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并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非常厉害,108将更是子虚乌有。

宋江是山东郓城人,世代生活在水边,以采莲采藕为生。宋朝政府财力紧张,决定加收税种。只要是上传捕鱼、采藕等,都要按照船只大小交钱。

百姓无法忍受过度的税负,于是宋江带领着36名好汉造反。以梁山为根据地,对抗朝廷。



宋江人缘比较好,豪侠仗义,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头,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开始并没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里,只是觉得一帮流寇而已,派出于军队攻打宋江,没想到被宋江击溃,军队的溃败,。引起了宋徽宗重视。正当想要在派出军队时,尚书张蒙的建议,对宋江进行招安。


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可是没想到,张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暂时搁置。


宋江为了扩大地盘,开始转向南方,先后攻下沂州、江苏等地。宋江等人势头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张叔夜攻打宋江。


张叔夜是个狠角儿,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喜欢研究兵法,他到了郓城之后,首先张贴告示捉拿宋江,从心理上给宋江等人来个下马威。
然后'
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只好投降,没想到过了几年,宋江又,造反,但是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将领折可存帅军消灭了宋江的军队,宋江等人也被斩首示众。

束竹醉


宋江并非小说虚构人物,而是在宋朝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宋江事迹则多为虚构,在小说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后最终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书上宋江却是被迫降的且没有交代其最终结局。

说起宋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形象,再加上现代影视作品的宣传,使得及时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宋江是急公好义的大好人,却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给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还最终排梁山108好汉中的龙头老大成为起义军首领。

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屡次击败官军,好像有席卷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气势,但是宋江却始终忠于朝廷只是想要清君侧,替天行道帮君王祛除贪官污吏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终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顾那些反对招安的兄弟们的意见,最终宋江等人果然如愿的被宋徽宗给招安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宋江等义军被宋徽宗招安后,被当做炮灰参加了联金灭辽的征辽之事,还帮助朝廷镇压东南的方腊起义军等农民起义,结果梁山好汉死伤惨重所剩无几,最后宋江等人还被卸磨杀驴的宋徽宗等人给毒死了。而宋江在发现自己中毒后,竟然骗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风李逵也喝下毒酒,因为怕李逵会再次聚众起义反抗朝廷替自己报仇,如此愚忠于昏君宋徽宗可见一斑。

这是小说和影视里宋江的形象,我们知道小说和影视里许多人都是虚构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吗?别说历史上还真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而且时间上也和宋徽宗时期对应属于北宋时期人物,同样也是梁山泊起义的起义军首领,只不过历史上的宋江可远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威风。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背景是,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昏庸无道,为了自己纵情娱乐,大肆任用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在东南江浙一带大搞花石纲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在山东梁山泊一带对入湖打渔采藕的百姓课以重税,最终激起了宋江等人发动起义。

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很快就发展到数千人纵横周边十几个州县,多次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北宋军队,还真的震动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义最终却戏剧式的结束了。原来当宋江等人乘船攻打当时的海州今天的连云港时,海州知州张叔夜一边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边命千余人潜伏到后方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给烧毁了,结果宋江等人大败只得请降于张叔夜。

因此历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张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义规模不过万余人充其量只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远不能和规模十几万几十万人的方腊起义相比,因此小说和影视剧其实夸大了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至于宋江等人最后的结局,在《宋史》里其实并没有交待的很清楚,不过宋江等人确实很有可能被当做炮灰参加征辽和征方腊之事,至于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说了。


执斧谈史说事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代约1074-1122年,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

他是北宋末年一名农民起义军首领。在一次作战中被朝廷军队打败,无奈才接受了招安;后来,又起兵反叛,被抓住后杀害。

这与小说中的那个天天想着招安、最后被毒酒害死的宋江形象大相径庭。

宋江义军活动于山东、河北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于是,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宋江这才率领36人起义,并非和什么“生辰纲”有关系。

宋江的义军,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北一带,经历十郡,官军数万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设营扎寨。一生深明大义,知人善任,一身正气,深受士卒及百姓拥戴,为后人所敬仰。

而且,就连朝廷官员都称赞宋江。据《宋史·侯蒙传》载: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这个侯蒙,是第一个向皇帝提出要招安宋江等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官军讨伐方腊,起一个以“贼”制“贼”的作用。

宋江被俘后才接受招安

但是,宋江是硬汉子,是要对抗到底的,只是因为力量不够,才被俘投降。

本来,东平府知府侯蒙奉命招安宋江,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就病死了。海州知州张叔夜又接过了接力棒。

《张叔夜传》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张叔夜首先是悬赏捉拿宋江等人,在各地张贴榜文: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

张叔夜招募了1000多人的敢死队,在城外设伏,又让伏兵烧了宋江的战船,这才把宋江等人围住了。为了保存实力,宋江就率众投降了。

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实力微弱,并非如《水浒传》描述那般厉害,更没有能力去征讨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后,朝廷对起义军各将领都封官笼络。

《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

宋江重举义旗兵败被杀

后来,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

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了宋江。

宣和初元,王師伐夏,公有斬獲績,陞閤門宣贊舍人。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踰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随即,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宋江是农民起义英雄应该被铭记

据考证,"水浒拳"就是宋江众义士在练兵作战中创造出来的。至今在大洪拳中,还保留着"钩镰枪"、"双斧"、"方天画戟"等套路,并保留着"李逵拽旗"、"宋江穿靴"等术语。

山东好汉宋江可谓烈士,青史留名,应当铭记。

至于《水浒传》故事,乃小说家之言,不可相信。


王鲁直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水浒传》里面的宋江,在真正的历史上也是有这号人物,只是小说就是小说,真正的历史当然没有那么精彩。

宋江起义

北宋末年,童贯、蔡京、王黼、李彦、梁师成、朱勔这六贼把北宋弄得民不聊生,所以北宋末年发生了宋江起义以及方腊起义。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在“河朔”起义,被称为“河北剧贼”,到十二月的时候,宋江起义势力转掠到了京东地区,被称为京东”剧贼“或者山东”盗“。宋江的起义军规模并不大,从起义之初三十多人,到最大规模也不过两百。比起差不多同时期的方腊起义,规模显然小太多太多。


宋江结局

宋江起义之初,当时侯蒙想过招安宋江起义势力,但是并未成功。宋江的起义军一路剽掠,且一路南下。关于宋江的结局,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的起义军到达淮阳军,受张叔夜的招安。按照李若水的诗,“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这样的飞阳跋扈,当时的宋江不像是战败投降,而是受到了招安。还有一种记载是北宋将领折可存在镇压完方腊起义之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这种记载宋江就是战败。




宋江起义最终的结局当然是失败了,但什么时候战败,跟谁投降,这些在如今无法确认。但是宋江的起义军离北宋的都城比较近,又很骄横,所以就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也就根据这些印象再改编,就成了民间艺人口中津津乐道的故事,最终就有了《水浒传》的问世。


淡看天上月


历史上宋江的结局还是存在一定争议。

过去一般认为宋江确实被招安征讨方腊了,在《水浒传》之前有《大宋宣和遗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后征讨方腊,不过没有说宋江被毒死的事。不过《大宋宣和遗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个宋江参与征讨方腊。而且《宋史·侯蒙传》也说侯蒙建议招安宋江去征讨方腊。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宋江应该是被招安了,结局不明。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征讨方腊的宋江并不是起义的宋江。因为在《东都事略·徽宗本纪》说的是方腊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志铭,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这个墓志铭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里面和《东都事略》一样,也是说宋江在方腊之后一个月不到被擒获。如果宋江真的征讨了方腊,似乎也没有必要又马上反叛吧!所以,还是认为存在两个宋江为宜。

那么《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义者宋江和将军宋江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了。要问宋江结局怎么样了?将军宋江的结局不详,而起义者宋江被招降了,这也有北宋诗人李若水的诗为证:“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不过这个时间比方腊就擒要晚一个月,所以很难说两个宋江是一个人。不过两个人结局确实都不太清楚。


林屋公子


《水浒传》作为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梁山108将中的首领——呼保义宋江,更是褒贬不一,评价迥异。很多人不喜欢宋江(尤其是电视剧《水浒传》播出之后,很多人不满意李雪健把一个所谓的农民起义英雄演绎得非常窝囊)。

其实,《水浒传》作为明代小说,它并不是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完全虚构出来的,而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然后将这些事进行了艺术加工。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很小,好汉只有三十六个人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宋江又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如果说起真实的历史,恐怕要让很多“水浒谜”感到失望。
因为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非常小,也并没有一百单八将。
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史料,是宋朝无名氏所写的《宣和遗事》。这部书应该是宋朝人所创作的话本小说。“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主要写的就是北宋灭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贯、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灵素等故事。
在这部话本的第三部分中,重点写了宋江等人的聚众起义的故事。
只不过,情节很少,也非常简略。
比如在“宣和三年”这一部分,作者写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杀人甚众。随后,在“宣和四年”部分,写朱勔运送花石纲,差“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负责押运(全部是《水浒传》中人物)。

后来,李进义等人先到京城。杨志在途中因为贫困,被迫卖刀,与人争执,失手将其杀死(杨志卖刀故事的雏形)。

随后,杨志遇到孙立,又去京城见了李进义,几个人因为是结义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为寇。

随后,这部话本还写了晁盖等人智取花石纲(《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的雏形),宋江怒杀阎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过,这段故事里,梁山聚义的英雄只有36个。聚义之后,这帮人“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

最后,朝廷无可奈何,让元帅张叔夜前往诏安,最终这些人都受到了封赏,然后拆解到各个地方去做巡检使。后来,宋江平方腊有功,做了节度使。

这个故事由此就结束了。从这个话本的全文来看,作者写梁山泊无非是表明徽宗时期社会有多混乱,宋江等人并不是主角。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记载史料很少,是否参与征讨方腊也并不确定

但是,话本毕竟是话本,即使是最早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如果我们去翻阅正史,文人的笔记,你会发现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只言片语,比如在《侯蒙传》中,只有一句话:“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它记载往往也都是一笔带过。

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没有见到什么书记载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测,宋江等人起义是真尤其事,但是规模应该不大,只是徽宗时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宋江。

关于宋江最后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民国学者余嘉锡曾经写《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抄录并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关宋江的内容,其中所有记载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张叔夜招安(有的写的是所擒,余嘉锡认为不正确),然后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斗。

流传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现代,却又出现了问题。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进行起义,是因为朝廷征收重税,设立了“西城括号田所”,将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归“国有”,并且规定老百姓进行捕鱼、采藕等,都必须交税。

梁山泊周围住着的本来都是穷苦农民,这样一来,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参加起义。

宋江呢,其实只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后来被推举为头领,于三十六个人共同起义。

他们驻扎在梁山,但是他们并不是像《水浒传》写的那样,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边的地方(施耐庵写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虚构杜撰的。施耐庵本来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地理知识一塌糊涂,常常搞得非常混乱。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广阔的水域,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于梁山周围的湖泊时有时无,因此宋江等人无险可守,他们起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禄(这一点和《水浒传》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后,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招安。

根据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志铭》中记载,折可寸本来是宋朝的将领。他参与了征讨方腊的行动,方腊被平定之后,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于是,关于宋江是否参加了征讨方腊,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关于宋江之死的推测:或者善终,或者在“靖康之变”中战死

因此,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出确凿的证据是,宋江的确进行了起义,也驻扎在梁山泊,后来被张叔夜招安。此后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测,宋江应该不会像《水浒传》中那样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义规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视。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后,在军中官职也不大。比如在《北朝会编》中,有句话:宣和二年……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宋江被排在最后,因此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应该是并不会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视。

那么,我们最后可以推测出宋江的两个结果,要么最后得以善终,要么在7年之后,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在与金朝人作战的过程中战死。


兮兮说事儿


宋江在《宋史》和其他文人著作中都有零星的记载,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却与《水浒传》中的大相径庭。在所有的记述中,他都是以“贼寇”“盗贼”的身份出现,并且他的结局也失去的《水浒传》中的悲壮。宋江是北宋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他的形象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历史中的宋江

鲁迅先生曾说: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

宋江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宋王偁的《东都事略》中,书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宣和三年二月, 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五月丙申,

宋江就擒。”

这里的记录和《水浒传》中的大不一样,方腊是童贯率领官军平定的,并且在平定之后,在京东、河北等地作乱的贼首宋江,惮于朝廷的压力举手投降了。

宋江就擒之后的故事见于另一处记录: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曰:“蒙居间不忘君,忠诚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这里的记录明显自相矛盾,但是这个记录符合水浒传诏安的情节。但是,宋江被任命为东平府的知府后,还没有上任就去世了

所以,看起来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一个鲁莽的盗匪的首领,但是为什么宋江的形象在勾栏瓦舍中会是一个呼保义的形象呢。应该说关于宋江的记载是远落后于宋江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的记录并不一定准确甚至会自相矛盾。在关于宋江的故事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述,在这篇论述中“呼保义”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这就是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宋江之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撰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少年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亦未见书信载事实,不敢轻为

可见关于宋江在历史上真实面目的模糊,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当时宋江故事家喻户晓,甚至士大夫亦不见黜。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赞诗中有这么一句:

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而这就是宋江在当时街头巷尾的形象,这也是《水浒传》的重要来源之一。

宋江似乎应该是和古代盗跖一样的悲剧人物。

《水浒传》中的宋江

《水浒传》的来源,最被认可的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代一些水浒故事的零散杂剧,《水浒传》中的情节也和这些杂剧相差不大。

《大宋宣和遗事》被鲁迅先生称为《水浒》的先声,全书记载了好几处关于宋江的故事,并且和水浒传中的主线大致重合。但是这里的宋江也是一个“粗狂的强盗”。

在这些基础之上,《水浒传》诞生了,在正史和传说的结合中宋江的形象被塑造了出来,成为了“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的侠义之士

在水浒传的版本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圣叹的评点。金圣叹“宁恕群盗,而不恕宋江”,将宋江批评为下下之人。金圣叹的态度可能与他经历的国家动乱与个人的浮沉有关,他把自己的辛酸发泄在了诏安的宋江身上。

(金圣叹)

但是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也有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贽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名字很多,但几乎都是这个意思——《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他非常赞赏宋江,在序中他写到:

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

只有读懂了宋公明才真正读懂了水浒传,关于《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和形象,我们应该看看书中的态度。书中最后一回的诗中这样写: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在之前另一个关于宋江的回答中我曾回答过,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的主人公,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忠义的代表。

这是《水浒传》中对历史上真实宋江的延伸,它是作者在创作时的需要与依托。

正史中的宋江没有《水浒传》中的复杂,他应该是一个粗放的起义军首领。


坦坦荡荡的尚格


正史上,宋江可不如施耐庵笔下那般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将拥护,这样一位在《水浒传》中作为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头目的孝义黑三郎,历史上却是被一个白面书生、小小的海州知府张叔夜就撂倒了,更不用说后来平定方腊的神迹了。



据《宋史.徽宗纪》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讨捕之。”

除此之外,对宋江记载大多言简意赅,并无详细叙述。

坊间多有传闻“宋江以海寇起于京东,一直流窜作案,人不过数千,多为求财乌合之众,也许北宋江山气数已尽,竟一路未遇敌手而窜乱至海州。


海州的知府张叔夜,表面白面书生,可腹有乾坤,颇有见底韬略,不像之前歪瓜裂枣坐等着被宋江砍瓜切菜之徒。他早早就收到了朝廷对宋江的缴文,早把宋江集团给吃了个透,认定他们不过草寇逞匹夫之勇,难有大智大勇,略施小计便可平之。于是张叔夜先派探子摸清楚了宋江集团情况,估摸着时间,在宋江賊传登陆靠岸处埋伏数千死士,又令几十个擅长水性的人带了油潜伏在岸边芦苇里,他命令城中部分军士故意作出大敌来临无心应战四处抢掠的样子,同时命令绝大部分兵壮埋伏城中,扎开口袋等着他们往里面钻,自己则故意在宋江探子前露出破绽假装要拖家带口收拾细软跑路的样子。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张叔夜对此前失守城镇的了解,之前一路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攻城拔寨下来的宋江等早已有点自鸣得意又对眼前情景习以为常了,也没多做思量,甚至没来得及仔细揣摩张叔夜是何人。


果然宋江等沾沾自喜,见城中大乱,正是下去捡麦穗的时候于是引众匪下船。宋江一下船,后面埋伏芦苇地的几十人就分批偷偷的在登上了贼船并且在船上倒满了油,这时候,张叔夜则与城中众军在一起,等宋江等一入城门,岸边埋伏的数千人马上火把一甩把他们船点了,马上从外面以推土机般堵杀他们,城中兵壮里应外合,很快宋江他们就撑不住了,副手马上被抓,宋江见状只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投了降。”

这是对宋江比较详细的坊间记载,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宋江投降是逼于无奈并非心存实意的,于是在宣和三年五月,人家又反了,只是这次运气依旧欠佳,依据《折可存墓志》的记载“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既获!”简单粗暴到人家都没太把他宋江当回事,宋江被抓后,作为一个草寇起家,烧杀抢劫之后被招降又再犯的匪首,等着他的除了闸刀怕也没什么了。



值得肯定的是,有大量学者考究,此宋江从时间与能力上来看都绝不会是平定方腊的人,那应该是另一位北宋正儿八经的大将“宋江”,只是同名同姓罢了。


不书


正史上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爆发。宋江等人的带领下,武装聚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事。并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但宋江起义军正式宣布起义后不久就离开了梁山泊,转战于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

《东都事略-侯蒙传》载:“淮南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

可见正史上的宋江首领人物是三十六人。

宣和元年十二月初二,宋徽宗纳知亳州侯蒙“赦过招降”建策,颁旨招安。但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为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与官军周旋年余。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继由沭阳(今属江苏)乘船进抵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遣使探察义军所向,及知宋江以十余只钜舟径趋海滨,乃募敢死士千余人设伏近城,遣轻兵踞海诱战。

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伏击,船只也多被焚,退路断绝,战败被俘,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一部分。

方腊起事则是在宣和二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东南民众深受其害。当时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和民众不满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宣和三年初,宋廷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领大军十五万南下镇压。方腊控制的州县相继失陷。四月,方腊率部退守帮源峒,与官军决战,所率七万人多战死,方腊被韩世忠所俘,押送汴京处决。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多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战,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北宋名将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但宋江等人下落,正史交代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