科學、職業技能等。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也提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藤籌勁草


“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如是說。

無獨有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也秉承同樣信條,他在《新科學家》雜誌專門撰文論述:“當所學的東西都忘掉之後,剩下的就是教育。”


仔細揣摩這兩句話,發現不無道理,我們在學校受到了十幾年的教育,好多知識性的東西后來全忘記了,比如高等數學、英語單詞、物理等等(學術性、專業性的人例外)。剩下的是什麼呢?邏輯和理性,記憶力、一些常識性的認識、師生情懷、攻克難題而生的專注度和意志力以及學習態度與方法等。接下來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就是運用這些“去思考,去迎接並戰勝困難,去開創我們的事業,去追求我們的美好生活”。


看來,教育就是要發展我們的品質、培養一些能力。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教育就在順應人類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換言之,就是知、情、意三方面的協同發展,落實在教育中就是智育、德育、美育。

教育以培養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理想的教育是讓兒童天性中所有的潛蓄力量都得儘量發揮。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在教師引導下,怡情養性,發展思維,強健體魄,增強主動性和創造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


教育社會學認為,教育就是發展孩子的社會性,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教育經濟學認為,教育培養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滿足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需求。大教育觀則突破學校教育的窠臼,認為教育無所不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環境和自我等對個體造成影響的都是教育,而且是一個終身的過程。

社會在發展,對教育的認識和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各位條友,您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留言探討~~


致思遠達


問:為什麼要進學校?答:為了求學問。

再問:你為什麼要求學問?你想學些什麼?

此時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來了。

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為的是學做人。”

在學校裡我們學的數學、語文、物理、化學、生理、心理、歷史、地理、英語、哲學、政治、法律、經濟等等,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

不能說專靠這些便達到做人的目的,任憑你把這些件件學的精通,你能不能成為個人還是個問題。

哪要怎做才能成人?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智育、德育、體育。

智育要教到人不惑,德育要教到人不憂,體育要教到人不懼。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就能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

怎麼樣才能不惑呢?(知者不惑--智育

最要緊的是養成我們的判斷力。

想要養成判斷力,第一步,最少須有相當的常識,進一步,對於自己要做的事須有專門智識,再進一步,還要有遇事能斷的智慧

在小學中學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許多基本的知識,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僅僅有點常識還不夠,我們做人,總要各有一件專門職業。這門職業是從前已經許多人做過,他們積累了無數經驗,發現出好些原理原則,這就是專門學識。

我們在高等以上學校所求的知識,就是這一類。但專靠這種常識和學識就夠嗎?還不能。還要養成總體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斷力。

怎麼樣才能不憂呢?(仁者不憂--德育

孔子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人格完成就叫做“仁”。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的,要從人和人的關係上來看。

要彼此交感互發,成為一體,然後我們的人格才能實現。所以我們若不講人格主義,那便無話可說;講到這個主義,當然歸宿到普遍人格。

換句話說,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區別,體驗得這個道理,就叫做“仁者”。

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裡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麼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

總而言之,有了這種人生觀,自然會覺得“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然會“無人而不自得”。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憂”。

怎麼樣才能不懼呢?(勇者不懼--體育

有了不惑不憂功夫,懼當然會減少許多了。但這是屬於意志方面的事。一個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會有豐富的智識,臨時也會用不著,便有優美的情操,臨時也會變了卦。

然則,意志怎麼會才堅強呢?頭一件須要心地光明。俗話說得好:“生平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要保持勇氣,須要從一切行為可以公開做起,這是第一著。第二件要不為劣等慾望之所牽制。

總之,一個人的意志,由剛強變為薄弱極易,由薄弱返到剛強極難。一個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這個人可就完了。

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還有什麼事可做?受別人壓制,做別人奴隸,自己只要肯奮鬥,終必能恢復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慾的奴隸,那麼,真是萬劫沉淪,永無恢復自由的餘地,終身畏首畏尾,成了個可憐人了。

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時時刻刻做磨鍊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鍊得到家,自然是看著自己應做得事,一點不遲疑,扛起來便做,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懼”。


程哥數學


教育的本質是樹德樹人,首先是品德教育,通過了解和直觀,大部分孩子的德育教育有缺失,比如在家幫家長幹家務,沒有幾個做得到;再者樹人這方面就是讓學生長知識,大家看看社會上有多少有償輔導機構,這裡就不贅述了。這樣的教育搞得普通家庭身心疲憊,對學生的前途一片渺茫!


羽佳100


啥叫教育?從學校來講,就是"教書育人"四個字!達什麼目標?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就是教育要達的目標!就這麼簡單,千萬別去信那些教育磚家們墨水喝多了的胡咧咧!


愚鸞不飛


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培養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為核心!

教育:教是前提,育是根本!

教識字,教認數,教知識,這些很重要!

但也得教懂禮貌,懂規矩,這些同樣重要!

有了這些還遠遠不夠,教育還得培養孩子愛家,愛黨,愛國情懷。要敢於擔當,肯於奉獻,成為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如果孩子沒有好的理想,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自私,懶散,不肯吃苦,沉迷享樂,追逐名利,國家誰保衛!海島誰去守!科技誰發展,疫情誰逆行,戰爭誰獻身!如果教育出問題,沒有人才,有人才沒有人默默無聞奉獻,中華民族還能屹立嗎!


高健高考


古往今來人們對教育的認知在不斷髮展。古文觀止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行下效,育,養子使做善”。我認為這個定義闡述的非常前面。他把教和育很好的結合起來,尤其在社會經濟轉型時代給人們指明瞭新時代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很契合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的社會定位。

我認為成功的教育是以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 ,培養出懂分享,知感恩,有擔當的人為目標。而不是培養只會掙錢的機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教會他們如何吃飯,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吃飯的目的。時代變了教育導向也應該與時俱進,古代人尚且以投桃報李,孔融讓梨,精忠報國為頌。而我們現在似乎摒棄了教育本質的精髓。

每當從小學生身旁走過,耳邊總是充斥著某個明星的名字極其事蹟,從沒聽到說起某個科研院士的貢獻成果,甚至於說他們是古代人。令人啼笑皆非。

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將來才會有擔當。知識武裝到牙齒了,但是思想還停留在襁褓之中。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對社會有用嗎?

我們總是時不時聽到一些小學生因為跟家長吵架而出走、跳樓。有的是因為看到同學拿手機家長沒給買,有些是因為沉迷遊戲被家長沒收手機,有些是因為未完成作業被老師通報。另外還有駭人聽聞北大學霸弒母案。總子,各種匪夷所思的教育亂象不一而舉。不禁有人問現在孩子到底怎麼了?

很明顯教育出了問題,我們只注重灌輸知識,而忽視了心理防線的的構築,以至於當在學習之外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缺乏正確的判斷,容易走向極端。

所以最好的教育就是“教”和“育”相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和思想意識的疏導。不僅教會做人更應該會做事,才能擔當對社會的責任。


楓葉似水


教善育人


荒山映山紅


示教與人,是謂教育。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及本著自然規律的方法論。教育以人心向善,本規正道,崇尚才華,勇於奉獻,是謂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