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建造师老鱼


姚广孝,精通阴阳术数之学,十四岁出家为僧,号:道衍。六十岁时,迎来人生的转折点。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间挑选十名僧人,给各藩王讲经荐福,姚广孝恰巧身处其中一位。一句:燕王殿下,我能给你送一顶白帽子(王加白等于皇),惊动朱棣。野心家朱棣,便把这位号称能给自己王字上面加个白字的僧人带回北平的庆寿寺,给自己讲经荐福(实际目的不是如此)。

来到北平的姚广孝,日复一日的劝朱棣造反,朱棣不厌其烦。终于在建文元年的一天,朱棣深知朱允炆削藩快削到自己了,便听取了这位号称能给自己王字上面加个白字的僧人意见,发动“靖难之役”,夺下北平城为根据地,直指南京。在靖难之役风雨飘摇的四年里,姚广孝无论何时何地,都陪伴在朱棣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在这四年里,朱棣和姚广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位奇特的僧人在朱棣一统天下后,面对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田产房宅,一概不收。还是和未造反之前一样,整日在庆寿寺,念经拜佛。不一样的是,现在需要上朝了。

1418年3月,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在庆寿寺迎来了他传奇一生的终点,卧病在床,命不久矣。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姚广孝见到了与自己经历过无数次生死,之前的燕王,现在的皇帝朱棣。朱棣一见到卧病在床的姚广孝,心里顿时一阵凄凉。姚广孝一开口便和朱棣谈论了许多国家大事。谈论国家大事完结时,在短时间的沉默过后,姚广孝请求朱棣释放知道建文帝出逃内容,但至今未供出一个字的薄洽。朱棣一脸茫然,姚广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向自己提出这么一个要求。不过朱棣还是顺了这位和自己同舟共济四年的老朋友姚广孝的要求。朱棣走后不久,姚广孝去世,朱棣追封为“荣国公”。


纳谏如流


公元1348年,朱元璋结束了三年的流浪生涯,正式在皇觉寺出家,后来建立了明朝。同一年,还有一个少年出家为僧,他后来改变了整个明朝历史,这个和尚就是姚广孝。姚广孝在嵩山游历的时候,路遇一位面相大师,对他说:你真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体形就像一只病虎,必然天性喜欢杀戮,会是个大人物啊!”姚广孝虽为和尚,却时常跟着道士学习阴阳术数,明显就不是一个务正业的人。他的发号叫做“道衍”而姚广孝的名字是他帮助朱棣夺得帝位以后赐予他的俗家名字,也有人送给他一个外号“谋僧”,又叫他“黑衣宰相”。他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他负责了朱棣迁都,规划设计北京,主持并编纂了明代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朱棣登上皇位,姚广孝可谓居功至伟。永乐二年,朱棣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后来朱棣要求姚广孝还俗,专心做他的谋臣,姚广孝坚决拒绝,对于朱棣赐予他的美女和豪宅,姚广孝也是不为所动,还是专心做他的道衍和尚。这样一个奇特的男人,上朝的时候官服,一下朝就换上了和尚的衣服,颇为有趣。

姚广孝这种行为叫什么?懂分寸知进退。有朱元璋的那些兄弟们不知进退,被朱元璋大肆屠杀前车之鉴。姚广孝深深明白功高震主的利害关系,他的这一身僧衣就是他最好的保护色。历史上有那个和尚会争权夺利?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明成祖朱棣为了悼念这位功臣,辍朝两日,以僧人的礼节安葬了他,追封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历史大观园


明朝著名相士袁珙,曾评价姚广孝:“眼眶为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炳然,嗜好杀戮,你将绝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僧人!”


果不其然,后来的姚广孝,成为朱棣身边第一谋臣,著名的“黑衣宰相”,朱棣能够打败建文帝,姚广孝占了一半的功劳。

当时的建文帝深的百姓拥护,朱棣原本并没有必胜的信念反叛,犹豫不决,只因姚广孝一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坚定了朱棣起兵的念头!

1402年,朱棣称帝,1404年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辅佐太子朱高炽,并担任皇长孙朱瞻基的老师。

年轻时,姚广孝追随帝王指点江山,出入朝堂功成名就,年老时回归本心,专心专研佛法,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1418年,姚广孝病逝,终年84岁,姚广孝病逝后,朱棣亲自提笔撰写神道碑铭,并将姚广孝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按历史记载看,姚广孝应当是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但当朱棣追查时,姚广孝还是帮了建文帝一把,朱棣也就没再继续追查!


Mr茶农姚


姚广孝,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他的一生只和一个人,一件事有关,这个人是朱棣,这件事叫做靖难。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朱棣率领燕地人马谋得一国。

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他原本一直以法号道衍闻名。明成祖即位后,授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姚,赐名广孝。

姚广孝一生可谓是功高震主,然而却又能功成身退。

朱棣和他交谈的时候,都是称呼他为邵师,从来也不直呼其名,可以说是以国士待之。后来朱棣几次北征蒙古残部,都让姚广孝负责辅助太子监国,信任之至。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久病逝,朱棣为他罢朝两日,并亲自为他撰写了神道碑文,还让他以文臣身份进入了明朝的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

顾炎武评价他是:

"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值得一提的是,姚广孝后来还亲手主持了迁都之事,今天的北京城格局也是他一手规划,因此还有人将他看做世间最大的风水师。


是阿维啊


朱棣当年想造反,其实他的心中是十分犹豫的。犹豫的原因,是因为害怕造反无法成功。毕竟他只是一个藩王。从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获得成功的则寥寥可数。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藩王在用一个小小的藩国对付全国。显然,这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朱棣和姚广孝)

正是因为不能确定是否能够成功,所以朱棣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如果失败的话,项上人头以及一觉老小的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当时与很多人劝朱棣造反,朱棣都不为所动。朱棣明白,对于那些劝说他的人来说,就算造反失败了,也未必就死。说不定还可以在中途的时候,根据风向标,选择投奔哪一方。而朱棣要是失败的话,则死无葬身之地。这就如同当年鲁肃给孙权说的那样,如果大家都投降曹操,他鲁肃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曹操的阵营里,谋个一官半职,也是办得到的。但是,曹操绝对不会允许孙权这样一个竞争对手活着。

不过,当时有个人给朱棣说了一番话以后,他就下定决心造反了。这个人是个和尚,他叫姚广孝。

那么,姚广孝给朱棣说了什么,他因此就痛快答应了呢?

(朱棣和姚广孝)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姚广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姚广孝是朱元璋在全国征集通儒学的僧人进宫的时候,被征集起来的。不过,虽然被征集起来,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授予他官职。后来,朱元璋把这些僧人派给他的儿子们,姚广孝就被派给了朱棣。

姚广孝由于学识渊博,深得朱棣喜爱,成为朱棣的身边人。

当姚广孝已经说动朱棣造反以后,他在朱棣造反的过程中,给予了朱棣很大的帮助,被后人称为朱棣的“第一谋士”。

那么,姚广孝给予了朱棣什么样的帮助呢?

其一,姚广孝帮朱棣找到了起兵的理由。

朱棣想要造反,必须要获得认可,至少要有人支持他,因此理由是十分重要的。姚广孝帮朱棣找到“清君侧”这条理由,同时,还找到朱元璋当年自己拟定的《皇明祖训》中,提到如果天子有难,被大臣欺负,藩王可以举兵进京“靖难”这一条根据。

可以说,姚广孝给朱棣找的这个理由,是十分凑效的,让朱棣在举兵打仗的时候,不再是孤军作战。

其二,姚广孝帮朱棣调整了进攻的节奏。

建文二年,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都难以破城。姚广孝及时发现了问题,赶紧建议朱棣撤兵,避免和朝廷军队打消耗战。要知道,朱棣本来兵力就少,和朝廷打消耗战,只能自己失败,所以姚广孝及时阻止了朱棣的鲁莽行动。

(朱棣和姚广孝)

其三,姚广孝帮朱棣获得了胜利的策略。

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四年的时间,一直无法获胜。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和朱允炆进行城池的争夺。这样的争夺,形成一种拉锯的模式。虽然朱棣取得了不少局部战争的胜利,但因为兵力很少,一直处于不利的局面。因此,朱棣推进的速度非常慢。

姚广孝洞察到这一点,他对朱棣说,擒贼先擒王,不要再纠缠那些城池了,直接往京城打,只要攻陷了京城,当了皇帝,坐了江山,还怕那些城池里的人不服?

朱棣豁然开朗。他明白,这才是制胜的策略。因此,朱棣就一路势如破竹打进了北京城。果然,当他坐稳江山以后,地方上那些曾经和他拼死血战的人,看见江山已易主,也都不再纠缠,而是很快就投降了。

由此看来,姚广孝在朱棣打江山问题上,所做的功劳确实是不小的。当初他之所以劝朱棣一定要起兵,看来他确实很有把握。

但是,朱棣当初却并不知道姚广孝有把握,就算姚广孝对他说,自己很有把握,保证他能够打胜,估计朱棣也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话。那么,当初姚广孝是通过什么办法,说动朱棣起兵的呢?

姚广孝是利用他和尚的身份劝说朱棣的。当时朱棣对姚广孝说,只有获得民心,才能获得江山。现在老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恐怕我们不能取胜啊。姚广孝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意思是说,我作为出家人,只知道“天道”,我不管民心。同时,姚广孝又找来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给朱棣算命。大家都说朱棣命中会得到天下。

我们都知道,古人是很相信“天道”的。既然和尚道士们都说朱棣命中能得天下,他还担心什么呢?因此就断然起兵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



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为什么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这个字来说,就有很多说法了,姚广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妖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比较封建,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要是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认为是神仙妖怪,用神话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缺乏。这样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姚广孝是一个知识渊博,很厉害的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认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建文帝的追随者为了丑化朱棣以及朱棣身边人而将姚广孝称之为妖僧。 另外,在姚广孝没有发迹之时,还被人相面说像“刘秉忠”,刘秉忠的谥号是“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史上有这个谥号的人不多,但都是读书人中的典范,如范仲淹、曾国藩等。能被如此评价,可见姚广孝的才学之广博。一个人倘若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我们尚可以说他是一个“两脚书柜”,“书呆子”,但是姚广孝不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因此说他是个“妖人”也不为过了。



姚广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编辑了《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并赐金睡壶。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赠姚广孝为少师,将他的灵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庙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将姚广孝的灵位从太庙移到大兴隆寺,命太常寺春秋两次祭祀。


大老二爷


朱棣当上皇帝之后,让姚广孝蓄发还俗,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姚广孝断然拒绝。朱棣赐予姚广孝美女,也被姚广孝坚定的拒绝了。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会穿上朝服,但是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之后,姚广孝就换上自己的僧衣。

其实姚广孝的这种做法是真正的大学问,朱元璋曾经大肆的除掉功臣是有一定原因的,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姚广孝心中比谁都清楚怎么做才能够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在权力与富贵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急流勇退。


听曼姨说


姚广孝结局挺好的,事实上结局这么好的谋臣并不多。活到84岁,朱棣、朱高炽两代帝王都对他礼遇有加,并有“配享太庙”的殊荣,享受皇家祭祀,这可不容易。

朱元璋、朱棣两朝,配享太庙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以文臣之身而得以进太庙的,只有姚广孝一人。

就连刘伯温,都是在嘉靖年间才被提议配享太庙。

(电视剧里的道衍)

那姚广孝为什么这么牛呢?因为是他,帮助朱棣下定了夺皇位的决心。

姚广孝14岁时就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之后又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是个佛道双修的人才。出家并不能打消他的雄心壮志,谁说出家人就该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衍那没意识。

如果是在乱世,道衍必然要投一方明主,成为开国功臣。没乱世也不打紧,可以制造一个。

朱棣虽然很不服小侄儿朱允炆,但他毕竟是父亲指定的继承人,就此反了有点不好,所以还是坐视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打算当个手握重权的藩王,结果朱允炆开始削藩。

《明史》上的记载是: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朱棣就怒了,你小子想干什么?皇父尸骨未寒,叔叔们都没动你,你还打算来动叔叔们?

(电视剧里的朱棣和道衍)

早已熟识的道衍和尚劝他造反。但朱棣怒归怒,并没下定决心,因为他知道,民心向的是正统,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朱允炆。

道衍神神叨叨的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眼睛就亮了,民心哪有天道重要?如果上天注定他当皇帝,那他还管什么民心!

但怎么证明天道在朱棣这边呢?

别急,道衍有办法。他找来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通过迷信手段让朱棣相信他才是天选之子。接来又帮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兵器、出谋划策。

靖难之役正式发动后,朱棣率大军攻往南京,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以极少数兵力抵抗住了朱允炆方面李景隆50万大军的围攻,保住了北平。之后屡有进言,每一次都帮助朱棣做出正确的决定。

(李景隆攻北平)

所以朱棣对他非常看重,登基后让他复俗姓姚,赐名广孝,拜他做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言必称少师,不直呼其名,非常尊重。

按朱棣那意思,姚广孝索性还俗得了,成亲生子也不晚。但姚广孝坚决不还俗,还做着他的和尚,我认为这是他保全自己的一种方式。

事实也证明,很有效。朱棣从未对他起疑心,数次征伐蒙古都命他留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还让他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1418年姚广孝去世,朱棣为他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道衍画像)

做为一个和尚,这算是人生巅峰了。

有些朋友可能要问,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个和尚,有意思吗?我们可能觉得没意思,但这也许是姚广孝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天道什么的,虚无缥缈啊。

太监都想弄权,和尚怎么就不能建功立业呢?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姚广孝出家却不能离世,穿僧衣却又尚道术,实一大奇人。

靖难之役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藩王起兵 造反的成功范例,改写了明朝原本的历史发 展轨迹。在这场足以颠覆历史的叛乱中有一 个人,坐镇中军帐,翻云覆雨,帮助朱棣取得 至上皇位。举手之间颠覆了一个帝王,但却在 功成名就时俨然隐退,淡出历史的舞台。他就 是靖难之役的第一谋臣——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至元 元年(1335 年),出生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 长吟诗作画,十四岁出家,取名道衍。他虽身 为和尚却拜道士为师,拜在当时的奇人席应 真门下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古人说的阴阳术 数其实来源悠久,包容万象,包含了卜算、天 文、兵法、权谋等。虽然被传统儒学排斥在外, 但却是前人斗争智慧的总结,更是乱世建业 的根基。此外,道衍很爱出游,交际广泛,与当 时的名士宋濂、杨基等都有往来。

一次出游至嵩山寺,道衍碰上了据传能 准确预测他未来和前程的相士,名叫袁珙,说 他长着一对三角眼,看起来如患病的老虎,性 格残忍嗜杀,以后一定会成为刘秉忠一类的 人。刘秉忠是元末忽必烈手下的一个重要谋 士,为忽必烈夺取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把道 衍比作刘秉忠,可见其野心。就在数年后,一 个改变他一生的人便走进了他的视野,这个 人便是燕王朱棣。

说起姚广孝跟随朱棣,要追溯到洪武十 八年。当年,朱元璋从民间挑选十名僧人,分 配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这之中恰恰就有道 衍。面对诸多藩王,道衍唯独对燕王朱棣表示 了跟随之心。燕王对他反问一句:“为何?”道 衍的回答令燕王做梦都没有想到:“因为我会 送王爷一份大礼,一顶白帽子。”这是句隐语: 王上添白,是个皇字。

此后道衍便随燕王朱棣到了北平 (今北 京),并担任了大庆寿寺住持一职。然而身为 和尚的他不念经不讲学,却不停地鼓动朱棣 起兵造反。朱棣“靖难”称兵前,道衍就推荐那 个料事如神的相士袁珙,以占卜的方式鼓舞 士气,在黎民百姓间造势,并结合对当时政 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起兵的 信心。道衍还在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 器,做军事准备。为避人耳目,还特地建造了 一个很大的地下室,在四周建起围墙,并在附 近办了多个养鸡场,来掩盖敲制兵器时发出 的响声。

起兵当晚,朱棣在召集将士进行战前誓 师,就在此时,风雨大作,屋顶上的瓦片被纷 纷吹落,在场众人面如土色,心生退却。就在 此时,道衍振臂高呼:“真龙现世,一定会有风 雨相伴,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之兆。” 一时之间群情激奋,举兵南下。靖难之役发起后,道衍自愿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 径取南京,“不要在攻打城池上浪费时间,直 接进攻京城,京城势单,一定能成功”。又劝朱 棣勿杀当时的名士方孝孺,“殿下攻下京城的 时候,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您一定不能杀 他。如果杀了他,全天下读书的种子就会断绝 了”。十月,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 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

朱棣即位后,他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的 官职,并将郑和收为弟子,赐予法号福吉祥。 永乐二年(1404)又被加授为太子少师,恢复 他的姓氏,并赐名广孝。同年八月,官至三公 的姚广孝衣锦还乡省亲访友,到了长洲拜访 自己的姐姐,原以为会光宗耀祖。没想到其姐 闭而不见。又走访了老友王宾,王宾也是拒绝 相见,并骂他说:“和尚误国啊,和尚误国啊!” 此刻的姚广孝终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 味。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 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因此虽然受官, 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 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 书的修纂,还著有《道余录》专门诋毁程朱理 学,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 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 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主要著作有《逃 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 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永乐十六年(1418 年)3 月 18 日,一代乱 臣终病逝庆寿寺。朱棣当时极为伤心,停止了 两天的早朝。朝中百官吊唁者多得竟肩摩踵 接,添郭溢衢。死后朝廷追赠姚广孝推诚辅国 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 公,谥号恭靖。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 庙庭。


杭州刺史


姚广孝是朱棣朝的黑衣宰相,主要功绩是协助朱棣靖难,主持迁都北京,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于1418年病逝,享年84岁,被追封为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

协助朱棣靖难

1382年姚广孝随朱棣就藩北平;多次进出燕王府,对朱棣说他有九五之命。建文帝继位,进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清君侧,朱棣说;“百姓都支持皇帝,我该怎么办?” 姚广孝说:“我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在姚广孝力劝下,朱棣下定决心起兵。在朱棣用兵失败后,姚广孝又帮助出谋划策,让朱棣舍弃攻打城池,直取南京,取得靖难胜利,登基称帝。

主持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朱棣坐稳皇位后,想要迁都北京,姚广孝在此事上大力支持,并亲自主持迁都事宜,负责规划北京城的布局,建北京宫殿,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就是姚广孝负责设计的。

主持编撰《永乐大典》

姚广孝在解缙编书失败后,被任命为《永乐大典》的编撰负责人,《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他为大明的文化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姚广孝在中国文化历史的最大贡献。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亲自撰写祭文,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追封,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这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姚广孝以文臣身份入太宗庙庭,可以说是明代唯一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